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忠贞意,诚诚爱国情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ri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李清照是宋代文坛的大家,她的诗词带着饱满而温婉的情怀在动荡的时代闪耀着夺目的光彩。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李清照以其哀婉悲怆、清瘦冷冽的情调、独特的创作手法奠定了其在文坛的不衰地位,量微而精炼的爱国诗也是易安诗濯濯人格魅力的有力体现,使其在文学的史册里熠熠生辉,绽放不朽的光芒。本文探索李清照诗词中的爱国情愫,展现其温婉的闺阁词之外别样的须眉情怀。
  关键词: 李清照 诗词 爱国情怀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而动荡不安的北宋末年和懦弱胆怯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独特的人生处境孕育了女诗人独特的诗风和艺术见解。她是宋代文坛的大家,细腻幽怨的爱情诗和有着独特韵味的闺阁词成就了一代女词人李清照,其词作温婉哀艳、缠绵悱恻的情调让人为之动容、潸然泪下。再读易安之作,于婉约闺阁之外,又领略到一丝深沉厚重的铿锵之气和不让须眉的慷慨文风,而在硝烟滚滚的战火和动荡不安的时代里,女词人的创作也无不闪烁着夺目的爱国情怀,锋芒毕露的言辞和忠贞率直的情感牵动着后世文人的心,放射着灼灼的光华。
  一、忠孝家庭的熏陶和动荡时代的皴染
  李清照的爱国情怀是与其独特的家庭背景和动荡的时代相关联的。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生于一寒门儒士家庭,李清照的母亲是岐国公王珪之女,“工词翰、亦善文”;其父李格非是闻名于齐鲁的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李格非的一生历尽艰辛和蹭蹬,虽作品憾已散佚,但其文学素养和品格操守却给李清照带来了莫大的影响,清人陈景云曾言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中郎有女刊传业’,文叔之谓耶”。李格非为人孤高耿介、廉洁自守,崇尚气节和学问,在新旧党争的漩涡里敢于坚持自我,卓然独立,其不畏惧权贵和勇于向封建恶势力挑战的凛然正气无疑给有着慧质灵心的李清照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孕育了女词人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自觉的爱国意识和游离于黑暗之外冷静深切的远见卓识。父亲刚直不阿的操守和母亲的才情,为李清照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沃土,也孕育了李清照充满人性关怀的思想和迥然卓越的见识。
  北宋王朝危机四伏,动乱不安的时代氛围给予了女词人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切的忧患意识,李清照的《浯溪中兴颂碑诗和张文潜》(二首)便是在动荡不堪的怯懦偏安的赵宋王朝的时代背景中写下的“深有思致”①的诗篇。《中兴颂》是唐代元结所作,歌颂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的功绩,张文潜②极力谴责了杨贵妃的乱世祸国之罪,同时也讴歌了郭子仪的凛凛英雄气概。此二首诗,李清照从大处着墨,一反歌功颂德的老套,深刻地分析了唐王朝安史之乱、唐军队一败涂地的原因,以及奸臣误国的严重后果,“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讽刺了唐王朝奢华糜烂的生活和国家走向灭亡的内在原因;而“夏为殷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俱在。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则反映了对奸臣误国的深恶痛恨和嘲讽。女词人借古讽今,直斥时政,字里行间体现着对乱臣误国的痛恨、沉重的无奈和对世事无常的嗟叹,是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真实再现和深刻的政治批判锋芒的展露,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深深的关切与忧虑。正是自幼忠孝儒雅家庭的熏陶和时代动荡的混乱不安赋予了女词人于温婉的闺阁词之外灼热的爱国情怀和坚贞的道德操守,而这一点也恰恰是词人卓然的人格魅力的体现,较之其婉约词的不朽成就,爱国的情怀给予了词人更为鲜活的生命内涵。
  二、凄切哀婉的人生境遇的催衍
  靖国元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为连理,这亦是女词人一生最为完满的时期,志趣的相投和言谈的融洽,使词人感受到了人世间唯美的幸福,她的很多琅琅传于后世的闺阁之作便多作于此间,于此,亦成就了词人不可替代的文坛地位。然而动荡的社会和不安的局势打破了这份幸福和安然,使原本完满的一切变得绵缈而无期。公元1126年,金兵南袭,北宋灭亡,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北宋君臣面对突来的变动惊愕不已,顿时乱了分寸。而李清照在国破家亡的不堪里也不得不开始了南移,《蝶恋花》便是她在背井离乡,漂泊于他乡的情境里写下的哀歌。此词似写伤春,实写对祖国山河破灭的苦痛和愤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长安”原为汉唐故都,这里代指宋都城汴京,作者用“空梦”句淋漓地再现了内心难以言表的辛酸和无奈,通过梦长安,也表现了作者對北方沦陷区的怀念。花光月影,暮色美好,可一切皆已物是人非,以此更衬托出女词人对故国深切的思念之情和国破家亡后凄惨悲苦的人生境地。李清照蒙受国难家仇,却只能通过孱弱无力的笔来表达她对腐朽社会痛恨和控诉,而其中渗透的爱国情愫既是词人敏锐意识的觉醒,又是普通民众渴望祖国统一的自觉行为的再现,是深刻的时代背景和自身悲惨凄苦遭遇的产物。
  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烽火连天、兵荒马乱的社会现实,苟且偷安,懦弱无能的南宋小朝廷都给李清照的内心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逃亡至乌江当年西楚霸王自刎之处时,李清照有感而发,愤然而作《夏日绝句》,慷慨淋漓地展现了女词人对现实无望的控诉和忠贞的爱国之情: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一反温婉的笔调,严厉地控诉了软弱无能的统治者和懦弱无力的投降派,大义凛然、慷慨激昂,宛若一铮铮铁骨的汉子,也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和崇敬,有力地讽刺了统治者苟且偏安的丑恶行径。这是一位普通女子对朝政大胆果敢的挑战和鞭笞,也是对丧失气节的末世君臣的大胆嘲弄和谴责。我们也在词人无形的口诛笔伐里看到了一个女子激烈昂扬的爱国情怀。
  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赴任湖州太守的途中不幸感病,死于建康。李清照遭遇了人生史无前例的苦难,丈夫赵明诚的死,使李清照丧失了人生唯一的支柱,没有了人生慰藉的李清照在满目的荒凉和消沉中辗转反侧、零落飘摇。国家的动荡不安,权臣的懦弱奸邪和丧夫的伶仃之苦让这个曾经婉转于闺阁的女子无端地苏醒和了悟,她痛恨怯懦偏安的北宋政权,痛恨淫逸享乐的贵戚权臣,如星星之火般的爱国意识便在懵懂的意识里孕育、生根、发芽,直至开花结果。
  三、字里行间赤子情的彰显
  李清照大胆而热切的爱国诗词,有着那个时代众多世人望尘莫及的勇敢和毅力,她那尖锐而锋利的笔,如匕首一般刺向敌人的心脏,她的诗词反映了她对国家现状的忧虑和担心,同时也表达了其对政治改革的热切期待,《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等都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和痛斥,诗词里绵延着更多更浓郁的忧愁别绪和苦闷心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的希冀。国家的危亡、民族的苦难,使原本美满幸福、觅诗唱和的女词人感受到了扑面的凄凉和难以言说的辛酸,她将自己的不幸身世与广大人民的意愿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扣人心弦,催人泪下。作为词人爱国诗的代表,《永遇乐》(落日熔金)更是以深沉而厚重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爱恋,感动了无数文人学者和爱国之士。
  谈及词人的爱国情怀,就不能不提及《打马赋》,这篇成于作者避难金华时的文章,通篇都闪耀着恢复中原、血洗国耻的爱国主义光芒,是词人爱国主义情感最集中、最强烈的代表作。打马,是宋代流行的一种博弈游戏,李清照在诗中描摹了一幅威武雄壮、浩浩荡荡的兵马列阵图:“齐驱骥騄,疑穆王万里之行;间列玄黄,类杨氏五家之队。珊珊佩响,方惊玉蹬之敲;落落星罗,急见连钱之碎。”场面铿锵壮阔、凛然肃穆,寄托着词人对祖国强大的军队力量的无限期待和渴望,同时也用许多马和战争的典故来寄托自己战胜敌人、收复失土的愿望。“说梅止渴,稍苏奔竟之心;画饼充饥,少谢腾骧之志。”“今日岂无元子,明时不乏安石。又何必陶长沙博局之投,正当师袁彦道布帽之掷也。”通篇展现了巾帼女子欲杀敌于疆场的内心征程。词人收复中原以血国耻的愿望只能借助“打马”游戏伸张豪气壮志,在幻想的情境中寄托自己对国家的一片深情,冲锋陷阵,奏响凯歌,虽是无力的想象和展望,却孕育了词人酣畅淋漓的杀敌壮志和坦荡磊落的壮烈情怀,是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操的再现。
  明人杨慎言:“使在衣冠,当与琴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清人李调元评其词时说:“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如果说李清照是因其温婉清新的诗风而流光溢彩,那么其爱国诗也是其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它不仅是词人人格魅力的再现,而且充分地印证了在时代的烙印里拥有民族尊严的崇高和可贵。李清照的爱国诗词,深沉而凝厚、热切而执著,是一代女词人强烈的民族忧患感的体现,昭示了她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注释:
  ①周辉曾评此诗说:赵明诚待制妻易安李夫人,尝和张文潜长篇二。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
  ②张文潜作《读中兴颂碑》诗,对唐代诗人元结的中兴颂碑作了赞扬和歌颂。
  
  参考文献:
  [1]叶嘉莹主编.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1.
  [2]温绍堃,钱光培.李清照名篇赏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3.
  [3]平慧善.李清照及其作品.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9.
  [4]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5.
  [5]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选.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12.
  [6]褚斌杰主编.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5.
  [7]徐北文主编.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12.
其他文献
摘 要: 北宋“旷世而不一遇”的文学大家苏轼对《庄子》推崇备至,在文学创作方面,除了诗文深得《庄子》旨趣之外,其词的创作亦受到了《庄子》极深的影响。而这种影响除了体现在《庄子》对苏词的思想境界与创作观念的间接渗透之外,同时也更为明显的体现于苏词对《庄子》典故及意象的直接化用上。本文拟从苏轼词中所引用的《庄子》典故及意象入手,从这一相对较为直观的方面论述《庄子》对于苏词的内容及艺术境界的影响,并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的创作手法,即在日本(东方)传统文化和《源氏物语》的影响下,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一种属于川端康成独特的创作方法。  关健词: 川端康成 小说《雪国》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具体运用    1953年川端康成发表了代表他步入新时期的小说《雪国》。川端康成是一位高度张扬日本传统文化的文学大师,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相信东方的古典,尤其佛经是全世界最伟大的文学
摘 要: 从教二十年来,儿童美术教育发展可谓迅猛。关于儿童美术的技能技法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直是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关注与争论的焦点。作者随着教育改革的浪潮寻找前进的方向,寻找中发现少儿美术技法教学与創造性思维的培养犹如人的双腿,相辅相成,只有两者协调并重,才能让儿童美术走得更稳,行得更远。  关键词: 少儿美术 技法教学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树立技法教学新概念  每
摘 要: 以整个生命为代价坚持个性自由和忠于自己的原则是嘉尔曼最突出也最吸引人的标志,但这种“不自由,毋宁死”的信条是“法外之民”自然、淳朴的“人性”的流露,而非“自由对立”。  关键词: 梅里美 嘉尔曼 爱情 自由  但凡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有它独特的动人之处。《嘉尔曼》作为梅里美的代表作,一个半世纪以来,始终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显示出它永恒的艺术魅力。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生性无拘无束的吉卜赛女
摘 要: 目前,学界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与透彻,成果很多。但我们发现,有些理论和经验难以在具体教学中奏效。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考虑汉语教学对象对汉语学习要求的特殊性。例如,泉州的留学生大多需要日常交际汉语用于经商和基本生活。因此,针对这些留学生,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跳出全面系统教学汉语的层面,以培养留学生听说能力为教学重点,强化日常交际用语的学习,并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式多
摘 要: 专业认证是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地方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应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为指针,遵循全程性、可操作性、发展性原则,从充实监控主体、完善制度体系、加强监控组织及教学信息反馈与调控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地方院校 临床医学 专业认证 教学质量监控  2008年,伴随《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出台,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开
摘 要: 贝娄的《奥吉·马奇历险记》叙述了主人公奥吉在人世间的流浪,进而呈现了美国社会十九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纷繁的现实社会画卷。本文尝试从异化的观点来解析奥吉对自我本真的求索与追寻,并通过奥吉提出的乌托邦理想来展现贝娄对人性所寄予的高尚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 索尔·贝娄小说《奥吉·马奇历险记》 异化现实 人生求索    小说《奥吉·马奇历险记》叙述了主人公奥吉从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成长历程。这段历
摘 要: 岩井俊二被称作日本纯爱电影教父,他以唯美而又游弋的镜头,纯净而又耀眼的灯光,鲜艳而又和谐的色彩,为我们带来很多耐人回味的电影佳作。本文就岩井俊二电影中主旋律“青春与回忆”进行浅层次的讨论。  关键词: 岩井俊二 电影 青春 回忆 日本    如果有一些镜头可以让你含着泪水微笑着看完,那么这一定是个与回忆有关的故事,那么这些故事也许就来自于日本纯爱电影教父岩井
摘 要: 文章由晋武帝为何要征召李密这一问题入手,选拔文人做官已有制度保障,且晋武帝征用文人的标准还是以能为自己带来正面作用为衡量的,但李密看得很清楚,不想再做任人摆布的棋子。  关键词: 晋武帝 征召李密 用心  《陈情表》一文写于公元267年,当年李密四十四岁。以祖母年老(九十六岁)自己要在家尽孝为理由婉拒了晋武帝的征召。  一  那么晋武帝为何要征召李密?一方面当然是为了稳定国家,因为此时距
摘 要: 根据Gutt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翻译是一个涉及原文作者、译者和译语接受者三者关系的三元二轮推理的过程,翻译的成功在于最佳关联性的传递。电影《楚门的世界》是一部典型的黑色幽默片,向人们阐述了楚门悲惨的人生,而电影台词更是其中的亮点。译者在翻译时,一方面需要认真研究原文所传递的信息;另一方面,充分依据译语接受者的认知语境,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加工,采取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向译语接受者传递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