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抱怨的世界》,美国备受尊崇的心灵导师威尔·鲍温著。畅销全球80国,入选《中国教育报》“2010年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
与一个未曾谋面的朋友相约,紫手环将是我们的“接头暗号”。而朴素的橡胶紫色手环,皆来自威尔·鲍温撰写的《不抱怨的世界》一书附赠。他发起的“不抱怨”行动,改变了世界上无数人们的命运。这枚紫手环,成了参与“不抱怨”行动的人们在人群中相认的媒介。无论在哪里邂逅,手腕上那枚紫色手环一定能令彼此会心一笑,并一起遵循:不抱怨、不批评、不讲闲话。
哲学家厄尔·南丁格尔曾说过:“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可是只有成功者会这样承认。”这句话初闻真的有些心惊肉跳。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往往总是少数,你、我、他这些普通的“非成功人士”是否意识到自己的“不成功”其实都是自己造成的?我们往往用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政策体制、外部环境、合作伙伴都能成为我们的借口,我们放任自己心安理得地抱怨、批评,而就是不愿意、不敢承认很多事的初衷、过程中我们自己犯下了很多过错才导致最后的不成功。这样的抱怨声一度从我们自己嘴里发出,四处弥漫。悲哀的是,我们总是置若罔闻。
感谢威尔·鲍温并不特别坚定的“不抱怨”运动的初衷,紫色橡胶手环被赋予“改变的精神”而被寄赠到所有愿意尝试“不抱怨”运动的人手中。手环的使用方法其实极为简单:如果你抱怨了批评了讲闲话了,就把戴在左手上的手环换到右手(或者从右手上换到左手上)。如果你遇到的戴紫手环的人抱怨了批评了讲闲话了,你得提醒他将手环换一个手去戴,但是你自己的手环也得换一个手——因为你在抱怨对方抱怨了!连续二十一天手环不换手即算你参加“不抱怨”行动成功,这个看起来至为简单的行动,践行起来却有无数困难——人们平均的成功实践时间是四到八个月!在第一天,你很可能一个小时内就不停地把手环从左手换到右手,又从右手换到左手。因为,当你特别留意的时候,你才会发觉,原来自己的抱怨多得惊人!
当你戴上紫手环,也就手握翻转人生的秘密了。你会很难过地察觉,你跟有些好友的关系是建立在一起谈论、表达各种不满和抱怨的基础上。紫手环会提醒你回避这些朋友。或许你一开始会有罪恶感,但你却会发现自己的紫手环会更快地稳定不动。因为手环的稳定不动,你的幸福指数也就悄然提升。
威尔·鲍温智慧的提示在书中比比皆是。最令我动容的就是这一句:“你会注意到另一个人有这些缺点,是因为你自己也有。”直面这样的言说有些惊心,随之自省的时候,更是退无可退的难堪。很多时候,人们总以为自己鹤立鸡群,看周围的人们总是觉得有大堆令自己厌恶的缺点。即使能够甚是“成熟”地保持对这些缺点的隐忍不说,但是几乎很少有人会意识到,如威尔·鲍温的提醒:“你会发现自己对其他人的厌恶之处,就是你和他们的共同点,只是你对自己个性中的这一部分,还处于‘无意识的有能’阶段。在另一个人身上注意到这个缺点,是宇宙指引你在自己身上认出它,并且加以修正的一种方式。”反复读,慢慢悟,从此深信:“如果你想指出某人的负面特质,就先挖掘看看,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倾向,然后要心怀感恩,庆幸自己有机会能察觉这个缺点、并进行疗愈。”读过此书,再去审视自己眼里他人的缺点,大概不会再自以为是地认为只是“他人”的缺点。我深信自己能够做到:眼里看到他人的缺点时候,一定深深感恩这个“看到”的机缘,然后认真对照自己,先行修正自己,并深信在自己的“修正”过程中会散发出某种积极的能量,这种能量能够无形中影响到那个也有此项缺点的人自动疗愈这项缺点。这样的过程,也就不会再有批评抱怨闲话。
而当我们作为陪伴孩子们成长的重要他人的时候,这样的“不抱怨”有着更为重大的意义。萧伯纳《窈窕淑女》中的卖花女曾对上校说过:“我对教授而言永远是卖花女,因为他永远以对待卖花女的方式对待我;但我知道,对你而言我可以是淑女,因为你总是以对待淑女的方式对我。”可见“注意”真的会驱动“行为”。威尔·鲍温提醒我们:“我们对他人的观感,决定了他们在我们面前会呈现出什么样貌,以及我们与他们的关系。”这样的警醒是否该如一面镜子悬挂在我们心间,用来提示我们面对孩子们的每一种姿态、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言语?成年人对孩子们的言语会让他们知道成年人对他们和他们的行为的期望。如果总是带有批评,他们的行为就会持续不断地反映出成年人所批评的内容。对照这样的警醒反省,最惨痛的记忆就是自己对女儿幼时的一次无知折磨。
她读幼儿园小班有段时日,日日不肯午睡,老师诸般警示用遍皆无效,每日傍晚我去接她时日日惶恐接受老师的投诉。于是回家后孩子继续接受我的教诲、批评甚至责打。这样“不肯午睡”的狂轰乱炸式的持续批评中,孩子像入了魔似地继续日日不肯午睡。四岁的孩子根本无法解释自己,她内心深处承受的恐惧与害怕我当时居然一点都不能懂。最后妥协的是我,再不批评她“不肯午睡”,日日温和地牵着她的小手回家,与她一起回忆每日幼儿园生活的种种温情,孩子的“不肯午睡”居然渐渐不治而愈。当初其实毫无理论依据,实在只是气馁不已,放弃就此的继续教育。而如今读威尔·鲍温,羞愧与悔恨的感觉一并袭来,如针扎般疼痛。倘若当年就能得遇威尔·鲍温这番教导,我能够一开始就不去只注意孩子的不理想表现,而把注意力放在她的其他良好表现上,孩子的调整是否能够更快更迅速?
读《不抱怨的世界》,一路感悟、思量、铭记与反省。虽然我手腕上这一枚紫手环尚未能在我这里抵达“二十一天不换手”的境界,但是我深信,从此在我手中,已经握有翻转人生的秘密。
(作者单位:常熟市石梅小学
江苏苏州215500)
责任编辑余志权
与一个未曾谋面的朋友相约,紫手环将是我们的“接头暗号”。而朴素的橡胶紫色手环,皆来自威尔·鲍温撰写的《不抱怨的世界》一书附赠。他发起的“不抱怨”行动,改变了世界上无数人们的命运。这枚紫手环,成了参与“不抱怨”行动的人们在人群中相认的媒介。无论在哪里邂逅,手腕上那枚紫色手环一定能令彼此会心一笑,并一起遵循:不抱怨、不批评、不讲闲话。
哲学家厄尔·南丁格尔曾说过:“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可是只有成功者会这样承认。”这句话初闻真的有些心惊肉跳。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往往总是少数,你、我、他这些普通的“非成功人士”是否意识到自己的“不成功”其实都是自己造成的?我们往往用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政策体制、外部环境、合作伙伴都能成为我们的借口,我们放任自己心安理得地抱怨、批评,而就是不愿意、不敢承认很多事的初衷、过程中我们自己犯下了很多过错才导致最后的不成功。这样的抱怨声一度从我们自己嘴里发出,四处弥漫。悲哀的是,我们总是置若罔闻。
感谢威尔·鲍温并不特别坚定的“不抱怨”运动的初衷,紫色橡胶手环被赋予“改变的精神”而被寄赠到所有愿意尝试“不抱怨”运动的人手中。手环的使用方法其实极为简单:如果你抱怨了批评了讲闲话了,就把戴在左手上的手环换到右手(或者从右手上换到左手上)。如果你遇到的戴紫手环的人抱怨了批评了讲闲话了,你得提醒他将手环换一个手去戴,但是你自己的手环也得换一个手——因为你在抱怨对方抱怨了!连续二十一天手环不换手即算你参加“不抱怨”行动成功,这个看起来至为简单的行动,践行起来却有无数困难——人们平均的成功实践时间是四到八个月!在第一天,你很可能一个小时内就不停地把手环从左手换到右手,又从右手换到左手。因为,当你特别留意的时候,你才会发觉,原来自己的抱怨多得惊人!
当你戴上紫手环,也就手握翻转人生的秘密了。你会很难过地察觉,你跟有些好友的关系是建立在一起谈论、表达各种不满和抱怨的基础上。紫手环会提醒你回避这些朋友。或许你一开始会有罪恶感,但你却会发现自己的紫手环会更快地稳定不动。因为手环的稳定不动,你的幸福指数也就悄然提升。
威尔·鲍温智慧的提示在书中比比皆是。最令我动容的就是这一句:“你会注意到另一个人有这些缺点,是因为你自己也有。”直面这样的言说有些惊心,随之自省的时候,更是退无可退的难堪。很多时候,人们总以为自己鹤立鸡群,看周围的人们总是觉得有大堆令自己厌恶的缺点。即使能够甚是“成熟”地保持对这些缺点的隐忍不说,但是几乎很少有人会意识到,如威尔·鲍温的提醒:“你会发现自己对其他人的厌恶之处,就是你和他们的共同点,只是你对自己个性中的这一部分,还处于‘无意识的有能’阶段。在另一个人身上注意到这个缺点,是宇宙指引你在自己身上认出它,并且加以修正的一种方式。”反复读,慢慢悟,从此深信:“如果你想指出某人的负面特质,就先挖掘看看,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倾向,然后要心怀感恩,庆幸自己有机会能察觉这个缺点、并进行疗愈。”读过此书,再去审视自己眼里他人的缺点,大概不会再自以为是地认为只是“他人”的缺点。我深信自己能够做到:眼里看到他人的缺点时候,一定深深感恩这个“看到”的机缘,然后认真对照自己,先行修正自己,并深信在自己的“修正”过程中会散发出某种积极的能量,这种能量能够无形中影响到那个也有此项缺点的人自动疗愈这项缺点。这样的过程,也就不会再有批评抱怨闲话。
而当我们作为陪伴孩子们成长的重要他人的时候,这样的“不抱怨”有着更为重大的意义。萧伯纳《窈窕淑女》中的卖花女曾对上校说过:“我对教授而言永远是卖花女,因为他永远以对待卖花女的方式对待我;但我知道,对你而言我可以是淑女,因为你总是以对待淑女的方式对我。”可见“注意”真的会驱动“行为”。威尔·鲍温提醒我们:“我们对他人的观感,决定了他们在我们面前会呈现出什么样貌,以及我们与他们的关系。”这样的警醒是否该如一面镜子悬挂在我们心间,用来提示我们面对孩子们的每一种姿态、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言语?成年人对孩子们的言语会让他们知道成年人对他们和他们的行为的期望。如果总是带有批评,他们的行为就会持续不断地反映出成年人所批评的内容。对照这样的警醒反省,最惨痛的记忆就是自己对女儿幼时的一次无知折磨。
她读幼儿园小班有段时日,日日不肯午睡,老师诸般警示用遍皆无效,每日傍晚我去接她时日日惶恐接受老师的投诉。于是回家后孩子继续接受我的教诲、批评甚至责打。这样“不肯午睡”的狂轰乱炸式的持续批评中,孩子像入了魔似地继续日日不肯午睡。四岁的孩子根本无法解释自己,她内心深处承受的恐惧与害怕我当时居然一点都不能懂。最后妥协的是我,再不批评她“不肯午睡”,日日温和地牵着她的小手回家,与她一起回忆每日幼儿园生活的种种温情,孩子的“不肯午睡”居然渐渐不治而愈。当初其实毫无理论依据,实在只是气馁不已,放弃就此的继续教育。而如今读威尔·鲍温,羞愧与悔恨的感觉一并袭来,如针扎般疼痛。倘若当年就能得遇威尔·鲍温这番教导,我能够一开始就不去只注意孩子的不理想表现,而把注意力放在她的其他良好表现上,孩子的调整是否能够更快更迅速?
读《不抱怨的世界》,一路感悟、思量、铭记与反省。虽然我手腕上这一枚紫手环尚未能在我这里抵达“二十一天不换手”的境界,但是我深信,从此在我手中,已经握有翻转人生的秘密。
(作者单位:常熟市石梅小学
江苏苏州215500)
责任编辑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