让民族精神在指尖流淌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yunlong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剪纸是一项民间传统艺术,它相伴生活,融合时代。如果将民族风物的创作与剪纸民间工艺美妙糅合,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将有独到之处。
  
  一、民族建筑:感悟勤劳智慧
  
  民族文化决定着建筑风貌,而建筑风貌的积淀发展又反过来促进文化的形成。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建筑都带有自己民族的烙印,如清真寺、蒙古包、吊脚楼、四合院等。因此,在孩子们搜集民族建筑的图片时,可引导他们去了解相关的民族文化和建筑特点,运用剪纸艺术,创作富有民族特色的剪纸作品,感悟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如布达拉宫,它是拉萨城的标志,也是西藏人民智慧、永恒的标志。孩子们收集资料后了解到:宫墙墙体全部用石块砌筑,底宽上窄,墙身涂成红、白两色,成排的窗洞点缀其上,倾斜的登道栏墙丰富了建筑群体的造型。根据布达拉宫的图片资料和建筑特点,选择阴阳结合的剪纸技法,基础部分用阴刻,突出稳重;上层建筑以阳刻为主,强调挺拔。整个图案做到明暗分明、简洁灵动、百剪不断,千刻不糊。儿童在创作民族建筑剪纸时,既能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又能激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感,还有利于民族团结情感的培养。
  
  二、民族服饰:感知多彩生活
  
  民族服装服饰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这种赋予文化内涵的服装服饰,展现了民族的鲜活个性,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面貌。民族服饰丰富多彩,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特色,而且同一个民族服饰也是种类繁多。如朝鲜族服饰,有老少、男女、衣裤帽鞋的不同,女性服装的长长飘带给人以飘逸的美感。为此我们引导学生根据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创新染色剪纸的技法,来反映绚丽多姿的服饰,感知人们多彩多姿的生活。如挑选一些喜欢的图片,用宣纸创作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剪纸毛坯图案,通过浸染、涂染或点染成色彩斑斓的染色剪纸作品。学生在创作剪纸作品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到了古代劳动人民从纺线、织布、染色、刺绣到成衣的制作过程,体验到了劳动人民丰衣足食的满足感,从而感悟到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感叹自力更生的创造魅力。
  
  三、民族徽标:感受民族精髓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徽标象征,一幅幅的徽标就是一个个鲜明的民族写照。如我们汉族的徽标,一龙一凤,代表阴阳和男女。尽管汉民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地域广阔,但还是统一在一起,延续着用中国龙作为自己民族的标识。龙飞凤舞,也让学生感受到作为“龙的传人”的自豪骄傲。又如傣族徽标的图案是中间有两只对称的孔雀、底下横卧一只象脚鼓、上方中间竹楼,形象概括了傣族人们的崇拜、娱乐、居住特点。人们把孔雀视为善良、智慧、美丽和吉祥、幸福的象征,《孔雀舞》是其代表作。象脚鼓是人民歌舞时的伴奏乐器和道具,竹楼是人们根据当地气候、习俗、地理三结合的杰作。我们读懂了徽标的含义,也就明白了这个民族的主要特点,领略了民族文化的精髓。
  
  四、民族人物:感叹“民族脊梁”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了许多著名人物,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是“民族的脊梁”。如孔子、屈原、李时珍、张衡、杜甫、孙中山等。他们有的是一个时代的开创者,有的是发明创造者,有的是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有的是抵抗外敌的仁人志士,他们在中华民族的形成、统一、发展、壮大中,作出过杰出贡献。如创作鲁班的形象,孩子们刚开始时只剪了个鲁班的全身像,这样的作品,不能反映出人物的贡献或特点。老师就指导孩子,先查找一下鲁班的个人资料,明确鲁班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添上一些木头和锯图案,以突出鲁班的身份和贡献。于是在老师的点拨下,张衡的身边多了地震仪,李时珍旁边添加了草药、小竹篓和小镰刀。这是一群多么机灵、富有想象力的孩子啊!他们在创作人物剪纸的过程中,真正领悟了民族人物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内涵,感叹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民族剪纸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唯一不变的是:民族精神教育和剪纸作品创作的有机融合、有效促进。我们认为,通过收集资料、去伪存真、概括提炼、修改创作等实践环节,在创新手法、创意主题的过程中,能使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团结统一、和平共处、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从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作者单位:浙江嵊州市城南小学)
  责任编辑王红曼
其他文献
生命中的狂躁与喧腾至此,出奇地平抑下来了,如左冲右荡的风在一个宁静的乡村做一个安详的止栖:一切名利的热望、世俗的争伐、焦渴的物欲……如纷纷扬扬的落叶飘旋向根的安静,所谓的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人心总是在某一刻回到了最初的使命,也回复到最终的使命——听从爱的召唤,听从内在神圣的声音的召唤。翻开这一本小书,你小小的心慢慢地随着德兰修女变小变细,变得小心翼翼、细腻敏感;又慢慢觉得变大变深,变得大似广宇、深
编者按:时下,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已成为多数教育者的共识。惩戒本身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适度惩戒蕴含着教育者良好的期待和深远的关爱。如何科学地实施惩罚教育,是问题的关键。为此,我们选登了4篇有关教育惩罚的文章,希望能引起一线老师更多的思考。    一个概念的理解,一段幸福的经历,一场痛苦的蜕变,一曲哀伤的笙歌,整整用了25年。  ——题记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作
张丽钧 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校长,“全国十佳教师作家”,《读者》签约作家;4篇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11篇被选为全国高、中考阅读背景材料。出版散文集13部。    早年教过一个学生,写诗着了魔。有时听我的语文课,他突然目光空洞迷茫,我知道他一准是在构思诗了,便转移了视线,不去扰他。  一次练笔,他脸上漾着得意的笑,交给了我这样一首小诗——  我家小妹妹  提着竹篮去打水  妈妈说  竹篮怎能打
品德教学是个体品德社会化和社会道德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它既要有社会正向价值的传递,也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建构,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形成完整的品德结构。在武汉市高效课堂建设和江岸区“三化”(常态化、科学化、生态化)课堂教学范式的指导下,江岸区尝试开展了区域性品德与社会主体性探究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一、主体性探究模式基本理念  主体性探究模式,是指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
摘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最终目标是“合理配置好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基础是学校的均衡发展。对于学校来说,德育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目的与归宿。因此,学校德育,肩负着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的重要职责与使命,从微观层面上讲,旨在培养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与道德品行。本文从促进学生个体均衡发展的视角出发,审慎日常学校德育工作,探讨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均衡发展的学校德育的工作向度。  关键词:均衡发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例阐述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通过家庭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体现创新思维的流畅性、独创性、灵活性和精致性的特征。  【关键词】家庭作业; 创新思维  【作者简介】苏雪静,宁夏银川一中。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思维品质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能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多元思维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教育部,2018
这是一堂特殊的青春期教育课——  “老师,我已经开始发育了,我马上要变成‘蝴蝶’了!”  “哎呀,我还没什么变化,还是一条标标准准的‘毛毛虫’呢!”  ……  如果不是亲自站在讲台上,我真不敢相信这是我们班那群羞涩小姑娘的第一节青春期教育课——大大方方、开开心心、无拘无束地讨论着这个一直以来被归入“禁区”的话题。要知道,放在以前,她们肯定是个个小脸通红,低垂着头,一句话也不愿说。嘿嘿,看来我这“毛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团委、少工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团委、少工委: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青少年学生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决定在中小学开展以“我的梦·中国梦”为主题的2013年青少年书信文化活动。现将活动有关情况通知如下。  一、活动内容  组织青少年学生以“我的梦·中国梦”为主题进行写作或绘
历史题材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历史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共鸣。笔者认为:历史题材的小学品德教学应立足儿童立场,努力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带给学生“活着的历史”,把教学所得的一切带回学生的生活,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以及生活方式,实现品德教学的回归。本文结合《千年不衰的汉字》一课的教学,谈谈对历史题材小学品德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一、基于
历史教育是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历史,是过去的事实,是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久远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其特点决定了学生认识上的困难,成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难点。而且,品德与社会教材改变传统的编排方式,呈现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而不是系统的历史知识。它要求学生从一个个“点”入手,顺藤摸瓜,探究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脉络。如何让学生认识历史,从而有效开展品德与社会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