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日常习惯 优化教学品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k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常,有一些教学习惯,我们熟视无睹。作为教师,我们从未想过这些习惯会在不经意间直接或间接地给学生带来种种影响或伤害。
  常常,有一些事情,我们天天做着。作为教育者,我们没有因为这些事情联系着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而去思索它的“该不该”和“怎么样”。
  然而,正是这些没过脑子的习惯和事情在折射着教育理念、体现着教学品质。
  一、让教学不离主题
  课堂上,一个小小的变故就让老师停止教学开始喋喋不休起来,说不完的题外话,道不尽的埋怨语。不少学生还不明就里。这种利用教学时间处理偶发事件或者批评教育某些同学的场景,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太普遍了,有如此做法的老师甚至还被赞扬为有责任心、对班级有感情。
  殊不知在上课时间讲与教学无关的事,人为地缩短了教学时间,剥夺了本该属于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是对学生学习权利的漠视,是对全体学生的不尊重。何况占用课堂时间说题外话,还可能引起学生反感,影响他们的上课情绪。一旦学生情绪低沉、学习消极,又会反过来影响教师的情绪,从而形成课堂教学效果不好的恶性循环。
  作为教师,管理班级教育学生是我们的职责。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白,履行职责要有一定的场合合适的时间。履行责任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学习权利为代价。且不说履行责任需要智慧需要从容。
  教学需要穿插,但不能横生枝节!
  二、让优雅永驻课堂
  课堂上,老师的食指频频指向目标:“你说!”“你先来!”学生则应“指”而起。
  很多老师都喜欢用这种方式“点将”,简单,快捷,可从没有想过学生是与我们平等的教育主体。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他们只是孩子只是学生,用手指点一下,甚至颐指气使也没有什么。然而,尊重应当是无微不至的。为什么不能改“指”为“请”,手心向上,做出一个优雅的动作。虽然只是一个张开全部手指的变化,但效果却大不相同。“指”,传达的是上对下的命令;“请”,则更多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人性化的关怀与尊重,同时也树立了一种全新的教师形象。
  课堂上,这样的“小题”其实很多。
  比如发作业本时,本子像长了眼睛似的随着老师的手臂一扬准确无误地落到主人面前。为什么不把本子轻轻地放到学生的课桌上?如果是学生发,为什么不叮嘱学生举止也要优雅?
  再如提问时,老师往往粗暴地打断学生结结巴巴的回答,或自己回答,或让优秀学生“代言”。为什么不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为什么不姿态优雅地耐心倾听,哪怕是错误的回答?——有时候错误也有价值。如果说是赶进度、省时间,为什么不去除那些一问即发的浅问题和问而不发的难问题?
  “小题”也要“大做”!
  三、让作业远离签字
  不知是何时何地何人“发明”的,孩子每天的家庭作业必须要由家长把关、签字,结果一发不可收拾,风行全国,经久不衰。面对每日必做的“功课”,家长有着太多太多的无奈,我们的老师却心安理得——大家都是这样做的,这么多年都是这样做的。
  家长检查签字制表面看来能督促学生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作业,便于家长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但实际上弊大于利。首先,不利于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责任心是一个人意识的核心。对于学生而言,他的责任就是上课认真学习、课后独立完成并检查作业。责任心的形成离不开自觉性,而家长检查签字制恰恰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性,剥夺了他们自主发展的空间和学会对自己所作所为负责的机会。其次,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价值观。一个人的学习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其学习的态度、兴趣、习惯、效率、意志以及效果。家长签字制严重异化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大大削弱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其三,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许多家长由于其工作性质、文化水平、能力素质的限制,根本无法对作业的质量高低对错情况加以检查,只能应付或干脆放权。孩子们见有机可乘,于是互相代签,两头欺瞒。其四,也不利于教师良好形象的塑造。检查作业督促学习是教师的职责。把这种责任部分地转嫁到学生家长身上,有推卸责任之嫌,且不说一些责任心淡薄的老师真的因此而放松检查要求。
  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家长。道理人人知晓,可我们太习惯于高高在上了,动不动就“请”家长,或告状,或数落,或下最后通牒,做家长的家长。须知孩子有了问题,家长的心情比我们还要焦虑,家长的心理负荷比我们还要重。我们有什么权利频繁地传唤家长甚至迁怒家长,尽管是为他的孩子好。
  家长需要的是沟通,教育需要的是合力!
  四、让评价充满真诚
  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从来不乏“恨铁不成钢”的批评指责,却缺少“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叶圣陶语)的真诚真情。评价当然要客观,但客观不排斥真诚。“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不太努力”“作业不够认真”等等程式化的评语,抽象、生硬、死板,不痛不痒,也让学生无所适从。试想,长期经受“温吞水”甚至“冰水”的浇灌,学生的思想之树怎能枝繁叶茂?能力之树怎能开花结果?
  学生的思想行为很多时候是一种潜能,等待着被教师唤醒开发。作为教师必须要把感情的立足点完全转移到学生身上,设身处地地来感受、理解,并予以真诚地评价。评价时,珍视每一位生命个体的存在,尊重每一位学生原有的学习起点,敬重他们每一次努力所获得的进步,不盯结果,更重过程。尤其是对学困生更要注重鼓励,变“找茬”为“找宝”。还要少横向联系多纵向比较,具体明确地指出进步所在,让他们既能真切地看到自己的点滴成功,又能切实地感受到老师的殷切期待。
  当然,温情绝不是放纵。人性化的评价绝不能走向淡化缺点、掩饰缺点甚至是包装缺点的极端,情感化也不能陷入丧失原则一团和气的泥潭。
  学生需要教师的指点,但不需要教师指指点点!
  ……
  如此等等,我们需要反思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对这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进行反思、咀嚼、琢磨,会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看问题。但反思绝不意味着只破不立、一时痛快,它应当是一种综合判断活动,即在反思中创新、在反思中提升自我。唯有如此,我们的尊重教育才能不断地更新观念走向深入,我们的教学品质才能不断地优化走向卓越。
其他文献
“快乐教学法”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双边作用”,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实现在发展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中招中我校最后一批次招收高一新生,所以招收的学生素质低,基础知识不牢,能力不足,自觉性差,学习没多大兴趣,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不好。自从高二年文理分班后,从4个理科班挑出一个相对好班级,其他是平行班,可想而知平
【摘要】从当前情况来分析,高中语文总复习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由于教育部对体制的改革与教学过程的不断优化,对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引起了高度的认识。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复习语文课程,最重要的就是严格遵循高中语文复习教学的规律,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一来,才可以切实提高高中语文总复习的质量,使学生获得交换的语文成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
目的:  1、研究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 cerebralinfarction,LAACI)患者不同时间点外周血中Th17细胞及Treg细胞表达情况,并进一步探讨Th17/Treg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成为当前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而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意在探讨通过发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的第一课时,核心内容是谈论交通方式(transportation),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熟悉,乐于去说,并且本课的句型较少,主要是通过两个特殊疑问句How do / does … get to school? How long does it take? 来讨论出行的交通方式及用时,并为后面一课时出现的How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近几年的中考命题在联系生活贴近生活方面体现尤为突出,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家电已成为命题的热点。  一、多档式家用电器  点拨:多档式家用电器其实就是有多种不同的电功率值
摘要:利用变分法,得了KdV方程与广义KdV方程新的精确解;利用直接积分法构造了广义KdV方程新的精确解.  关键词:KdV方程;广义KdV 方程;精确解;变分法;直接积分法  中图分类号:G4  0 引言  求解非线性发展方程是古老而重要的研究课题, 尤其在目前微分方程研究的领域, 它们都是以应用为目的, 或以物理, 力学等其他学科问题为背景的问题, 因此, 希望得到方程的一些具有意义的精确解析
[摘要]课堂教学既是认知过程,也是情感过程,认识与情感相伴相随,相辅相成。课堂教学中,应适当抓住时机,精心制造课堂教学高潮,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来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参与: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主阵地。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深化学校教学改革的基本任
化学,变化的科学,她不仅仅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一门基础科学.她总是那么富于变化,想要学好这门科学,就要先抓住她那颗善变的心.rn一、发现变化rn第一节化学课,我们要做的,是
古今中外,画坛名家如天上繁星不胜赘数。然而但凡画家,早年境遇多寒苦清贫,成名巨作亦多出于此。一旦画家功成名就,画作往往被指灵气不再,画者也往往受虚名所累。于是乎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