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写作议论文的时候,同学们免不了要引用一些小故事作为论据。这样的引用因为比较简短,没有人会视之为抄袭。可是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有些同学由于对自己的生活缺少感悟,或者被读过的文章所诱惑,也选择了“引用”。他们要么会把看过的文章根据自己的记忆几乎原封不动地默写出来,要么只做些换汤不换药的改编复述。毫无疑问,这样的作文肯定会被判为抄袭,在阅卷时定会遭到重创。
那么,记叙文写作就不可以借鉴别人的故事情节吗?如果可以,又怎样把借鉴与抄袭区别开来呢?
先给大家介绍一篇文章:
信任的重量/文/张玲
“这一款MP3是去年的产品,因为换代的原因,现在可以打六折,绝对是物超所值,非常适合学生购买。”一个和我差不多年纪的导购小姐笑容可掬地向我介绍。
“是——吗——”我夸张地叫了一声。
“真的,我是在校大学生,我们学校有好多同学都买了这一款,质量绝对有保证。现在就剩下最后两台了。”
“哦,那你的收入一定非常可观吧?”
她好像没有听懂我话里的讽刺意味,认真地向我解释:“不是的,我不是按售出商品的件数提成,而是按时间拿薪水……”
我早已经转身离去。“鬼才相信你呢!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热情,当然也就不存在无缘无故的信任!”
我正这么想着,忽然有一只小手轻轻地牵住了我的右手。我一回头,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正怯生生地看着我。
我被他逗乐了,碰碰他的小脸蛋:“小家伙,认错人了吧?”
他很小心地说:“妈妈说,世界上好人比坏人多。你是不是好人呀?”
我强忍住笑:“你看呢?”
他认真地打量着我:“好像是。”
我拍拍他的头:“有眼光!”
他的神情马上放松下来,用了命令的语气对我说:“那你带我去找妈妈!”
我晕!
回过神来,才发现我已经别无选择,只好顺从地按照他的指点,领着他一个楼层到另一个楼层、一个货架到另一个货架地奔波。小家伙走得累了,竟然提出让我背着他。
我俯下身子,小家伙利索地爬上我的背,两手搂紧我的脖子,柔柔的喘息混着淡淡的奶香轻轻喷在我的脖颈里,痒痒的。有一种热辣辣的暖流开始猛烈地冲击我内心深处一块被冰封着的叫做感动的地方,融化而成的液体在泛滥,溢到嘴角,咸晶晶的,有海水的味道。
小家伙分量不重,可我走得很沉稳,因为我感觉到了信任的分量。
最后,还是在商场广播的引导下,我们找到了小男孩的妈妈。离开的时候,我握了握小男孩的手,认真地说:“谢谢你!”
回到电子视听产品专柜,我又找到了那位女大学生。她很遗憾地告诉我,最后两台那种型号的MP3几分钟之前已经被别人买走了。
我诚恳地对她说:“那就请你为我另外介绍一种吧,我相信你!”
这篇文章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先是描写“我”与导购小姐的对话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点明了自己对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的消极看法,然后描写一个小男孩对“我”毫无防备的信任。在赤子心怀面前,“我”体验到了被人信任的幸福与骄傲,同时也开始尝试信任别人。
小男孩的出现是故事的转机,是他改变了我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所以文中对他进行了详细的描写。神态方面,他开始是“怯生生”的,“小心”的,后来就“放松”了,还“用了命令的语气”对我说话;动作方面,“利索地爬上我的背,两手搂紧我的脖子,柔柔的喘息混着淡淡的奶香轻轻喷在我的脖颈里”,这些细节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你也许已经猜到了,这是一篇故事情节上有借鉴的文章。不错,这的确是一篇有所借鉴的文章。原文如下:
这感觉真好
一次,我站在街的一边正准备过马路,忽然感觉到自己的衣袖被人轻轻拉住了。
我回过头,是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拉着我,眼睛看着来去如飞的车子,那神情告诉我,他并没有在意自己拉着的是一个陌生人。顿时,我仿佛感到自己的灵魂得到了洗涤一般的幸福与骄傲,在那短短的半分钟里,我心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和冬日里的阳光一样温暖明媚。
到了路对面,男孩松开抓住我衣袖的手,一个人跑开了,自始至终都没有和我说一句话,甚至没有多看我一眼。我目送他远去,眼里含着感激。
人类需要信任,社会需要信任。
(《小小说选刊》2004年第23期)
你能看出这两篇文章情节上的相同之处吗?好像有点,又好像没有,不是吗?
即使有,也只是痕迹而已。假如这是一篇考场作文,凑巧阅卷老师刚刚看过《小小说选刊》上的原作,而且印象非常深刻,我想他也没有理由将这篇文章判为抄袭之作,更为可能的是,他反倒会对作者的化用之功大加赞赏。这是因为这篇文章的作者对原作进行了一番消化吸收,只取其情节的核心,只求神似。另外,作者重新设置了故事的环境,建构了更为完整的情节,安排了首尾相应的结构,并且运用自己的语言,体现了自己的叙述风格,完全是自己的创作所得,与抄袭无关。
由此可见,同学们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对阅读中曾触动过自己心灵而又适合所写话题的那些故事,只要经过一番精心的处理,完全可以用来作为自己文章的核心,构思出属于自己的佳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阅读文章时要深入领会原作的主旨,并大致判断一下文章适合哪些话题,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素材储备。如上例,原作借一个小男孩对陌生人的毫无防备的信任,表达了“人类需要信任,社会需要信任”的主旨,适合“信任”“戒备”“童心”“陌生人”“社会风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话题。
其次,提炼原作情节的精髓,把握原作的华彩部分。这些地方正是我们要模仿、借鉴的地方。如上例,那个小男孩对这个世界的完全透明的信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我们常见到的那些成人化的孩子的所作所为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而“我”遭遇这种信任之后的心理活动也称得上新颖细腻,令人感动。这些能打动人的地方就是我们模仿借鉴的重点,我们要争取在自己的习作中将其体现出来。
再次,设置新的环境,安排新的细节,尽量淡化原作的痕迹,使之成为属于自己的佳作。如上例,故事的环境由马路边换到了超市里,情节也由过马路换为找妈妈;安排了与小男孩的对话,背起小男孩等细节;开头有对导购小姐不信任的铺垫,结尾又出现了无条件信任她的转变,营造了首尾呼应的完整的结构。
以上是仿写之作中出现的变化,这些变化足以见出作者的运思、裁剪以及表达能力的高低。
另外,除了借鉴原作的故事情节,我们还可以借鉴原作的立意和思路,对自己所掌握的材料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比如,学生们都希望老师能够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不以成绩论英雄”,然而现实生活中能够完全做到这一点的老师实在是太少了。我们该怎样表现这个题材呢?
现在我给大家提供一则素材,看看大家能不能受到点儿启发。某一期的《读者》上有一篇题为“母亲不是圣人”的文章,写一位有点嫌贫爱富的母亲,在过生日的时候,对送礼物多的大女儿特别亲热,对带礼物少的小女儿则有些轻慢。小女儿因此感到困惑和委屈,以后母亲再过生日的时候就不愿意再去祝贺了。后来哥哥的一番话改变了她的看法:“平凡的母亲也会受名利影响……你希望妈对你和大姐一样亲热,可那要不受名利影响的圣人才做得到……我们的妈妈不是圣人,但她确实是个好母亲……”
读完这个故事,同学们再来表现老师的公平与不公平这个题材,会不会有新思路、新立意呢?不难想象,绝大多数同学的作文都会对老师的不公平进行抨击批判,在这种情况下,参考了这则素材写出来的表达对老师理解的作文肯定能够脱颖而出,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有了以上的认识,同学们就可以在作文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从阅读中所获得的丰富材料,在选择写作材料这个步骤上既节省了时间,又充分保证了写作材料的典范性、针对性、新颖性,有利于充分发挥自己的构思能力和表达能力,写出让阅卷老师赞赏的好文章来。
张玲,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责任编校:左晓光
那么,记叙文写作就不可以借鉴别人的故事情节吗?如果可以,又怎样把借鉴与抄袭区别开来呢?
先给大家介绍一篇文章:
信任的重量/文/张玲
“这一款MP3是去年的产品,因为换代的原因,现在可以打六折,绝对是物超所值,非常适合学生购买。”一个和我差不多年纪的导购小姐笑容可掬地向我介绍。
“是——吗——”我夸张地叫了一声。
“真的,我是在校大学生,我们学校有好多同学都买了这一款,质量绝对有保证。现在就剩下最后两台了。”
“哦,那你的收入一定非常可观吧?”
她好像没有听懂我话里的讽刺意味,认真地向我解释:“不是的,我不是按售出商品的件数提成,而是按时间拿薪水……”
我早已经转身离去。“鬼才相信你呢!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热情,当然也就不存在无缘无故的信任!”
我正这么想着,忽然有一只小手轻轻地牵住了我的右手。我一回头,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正怯生生地看着我。
我被他逗乐了,碰碰他的小脸蛋:“小家伙,认错人了吧?”
他很小心地说:“妈妈说,世界上好人比坏人多。你是不是好人呀?”
我强忍住笑:“你看呢?”
他认真地打量着我:“好像是。”
我拍拍他的头:“有眼光!”
他的神情马上放松下来,用了命令的语气对我说:“那你带我去找妈妈!”
我晕!
回过神来,才发现我已经别无选择,只好顺从地按照他的指点,领着他一个楼层到另一个楼层、一个货架到另一个货架地奔波。小家伙走得累了,竟然提出让我背着他。
我俯下身子,小家伙利索地爬上我的背,两手搂紧我的脖子,柔柔的喘息混着淡淡的奶香轻轻喷在我的脖颈里,痒痒的。有一种热辣辣的暖流开始猛烈地冲击我内心深处一块被冰封着的叫做感动的地方,融化而成的液体在泛滥,溢到嘴角,咸晶晶的,有海水的味道。
小家伙分量不重,可我走得很沉稳,因为我感觉到了信任的分量。
最后,还是在商场广播的引导下,我们找到了小男孩的妈妈。离开的时候,我握了握小男孩的手,认真地说:“谢谢你!”
回到电子视听产品专柜,我又找到了那位女大学生。她很遗憾地告诉我,最后两台那种型号的MP3几分钟之前已经被别人买走了。
我诚恳地对她说:“那就请你为我另外介绍一种吧,我相信你!”
这篇文章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先是描写“我”与导购小姐的对话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点明了自己对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的消极看法,然后描写一个小男孩对“我”毫无防备的信任。在赤子心怀面前,“我”体验到了被人信任的幸福与骄傲,同时也开始尝试信任别人。
小男孩的出现是故事的转机,是他改变了我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所以文中对他进行了详细的描写。神态方面,他开始是“怯生生”的,“小心”的,后来就“放松”了,还“用了命令的语气”对我说话;动作方面,“利索地爬上我的背,两手搂紧我的脖子,柔柔的喘息混着淡淡的奶香轻轻喷在我的脖颈里”,这些细节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你也许已经猜到了,这是一篇故事情节上有借鉴的文章。不错,这的确是一篇有所借鉴的文章。原文如下:
这感觉真好
一次,我站在街的一边正准备过马路,忽然感觉到自己的衣袖被人轻轻拉住了。
我回过头,是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拉着我,眼睛看着来去如飞的车子,那神情告诉我,他并没有在意自己拉着的是一个陌生人。顿时,我仿佛感到自己的灵魂得到了洗涤一般的幸福与骄傲,在那短短的半分钟里,我心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和冬日里的阳光一样温暖明媚。
到了路对面,男孩松开抓住我衣袖的手,一个人跑开了,自始至终都没有和我说一句话,甚至没有多看我一眼。我目送他远去,眼里含着感激。
人类需要信任,社会需要信任。
(《小小说选刊》2004年第23期)
你能看出这两篇文章情节上的相同之处吗?好像有点,又好像没有,不是吗?
即使有,也只是痕迹而已。假如这是一篇考场作文,凑巧阅卷老师刚刚看过《小小说选刊》上的原作,而且印象非常深刻,我想他也没有理由将这篇文章判为抄袭之作,更为可能的是,他反倒会对作者的化用之功大加赞赏。这是因为这篇文章的作者对原作进行了一番消化吸收,只取其情节的核心,只求神似。另外,作者重新设置了故事的环境,建构了更为完整的情节,安排了首尾相应的结构,并且运用自己的语言,体现了自己的叙述风格,完全是自己的创作所得,与抄袭无关。
由此可见,同学们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对阅读中曾触动过自己心灵而又适合所写话题的那些故事,只要经过一番精心的处理,完全可以用来作为自己文章的核心,构思出属于自己的佳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阅读文章时要深入领会原作的主旨,并大致判断一下文章适合哪些话题,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素材储备。如上例,原作借一个小男孩对陌生人的毫无防备的信任,表达了“人类需要信任,社会需要信任”的主旨,适合“信任”“戒备”“童心”“陌生人”“社会风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话题。
其次,提炼原作情节的精髓,把握原作的华彩部分。这些地方正是我们要模仿、借鉴的地方。如上例,那个小男孩对这个世界的完全透明的信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我们常见到的那些成人化的孩子的所作所为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而“我”遭遇这种信任之后的心理活动也称得上新颖细腻,令人感动。这些能打动人的地方就是我们模仿借鉴的重点,我们要争取在自己的习作中将其体现出来。
再次,设置新的环境,安排新的细节,尽量淡化原作的痕迹,使之成为属于自己的佳作。如上例,故事的环境由马路边换到了超市里,情节也由过马路换为找妈妈;安排了与小男孩的对话,背起小男孩等细节;开头有对导购小姐不信任的铺垫,结尾又出现了无条件信任她的转变,营造了首尾呼应的完整的结构。
以上是仿写之作中出现的变化,这些变化足以见出作者的运思、裁剪以及表达能力的高低。
另外,除了借鉴原作的故事情节,我们还可以借鉴原作的立意和思路,对自己所掌握的材料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比如,学生们都希望老师能够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不以成绩论英雄”,然而现实生活中能够完全做到这一点的老师实在是太少了。我们该怎样表现这个题材呢?
现在我给大家提供一则素材,看看大家能不能受到点儿启发。某一期的《读者》上有一篇题为“母亲不是圣人”的文章,写一位有点嫌贫爱富的母亲,在过生日的时候,对送礼物多的大女儿特别亲热,对带礼物少的小女儿则有些轻慢。小女儿因此感到困惑和委屈,以后母亲再过生日的时候就不愿意再去祝贺了。后来哥哥的一番话改变了她的看法:“平凡的母亲也会受名利影响……你希望妈对你和大姐一样亲热,可那要不受名利影响的圣人才做得到……我们的妈妈不是圣人,但她确实是个好母亲……”
读完这个故事,同学们再来表现老师的公平与不公平这个题材,会不会有新思路、新立意呢?不难想象,绝大多数同学的作文都会对老师的不公平进行抨击批判,在这种情况下,参考了这则素材写出来的表达对老师理解的作文肯定能够脱颖而出,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有了以上的认识,同学们就可以在作文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从阅读中所获得的丰富材料,在选择写作材料这个步骤上既节省了时间,又充分保证了写作材料的典范性、针对性、新颖性,有利于充分发挥自己的构思能力和表达能力,写出让阅卷老师赞赏的好文章来。
张玲,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责任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