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李清照是宋代文坛的大家,她的诗词带着饱满而温婉的情怀在动荡的时代闪耀着夺目的光彩。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李清照以其哀婉悲怆、清瘦冷冽的情调、独特的创作手法奠定了其在文坛的不衰地位,量微而精炼的爱国诗也是易安诗濯濯人格魅力的有力体现,使其在文学的史册里熠熠生辉,绽放不朽的光芒。本文探索李清照诗词中的爱国情愫,展现其温婉的闺阁词之外别样的须眉情怀。
关键词: 李清照 诗词 爱国情怀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而动荡不安的北宋末年和懦弱胆怯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独特的人生处境孕育了女诗人独特的诗风和艺术见解。她是宋代文坛的大家,细腻幽怨的爱情诗和有着独特韵味的闺阁词成就了一代女词人李清照,其词作温婉哀艳、缠绵悱恻的情调让人为之动容、潸然泪下。再读易安之作,于婉约闺阁之外,又领略到一丝深沉厚重的铿锵之气和不让须眉的慷慨文风,而在硝烟滚滚的战火和动荡不安的时代里,女词人的创作也无不闪烁着夺目的爱国情怀,锋芒毕露的言辞和忠贞率直的情感牵动着后世文人的心,放射着灼灼的光华。
一、忠孝家庭的熏陶和动荡时代的皴染
李清照的爱国情怀是与其独特的家庭背景和动荡的时代相关联的。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生于一寒门儒士家庭,李清照的母亲是岐国公王珪之女,“工词翰、亦善文”;其父李格非是闻名于齐鲁的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李格非的一生历尽艰辛和蹭蹬,虽作品憾已散佚,但其文学素养和品格操守却给李清照带来了莫大的影响,清人陈景云曾言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中郎有女刊传业’,文叔之谓耶”。李格非为人孤高耿介、廉洁自守,崇尚气节和学问,在新旧党争的漩涡里敢于坚持自我,卓然独立,其不畏惧权贵和勇于向封建恶势力挑战的凛然正气无疑给有着慧质灵心的李清照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孕育了女词人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自觉的爱国意识和游离于黑暗之外冷静深切的远见卓识。父亲刚直不阿的操守和母亲的才情,为李清照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沃土,也孕育了李清照充满人性关怀的思想和迥然卓越的见识。
北宋王朝危机四伏,动乱不安的时代氛围给予了女词人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切的忧患意识,李清照的《浯溪中兴颂碑诗和张文潜》(二首)便是在动荡不堪的怯懦偏安的赵宋王朝的时代背景中写下的“深有思致”①的诗篇。《中兴颂》是唐代元结所作,歌颂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的功绩,张文潜②极力谴责了杨贵妃的乱世祸国之罪,同时也讴歌了郭子仪的凛凛英雄气概。此二首诗,李清照从大处着墨,一反歌功颂德的老套,深刻地分析了唐王朝安史之乱、唐军队一败涂地的原因,以及奸臣误国的严重后果,“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讽刺了唐王朝奢华糜烂的生活和国家走向灭亡的内在原因;而“夏为殷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俱在。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则反映了对奸臣误国的深恶痛恨和嘲讽。女词人借古讽今,直斥时政,字里行间体现着对乱臣误国的痛恨、沉重的无奈和对世事无常的嗟叹,是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真实再现和深刻的政治批判锋芒的展露,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深深的关切与忧虑。正是自幼忠孝儒雅家庭的熏陶和时代动荡的混乱不安赋予了女词人于温婉的闺阁词之外灼热的爱国情怀和坚贞的道德操守,而这一点也恰恰是词人卓然的人格魅力的体现,较之其婉约词的不朽成就,爱国的情怀给予了词人更为鲜活的生命内涵。
二、凄切哀婉的人生境遇的催衍
靖国元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为连理,这亦是女词人一生最为完满的时期,志趣的相投和言谈的融洽,使词人感受到了人世间唯美的幸福,她的很多琅琅传于后世的闺阁之作便多作于此间,于此,亦成就了词人不可替代的文坛地位。然而动荡的社会和不安的局势打破了这份幸福和安然,使原本完满的一切变得绵缈而无期。公元1126年,金兵南袭,北宋灭亡,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北宋君臣面对突来的变动惊愕不已,顿时乱了分寸。而李清照在国破家亡的不堪里也不得不开始了南移,《蝶恋花》便是她在背井离乡,漂泊于他乡的情境里写下的哀歌。此词似写伤春,实写对祖国山河破灭的苦痛和愤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长安”原为汉唐故都,这里代指宋都城汴京,作者用“空梦”句淋漓地再现了内心难以言表的辛酸和无奈,通过梦长安,也表现了作者對北方沦陷区的怀念。花光月影,暮色美好,可一切皆已物是人非,以此更衬托出女词人对故国深切的思念之情和国破家亡后凄惨悲苦的人生境地。李清照蒙受国难家仇,却只能通过孱弱无力的笔来表达她对腐朽社会痛恨和控诉,而其中渗透的爱国情愫既是词人敏锐意识的觉醒,又是普通民众渴望祖国统一的自觉行为的再现,是深刻的时代背景和自身悲惨凄苦遭遇的产物。
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烽火连天、兵荒马乱的社会现实,苟且偷安,懦弱无能的南宋小朝廷都给李清照的内心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逃亡至乌江当年西楚霸王自刎之处时,李清照有感而发,愤然而作《夏日绝句》,慷慨淋漓地展现了女词人对现实无望的控诉和忠贞的爱国之情: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一反温婉的笔调,严厉地控诉了软弱无能的统治者和懦弱无力的投降派,大义凛然、慷慨激昂,宛若一铮铮铁骨的汉子,也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和崇敬,有力地讽刺了统治者苟且偏安的丑恶行径。这是一位普通女子对朝政大胆果敢的挑战和鞭笞,也是对丧失气节的末世君臣的大胆嘲弄和谴责。我们也在词人无形的口诛笔伐里看到了一个女子激烈昂扬的爱国情怀。
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赴任湖州太守的途中不幸感病,死于建康。李清照遭遇了人生史无前例的苦难,丈夫赵明诚的死,使李清照丧失了人生唯一的支柱,没有了人生慰藉的李清照在满目的荒凉和消沉中辗转反侧、零落飘摇。国家的动荡不安,权臣的懦弱奸邪和丧夫的伶仃之苦让这个曾经婉转于闺阁的女子无端地苏醒和了悟,她痛恨怯懦偏安的北宋政权,痛恨淫逸享乐的贵戚权臣,如星星之火般的爱国意识便在懵懂的意识里孕育、生根、发芽,直至开花结果。
三、字里行间赤子情的彰显
李清照大胆而热切的爱国诗词,有着那个时代众多世人望尘莫及的勇敢和毅力,她那尖锐而锋利的笔,如匕首一般刺向敌人的心脏,她的诗词反映了她对国家现状的忧虑和担心,同时也表达了其对政治改革的热切期待,《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等都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和痛斥,诗词里绵延着更多更浓郁的忧愁别绪和苦闷心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的希冀。国家的危亡、民族的苦难,使原本美满幸福、觅诗唱和的女词人感受到了扑面的凄凉和难以言说的辛酸,她将自己的不幸身世与广大人民的意愿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扣人心弦,催人泪下。作为词人爱国诗的代表,《永遇乐》(落日熔金)更是以深沉而厚重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爱恋,感动了无数文人学者和爱国之士。
谈及词人的爱国情怀,就不能不提及《打马赋》,这篇成于作者避难金华时的文章,通篇都闪耀着恢复中原、血洗国耻的爱国主义光芒,是词人爱国主义情感最集中、最强烈的代表作。打马,是宋代流行的一种博弈游戏,李清照在诗中描摹了一幅威武雄壮、浩浩荡荡的兵马列阵图:“齐驱骥騄,疑穆王万里之行;间列玄黄,类杨氏五家之队。珊珊佩响,方惊玉蹬之敲;落落星罗,急见连钱之碎。”场面铿锵壮阔、凛然肃穆,寄托着词人对祖国强大的军队力量的无限期待和渴望,同时也用许多马和战争的典故来寄托自己战胜敌人、收复失土的愿望。“说梅止渴,稍苏奔竟之心;画饼充饥,少谢腾骧之志。”“今日岂无元子,明时不乏安石。又何必陶长沙博局之投,正当师袁彦道布帽之掷也。”通篇展现了巾帼女子欲杀敌于疆场的内心征程。词人收复中原以血国耻的愿望只能借助“打马”游戏伸张豪气壮志,在幻想的情境中寄托自己对国家的一片深情,冲锋陷阵,奏响凯歌,虽是无力的想象和展望,却孕育了词人酣畅淋漓的杀敌壮志和坦荡磊落的壮烈情怀,是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操的再现。
明人杨慎言:“使在衣冠,当与琴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清人李调元评其词时说:“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如果说李清照是因其温婉清新的诗风而流光溢彩,那么其爱国诗也是其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它不仅是词人人格魅力的再现,而且充分地印证了在时代的烙印里拥有民族尊严的崇高和可贵。李清照的爱国诗词,深沉而凝厚、热切而执著,是一代女词人强烈的民族忧患感的体现,昭示了她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注释:
①周辉曾评此诗说:赵明诚待制妻易安李夫人,尝和张文潜长篇二。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
②张文潜作《读中兴颂碑》诗,对唐代诗人元结的中兴颂碑作了赞扬和歌颂。
参考文献:
[1]叶嘉莹主编.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1.
[2]温绍堃,钱光培.李清照名篇赏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3.
[3]平慧善.李清照及其作品.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9.
[4]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5.
[5]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选.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12.
[6]褚斌杰主编.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5.
[7]徐北文主编.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12.
关键词: 李清照 诗词 爱国情怀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而动荡不安的北宋末年和懦弱胆怯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独特的人生处境孕育了女诗人独特的诗风和艺术见解。她是宋代文坛的大家,细腻幽怨的爱情诗和有着独特韵味的闺阁词成就了一代女词人李清照,其词作温婉哀艳、缠绵悱恻的情调让人为之动容、潸然泪下。再读易安之作,于婉约闺阁之外,又领略到一丝深沉厚重的铿锵之气和不让须眉的慷慨文风,而在硝烟滚滚的战火和动荡不安的时代里,女词人的创作也无不闪烁着夺目的爱国情怀,锋芒毕露的言辞和忠贞率直的情感牵动着后世文人的心,放射着灼灼的光华。
一、忠孝家庭的熏陶和动荡时代的皴染
李清照的爱国情怀是与其独特的家庭背景和动荡的时代相关联的。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生于一寒门儒士家庭,李清照的母亲是岐国公王珪之女,“工词翰、亦善文”;其父李格非是闻名于齐鲁的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李格非的一生历尽艰辛和蹭蹬,虽作品憾已散佚,但其文学素养和品格操守却给李清照带来了莫大的影响,清人陈景云曾言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中郎有女刊传业’,文叔之谓耶”。李格非为人孤高耿介、廉洁自守,崇尚气节和学问,在新旧党争的漩涡里敢于坚持自我,卓然独立,其不畏惧权贵和勇于向封建恶势力挑战的凛然正气无疑给有着慧质灵心的李清照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孕育了女词人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自觉的爱国意识和游离于黑暗之外冷静深切的远见卓识。父亲刚直不阿的操守和母亲的才情,为李清照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沃土,也孕育了李清照充满人性关怀的思想和迥然卓越的见识。
北宋王朝危机四伏,动乱不安的时代氛围给予了女词人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切的忧患意识,李清照的《浯溪中兴颂碑诗和张文潜》(二首)便是在动荡不堪的怯懦偏安的赵宋王朝的时代背景中写下的“深有思致”①的诗篇。《中兴颂》是唐代元结所作,歌颂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的功绩,张文潜②极力谴责了杨贵妃的乱世祸国之罪,同时也讴歌了郭子仪的凛凛英雄气概。此二首诗,李清照从大处着墨,一反歌功颂德的老套,深刻地分析了唐王朝安史之乱、唐军队一败涂地的原因,以及奸臣误国的严重后果,“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讽刺了唐王朝奢华糜烂的生活和国家走向灭亡的内在原因;而“夏为殷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俱在。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则反映了对奸臣误国的深恶痛恨和嘲讽。女词人借古讽今,直斥时政,字里行间体现着对乱臣误国的痛恨、沉重的无奈和对世事无常的嗟叹,是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真实再现和深刻的政治批判锋芒的展露,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深深的关切与忧虑。正是自幼忠孝儒雅家庭的熏陶和时代动荡的混乱不安赋予了女词人于温婉的闺阁词之外灼热的爱国情怀和坚贞的道德操守,而这一点也恰恰是词人卓然的人格魅力的体现,较之其婉约词的不朽成就,爱国的情怀给予了词人更为鲜活的生命内涵。
二、凄切哀婉的人生境遇的催衍
靖国元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为连理,这亦是女词人一生最为完满的时期,志趣的相投和言谈的融洽,使词人感受到了人世间唯美的幸福,她的很多琅琅传于后世的闺阁之作便多作于此间,于此,亦成就了词人不可替代的文坛地位。然而动荡的社会和不安的局势打破了这份幸福和安然,使原本完满的一切变得绵缈而无期。公元1126年,金兵南袭,北宋灭亡,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北宋君臣面对突来的变动惊愕不已,顿时乱了分寸。而李清照在国破家亡的不堪里也不得不开始了南移,《蝶恋花》便是她在背井离乡,漂泊于他乡的情境里写下的哀歌。此词似写伤春,实写对祖国山河破灭的苦痛和愤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长安”原为汉唐故都,这里代指宋都城汴京,作者用“空梦”句淋漓地再现了内心难以言表的辛酸和无奈,通过梦长安,也表现了作者對北方沦陷区的怀念。花光月影,暮色美好,可一切皆已物是人非,以此更衬托出女词人对故国深切的思念之情和国破家亡后凄惨悲苦的人生境地。李清照蒙受国难家仇,却只能通过孱弱无力的笔来表达她对腐朽社会痛恨和控诉,而其中渗透的爱国情愫既是词人敏锐意识的觉醒,又是普通民众渴望祖国统一的自觉行为的再现,是深刻的时代背景和自身悲惨凄苦遭遇的产物。
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烽火连天、兵荒马乱的社会现实,苟且偷安,懦弱无能的南宋小朝廷都给李清照的内心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逃亡至乌江当年西楚霸王自刎之处时,李清照有感而发,愤然而作《夏日绝句》,慷慨淋漓地展现了女词人对现实无望的控诉和忠贞的爱国之情: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一反温婉的笔调,严厉地控诉了软弱无能的统治者和懦弱无力的投降派,大义凛然、慷慨激昂,宛若一铮铮铁骨的汉子,也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和崇敬,有力地讽刺了统治者苟且偏安的丑恶行径。这是一位普通女子对朝政大胆果敢的挑战和鞭笞,也是对丧失气节的末世君臣的大胆嘲弄和谴责。我们也在词人无形的口诛笔伐里看到了一个女子激烈昂扬的爱国情怀。
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赴任湖州太守的途中不幸感病,死于建康。李清照遭遇了人生史无前例的苦难,丈夫赵明诚的死,使李清照丧失了人生唯一的支柱,没有了人生慰藉的李清照在满目的荒凉和消沉中辗转反侧、零落飘摇。国家的动荡不安,权臣的懦弱奸邪和丧夫的伶仃之苦让这个曾经婉转于闺阁的女子无端地苏醒和了悟,她痛恨怯懦偏安的北宋政权,痛恨淫逸享乐的贵戚权臣,如星星之火般的爱国意识便在懵懂的意识里孕育、生根、发芽,直至开花结果。
三、字里行间赤子情的彰显
李清照大胆而热切的爱国诗词,有着那个时代众多世人望尘莫及的勇敢和毅力,她那尖锐而锋利的笔,如匕首一般刺向敌人的心脏,她的诗词反映了她对国家现状的忧虑和担心,同时也表达了其对政治改革的热切期待,《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等都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和痛斥,诗词里绵延着更多更浓郁的忧愁别绪和苦闷心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的希冀。国家的危亡、民族的苦难,使原本美满幸福、觅诗唱和的女词人感受到了扑面的凄凉和难以言说的辛酸,她将自己的不幸身世与广大人民的意愿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扣人心弦,催人泪下。作为词人爱国诗的代表,《永遇乐》(落日熔金)更是以深沉而厚重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爱恋,感动了无数文人学者和爱国之士。
谈及词人的爱国情怀,就不能不提及《打马赋》,这篇成于作者避难金华时的文章,通篇都闪耀着恢复中原、血洗国耻的爱国主义光芒,是词人爱国主义情感最集中、最强烈的代表作。打马,是宋代流行的一种博弈游戏,李清照在诗中描摹了一幅威武雄壮、浩浩荡荡的兵马列阵图:“齐驱骥騄,疑穆王万里之行;间列玄黄,类杨氏五家之队。珊珊佩响,方惊玉蹬之敲;落落星罗,急见连钱之碎。”场面铿锵壮阔、凛然肃穆,寄托着词人对祖国强大的军队力量的无限期待和渴望,同时也用许多马和战争的典故来寄托自己战胜敌人、收复失土的愿望。“说梅止渴,稍苏奔竟之心;画饼充饥,少谢腾骧之志。”“今日岂无元子,明时不乏安石。又何必陶长沙博局之投,正当师袁彦道布帽之掷也。”通篇展现了巾帼女子欲杀敌于疆场的内心征程。词人收复中原以血国耻的愿望只能借助“打马”游戏伸张豪气壮志,在幻想的情境中寄托自己对国家的一片深情,冲锋陷阵,奏响凯歌,虽是无力的想象和展望,却孕育了词人酣畅淋漓的杀敌壮志和坦荡磊落的壮烈情怀,是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操的再现。
明人杨慎言:“使在衣冠,当与琴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清人李调元评其词时说:“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如果说李清照是因其温婉清新的诗风而流光溢彩,那么其爱国诗也是其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它不仅是词人人格魅力的再现,而且充分地印证了在时代的烙印里拥有民族尊严的崇高和可贵。李清照的爱国诗词,深沉而凝厚、热切而执著,是一代女词人强烈的民族忧患感的体现,昭示了她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注释:
①周辉曾评此诗说:赵明诚待制妻易安李夫人,尝和张文潜长篇二。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
②张文潜作《读中兴颂碑》诗,对唐代诗人元结的中兴颂碑作了赞扬和歌颂。
参考文献:
[1]叶嘉莹主编.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1.
[2]温绍堃,钱光培.李清照名篇赏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3.
[3]平慧善.李清照及其作品.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9.
[4]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5.
[5]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选.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12.
[6]褚斌杰主编.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5.
[7]徐北文主编.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