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卢梭说:“教学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而在于培养他具有爱好知识的兴趣。”“诱发兴趣”这个既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以下是我实际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重视师生情感效应,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不仅是科学的事业,而且是艺术的教育。情感是形成教育艺术魅力的关键,教师的情感具有极强的感染性。教师丰富而真诚、纯洁而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学生的思想感情。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对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所支配的活动。因此,真正的数学教育不应是枯燥的说教,乏味的运算,而更应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实践活动。伟大的导师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而在课堂教学中,积极的学习情感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主动参与认知活动。因此,教学中应重视情感的培养,营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气氛,优化课堂教学,就会使学生在愉悦中体会到数学的奥秘。
在情感调控过程中,我特别注意遵循“表扬 鼓励”的原则,尽量避免批评与训斥。在评价学生答问时,我经常使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讲得真棒!”“你真聪明!”“老师还没教就会了,你真行!”“你来试一试。”“老师真佩服你的勇气。”等等。这些带有尊重、期望性的语言,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而且能够营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活动,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赞可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的安排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可见,良好的教学设计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精心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符合自身特点的课堂教学,不断地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
如:在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一课巩固练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几个同学的跳远成绩是:小冬2.98米,小明3.08米,小刚3.2米,小青3.17米,谁将走上领奖台?请把前三名的名字写在领奖台上。”题目一出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连平时很少发言的同学也纷纷举手。通过学生的分析:跳远跳得越远,成绩就越好,因为3.2米>3.17米>3.08米>2.97米,所以小刚第一,小青第二,小明第三,他们将走上领奖台。
接着,我把这道题目改成:“几个同学参加赛跑各用的时间是:小冬2.98分,小明3.08分,小刚3.2分,小青3.17分。谁将走上领奖台?请把前三名的名字写在领奖台上。”不少学生皱起眉头:答案仍一样吗?“小刚还是第一吗?”我问。几个反应快的同学“哦”的一声发现了奥妙:赛跑是用时间来计算成绩的,跑得快所用的时间越少就越快,因此这次小冬第一,小明第二,小青第三,他们将走上领奖台。
我设计这道习题主要是抓住“新奇”两个字,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原题的要求是“按照名次排列起来”,我把它换成“谁将走上领奖台?”题意未变,题目却更生动,使学生兴趣盎然。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教育对象是未成年的儿童,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占主导,而数学教学发展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数学知识和思维发展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情境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讲故事是学生喜爱的方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融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使学生百学不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把所教知识编成故事让学生学习,有利于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一课,我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有一天,孙悟空要到东海龙王家玩玩,于是把八戒叫到身旁,说:“我去东海龙王家住些日子,你要好好看护家院,给你40个桃子,吃10天,得计划着吃。”八戒听了,急着说:“太少,太少。”悟空说:“多给些,400个,可要吃100天。”八戒想了想,连忙说:“太少,太少。”这时,悟空大声说:“给4000个,够多了吧,但要吃1000天。“八戒刚要回答,可一想,又嚷起来:“太少,太少。”讲到这里,老师问:“同学们想一想,给八戒的桃子个数从40增加到4000,为什么八戒总嫌少呢?”此时此刻,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都跃跃欲试,想探寻“太少”的原因。由于学生的心情是愉快的,因而对老师所要教的内容也就产生了积极探索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精心营造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氛围,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就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重视师生情感效应,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不仅是科学的事业,而且是艺术的教育。情感是形成教育艺术魅力的关键,教师的情感具有极强的感染性。教师丰富而真诚、纯洁而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学生的思想感情。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对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所支配的活动。因此,真正的数学教育不应是枯燥的说教,乏味的运算,而更应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实践活动。伟大的导师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而在课堂教学中,积极的学习情感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主动参与认知活动。因此,教学中应重视情感的培养,营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气氛,优化课堂教学,就会使学生在愉悦中体会到数学的奥秘。
在情感调控过程中,我特别注意遵循“表扬 鼓励”的原则,尽量避免批评与训斥。在评价学生答问时,我经常使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讲得真棒!”“你真聪明!”“老师还没教就会了,你真行!”“你来试一试。”“老师真佩服你的勇气。”等等。这些带有尊重、期望性的语言,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而且能够营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活动,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赞可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的安排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可见,良好的教学设计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精心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符合自身特点的课堂教学,不断地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
如:在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一课巩固练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几个同学的跳远成绩是:小冬2.98米,小明3.08米,小刚3.2米,小青3.17米,谁将走上领奖台?请把前三名的名字写在领奖台上。”题目一出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连平时很少发言的同学也纷纷举手。通过学生的分析:跳远跳得越远,成绩就越好,因为3.2米>3.17米>3.08米>2.97米,所以小刚第一,小青第二,小明第三,他们将走上领奖台。
接着,我把这道题目改成:“几个同学参加赛跑各用的时间是:小冬2.98分,小明3.08分,小刚3.2分,小青3.17分。谁将走上领奖台?请把前三名的名字写在领奖台上。”不少学生皱起眉头:答案仍一样吗?“小刚还是第一吗?”我问。几个反应快的同学“哦”的一声发现了奥妙:赛跑是用时间来计算成绩的,跑得快所用的时间越少就越快,因此这次小冬第一,小明第二,小青第三,他们将走上领奖台。
我设计这道习题主要是抓住“新奇”两个字,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原题的要求是“按照名次排列起来”,我把它换成“谁将走上领奖台?”题意未变,题目却更生动,使学生兴趣盎然。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教育对象是未成年的儿童,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占主导,而数学教学发展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数学知识和思维发展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情境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讲故事是学生喜爱的方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融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使学生百学不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把所教知识编成故事让学生学习,有利于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一课,我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有一天,孙悟空要到东海龙王家玩玩,于是把八戒叫到身旁,说:“我去东海龙王家住些日子,你要好好看护家院,给你40个桃子,吃10天,得计划着吃。”八戒听了,急着说:“太少,太少。”悟空说:“多给些,400个,可要吃100天。”八戒想了想,连忙说:“太少,太少。”这时,悟空大声说:“给4000个,够多了吧,但要吃1000天。“八戒刚要回答,可一想,又嚷起来:“太少,太少。”讲到这里,老师问:“同学们想一想,给八戒的桃子个数从40增加到4000,为什么八戒总嫌少呢?”此时此刻,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都跃跃欲试,想探寻“太少”的原因。由于学生的心情是愉快的,因而对老师所要教的内容也就产生了积极探索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精心营造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氛围,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就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