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倡导: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交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者,不能再充当主讲人。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个性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张扬。可是,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还存在于很多学生的心中,他们在课堂中往往不敢大胆提问,也不愿意主动提问,有的甚至是想不出问题来提问,所以,他们都只停留在被动接受的地位。于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得不到较好的发挥,还是不好主动学习。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呢?
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自主学习,关键还在于学生是否能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获得想要的知识。而学生想要什么样的知识呢?这就归根结底于一个字——问。
其实,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疑”源于思,它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引线、进步的向导。思维活动始于发现问题,它是对一些问题产生了渴望了解或解决的需要后才开始的。要让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就要学生学会提问,多疑多问。
怎样让学生学会“问”呢?教师既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就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问”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的“问”既能体现学习语文的个性特点,又能从中获得知识。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创设情景,通过各种手段方法来引导学生。
首先,教师应当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课堂上,努力建立师生平等的民主气氛,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入学生中,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也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阅读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点拨学生理解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当学生所提的问题,在老师看来幼稚时,也许是学生灵感乍现的时候,老师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讥笑;当学生所提问题让老师难堪时,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当学生为了表达一个问题急得面红耳赤时,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不耐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
其次,要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创设一种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事先预习,课堂上由有疑问的学生提问,而其他学生可以解答,意见不统一的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共同探讨,这样学生就会在“提问——解答——辩论——得出正确结果”过程中,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特别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自学思考,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更使人惊喜的是通过讨论,学生常常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再次,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平时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比如,创设问题情境也是促进学生踊跃提问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讲《鸟的天堂》一课时,文中本来介绍的是一棵榕树,但为了说明榕树的大,文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把一棵树比作了一片树林,充分说明榕树之大。但在读书的过程中很多同学没有读出这一点。为了让学生自己提出这个问题体会这一点,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大榕树图和这句话同时展现在学生眼前,然后让学生看图读句子提出疑问。在这些感性材料的刺激下,学生的问题就直奔重点,很快地产生了。这样的情境创设,降低了学生提问的难度,使不敢提问、怕别人笑话的同学也大胆地举起了右手。因为在这种问题情境中,他们很容易产生问题,并且是有价值的问题。揭题时从课题提问。文章题目又称题眼,直接反映课文主要内容及重点,因此抓住题目提出问题,往往可一石激起千层浪。出示课题时可以经常问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初读时从课文的关键词句人手提问。文章的中心是全文的核心,和全文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初读时,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提问。再读课文,可以从教材的重点词句来提问。重点词句对表现中心起了重要作用,可引导学生从这一句出发提问,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提问的方法很多,还可以从启发想象提问,根据上下文提问,甚至标点符号也可以提问。提问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a.直接向老师发问;b.以交际形式向同学发问,可起到双向效果,不但自己提出问题,被提问的同学还要积极思考去解疑;c.以交流形式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可起到多重效果。同学间相互提问,共同讨论解疑,提高了合作、探究的能力。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火花,以“问”促疑,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并在这样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学会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自主学习,关键还在于学生是否能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获得想要的知识。而学生想要什么样的知识呢?这就归根结底于一个字——问。
其实,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疑”源于思,它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引线、进步的向导。思维活动始于发现问题,它是对一些问题产生了渴望了解或解决的需要后才开始的。要让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就要学生学会提问,多疑多问。
怎样让学生学会“问”呢?教师既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就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问”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的“问”既能体现学习语文的个性特点,又能从中获得知识。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创设情景,通过各种手段方法来引导学生。
首先,教师应当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课堂上,努力建立师生平等的民主气氛,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入学生中,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也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阅读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点拨学生理解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当学生所提的问题,在老师看来幼稚时,也许是学生灵感乍现的时候,老师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讥笑;当学生所提问题让老师难堪时,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当学生为了表达一个问题急得面红耳赤时,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不耐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
其次,要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创设一种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事先预习,课堂上由有疑问的学生提问,而其他学生可以解答,意见不统一的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共同探讨,这样学生就会在“提问——解答——辩论——得出正确结果”过程中,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特别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自学思考,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更使人惊喜的是通过讨论,学生常常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再次,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平时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比如,创设问题情境也是促进学生踊跃提问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讲《鸟的天堂》一课时,文中本来介绍的是一棵榕树,但为了说明榕树的大,文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把一棵树比作了一片树林,充分说明榕树之大。但在读书的过程中很多同学没有读出这一点。为了让学生自己提出这个问题体会这一点,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大榕树图和这句话同时展现在学生眼前,然后让学生看图读句子提出疑问。在这些感性材料的刺激下,学生的问题就直奔重点,很快地产生了。这样的情境创设,降低了学生提问的难度,使不敢提问、怕别人笑话的同学也大胆地举起了右手。因为在这种问题情境中,他们很容易产生问题,并且是有价值的问题。揭题时从课题提问。文章题目又称题眼,直接反映课文主要内容及重点,因此抓住题目提出问题,往往可一石激起千层浪。出示课题时可以经常问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初读时从课文的关键词句人手提问。文章的中心是全文的核心,和全文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初读时,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提问。再读课文,可以从教材的重点词句来提问。重点词句对表现中心起了重要作用,可引导学生从这一句出发提问,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提问的方法很多,还可以从启发想象提问,根据上下文提问,甚至标点符号也可以提问。提问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a.直接向老师发问;b.以交际形式向同学发问,可起到双向效果,不但自己提出问题,被提问的同学还要积极思考去解疑;c.以交流形式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可起到多重效果。同学间相互提问,共同讨论解疑,提高了合作、探究的能力。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火花,以“问”促疑,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并在这样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学会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