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堂留白与课堂精彩的含义
留白原指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国画要“留白”才空灵不呆,书法出了“飞白”才显出神韵,对弈做了“眼”才满盘皆活。特别是我国的国画,就更讲究留白——方寸之间显天地。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仅此而已,这就是南宋的《寒江独钓图》。整幅画中不见水,观者却可以感受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而课堂教学的留白是指教师于一定的时空中,针对某一目标,有意留出相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语文课堂的精彩不仅关注教师设计的精彩,讲得精彩,更要关注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精彩。教师一个人精彩的课堂不是精彩的课堂,只有当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去构建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从而展现出自己的精彩,这样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这正如古诗所云:“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二、课堂“留白”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丰富想像、与他人合作等,去发展思维,感受文字,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创造这种机会,让学生有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从而展现出自己的精彩。而课堂留白是让学生参与语言活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不可缺少的条件。课堂留白,才会留出精彩。
从格式塔理论来说: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满的、即有“缺陷”或“空白”的事物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或“空白”,使之趋向完美,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从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来看,“空白”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并使之匀称完美的倾向。因此,这种“空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课堂更加精彩。
而放眼当今课堂,空白少得可怜。语文课堂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在平时的课堂,有些教师唯恐学生不懂,讲课的声音从上课铃声一响直至下课铃声响,教师的声音始终充斥着课堂,学生根本没有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去感受语言。顺着老师的思路,沿着幻灯片的顺序,一步一步等到课堂结束。也许教师讲的很清晰,很透彻,很精彩,但只是教师一个人的精彩,并不是精彩的课堂。公开课上,虽然这种情况很少出现,但常常是提出一个问题,还没有等学生阅读课文,就急于请一位学生答问,匆匆走过场,导致学生浅尝辄止,思维肤浅;小组讨论时,不少学生还没来得及发言,教师就已经在说:“讨论好了吧,哪个小组先说?”个别优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大部分学生只能成了看客,这样的课堂虽然表面看上去安排的非常紧凑,一环接着一环,无可挑剔,但这样的课堂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和空间,没有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文本的机会,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样的没有留白的课堂也就不会是一个精彩的课堂。
那么如何通过课堂留白,为语文课堂增添精彩呢?本文试从亲身经历的案例出发,谈谈这一方面的感想。
(一)、留白,留予学生想像的空间。
想象能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把在不同时间、地点获得的零碎知识联系起来,经过加工整理,形成和创造出新的形象。语文教学基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和优势,为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语文,尤其是文学作品,特别具有形象性,表象性和灵活性。它本身就给读者、教育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和优势,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想象最佳的方法莫过于立足于文本,从文本中挖掘材料,文章的留白处也可以作为一把开启学生想象空间大门的“钥匙”。正如叶澜教授说得那样,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留给学生想像的空间,留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课堂上,我喜欢抓住文中一些语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品读感悟的基础上,给孩子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留足自由想象的时间,从而引导学生在理解领会文章内容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进行课内课外,天上人间,古今中外超越时空的联想和想象,把文章的文学符号变为多姿多彩的形象画面。
案例一:《清平乐•村居》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白发翁媪相媚好的原因之一是老夫妇看到自己的三个孩子勤劳、乖巧、懂事。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的插图。仔细观察图画,你能展开想象,具体说说三个儿子劳动玩耍的情景吗?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具体描述。(生自由观察图画)
生1:小溪东面,大儿子戴着斗笠,正挥舞着锄头在锄草。
生2:小溪东面有一块豆地,大儿子正弯着腰,一丝不苟地锄着地里的杂草。
生3:小溪东面的豆地里,大儿子看着锄完大半的豆地,就抬起头休息一下。太阳火辣辣的,热得他把上身的汗衫也脱了下来。
师:好一个勤劳的儿子,怪不得老夫妇看着他,心中充满了爱意和甜蜜。二儿子呢?
生:二儿子坐在树荫下,正在编织着鸡笼,竹篾在他手里欢快地蹦跳着。
生:树荫下的二儿子正在聚精会神地编织着鸡笼。你看他多心灵手巧呀,没过多少时间,一只鸡笼就编织好了。
师:多么心灵手巧的孩子呀,怪不得“醉里吴音相媚好”,老夫妇的眼中充满了笑意。(示意三儿子)
生:三儿子最调皮了,他趴在溪边正在剥莲蓬呢。
师追问:哪个词说明他调皮、淘气?
生:无赖
师:再仔细看图,从“卧”字,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他悠闲自在地趴在那里边剥着莲蓬,边把莲蓬往嘴里塞:“好吃!真好吃!”
生:他懒洋洋地趴着,边剥着莲蓬,边把小脚翘得老高老高。多么自得其乐!
生:他无忧无虑地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多么天真活泼的孩子呀!
师:怪不得这小儿子最——生:惹人喜爱
师:多么安详的农家生活,孩子们尽自己所能地进行劳动,最小的儿子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着童年美好的时光。怪不得老夫妇醉里吴音——生:相媚好
师:谁来读读这悠闲安详的劳动生活?
(生有滋有味地读“大儿锄豆溪东,二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留白本身就是一种智慧,我们要用作者的智慧碰撞孩子的智慧,通过形象的画面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了抽象的文字,而诗文内容又加深了学生对逼真画面的再现,这样图文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磨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更好地体会了诗的意境。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享受。
(二)、留白,留给学生交流合作的机会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人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古到今都被有识之士所重视。与人合作,更是新课标所倡导学习方式。建构主义者也认为:“真正的教学具有以下特征:高水平的思维、知识的深度、与现实的联系、大量的交流、以及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社会支持等”。只有通过大量的知识、信息的交流才能进行知识的建构(创新)。 课堂上教师要留给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机会,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来实现优势互补,留下精彩的课堂。
案例二:《有这样一个小村庄》的教学片断。 师:那么,这个小村庄后来怎么样了呢? 生:“什么都没有了”。 师:(板书“什么都没有了”,引导学生三次读这个句子)又产生问题了吧?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村庄,到后来“什么都没有了”呢? 师:我们怎么完成这个问题呢? 生1:要读读书。我想我们应该拿起笔来,把小山村消失的原因一一画下来,画出具体词句段,全面分析。 生2:我建议几位同学相互研究,把每个人找出的原因进行归纳和综合,互帮互补。 师:这些方法都很可行,下面我们就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始读书,可以画、批、注、讨论。 (学生三五人组成小组研讨、读书) 生1:我们组认为这句自豪感很重要:“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根根砍下来。”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乱砍滥伐。 “乱” 和“滥”字高度概括了小村庄消失的根本原因。 师:浓缩就是精华,这就是读书的收获。 生2:我们组认为“一年年,一代代,山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这句话揭示出小村庄的人们不仅一年砍,一代人砍,而且是年年砍,代代砍。毁掉了树林,破坏了生态环境,水土流失逐年严重,洪水来了才会把小村庄卷走。 生3:我想把这句修改一下可能表达的更充分。 师:怎么改? 生4:我们组把这句改成一个排比的句式:一年年,一代代,清澈的河水变得干涸,茂密的树林遭到破坏,蔚蓝的天空一片混浊,肥沃的土地逐年贫瘠。 师:改得好!许多课文都有修改的余地,老师鼓励你这种创造性阅读的精神。 生5:课文中写“大雨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不知被洪水卷到了何处。”这里的一个“卷”字说明,破坏了大自然的环境,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生继续讨论小村庄消失的原因) 一个看似平平淡淡的问题,如果没有充分的与人交流合作,学生们也许也会解决的很平淡,正是留给了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激情碰撞,才留下了如此精彩的方法,才使整个课堂变得如此精彩.
(三)留白,留给学生思维提升的机会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在笔墨未染处包含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课文中蕴藏的丰富的“空白”资源,它激发学生步入说写意境,完善文本,获得更深刻的体验。而利用文章的“空白”处进行质疑释疑,可以促进学生积极的信息加工活动,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利于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提升思维品质。
案例三:《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对课文理解得这么深刻,又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生:我觉得课文也有不对劲的地方,这么宽的江面怎么会只有一只船呢?
(师略一愣神,纲要接话,一生马上反驳)
生:你这是钻牛角尖。人家写的就是两个人之间离别的事,又没说第三个人的事?
(学生话说刚说完,立即引来哄堂大笑。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发表意见)
生:也不能说是钻牛角尖。有的书介绍长江,说它自古就是航运通道,按说真的不该是一只船。
(学生顿时默然,呈现愤悱势态)
师:经你们一提,我倒也想不通了。是啊,黄鹤楼自古就是往来船只汇聚的地方,且又在春天,航运也应该忙起来,江上真不该是冷清无人。但这只是猜测,我建议大家能不能再读读课文,从文中找找答案。
(生顿时情绪激昂,全身心沉浸在课文的研读中)
生:要说错那还是李白的错。他诗中就是“孤帆”、“唯见”,说明就是一只船。
生:“唯见”就是只见到,没见到不能说没有。
(生似乎豁然开朗起来,纷纷要求发言)
生:文中写李白“伫立”着,在“凝视”,说明他在盯着一个地方看。
(师板书:伫立凝视)
生:对呀,李白的眼光一直盯着孟浩然乘的船,其他的东西就看不见了。
生:即使江面上的船再多,却未进入李白的视线。
生:是不是可以这样形容当时的李白,千船万帆都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师:同学们理解的很深刻,讲的太鲜活了,我教了这么多年的书,从来没有想到这层意思,你们……
(老师激动的话没有说完,一生又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如果这样理解,那么书的插图也不恰当。看,那么宽的江面真是太空旷了,太冷清了!
师:依你,该怎么处理?
生:我想加上些船桅、白帆等。
师:那……
生:加上的景物我都用虚线,表示李白没有看到它。
师:我看课后你就把这幅图画出来,再把你的理由写出来,寄给咱们语文书的主编张庆老师,看他他同不同意,你看好吗?
生:好吧!
从这些教学引导中,不难看出,把握文章的细节,哪怕是一处小小的留白,我们也能让它——闪烁教者的智慧,提升学生的思维,生成教学的亮点。
总之,在我们的课堂上,如果能留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填充;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留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留一个机遇让学生自己去抓住;留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构建对数学的理解。学生们一定会展现出他们的精彩,而我们的课堂也将能收获许多意料之外的精彩。
留白原指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国画要“留白”才空灵不呆,书法出了“飞白”才显出神韵,对弈做了“眼”才满盘皆活。特别是我国的国画,就更讲究留白——方寸之间显天地。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仅此而已,这就是南宋的《寒江独钓图》。整幅画中不见水,观者却可以感受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而课堂教学的留白是指教师于一定的时空中,针对某一目标,有意留出相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语文课堂的精彩不仅关注教师设计的精彩,讲得精彩,更要关注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精彩。教师一个人精彩的课堂不是精彩的课堂,只有当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去构建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从而展现出自己的精彩,这样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这正如古诗所云:“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二、课堂“留白”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丰富想像、与他人合作等,去发展思维,感受文字,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创造这种机会,让学生有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从而展现出自己的精彩。而课堂留白是让学生参与语言活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不可缺少的条件。课堂留白,才会留出精彩。
从格式塔理论来说: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满的、即有“缺陷”或“空白”的事物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或“空白”,使之趋向完美,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从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来看,“空白”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并使之匀称完美的倾向。因此,这种“空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课堂更加精彩。
而放眼当今课堂,空白少得可怜。语文课堂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在平时的课堂,有些教师唯恐学生不懂,讲课的声音从上课铃声一响直至下课铃声响,教师的声音始终充斥着课堂,学生根本没有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去感受语言。顺着老师的思路,沿着幻灯片的顺序,一步一步等到课堂结束。也许教师讲的很清晰,很透彻,很精彩,但只是教师一个人的精彩,并不是精彩的课堂。公开课上,虽然这种情况很少出现,但常常是提出一个问题,还没有等学生阅读课文,就急于请一位学生答问,匆匆走过场,导致学生浅尝辄止,思维肤浅;小组讨论时,不少学生还没来得及发言,教师就已经在说:“讨论好了吧,哪个小组先说?”个别优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大部分学生只能成了看客,这样的课堂虽然表面看上去安排的非常紧凑,一环接着一环,无可挑剔,但这样的课堂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和空间,没有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文本的机会,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样的没有留白的课堂也就不会是一个精彩的课堂。
那么如何通过课堂留白,为语文课堂增添精彩呢?本文试从亲身经历的案例出发,谈谈这一方面的感想。
(一)、留白,留予学生想像的空间。
想象能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把在不同时间、地点获得的零碎知识联系起来,经过加工整理,形成和创造出新的形象。语文教学基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和优势,为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语文,尤其是文学作品,特别具有形象性,表象性和灵活性。它本身就给读者、教育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和优势,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想象最佳的方法莫过于立足于文本,从文本中挖掘材料,文章的留白处也可以作为一把开启学生想象空间大门的“钥匙”。正如叶澜教授说得那样,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留给学生想像的空间,留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课堂上,我喜欢抓住文中一些语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品读感悟的基础上,给孩子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留足自由想象的时间,从而引导学生在理解领会文章内容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进行课内课外,天上人间,古今中外超越时空的联想和想象,把文章的文学符号变为多姿多彩的形象画面。
案例一:《清平乐•村居》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白发翁媪相媚好的原因之一是老夫妇看到自己的三个孩子勤劳、乖巧、懂事。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的插图。仔细观察图画,你能展开想象,具体说说三个儿子劳动玩耍的情景吗?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具体描述。(生自由观察图画)
生1:小溪东面,大儿子戴着斗笠,正挥舞着锄头在锄草。
生2:小溪东面有一块豆地,大儿子正弯着腰,一丝不苟地锄着地里的杂草。
生3:小溪东面的豆地里,大儿子看着锄完大半的豆地,就抬起头休息一下。太阳火辣辣的,热得他把上身的汗衫也脱了下来。
师:好一个勤劳的儿子,怪不得老夫妇看着他,心中充满了爱意和甜蜜。二儿子呢?
生:二儿子坐在树荫下,正在编织着鸡笼,竹篾在他手里欢快地蹦跳着。
生:树荫下的二儿子正在聚精会神地编织着鸡笼。你看他多心灵手巧呀,没过多少时间,一只鸡笼就编织好了。
师:多么心灵手巧的孩子呀,怪不得“醉里吴音相媚好”,老夫妇的眼中充满了笑意。(示意三儿子)
生:三儿子最调皮了,他趴在溪边正在剥莲蓬呢。
师追问:哪个词说明他调皮、淘气?
生:无赖
师:再仔细看图,从“卧”字,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他悠闲自在地趴在那里边剥着莲蓬,边把莲蓬往嘴里塞:“好吃!真好吃!”
生:他懒洋洋地趴着,边剥着莲蓬,边把小脚翘得老高老高。多么自得其乐!
生:他无忧无虑地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多么天真活泼的孩子呀!
师:怪不得这小儿子最——生:惹人喜爱
师:多么安详的农家生活,孩子们尽自己所能地进行劳动,最小的儿子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着童年美好的时光。怪不得老夫妇醉里吴音——生:相媚好
师:谁来读读这悠闲安详的劳动生活?
(生有滋有味地读“大儿锄豆溪东,二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留白本身就是一种智慧,我们要用作者的智慧碰撞孩子的智慧,通过形象的画面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了抽象的文字,而诗文内容又加深了学生对逼真画面的再现,这样图文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磨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更好地体会了诗的意境。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享受。
(二)、留白,留给学生交流合作的机会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人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古到今都被有识之士所重视。与人合作,更是新课标所倡导学习方式。建构主义者也认为:“真正的教学具有以下特征:高水平的思维、知识的深度、与现实的联系、大量的交流、以及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社会支持等”。只有通过大量的知识、信息的交流才能进行知识的建构(创新)。 课堂上教师要留给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机会,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来实现优势互补,留下精彩的课堂。
案例二:《有这样一个小村庄》的教学片断。 师:那么,这个小村庄后来怎么样了呢? 生:“什么都没有了”。 师:(板书“什么都没有了”,引导学生三次读这个句子)又产生问题了吧?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村庄,到后来“什么都没有了”呢? 师:我们怎么完成这个问题呢? 生1:要读读书。我想我们应该拿起笔来,把小山村消失的原因一一画下来,画出具体词句段,全面分析。 生2:我建议几位同学相互研究,把每个人找出的原因进行归纳和综合,互帮互补。 师:这些方法都很可行,下面我们就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始读书,可以画、批、注、讨论。 (学生三五人组成小组研讨、读书) 生1:我们组认为这句自豪感很重要:“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根根砍下来。”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乱砍滥伐。 “乱” 和“滥”字高度概括了小村庄消失的根本原因。 师:浓缩就是精华,这就是读书的收获。 生2:我们组认为“一年年,一代代,山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这句话揭示出小村庄的人们不仅一年砍,一代人砍,而且是年年砍,代代砍。毁掉了树林,破坏了生态环境,水土流失逐年严重,洪水来了才会把小村庄卷走。 生3:我想把这句修改一下可能表达的更充分。 师:怎么改? 生4:我们组把这句改成一个排比的句式:一年年,一代代,清澈的河水变得干涸,茂密的树林遭到破坏,蔚蓝的天空一片混浊,肥沃的土地逐年贫瘠。 师:改得好!许多课文都有修改的余地,老师鼓励你这种创造性阅读的精神。 生5:课文中写“大雨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不知被洪水卷到了何处。”这里的一个“卷”字说明,破坏了大自然的环境,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生继续讨论小村庄消失的原因) 一个看似平平淡淡的问题,如果没有充分的与人交流合作,学生们也许也会解决的很平淡,正是留给了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激情碰撞,才留下了如此精彩的方法,才使整个课堂变得如此精彩.
(三)留白,留给学生思维提升的机会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在笔墨未染处包含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课文中蕴藏的丰富的“空白”资源,它激发学生步入说写意境,完善文本,获得更深刻的体验。而利用文章的“空白”处进行质疑释疑,可以促进学生积极的信息加工活动,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利于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提升思维品质。
案例三:《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对课文理解得这么深刻,又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生:我觉得课文也有不对劲的地方,这么宽的江面怎么会只有一只船呢?
(师略一愣神,纲要接话,一生马上反驳)
生:你这是钻牛角尖。人家写的就是两个人之间离别的事,又没说第三个人的事?
(学生话说刚说完,立即引来哄堂大笑。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发表意见)
生:也不能说是钻牛角尖。有的书介绍长江,说它自古就是航运通道,按说真的不该是一只船。
(学生顿时默然,呈现愤悱势态)
师:经你们一提,我倒也想不通了。是啊,黄鹤楼自古就是往来船只汇聚的地方,且又在春天,航运也应该忙起来,江上真不该是冷清无人。但这只是猜测,我建议大家能不能再读读课文,从文中找找答案。
(生顿时情绪激昂,全身心沉浸在课文的研读中)
生:要说错那还是李白的错。他诗中就是“孤帆”、“唯见”,说明就是一只船。
生:“唯见”就是只见到,没见到不能说没有。
(生似乎豁然开朗起来,纷纷要求发言)
生:文中写李白“伫立”着,在“凝视”,说明他在盯着一个地方看。
(师板书:伫立凝视)
生:对呀,李白的眼光一直盯着孟浩然乘的船,其他的东西就看不见了。
生:即使江面上的船再多,却未进入李白的视线。
生:是不是可以这样形容当时的李白,千船万帆都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师:同学们理解的很深刻,讲的太鲜活了,我教了这么多年的书,从来没有想到这层意思,你们……
(老师激动的话没有说完,一生又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如果这样理解,那么书的插图也不恰当。看,那么宽的江面真是太空旷了,太冷清了!
师:依你,该怎么处理?
生:我想加上些船桅、白帆等。
师:那……
生:加上的景物我都用虚线,表示李白没有看到它。
师:我看课后你就把这幅图画出来,再把你的理由写出来,寄给咱们语文书的主编张庆老师,看他他同不同意,你看好吗?
生:好吧!
从这些教学引导中,不难看出,把握文章的细节,哪怕是一处小小的留白,我们也能让它——闪烁教者的智慧,提升学生的思维,生成教学的亮点。
总之,在我们的课堂上,如果能留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填充;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留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留一个机遇让学生自己去抓住;留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构建对数学的理解。学生们一定会展现出他们的精彩,而我们的课堂也将能收获许多意料之外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