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发展、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可见,只有师生课堂行为得以转变,基础教育的改革才能实现其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亲身体验 创造性思维 主动
一、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是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一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
在进行音乐实践的活动中,学生的情感随音乐的发展产生共鸣与起伏,情感内容得到美的熏陶与精神的升华。一般传统的教学只片面的让教师将知识的结论直接传给学生,从而忽略了知识的结论产生的过程。经过用自己身体亲身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后所学到的知识,在学生脑中留下的痕迹是不一样的。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竞争已经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是贯穿于学习者的整个一生。回顾20世纪学校教育所走过的历程,大致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发展轨迹: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
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新颖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都是将教师从传统、单一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把机会交给学生。教师应该鼓励和发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在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做法时,他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战·他的思维是在感受碰撞。尤其是当这个挑战来自同学,而不是来自老师,碰撞就会更加激烈和深入。
孩子的想法是千奇百怪的,时常超出教师的想象。如我在让四年级学生自制乐器时,孩子们做出的乐器时常令我惊叹不已!有的用废弃的自行车衣架和座位,进行简单的加工,制成了三角铁;有的用螺丝钉穿在铁丝上做成了串铃等等。他们每做出一件乐器,我就让他们相互交流经验,相互交换观察,基本每节课孩子们都带来自己的新成果。用自己的自制乐器来演奏乐曲,孩子们体现出的热情可想而知。因为积极碰撞,诱发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在增长了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创造知识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动”起来,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消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发展。正如叶圣陶说过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音乐课一定要让孩子们大胆地“动”起来。让学生动手也要动脑,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可通过一些音乐游戏和舞蹈动作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给孩子们多点时间和空间进行自由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主人。我的每节音乐课,都让孩子们站起来,走到教室的中间,让他们通过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即兴的做动作,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孩子们都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好与存在,这样的学习方式带来的效果是原有教学模式所不能达到的。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综上所述,理想的教学状况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知识与技能。然而,只有师生的课堂行为彻底转变了,这一切才会实现。所以,作为教师应当为具有不同个性学生的终身发展出一镐之力!师生课堂行为的转变。为我国将来基础教育的改革成功奠定基础!
关键词 亲身体验 创造性思维 主动
一、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是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一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
在进行音乐实践的活动中,学生的情感随音乐的发展产生共鸣与起伏,情感内容得到美的熏陶与精神的升华。一般传统的教学只片面的让教师将知识的结论直接传给学生,从而忽略了知识的结论产生的过程。经过用自己身体亲身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后所学到的知识,在学生脑中留下的痕迹是不一样的。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竞争已经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是贯穿于学习者的整个一生。回顾20世纪学校教育所走过的历程,大致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发展轨迹: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
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新颖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都是将教师从传统、单一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把机会交给学生。教师应该鼓励和发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在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做法时,他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战·他的思维是在感受碰撞。尤其是当这个挑战来自同学,而不是来自老师,碰撞就会更加激烈和深入。
孩子的想法是千奇百怪的,时常超出教师的想象。如我在让四年级学生自制乐器时,孩子们做出的乐器时常令我惊叹不已!有的用废弃的自行车衣架和座位,进行简单的加工,制成了三角铁;有的用螺丝钉穿在铁丝上做成了串铃等等。他们每做出一件乐器,我就让他们相互交流经验,相互交换观察,基本每节课孩子们都带来自己的新成果。用自己的自制乐器来演奏乐曲,孩子们体现出的热情可想而知。因为积极碰撞,诱发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在增长了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创造知识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动”起来,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消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发展。正如叶圣陶说过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音乐课一定要让孩子们大胆地“动”起来。让学生动手也要动脑,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可通过一些音乐游戏和舞蹈动作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给孩子们多点时间和空间进行自由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主人。我的每节音乐课,都让孩子们站起来,走到教室的中间,让他们通过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即兴的做动作,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孩子们都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好与存在,这样的学习方式带来的效果是原有教学模式所不能达到的。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综上所述,理想的教学状况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知识与技能。然而,只有师生的课堂行为彻底转变了,这一切才会实现。所以,作为教师应当为具有不同个性学生的终身发展出一镐之力!师生课堂行为的转变。为我国将来基础教育的改革成功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