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到应掌握的学科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主权,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教学也是教师提高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途径,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位教师始终追求的目标。然而,在政治课教学中,常常存在着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笔者认为,以人为本,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才能提高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一、无效教学的“症状”
1.追求形式,忽视内容
课程资源开发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但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与此同时,课堂教学追求形式,缺乏对学生思维广度、深度、效度上的培养,过多地在“方法时尚化、手段媒体化、结构模式化、过程程式化、讲授表演化、理论公式化”上做文章,形成了形式高于内容的思想政治课。
课堂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有些政治课的课堂活动却是只“动”不“活”,“参与”和“活动”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被真正激活。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是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和帮助;“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难以产生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只能被动地应付“讨论”,无法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思想碰撞;“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沿着教师预设的“探究”轨道“行进”,缺乏思维的“探险”和批判性质疑,使“探究”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热闹、喧哗,却极少让人怦然心动。
2.割裂三维教育目标
促进学生发展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就是三维教育目标的有机统一,而有些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三维目标被割裂的现象:第一,过程和方法“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成为“无源之水”;第二,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生硬地进行“贴标签”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教育成为空洞、无力的说教;第三,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被挪用,自主思维的空间被挤占,自主探究的热情被扼制,自主发展的动力被压制,从而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3.层次不清,浪费时间
教学分为两个层次,即“针对最近发展区的高层次教学和针对现有发展区的低层次教学”。一些政治教师由于忽视对学习层次的研究,不根据学生的潜能组织教学,学生会的讲了很多,应该讲的却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使教学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中用于低层次学习任务的时间过多,用于高层次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时间过少。一些教师对教育教学没有时间观念,造成时间不能被有效利用。其结果,不仅导致教学水平和效益的低下,而且阻滞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责任感的形成。
4.忽视差异和学习主体
一些教师没有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而是把他们当做有待修剪的“花草”和可以容物的“器皿”;没有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而是当做一种教学阻力,始终用一刀切的方法教学。课堂成了教师演出“教案剧”的场合,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绝对配角。教师习惯于“专制式”地教,学生也只能习惯于“被动式”地学。教师只顾“教什么”却不顾“怎样教”;学生只顾“学什么”而不掌握“怎样学”。本该是课堂主体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体验等都被置之度外。本该充满师生情意色彩的交往互动过程成为了“不公平交易”和“强买强卖”的过程。结果是“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提升。
总之,缺失有效教学理念指导的课堂教学,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课堂应有的生命、生活、生成都体现不出来,课堂教学变得暗淡无光,缺乏生机和活力。那么,应如何实施课堂教学,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呢?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策略
1.精选教学材料,处理好预设与生成
教学容量大、信息量丰富往往是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尺度,但不可过分求新求异,离开教材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熟知的教学材料,教师可以进行大胆取舍;对学生易知的问题和能评析的观点,要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究,教师适时组织、引导和点拨。
没有预设的课是不负责的课,没有生成的课是不精彩的课。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预设与生成共存的课堂,实现在预设中有生成,在生成中有预设。教师教学时不应过分依赖于课前设计的教学环节,而应该对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保持开放与敏感的态度,对其进行及时捕捉和艺术化的加工处理,启发学生思维,使课堂时刻充满活力。教学设计不等于教案的预设,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回答的各种可能性。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时时关注学生的现场表现、即时反应和需求;在备课时要有生成的意识,留有生成的空间和时间,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教学生活化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的实际情况,引入生活案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导入新知识的学习,往往能唤起学生生活和情感的体验,从而形成知识、技能的迁移与内化,激发学生运用知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为参与社会实践打下基础。
教师应布置调查、讨论、访问、演讲、辩论、志愿者活动等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如时事政治竞赛、法律知识讲座、国情国策演讲比赛、创建和谐校园手抄报比赛、政治小论文征文评选、模拟小法庭、旁听法院审理等,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感悟人生的真谛,找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支撑点。当然,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时,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放任自流,而要注重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提供材料、场地、课题、方法等指导。这样,学生才能运用所学知识验证课堂设想,反思课堂体验,在实践活动中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精心设计问题,有效练习
教师要舍去学生已知的问题,突出重点,有效设问和练习,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做到目的明确、数量适当,甚至为不同层次、个性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材料与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各有所取,各取所需,挖掘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达到创造性学习。所谓有舍才有得,教师舍去的只是一些已知、易知的知识,舍去的是教师的自我表现,换来的却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学生对未知、难知、必知知识的充分理解,以及从中获得的学习快乐。
4.运用科学教学方法,引导创造性学习
思想政治课的有效离不开学生自身的观察、感受和体验,课堂教学应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显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思想政治教学才是置于广阔的社会现实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创造性的教学。为此,教师必须改变授受式教学方式,以自己的博学与睿智、幽默与威信,灵活地驾驭课堂,要以生动性为出发点、以启发性为着眼点、以互动性为突破口、以真实性为落脚点,做到导课简练、讲解精当、提问妥当、练习科学,运用案例法、对话法、探究法、讨论法、辩论法等,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获得知识、解释现实、缜密思考的能力。
案例法可通过“案例导入—案例展开—案例分析—案例创新(延伸)”等环节,将生活逻辑与科学逻辑有机地统一起来。对话法则将师生对话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心灵之中,教师应多观察学生,了解学情,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探究法是帮助学生从自身的经验出发,探究生活的本来面目、本质特征、潜在规律,并以此为指导,设计未来的生活蓝图。讨论法是师生围绕某一个具体问题或细节问题,通过各自发表意见,来达到一种认识上的一致或趋同。辩论可以让学生明辨是非、明确真谛,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新课改环境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因充满挑战而精彩无限。教师在课堂上灵活的应变能力、熟练的驾驭能力、炉火纯青的教育艺术,皆有赖于教师持之以恒的探索。教师只有遵循本学科规律,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育智慧,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李奇志)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一、无效教学的“症状”
1.追求形式,忽视内容
课程资源开发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但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与此同时,课堂教学追求形式,缺乏对学生思维广度、深度、效度上的培养,过多地在“方法时尚化、手段媒体化、结构模式化、过程程式化、讲授表演化、理论公式化”上做文章,形成了形式高于内容的思想政治课。
课堂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有些政治课的课堂活动却是只“动”不“活”,“参与”和“活动”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被真正激活。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是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和帮助;“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难以产生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只能被动地应付“讨论”,无法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思想碰撞;“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沿着教师预设的“探究”轨道“行进”,缺乏思维的“探险”和批判性质疑,使“探究”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热闹、喧哗,却极少让人怦然心动。
2.割裂三维教育目标
促进学生发展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就是三维教育目标的有机统一,而有些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三维目标被割裂的现象:第一,过程和方法“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成为“无源之水”;第二,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生硬地进行“贴标签”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教育成为空洞、无力的说教;第三,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被挪用,自主思维的空间被挤占,自主探究的热情被扼制,自主发展的动力被压制,从而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3.层次不清,浪费时间
教学分为两个层次,即“针对最近发展区的高层次教学和针对现有发展区的低层次教学”。一些政治教师由于忽视对学习层次的研究,不根据学生的潜能组织教学,学生会的讲了很多,应该讲的却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使教学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中用于低层次学习任务的时间过多,用于高层次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时间过少。一些教师对教育教学没有时间观念,造成时间不能被有效利用。其结果,不仅导致教学水平和效益的低下,而且阻滞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责任感的形成。
4.忽视差异和学习主体
一些教师没有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而是把他们当做有待修剪的“花草”和可以容物的“器皿”;没有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而是当做一种教学阻力,始终用一刀切的方法教学。课堂成了教师演出“教案剧”的场合,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绝对配角。教师习惯于“专制式”地教,学生也只能习惯于“被动式”地学。教师只顾“教什么”却不顾“怎样教”;学生只顾“学什么”而不掌握“怎样学”。本该是课堂主体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体验等都被置之度外。本该充满师生情意色彩的交往互动过程成为了“不公平交易”和“强买强卖”的过程。结果是“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提升。
总之,缺失有效教学理念指导的课堂教学,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课堂应有的生命、生活、生成都体现不出来,课堂教学变得暗淡无光,缺乏生机和活力。那么,应如何实施课堂教学,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呢?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策略
1.精选教学材料,处理好预设与生成
教学容量大、信息量丰富往往是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尺度,但不可过分求新求异,离开教材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熟知的教学材料,教师可以进行大胆取舍;对学生易知的问题和能评析的观点,要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究,教师适时组织、引导和点拨。
没有预设的课是不负责的课,没有生成的课是不精彩的课。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预设与生成共存的课堂,实现在预设中有生成,在生成中有预设。教师教学时不应过分依赖于课前设计的教学环节,而应该对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保持开放与敏感的态度,对其进行及时捕捉和艺术化的加工处理,启发学生思维,使课堂时刻充满活力。教学设计不等于教案的预设,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回答的各种可能性。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时时关注学生的现场表现、即时反应和需求;在备课时要有生成的意识,留有生成的空间和时间,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教学生活化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的实际情况,引入生活案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导入新知识的学习,往往能唤起学生生活和情感的体验,从而形成知识、技能的迁移与内化,激发学生运用知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为参与社会实践打下基础。
教师应布置调查、讨论、访问、演讲、辩论、志愿者活动等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如时事政治竞赛、法律知识讲座、国情国策演讲比赛、创建和谐校园手抄报比赛、政治小论文征文评选、模拟小法庭、旁听法院审理等,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感悟人生的真谛,找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支撑点。当然,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时,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放任自流,而要注重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提供材料、场地、课题、方法等指导。这样,学生才能运用所学知识验证课堂设想,反思课堂体验,在实践活动中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精心设计问题,有效练习
教师要舍去学生已知的问题,突出重点,有效设问和练习,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做到目的明确、数量适当,甚至为不同层次、个性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材料与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各有所取,各取所需,挖掘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达到创造性学习。所谓有舍才有得,教师舍去的只是一些已知、易知的知识,舍去的是教师的自我表现,换来的却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学生对未知、难知、必知知识的充分理解,以及从中获得的学习快乐。
4.运用科学教学方法,引导创造性学习
思想政治课的有效离不开学生自身的观察、感受和体验,课堂教学应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显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思想政治教学才是置于广阔的社会现实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创造性的教学。为此,教师必须改变授受式教学方式,以自己的博学与睿智、幽默与威信,灵活地驾驭课堂,要以生动性为出发点、以启发性为着眼点、以互动性为突破口、以真实性为落脚点,做到导课简练、讲解精当、提问妥当、练习科学,运用案例法、对话法、探究法、讨论法、辩论法等,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获得知识、解释现实、缜密思考的能力。
案例法可通过“案例导入—案例展开—案例分析—案例创新(延伸)”等环节,将生活逻辑与科学逻辑有机地统一起来。对话法则将师生对话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心灵之中,教师应多观察学生,了解学情,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探究法是帮助学生从自身的经验出发,探究生活的本来面目、本质特征、潜在规律,并以此为指导,设计未来的生活蓝图。讨论法是师生围绕某一个具体问题或细节问题,通过各自发表意见,来达到一种认识上的一致或趋同。辩论可以让学生明辨是非、明确真谛,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新课改环境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因充满挑战而精彩无限。教师在课堂上灵活的应变能力、熟练的驾驭能力、炉火纯青的教育艺术,皆有赖于教师持之以恒的探索。教师只有遵循本学科规律,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育智慧,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李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