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教学就是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技能,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初中物理学科特点以及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问题教学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将问题教学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应用这种教学形式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问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1.问题的拥有者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问题本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问题的提出者或拥有者理所当然是学生,但有的教师根据教学参考书判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疑点,成了问题的拥有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表面上看学生积极思考回答,主动参与,实际上依旧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2.单句直问、群问群答是课堂提问的主要形式
教师提出的问题,忽略了问题的类型和质量,属于单句直问式问题.在教学中,教师直截了当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对全体学生发问,问题答案是确定的、唯一的,结果势必造成学生集体回答或随声附和.这类单句直问、群问群答是目前教师调动学生思维及获得学生反馈信息的主要手段,但这种反馈有时是失真的.许多学生大声回答只是为了配合教师.这种很少有开放性、发散性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依旧在同一水平上重复.
3.课堂提问过多、过滥,问题的随意性较大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用满堂问代替滿堂灌.教师不断设问,牵着学生的思路走,看似学生自己发现了结论,最终解决了问题,锻炼了思维,实际上是教师用自己的思路来代替学生的深入思考过程,给学生创设的探索空间太小,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学生就不能自主地探索.长此以往,学生形成了只能跟随教师学而不能自主学的依赖性学习方式.问题缺乏周密设计、教师的提问随意性大,势必造成课堂提问过多、过滥.
二、优化问题教学
1.提出恰当的结构化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在各种学习环境中最重要的是问题环境.结构化问题的提出,是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的关键环节.因此,备课重点在于确定让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或任务,提出的问题语言要简练,题意要明确,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要经得起推敲.系列问题一般不包括“是不是”这样简单的问题.问题教学能否顺利展开取决于是否能提出恰当的结构化问题.
例如,在讲“惯性”时,教师提出问题:有人说,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人若从地面上跳起来则会落在起跳点的西面.这不是可以做不花钱的旅行了吗?你们说可能吗?有的学生说可能,只是因为人跳起落下的时间很短,所以落点西移的现象不明显.教师又提出问题:地球自转的速度约0.4km/s,如果人跳起落下的时间为0.2s,若有落点西移现象存在,则人会西移多少米?通过计算约80m,看来上述解释不正确.教师提出的新颖生动的材料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好奇之后,要不失时机地用问题挑明矛盾,使学生感到问题确实存在,进而形成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思维.
2.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
站起来发言,从表面上看只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是要看学生在思想上能否参与进来,还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的、积极的,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思考,要看学生的思维状态,而不能满足于学生回答了所有的问题.
例如,在讲“惯性”时,教师演示实验: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个鸡蛋.迅速抽出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实验结束后,学生纷纷议论,有的学生得出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此时,教师并不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结论,而是做了另一个实验.同时,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而有的物体要保持运动状态?从而引导学生对惯性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3.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设置的问题不宜过多,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互动交流的空间,给他们提供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比较兴奋,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讲“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时,教师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手中铁丝的温度升高?看谁想的方法多.之后给学生留出时间,让他们操作、讨论、交流.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纷纷动手,有的用手捂、有的在阳光下晒、有的在地上磨、有的反复弯曲……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的情绪高涨.
总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问题教学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但是问题教学在如何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及时发现,不断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问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1.问题的拥有者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问题本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问题的提出者或拥有者理所当然是学生,但有的教师根据教学参考书判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疑点,成了问题的拥有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表面上看学生积极思考回答,主动参与,实际上依旧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2.单句直问、群问群答是课堂提问的主要形式
教师提出的问题,忽略了问题的类型和质量,属于单句直问式问题.在教学中,教师直截了当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对全体学生发问,问题答案是确定的、唯一的,结果势必造成学生集体回答或随声附和.这类单句直问、群问群答是目前教师调动学生思维及获得学生反馈信息的主要手段,但这种反馈有时是失真的.许多学生大声回答只是为了配合教师.这种很少有开放性、发散性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依旧在同一水平上重复.
3.课堂提问过多、过滥,问题的随意性较大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用满堂问代替滿堂灌.教师不断设问,牵着学生的思路走,看似学生自己发现了结论,最终解决了问题,锻炼了思维,实际上是教师用自己的思路来代替学生的深入思考过程,给学生创设的探索空间太小,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学生就不能自主地探索.长此以往,学生形成了只能跟随教师学而不能自主学的依赖性学习方式.问题缺乏周密设计、教师的提问随意性大,势必造成课堂提问过多、过滥.
二、优化问题教学
1.提出恰当的结构化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在各种学习环境中最重要的是问题环境.结构化问题的提出,是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的关键环节.因此,备课重点在于确定让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或任务,提出的问题语言要简练,题意要明确,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要经得起推敲.系列问题一般不包括“是不是”这样简单的问题.问题教学能否顺利展开取决于是否能提出恰当的结构化问题.
例如,在讲“惯性”时,教师提出问题:有人说,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人若从地面上跳起来则会落在起跳点的西面.这不是可以做不花钱的旅行了吗?你们说可能吗?有的学生说可能,只是因为人跳起落下的时间很短,所以落点西移的现象不明显.教师又提出问题:地球自转的速度约0.4km/s,如果人跳起落下的时间为0.2s,若有落点西移现象存在,则人会西移多少米?通过计算约80m,看来上述解释不正确.教师提出的新颖生动的材料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好奇之后,要不失时机地用问题挑明矛盾,使学生感到问题确实存在,进而形成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思维.
2.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
站起来发言,从表面上看只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是要看学生在思想上能否参与进来,还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的、积极的,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思考,要看学生的思维状态,而不能满足于学生回答了所有的问题.
例如,在讲“惯性”时,教师演示实验: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个鸡蛋.迅速抽出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实验结束后,学生纷纷议论,有的学生得出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此时,教师并不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结论,而是做了另一个实验.同时,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而有的物体要保持运动状态?从而引导学生对惯性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3.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设置的问题不宜过多,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互动交流的空间,给他们提供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比较兴奋,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讲“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时,教师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手中铁丝的温度升高?看谁想的方法多.之后给学生留出时间,让他们操作、讨论、交流.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纷纷动手,有的用手捂、有的在阳光下晒、有的在地上磨、有的反复弯曲……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的情绪高涨.
总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问题教学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但是问题教学在如何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及时发现,不断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