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缺失,既不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又不利于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的实效性,就需要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大学生的实际更新教学观念和改进教学方法。
关健词: 高校思想品德课 教学实效性 意义 缺失原因 增强对策
一、增强高校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热血青春的大好年华。他们思维活跃、创新性强、易于接受新事物;对自身、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敏感;身心逐渐成熟、精力充沛、富有朝气、充满活力。与同龄人相比,他们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具有较高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具有更好的发展平台和发展机会,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中华民族的希望。
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从主流上看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自身原因及家庭、社会等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着大量问题:传统美德流失,理想信念缺失,社会责任感丢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等。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从以前的社会栋梁、时代精英变为“坠落的大学生”、“丑陋的大学生”。这些评价虽然有些过激,但不可否认反映了一定的事实。人才人才,先成人,再成才。高素质的人才,首先应该是有高尚灵魂的人。大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高校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身体素质的同时,把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
思想品德修养课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主阵地。面对新时期下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
高校对大学生开设思想品德修养课,是为了提高、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帮助学生构筑一生发展所需的精神支柱。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大学生作为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首要前提:不能诚实做人,就不能踏实做事,就不能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坚持。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谋生存、求发展的基本保证。市场经济的基石之一就是诚信。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近二十年的今天,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已成为社会选人、用人、评价人的基本尺度。大学生要想在社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要想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抱负,就必须自觉地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国法制的健全、社会的发展,一个人如果跟不上时代对公民思想道德的要求甚至背道而驰,就只会使自己被他人拒绝,被时代抛弃。这样个人的发展就无从谈起,甚至还会因违反社会良俗、国家法律而自毁前途。
(二)有利于国家、社会的持续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不断成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国取得了令世人嘱目的成就,中国人民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为当代大学生的成才提供了广阔舞台,但同时也对他们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家、社会的发展说到底源自于每个个体潜能的发挥、力量的推动。随着多年扩招,中国的大学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在毛入学率已达24%的今天,大学生作为具有高文化素质的群体,将是我国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一支力量,他们的文化素质决定了他们在未来的实践中所发挥的力量将是巨大的。也正因为此,才更需要他们学会掌控并正确运用自己的力量。德为才之帅,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决定着他们如何运用自己的力量,是推进还是危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教育有四品: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因此,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对国家、社会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缺失的原因
思想品德修养课课堂教学在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的思想品德课实效性不尽如人意。
造成教学工作缺乏实效性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工作不能与时俱进,在教学工作各方面存在着问题。
在教育理念上:过于强调人的“社会性”中的整体性,忽视现实的个人丰富多彩的“个性”。课堂上只有教师的声音,不能有学生的声音。而当代社会,由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逐利性,整个社会呈现出观念多元化的特点,各种价值观念并存并相互碰撞,人们的独立意识日益增强;随着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当代年青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日益高涨,他们更多地开始关注自身。在传统的一味重视社会性、忽视个体性的教育理念下进行的德育工作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不能与学生的心灵、情感产生共鸣,甚至导致负面作用的产生。
在教育内容上:过于强调人的精神追求而忽视人的自然需求,以圣人、英雄人物来要求普通人,德育教育内容“高、大、全”,过于理想化、政治化、形式化;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使理论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脱节,造成学生产生“假、大、空”的学习感受,学习不是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是迫于修学分的需要,从而导致他们在学习的态度、行为上就表现为怀疑、拒绝、冷漠、应付。
在教育方法上:过于强调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忽视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维特点,仅把学生当做一块可塑之木而不是具有自学、自省能力的主体;重教师权威性,轻学生自主性,重外部强制灌输,轻内在思维引导。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很难把教师传递的信息自觉内化,更谈不上外化为自觉品行。
三、增强高校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理念。
1.树立民主课堂观
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具有至高的权威。在学生面前,教师高高在上,掌握着课堂话语权,他们是绝对真理的代言人。在这种观念下,教学中教师自然就会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满堂灌、强制灌、不允许有异己意见。这样,教师自然就会不关注学生的心灵需求、精神需求,教学自然就失效。因此要想有效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的实效性,教师就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观,树立民主课堂观念。在人格上自觉把教师和学生放在同一地位: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课堂,更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思考、不同意见。对于学生,教师不应只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而是平易近人的良师益友。学生不是物而是活生生的人:学生作为教育客体的同时,也是具有与教师一样的独立人格、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想的学习主体。这样,教师才会关注学生,真正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学生的感受,了解学生的思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与教师进行思想交流、情感交流。当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各自真正得到充分发挥,融和互补时,就能够促进教学的实效性。
2.树立生活化教学观
思想品德课教学不是为了说教,大学生学习该门课程也不仅是为了修学分,更是为了学生生活的需要,它的最终教学目标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水平并能自觉践行。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并关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需要,将课堂、教材、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利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载体的资料而展开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情感、心理特征相符合,才能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情、信、意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应勇于突破传统德育工作的观念束缚:淡化高度政治化、高度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教育方式,将现实的生活场景搬入课堂,使教学更直观化、个性化、具体化,帮助、指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中的直观体验提高认识、培养积极情感、增强信念、坚定意志并自觉践行。
(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理念的转变并不能增强教学工作实效性,要增强工作实效性,还必须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改进传统教学方法。
1.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实际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首先,把抽象与具体结合,把崇高理想与个人理想相结合,把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相结合。以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为支点选择教学材料、组织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这样才会避免学生因教学内容的“非现实性”而不愿关注,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愿意去听、愿意去思考。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一味单一进行知识的传授。大学的德育教学工作解决的不是大学生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解决他们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大学德育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将外在的原则、知识、观念,通过自己情感的接纳、信念的支持、毅力的坚定而内化为自己意识的一部分并自觉地践行。因此,教师除了要传授有关思想道德的知识外,更要根据学生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引导、信念的培养、意志的训练、思想道德践行的指导。
2.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实际改进教学方法
(1)进行参与式教学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不同特点、不同方式的教学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尽量拓宽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从参与学习的人数、学习的质量上对教学效果给予量与质的保证。同时,参与式教学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手段。通过参与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寻求真理的品质;教师通过参与式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品质如尊重、公平、宽容、有节等。
(2)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
枯燥无味、说教式的、沉闷的、严肃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心只读“望天书”,严重的还会干扰课堂教学秩序。因此不论是教学资料的使用还是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师都要善于把所要灌输的理论、思想包装成学生易于、乐于接受的方式,通过笑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把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上,从而使其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除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外,教师还应在课堂上提倡“言论自由”,鼓励学生发言,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在课堂上,教师应少说多听,对学生的观点多评价、少批评;对学生的思想多引导、少指令,使学生在课堂上想说、愿说、敢说。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的自由交流、讨论,有助于帮助学生独立思考、辨明是非,有助于使教师要传递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让学生多动笔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于一些问题的回答,很多学生并不太习惯或不太愿意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说出自己的感受。但通过书面作业却可以流露他们更多的真实。因此,在布置书面作业这一教学环节上,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主观题为主要形式。这既可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又可让教师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和思想状况。在批改、发放作业环节,教师要做到及时用心阅读、认真批改,根据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写好评语。这种文字的交流能够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学生作业中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收集整理分析相关信息,以便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的实效性。
在文化、观念、利益多元化并且不同文化、价值观念激烈碰撞的今天,在大学生主体意识日益高涨的今天,在面对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具有不同个性的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更加有效地增强大学生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将有赖于所有教育工作者立足实际不断努力和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雷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的哲学反思[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2]李大健.论高校德育贴近生活的路向[J].思想教育研究,2007,(1).
关健词: 高校思想品德课 教学实效性 意义 缺失原因 增强对策
一、增强高校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热血青春的大好年华。他们思维活跃、创新性强、易于接受新事物;对自身、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敏感;身心逐渐成熟、精力充沛、富有朝气、充满活力。与同龄人相比,他们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具有较高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具有更好的发展平台和发展机会,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中华民族的希望。
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从主流上看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自身原因及家庭、社会等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着大量问题:传统美德流失,理想信念缺失,社会责任感丢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等。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从以前的社会栋梁、时代精英变为“坠落的大学生”、“丑陋的大学生”。这些评价虽然有些过激,但不可否认反映了一定的事实。人才人才,先成人,再成才。高素质的人才,首先应该是有高尚灵魂的人。大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高校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身体素质的同时,把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
思想品德修养课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主阵地。面对新时期下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
高校对大学生开设思想品德修养课,是为了提高、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帮助学生构筑一生发展所需的精神支柱。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大学生作为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首要前提:不能诚实做人,就不能踏实做事,就不能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坚持。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谋生存、求发展的基本保证。市场经济的基石之一就是诚信。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近二十年的今天,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已成为社会选人、用人、评价人的基本尺度。大学生要想在社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要想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抱负,就必须自觉地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国法制的健全、社会的发展,一个人如果跟不上时代对公民思想道德的要求甚至背道而驰,就只会使自己被他人拒绝,被时代抛弃。这样个人的发展就无从谈起,甚至还会因违反社会良俗、国家法律而自毁前途。
(二)有利于国家、社会的持续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不断成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国取得了令世人嘱目的成就,中国人民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为当代大学生的成才提供了广阔舞台,但同时也对他们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家、社会的发展说到底源自于每个个体潜能的发挥、力量的推动。随着多年扩招,中国的大学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在毛入学率已达24%的今天,大学生作为具有高文化素质的群体,将是我国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一支力量,他们的文化素质决定了他们在未来的实践中所发挥的力量将是巨大的。也正因为此,才更需要他们学会掌控并正确运用自己的力量。德为才之帅,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决定着他们如何运用自己的力量,是推进还是危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教育有四品: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因此,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对国家、社会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缺失的原因
思想品德修养课课堂教学在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的思想品德课实效性不尽如人意。
造成教学工作缺乏实效性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工作不能与时俱进,在教学工作各方面存在着问题。
在教育理念上:过于强调人的“社会性”中的整体性,忽视现实的个人丰富多彩的“个性”。课堂上只有教师的声音,不能有学生的声音。而当代社会,由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逐利性,整个社会呈现出观念多元化的特点,各种价值观念并存并相互碰撞,人们的独立意识日益增强;随着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当代年青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日益高涨,他们更多地开始关注自身。在传统的一味重视社会性、忽视个体性的教育理念下进行的德育工作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不能与学生的心灵、情感产生共鸣,甚至导致负面作用的产生。
在教育内容上:过于强调人的精神追求而忽视人的自然需求,以圣人、英雄人物来要求普通人,德育教育内容“高、大、全”,过于理想化、政治化、形式化;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使理论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脱节,造成学生产生“假、大、空”的学习感受,学习不是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是迫于修学分的需要,从而导致他们在学习的态度、行为上就表现为怀疑、拒绝、冷漠、应付。
在教育方法上:过于强调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忽视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维特点,仅把学生当做一块可塑之木而不是具有自学、自省能力的主体;重教师权威性,轻学生自主性,重外部强制灌输,轻内在思维引导。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很难把教师传递的信息自觉内化,更谈不上外化为自觉品行。
三、增强高校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理念。
1.树立民主课堂观
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具有至高的权威。在学生面前,教师高高在上,掌握着课堂话语权,他们是绝对真理的代言人。在这种观念下,教学中教师自然就会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满堂灌、强制灌、不允许有异己意见。这样,教师自然就会不关注学生的心灵需求、精神需求,教学自然就失效。因此要想有效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的实效性,教师就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观,树立民主课堂观念。在人格上自觉把教师和学生放在同一地位: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课堂,更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思考、不同意见。对于学生,教师不应只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而是平易近人的良师益友。学生不是物而是活生生的人:学生作为教育客体的同时,也是具有与教师一样的独立人格、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想的学习主体。这样,教师才会关注学生,真正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学生的感受,了解学生的思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与教师进行思想交流、情感交流。当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各自真正得到充分发挥,融和互补时,就能够促进教学的实效性。
2.树立生活化教学观
思想品德课教学不是为了说教,大学生学习该门课程也不仅是为了修学分,更是为了学生生活的需要,它的最终教学目标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水平并能自觉践行。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并关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需要,将课堂、教材、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利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载体的资料而展开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情感、心理特征相符合,才能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情、信、意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应勇于突破传统德育工作的观念束缚:淡化高度政治化、高度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教育方式,将现实的生活场景搬入课堂,使教学更直观化、个性化、具体化,帮助、指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中的直观体验提高认识、培养积极情感、增强信念、坚定意志并自觉践行。
(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理念的转变并不能增强教学工作实效性,要增强工作实效性,还必须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改进传统教学方法。
1.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实际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首先,把抽象与具体结合,把崇高理想与个人理想相结合,把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相结合。以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为支点选择教学材料、组织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这样才会避免学生因教学内容的“非现实性”而不愿关注,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愿意去听、愿意去思考。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一味单一进行知识的传授。大学的德育教学工作解决的不是大学生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解决他们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大学德育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将外在的原则、知识、观念,通过自己情感的接纳、信念的支持、毅力的坚定而内化为自己意识的一部分并自觉地践行。因此,教师除了要传授有关思想道德的知识外,更要根据学生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引导、信念的培养、意志的训练、思想道德践行的指导。
2.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实际改进教学方法
(1)进行参与式教学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不同特点、不同方式的教学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尽量拓宽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从参与学习的人数、学习的质量上对教学效果给予量与质的保证。同时,参与式教学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手段。通过参与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寻求真理的品质;教师通过参与式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品质如尊重、公平、宽容、有节等。
(2)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
枯燥无味、说教式的、沉闷的、严肃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心只读“望天书”,严重的还会干扰课堂教学秩序。因此不论是教学资料的使用还是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师都要善于把所要灌输的理论、思想包装成学生易于、乐于接受的方式,通过笑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把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上,从而使其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除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外,教师还应在课堂上提倡“言论自由”,鼓励学生发言,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在课堂上,教师应少说多听,对学生的观点多评价、少批评;对学生的思想多引导、少指令,使学生在课堂上想说、愿说、敢说。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的自由交流、讨论,有助于帮助学生独立思考、辨明是非,有助于使教师要传递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让学生多动笔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于一些问题的回答,很多学生并不太习惯或不太愿意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说出自己的感受。但通过书面作业却可以流露他们更多的真实。因此,在布置书面作业这一教学环节上,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主观题为主要形式。这既可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又可让教师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和思想状况。在批改、发放作业环节,教师要做到及时用心阅读、认真批改,根据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写好评语。这种文字的交流能够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学生作业中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收集整理分析相关信息,以便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的实效性。
在文化、观念、利益多元化并且不同文化、价值观念激烈碰撞的今天,在大学生主体意识日益高涨的今天,在面对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具有不同个性的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更加有效地增强大学生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将有赖于所有教育工作者立足实际不断努力和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雷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的哲学反思[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2]李大健.论高校德育贴近生活的路向[J].思想教育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