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诚恳而真实
一位资深媒体人说,当今中国经济,是以产业经济转向资本经济为特征的转轨时代。毋庸置疑,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中国人、中国的企业家们都在理性地重新思考,时代的节点在哪里?
市场进程中,时代的力量是永恒的。
2003年,总部经济元年。总部基地迈出实践的第一步。
2008年,总部基地正式提出,建立总部经济共同体。
建立总部经济共同体源于一次非洲之行。2006年,在紧张的总部基地建设进程中,许为平董事长抽出有限的10天,组成了总部基地非洲考察团前往肯尼亚考察。原以为是一次休闲的旅行,却让团员们感受到了更大的精神启迪。
在非洲野生动物园中,考察团游走于草原、戈壁、森林、山岗、岛屿和沙滩,倾听了缭绕天籁的黑人姐妹兄弟的欢唱,他们在与飞禽走兽亲密接触时,体味出商业氛围之外的释然、舒展和感动。
在非洲这块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在这人与动物、猛兽与小鸟和谐共处的状态感染中,许为平和考察团团员们豁然开朗。他们心里又激起昂扬的豪情。非洲是大自然最完整的生物链的体现,每一个动物抑或生命体都是大自然这个生态链中的“总部”。
良好的环境生态是万物繁衍的根本,而和谐的经济生态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总部基地真正要建设的是一条总部经济生态链,是各个企业共生、共存、成长的和谐经济生态区。因而,创造智力互补、资源聚合、互荣共生的经济生态链,是总部经济发展的精神本质所在。
在多次的切磋和磨砺中,总部基地创建者们认同:总部经济是高端经济,不是简单的地产经济。它不单单是建筑的物理排列,还要通过服务要素(如文化、资本、信息、人才等)形成平台,使各企业之间实现自然链接、自然融合,从而达到互为需求和供给,是一个自然状态下的循环式的共存形态。
总部经济生态区是总部基地的城市属性。首先,它不是几百座楼,也不仅仅是一堆建筑体,而是城市里具有相对系统性又有相当开放性的区域形态。它整体配置和整合原有的企业总部资源,形成统一属性和公共服务的城区系统,并从一开始就自然释放其经济能量。其次,它是对外广泛而永续地联系的,与城市的其他单元友好地连接并融为一体。重要的是,它有着自然成长的、巨大的生命循环系统、造血机制。
总部基地环境与人,经济体与经济体,总部人与总部人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而非对抗的,是合作而非单一的,是联系而非孤立的。
实际上,这也是许为平心中的总部基地,它不是仅凭地域、体量、建筑面积而强大,而是依靠总部资源的多元整合、循环、再生,形成强大的总部经济共同体。
这一命题对他抑或是对物理形态初具规模的总部基地来说,又是新的起点,新的宿命。
思想,赋予初衷和远谋
非洲归来,许为平以及他的团队开始了更为细致的“思想工作”。从2006年到2007年,总部基地相继组织了13期“总裁沙龙”、3次“博鳌亚洲论坛·北京沙龙”。邀请了著名经济学家、学者及总部基地入驻企业近100位总裁,共同探讨总部基地发展的空间和能量。
许为平明确提出,总部基地仍需努力,走好今后持续发展之路。他说:“虽然我们几年建设发展,总部基地西区已初见成效,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建设成就,我们务必继续努力,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建立总部经济共同体。”
2007年末至2008年初,大地还是冰封雪冻,4次企业总裁互动、两次企业总裁恳谈会在总部基地相继召开。入驻总部基地的企业总裁们在具体操作层面,认真而严肃地讨论构建总部经济共同体的论题并达成共识。
据了解,2008年春回大地之时,以总部基地入驻企业为单元的总部经济共同体的架构得以正式提出。这一共同体涵盖三大平台:
第一是总部基地文化平台。这个平台将以总部基地公社为主体,以总部企业的所有法人及自然人为服务对象,倡导和推动总部基地内各总部企业多元文化的交融和互动,同时为满足日益壮大的总部企业法人及员工的多层次文化需求,组织形式多样、符合总部文化特质的文体活动,凸显总部文化境界及人文关怀,并进一步倡导和促进各总部企业在文化层面及之上的合作和交流。
第二是总部基地信息平台。该平台将有效聚合总部基地内的各类型产品、服务、供求、合作信息以及广义市场上的各种相关信息,并统一进行归纳、梳理、发布。该平台将以信息服务为宗旨,满足各总部企业的专业化信息发布和其他信息获取的需求,打造集信息服务、信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发布服务平台,使区域信息畅通交流的准确率、高效性提升了一个档次,并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信息发布途径将由网站、平面媒体、户外LCD屏、室内LCD屏及电梯框架信息发布等组成,并由总部基地成立的专业化公司进行运营。
第三是总部基地资本平台。该平台将以总部基地资产管理公司为服务主体,充分整合利用总部基地范围内的产业、金融资源,致力于通过专业化的资产与资本运营能力,为各总部企业搭建一个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企业发展阶段、不同需求规模的资本资产平台。该平台将首要发起建立总部基地建设发展基金(总部PE基金)和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总部REITs基金),并在这两支基金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拓展总部企业在产业及多层次资本投融层面的合作和共赢。总部PE基金将采取有限合伙制PE的方式募集和发起,定位于总部基地成功开发及运营模式在大中华区范围的拓展,从而让更多的总部基地企业在传统物业增值的收益上能有机会分享总部基地模式拓展所带来的投资收益:总部REITs基金将有效整合各总部基地企业的优良持有物业,通过REITs这一资产证券化工具,在时机成熟时实现境内或境外上市,充分利用金融杠杆和放大效应实现资产最优良配置,获得最大的资产经营收益。
目前,总部经济共同体三大平台的调研、论证和运筹已经进入日程表。
市场,是一个导体
市场是企业的一种生存土壤,促进企业成长,并激发出不可估量的经济智慧与创造力。
可以说,总部基地的开发、建设、招商开创了新的区域经济及科技园区运营模式,总部经济共同体的建立,也将为总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生命力。
许为平、总部基地,就是原点。
自总部基地建设发展以来,许为平的名字与总部基地恐怕是媒体常见的词组。这是一个必然。在一些人面前,笔者往往会深深体会到语言的无力,因为文字实在无法传递这些人的精神与风度。
6年间,众多新闻记者采访过许为平,探寻总部基地建设与发展的脉络与进程,但在采访中都被他“沉思一隅”的大脑链接进他那富有创意的经济智慧中。用记者的话来形容,“深刻与灵睿一齐走到你的面前,让你在交谈的空间感到激越与牵引。这是思想压力。”
的确,作为总部基地董事长,许为平虽然有着浓厚的东、西方复合式思维背景。但他将人生支点终归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也将自己的宿命与中国企业家们紧紧 联系在一起。于是,他选择了北京总部基地,选择了非比寻常的创业之道。
当他在香港回归之际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时,他重新发现自己,也重新纠正了自己。于是,一个新的许为平开始产生。
此时,中国经过改革开放20年,市场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企业也逐步成长、成熟起来。1999年,《经济日报》率先发表文章“企业总部大迁徙现象”,细致地分析了上个世纪末成熟企业以及企业家们的新动向。
在思考中,许为平以一个实业家的立场分析中国企业发展的现实,更以一个实业家的视角开始探索未来经济与企业的关系。在此期间,他接受了总部经济思想的浸润,并由此开始了他的思想长征。他足迹遍布中国的华南、西南、华东以及北京市的各个城区,考察、比较、判断。历时4年,他得到这样的启示:要促动一种理念的变革,就必须面临一个新的开始,也必须要对自己、对企业肩负起责任。于是,一个宏伟的创意在他心里扎下了根。这就是总部基地。他承认,他要运作的总部基地是一个特别的工程,可以说没有任何样本可循,没有任何前例可考,必须要一边摸索一边修正。作为实验,许为平必须在设计师的图纸后面,思考总部经济的物化形式、思考总部经济理论的实践支点。
许为平以足够的胆识解释说,总部经济还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而总部基地按这种思路打造出物理样板时,需要不断地与传统思想碰撞,需要不断地说服,这是一个艰苦的工作。
2002年,第五届科博会上,总部基地项目签约。
2003年,在北京南城的丰台科技园区内,以市场为出发点,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搭建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开发模式开始付诸实施。新成立的总部基地运作公司——北京中关村丰台园道丰科技商务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为中外合资企业,主持总部基地的整体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总部基地于2003年6月19日破土动工。由此,总部经济理论开始付诸实践。
2003年9月,第六届科博会上,总部基地——总部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国际论坛举办,聚焦了传媒的视角。这一论坛成为该届科博会的热点论坛,许为平也成为最受关注人物。
2003年,媒体一致认同,这是总部经济元年。
市场如同一个导体,传导出企业家的能量。
摸着石头过河
30年前,有位老人家曾说过,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这为中国经济开始划定一个基调:理论来自实践,反过来更好地指导实践。摸着石头过河属于中国经济实践阶段。30年来,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过程,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的过程,也是形成多元经济主体和创新经济共存、持续发展的过程。
进入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面临历史性的战略升级。因为,中国改革的步伐推进了市场化的明朗和进步,也使中国人民的经济思维一步步明晰而理性。同样,对于总部经济的思考和实践成为了总部基地创建者们的新课题。
什么是总部经济?学者、专家们各有观点与解释。然而带给许为平的课题却是:如何在实践中摸索建设和发展总部基地这一模式。
总部基地,占地65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40万平方米,总投资逾80亿元人民币。总部基地由500栋总部楼及五星级玛雅大酒店、金融广场、几十个总部会所和下沉式国际商业街等组成。2009年,总部基地再次投资66亿元全力打造金融港。
这是一个没有样本、没有先例的高新区开发项目,也是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开园以来单体面积最大的一个中外合资项目。它是北京南城为总部经济量身定做的、新兴的经济区域。
总部基地在建设之初,就拟订了其基本原则: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招商,并为企业总部楼拟出新的定位:独体、独栋、独立冠名、独立产权。而此前,高新区的开发一直采用政府分块招商、企业自行规划建设的传统。为此,许为平深有感触,中国高新区的建设也需要创新。政府一贯的招商策略应当通过一种新的模式,建立一种新的机制来实现转变。即把过去的以政府为主体、为主导的方式,转移到以市场为主体、为主导的方式上来。与此同时,还应当改变过去招商过程中只重引资,忽视引智的做法。后工业时代的市场经济,应该是一种智慧型经济:一个先进理念、一项创意策划,可以产生巨大的效益,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从这个角度讲,总部经济理论及其实践与相关产业的发展,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文化和精神产品,这种智慧型的产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无形的,也是巨大的。
事实证明,总部基地自开工之日起,坚持了一边建设一边招商的方式,取得了喜人的成果。2004年6月,第一家企业入驻总部基地;2005年6月,第100家企业正式在总部基地入驻办公;2006年6月,总部基地西区初具规模,303栋总部楼、总部会所全部竣工;2007年,总部基地西区全面进入正常运营;2008年底,金融港揭幕并启动招商。
6年之间,总部基地西区内聚集近400余家国内外大中型企业,85%以上为高科技型企业,大多是行业龙头。其中有以中华通信、中国诚通、中铁电气化集团、航天科技、火箭股份、中国铁路工程等为代表的国有大型企业;以建龙钢铁控股、德龙钢铁、正泰集团、羚锐制药等为代表的大型民营企业:以中牧股份、中成进出口股份等为代表的国内上市公司;以北京九城口岸软件科技等为代表的海外上市公司:以信城通数码科技、凯恩帝数控科技等为代表的科技型大型企业和以中国诚通等为代表的大型物流企业。
同时,在以总部基地为核心的丰台科技园区域内已聚集近4000家大中小型企业。其中约110家企业年收入过亿元,上市公司17家,中央国资委一、二级企业50余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总部基地聚集高端人才近两万人,公务车、私家车已逾4000辆。一个生机勃勃的总部经济试验区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亲历6年,面对这一切,许为平并不轻松,“总部基地的基础建设仅仅迈出一小步。对企业来讲,租2000平方米的办公区与自己独栋的2000平方米总部楼,有着天壤之别。前者是借用,后者是拥有。总部基地的意义在于拥有与成长。”
一位资深媒体人说,当今中国经济,是以产业经济转向资本经济为特征的转轨时代。毋庸置疑,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中国人、中国的企业家们都在理性地重新思考,时代的节点在哪里?
市场进程中,时代的力量是永恒的。
2003年,总部经济元年。总部基地迈出实践的第一步。
2008年,总部基地正式提出,建立总部经济共同体。
建立总部经济共同体源于一次非洲之行。2006年,在紧张的总部基地建设进程中,许为平董事长抽出有限的10天,组成了总部基地非洲考察团前往肯尼亚考察。原以为是一次休闲的旅行,却让团员们感受到了更大的精神启迪。
在非洲野生动物园中,考察团游走于草原、戈壁、森林、山岗、岛屿和沙滩,倾听了缭绕天籁的黑人姐妹兄弟的欢唱,他们在与飞禽走兽亲密接触时,体味出商业氛围之外的释然、舒展和感动。
在非洲这块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在这人与动物、猛兽与小鸟和谐共处的状态感染中,许为平和考察团团员们豁然开朗。他们心里又激起昂扬的豪情。非洲是大自然最完整的生物链的体现,每一个动物抑或生命体都是大自然这个生态链中的“总部”。
良好的环境生态是万物繁衍的根本,而和谐的经济生态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总部基地真正要建设的是一条总部经济生态链,是各个企业共生、共存、成长的和谐经济生态区。因而,创造智力互补、资源聚合、互荣共生的经济生态链,是总部经济发展的精神本质所在。
在多次的切磋和磨砺中,总部基地创建者们认同:总部经济是高端经济,不是简单的地产经济。它不单单是建筑的物理排列,还要通过服务要素(如文化、资本、信息、人才等)形成平台,使各企业之间实现自然链接、自然融合,从而达到互为需求和供给,是一个自然状态下的循环式的共存形态。
总部经济生态区是总部基地的城市属性。首先,它不是几百座楼,也不仅仅是一堆建筑体,而是城市里具有相对系统性又有相当开放性的区域形态。它整体配置和整合原有的企业总部资源,形成统一属性和公共服务的城区系统,并从一开始就自然释放其经济能量。其次,它是对外广泛而永续地联系的,与城市的其他单元友好地连接并融为一体。重要的是,它有着自然成长的、巨大的生命循环系统、造血机制。
总部基地环境与人,经济体与经济体,总部人与总部人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而非对抗的,是合作而非单一的,是联系而非孤立的。
实际上,这也是许为平心中的总部基地,它不是仅凭地域、体量、建筑面积而强大,而是依靠总部资源的多元整合、循环、再生,形成强大的总部经济共同体。
这一命题对他抑或是对物理形态初具规模的总部基地来说,又是新的起点,新的宿命。
思想,赋予初衷和远谋
非洲归来,许为平以及他的团队开始了更为细致的“思想工作”。从2006年到2007年,总部基地相继组织了13期“总裁沙龙”、3次“博鳌亚洲论坛·北京沙龙”。邀请了著名经济学家、学者及总部基地入驻企业近100位总裁,共同探讨总部基地发展的空间和能量。
许为平明确提出,总部基地仍需努力,走好今后持续发展之路。他说:“虽然我们几年建设发展,总部基地西区已初见成效,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建设成就,我们务必继续努力,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建立总部经济共同体。”
2007年末至2008年初,大地还是冰封雪冻,4次企业总裁互动、两次企业总裁恳谈会在总部基地相继召开。入驻总部基地的企业总裁们在具体操作层面,认真而严肃地讨论构建总部经济共同体的论题并达成共识。
据了解,2008年春回大地之时,以总部基地入驻企业为单元的总部经济共同体的架构得以正式提出。这一共同体涵盖三大平台:
第一是总部基地文化平台。这个平台将以总部基地公社为主体,以总部企业的所有法人及自然人为服务对象,倡导和推动总部基地内各总部企业多元文化的交融和互动,同时为满足日益壮大的总部企业法人及员工的多层次文化需求,组织形式多样、符合总部文化特质的文体活动,凸显总部文化境界及人文关怀,并进一步倡导和促进各总部企业在文化层面及之上的合作和交流。
第二是总部基地信息平台。该平台将有效聚合总部基地内的各类型产品、服务、供求、合作信息以及广义市场上的各种相关信息,并统一进行归纳、梳理、发布。该平台将以信息服务为宗旨,满足各总部企业的专业化信息发布和其他信息获取的需求,打造集信息服务、信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发布服务平台,使区域信息畅通交流的准确率、高效性提升了一个档次,并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信息发布途径将由网站、平面媒体、户外LCD屏、室内LCD屏及电梯框架信息发布等组成,并由总部基地成立的专业化公司进行运营。
第三是总部基地资本平台。该平台将以总部基地资产管理公司为服务主体,充分整合利用总部基地范围内的产业、金融资源,致力于通过专业化的资产与资本运营能力,为各总部企业搭建一个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企业发展阶段、不同需求规模的资本资产平台。该平台将首要发起建立总部基地建设发展基金(总部PE基金)和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总部REITs基金),并在这两支基金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拓展总部企业在产业及多层次资本投融层面的合作和共赢。总部PE基金将采取有限合伙制PE的方式募集和发起,定位于总部基地成功开发及运营模式在大中华区范围的拓展,从而让更多的总部基地企业在传统物业增值的收益上能有机会分享总部基地模式拓展所带来的投资收益:总部REITs基金将有效整合各总部基地企业的优良持有物业,通过REITs这一资产证券化工具,在时机成熟时实现境内或境外上市,充分利用金融杠杆和放大效应实现资产最优良配置,获得最大的资产经营收益。
目前,总部经济共同体三大平台的调研、论证和运筹已经进入日程表。
市场,是一个导体
市场是企业的一种生存土壤,促进企业成长,并激发出不可估量的经济智慧与创造力。
可以说,总部基地的开发、建设、招商开创了新的区域经济及科技园区运营模式,总部经济共同体的建立,也将为总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生命力。
许为平、总部基地,就是原点。
自总部基地建设发展以来,许为平的名字与总部基地恐怕是媒体常见的词组。这是一个必然。在一些人面前,笔者往往会深深体会到语言的无力,因为文字实在无法传递这些人的精神与风度。
6年间,众多新闻记者采访过许为平,探寻总部基地建设与发展的脉络与进程,但在采访中都被他“沉思一隅”的大脑链接进他那富有创意的经济智慧中。用记者的话来形容,“深刻与灵睿一齐走到你的面前,让你在交谈的空间感到激越与牵引。这是思想压力。”
的确,作为总部基地董事长,许为平虽然有着浓厚的东、西方复合式思维背景。但他将人生支点终归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也将自己的宿命与中国企业家们紧紧 联系在一起。于是,他选择了北京总部基地,选择了非比寻常的创业之道。
当他在香港回归之际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时,他重新发现自己,也重新纠正了自己。于是,一个新的许为平开始产生。
此时,中国经过改革开放20年,市场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企业也逐步成长、成熟起来。1999年,《经济日报》率先发表文章“企业总部大迁徙现象”,细致地分析了上个世纪末成熟企业以及企业家们的新动向。
在思考中,许为平以一个实业家的立场分析中国企业发展的现实,更以一个实业家的视角开始探索未来经济与企业的关系。在此期间,他接受了总部经济思想的浸润,并由此开始了他的思想长征。他足迹遍布中国的华南、西南、华东以及北京市的各个城区,考察、比较、判断。历时4年,他得到这样的启示:要促动一种理念的变革,就必须面临一个新的开始,也必须要对自己、对企业肩负起责任。于是,一个宏伟的创意在他心里扎下了根。这就是总部基地。他承认,他要运作的总部基地是一个特别的工程,可以说没有任何样本可循,没有任何前例可考,必须要一边摸索一边修正。作为实验,许为平必须在设计师的图纸后面,思考总部经济的物化形式、思考总部经济理论的实践支点。
许为平以足够的胆识解释说,总部经济还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而总部基地按这种思路打造出物理样板时,需要不断地与传统思想碰撞,需要不断地说服,这是一个艰苦的工作。
2002年,第五届科博会上,总部基地项目签约。
2003年,在北京南城的丰台科技园区内,以市场为出发点,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搭建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开发模式开始付诸实施。新成立的总部基地运作公司——北京中关村丰台园道丰科技商务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为中外合资企业,主持总部基地的整体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总部基地于2003年6月19日破土动工。由此,总部经济理论开始付诸实践。
2003年9月,第六届科博会上,总部基地——总部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国际论坛举办,聚焦了传媒的视角。这一论坛成为该届科博会的热点论坛,许为平也成为最受关注人物。
2003年,媒体一致认同,这是总部经济元年。
市场如同一个导体,传导出企业家的能量。
摸着石头过河
30年前,有位老人家曾说过,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这为中国经济开始划定一个基调:理论来自实践,反过来更好地指导实践。摸着石头过河属于中国经济实践阶段。30年来,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过程,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的过程,也是形成多元经济主体和创新经济共存、持续发展的过程。
进入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面临历史性的战略升级。因为,中国改革的步伐推进了市场化的明朗和进步,也使中国人民的经济思维一步步明晰而理性。同样,对于总部经济的思考和实践成为了总部基地创建者们的新课题。
什么是总部经济?学者、专家们各有观点与解释。然而带给许为平的课题却是:如何在实践中摸索建设和发展总部基地这一模式。
总部基地,占地65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40万平方米,总投资逾80亿元人民币。总部基地由500栋总部楼及五星级玛雅大酒店、金融广场、几十个总部会所和下沉式国际商业街等组成。2009年,总部基地再次投资66亿元全力打造金融港。
这是一个没有样本、没有先例的高新区开发项目,也是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开园以来单体面积最大的一个中外合资项目。它是北京南城为总部经济量身定做的、新兴的经济区域。
总部基地在建设之初,就拟订了其基本原则: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招商,并为企业总部楼拟出新的定位:独体、独栋、独立冠名、独立产权。而此前,高新区的开发一直采用政府分块招商、企业自行规划建设的传统。为此,许为平深有感触,中国高新区的建设也需要创新。政府一贯的招商策略应当通过一种新的模式,建立一种新的机制来实现转变。即把过去的以政府为主体、为主导的方式,转移到以市场为主体、为主导的方式上来。与此同时,还应当改变过去招商过程中只重引资,忽视引智的做法。后工业时代的市场经济,应该是一种智慧型经济:一个先进理念、一项创意策划,可以产生巨大的效益,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从这个角度讲,总部经济理论及其实践与相关产业的发展,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文化和精神产品,这种智慧型的产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无形的,也是巨大的。
事实证明,总部基地自开工之日起,坚持了一边建设一边招商的方式,取得了喜人的成果。2004年6月,第一家企业入驻总部基地;2005年6月,第100家企业正式在总部基地入驻办公;2006年6月,总部基地西区初具规模,303栋总部楼、总部会所全部竣工;2007年,总部基地西区全面进入正常运营;2008年底,金融港揭幕并启动招商。
6年之间,总部基地西区内聚集近400余家国内外大中型企业,85%以上为高科技型企业,大多是行业龙头。其中有以中华通信、中国诚通、中铁电气化集团、航天科技、火箭股份、中国铁路工程等为代表的国有大型企业;以建龙钢铁控股、德龙钢铁、正泰集团、羚锐制药等为代表的大型民营企业:以中牧股份、中成进出口股份等为代表的国内上市公司;以北京九城口岸软件科技等为代表的海外上市公司:以信城通数码科技、凯恩帝数控科技等为代表的科技型大型企业和以中国诚通等为代表的大型物流企业。
同时,在以总部基地为核心的丰台科技园区域内已聚集近4000家大中小型企业。其中约110家企业年收入过亿元,上市公司17家,中央国资委一、二级企业50余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总部基地聚集高端人才近两万人,公务车、私家车已逾4000辆。一个生机勃勃的总部经济试验区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亲历6年,面对这一切,许为平并不轻松,“总部基地的基础建设仅仅迈出一小步。对企业来讲,租2000平方米的办公区与自己独栋的2000平方米总部楼,有着天壤之别。前者是借用,后者是拥有。总部基地的意义在于拥有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