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一个环节,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在对话的动态过程中,课文不再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冷静分析和解剖的对象”,而是“为学生提供了挥洒情感、理解人生和社会的情境、场所和空间”。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阅读对话,充分彰显学生的生命灵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 捕捉对话时机,构建对话平台,让话题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
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老师和学生的激情。在阅读教学中,好的对话导入无疑能对文本的学习起到推动的作用。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火石,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在教学时,捕捉对话时机非常重要。教学《钱学森》一文时恰巧是钱学森诞辰102周年(钱学森的生日是12月11日),我充分利用网络上人们对他的思念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詹天佑》一文的教学则更有意思,那天上午我正在思考这课该如何整体把握。这时,校园里突然传来空袭的警报声,原来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我灵机一动,打算就由此入手,由南京大屠杀引入到文本的学习,通过之前的铺垫,我让学生深入理解“轻蔑”一词的含义,然后由此展开全文的教学,学生的情感一下子就被点燃了。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充分利用当年是京张铁路修筑满100周年这一时机和学生展开积极的对话,学生的阅读情感一下子就被激发了。
二、 营造对话氛围,构筑对话通道,让话题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1. 相互尊重,营造轻松的对话氛围。
(1)老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
教学对话中,师生是一对具有平等人格、平等地位的教学伙伴。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 树立“教学相长”的思想。师生之间要进行成功的对话,教师必须俯下身来用心去倾听,耐心地倾听。倾听是一种包容, 一种理解。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尝试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把话说完,适当地“延迟评价”。教师要以学习者的姿态与学生对话,善于倾听和接受来自学生的不同的声音。只有在这种良好的对话氛围之中,学生才容易产生说话的欲望,才不惧怕说话。
(2)学生要善于聆听他人的发言。
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对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对话需要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因为在对话中, 具有不同个性、不同需要、不同思想、不同经历的学生, 在对文本进行多元性解读时,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和观点上的分歧, 这就要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会去理解和包容他人。而要做好这一点,具体表现在教学中就是真诚地倾听他人。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倾听对方,试着去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想法的重要性。平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倾听。具体表现为:倾听时注意力集中,耐心地倾听对方,在倾听的过程中,尝试理解对方的想法,遇到与自己有差异的见解,可以记录下来,而不是随便打断对方后与对方交流想法。在倾听过程中,也可以无声的语言与对方进行交流,例如点头、微笑等,对说者积极作出相应的反应和反馈。
2. 有效设问,构筑“绿色”对话通道。
时下,我区在推行一篇课文一课时的教学模式,个人觉得要想实现这一点,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我们的阅读教学要通过对话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特级教师孙建峰老师在执教《只拣儿童多处行》时,为了让学生对全文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也为了走进冰心奶奶的内心世界,设计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作家冰心奶奶的眼里,儿童就是
, 就是,就是,就是
。请你们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时间五分钟。”孙老师精心设计的“填空题”可谓是颇具匠心,它让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课文,从字面向课文中心迈进。这样的问题设计,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让老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可以进行精彩的对话。
非常喜欢我区俞双良老师执教的《珍珠鸟》一课。俞老师的教学与众不同,他在设计时做到了“情与理”的完美结合,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更是堪称经典。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俞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默读课文4~6小节,找一找小家伙逐步亲近我的语句。”在教学时,俞老师渗透了学法的指导(通过前后比较),以及朗读的指导(读书要给别人一种暗示)。整节课,师生之间的对话含金量很高,老师和学生的回答指向性都非常明确,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真正努力追求的课堂。
在课堂中,对话无处不在,提升对话质量关键是教师抓住对话契机,引导学生不断开拓对话深度和广度,维持对话,让课堂“对话”彰显智慧。最近拜读了特级教师宋运来写的《教材的批判与教学的超越》一文,很受启发,内容介绍的是对于《鞋匠的儿子》一文教材内容的批判以及教学设计的探讨。我们常见的设计为:“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们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宋老师就站在“教语文而不是教教材”的基础之上,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演讲,是面向听众阐明一种立场、一种思想,告诉听众某种东西,并力求说服听众。林肯面对参议员们,他是怎样一步步阐述自己观点的?从林肯的演讲里,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用文中语言材料丰富自己的观点。仔细聆听他人的发言,并思考他是怎样表达自己观点的。”这样的设计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 利用对话资源,构造对话蓝图,让话题延续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文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我们要培养学生持续阅读的兴趣、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中的师生对话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在对话时,我们教师应该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反馈。反馈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让对话持续进行的必要手段。在倾听的过程中,教师虽然基本保持沉默,但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表述,从而分辨学生回答的对错,认清学生认识的深浅。要善于捕捉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鼓励,将对话引向深入;要善于分辨学生回答中的浅显甚至明显错误的见解,加以巧妙指导,从而让学生重新反思自己的思考,促其提高。
如笔者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有学生认为白骨精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在耐心倾听完学生的见解后,我及时捕捉到了学生认识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并没有直接用“这就对了吗?你应该讨厌白骨精”类似的话语将学生的回答一票否决,而是以问题的方式作出反馈,“那白骨精都坚持干了什么呢?”这一问不仅对刚才那名学生的回答作出了应答,也把问题的焦点推向全班学生,让全班同学都处于思维紧张状态,调动他们动脑积极性,延续了阅读兴趣。
笔者在教学《负荆请罪》时,除了让学生了解话剧的特点,还让学生表演了一下,并抛出话题:“我们能否自己也动手编一幕话剧?”学生听完之后兴趣盎然,在兴趣的引领下,我班有孩子将《荆轲刺秦》这个故事改编成了话剧,并在元旦的时候表演了一番,看着学生精彩的表演,我真是感到欣慰。
构建有效对话,共享“情智”课堂。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采用多种手段,引领学生进行有效对话,在“对话”中理解文本,体验情感,交流思想,让课堂更加鲜活,让课堂充满智慧,让教学更加高效。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一、 捕捉对话时机,构建对话平台,让话题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
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老师和学生的激情。在阅读教学中,好的对话导入无疑能对文本的学习起到推动的作用。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火石,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在教学时,捕捉对话时机非常重要。教学《钱学森》一文时恰巧是钱学森诞辰102周年(钱学森的生日是12月11日),我充分利用网络上人们对他的思念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詹天佑》一文的教学则更有意思,那天上午我正在思考这课该如何整体把握。这时,校园里突然传来空袭的警报声,原来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我灵机一动,打算就由此入手,由南京大屠杀引入到文本的学习,通过之前的铺垫,我让学生深入理解“轻蔑”一词的含义,然后由此展开全文的教学,学生的情感一下子就被点燃了。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充分利用当年是京张铁路修筑满100周年这一时机和学生展开积极的对话,学生的阅读情感一下子就被激发了。
二、 营造对话氛围,构筑对话通道,让话题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1. 相互尊重,营造轻松的对话氛围。
(1)老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
教学对话中,师生是一对具有平等人格、平等地位的教学伙伴。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 树立“教学相长”的思想。师生之间要进行成功的对话,教师必须俯下身来用心去倾听,耐心地倾听。倾听是一种包容, 一种理解。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尝试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把话说完,适当地“延迟评价”。教师要以学习者的姿态与学生对话,善于倾听和接受来自学生的不同的声音。只有在这种良好的对话氛围之中,学生才容易产生说话的欲望,才不惧怕说话。
(2)学生要善于聆听他人的发言。
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对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对话需要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因为在对话中, 具有不同个性、不同需要、不同思想、不同经历的学生, 在对文本进行多元性解读时,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和观点上的分歧, 这就要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会去理解和包容他人。而要做好这一点,具体表现在教学中就是真诚地倾听他人。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倾听对方,试着去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想法的重要性。平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倾听。具体表现为:倾听时注意力集中,耐心地倾听对方,在倾听的过程中,尝试理解对方的想法,遇到与自己有差异的见解,可以记录下来,而不是随便打断对方后与对方交流想法。在倾听过程中,也可以无声的语言与对方进行交流,例如点头、微笑等,对说者积极作出相应的反应和反馈。
2. 有效设问,构筑“绿色”对话通道。
时下,我区在推行一篇课文一课时的教学模式,个人觉得要想实现这一点,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我们的阅读教学要通过对话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特级教师孙建峰老师在执教《只拣儿童多处行》时,为了让学生对全文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也为了走进冰心奶奶的内心世界,设计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作家冰心奶奶的眼里,儿童就是
, 就是,就是,就是
。请你们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时间五分钟。”孙老师精心设计的“填空题”可谓是颇具匠心,它让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课文,从字面向课文中心迈进。这样的问题设计,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让老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可以进行精彩的对话。
非常喜欢我区俞双良老师执教的《珍珠鸟》一课。俞老师的教学与众不同,他在设计时做到了“情与理”的完美结合,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更是堪称经典。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俞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默读课文4~6小节,找一找小家伙逐步亲近我的语句。”在教学时,俞老师渗透了学法的指导(通过前后比较),以及朗读的指导(读书要给别人一种暗示)。整节课,师生之间的对话含金量很高,老师和学生的回答指向性都非常明确,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真正努力追求的课堂。
在课堂中,对话无处不在,提升对话质量关键是教师抓住对话契机,引导学生不断开拓对话深度和广度,维持对话,让课堂“对话”彰显智慧。最近拜读了特级教师宋运来写的《教材的批判与教学的超越》一文,很受启发,内容介绍的是对于《鞋匠的儿子》一文教材内容的批判以及教学设计的探讨。我们常见的设计为:“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们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宋老师就站在“教语文而不是教教材”的基础之上,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演讲,是面向听众阐明一种立场、一种思想,告诉听众某种东西,并力求说服听众。林肯面对参议员们,他是怎样一步步阐述自己观点的?从林肯的演讲里,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用文中语言材料丰富自己的观点。仔细聆听他人的发言,并思考他是怎样表达自己观点的。”这样的设计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 利用对话资源,构造对话蓝图,让话题延续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文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我们要培养学生持续阅读的兴趣、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中的师生对话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在对话时,我们教师应该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反馈。反馈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让对话持续进行的必要手段。在倾听的过程中,教师虽然基本保持沉默,但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表述,从而分辨学生回答的对错,认清学生认识的深浅。要善于捕捉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鼓励,将对话引向深入;要善于分辨学生回答中的浅显甚至明显错误的见解,加以巧妙指导,从而让学生重新反思自己的思考,促其提高。
如笔者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有学生认为白骨精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在耐心倾听完学生的见解后,我及时捕捉到了学生认识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并没有直接用“这就对了吗?你应该讨厌白骨精”类似的话语将学生的回答一票否决,而是以问题的方式作出反馈,“那白骨精都坚持干了什么呢?”这一问不仅对刚才那名学生的回答作出了应答,也把问题的焦点推向全班学生,让全班同学都处于思维紧张状态,调动他们动脑积极性,延续了阅读兴趣。
笔者在教学《负荆请罪》时,除了让学生了解话剧的特点,还让学生表演了一下,并抛出话题:“我们能否自己也动手编一幕话剧?”学生听完之后兴趣盎然,在兴趣的引领下,我班有孩子将《荆轲刺秦》这个故事改编成了话剧,并在元旦的时候表演了一番,看着学生精彩的表演,我真是感到欣慰。
构建有效对话,共享“情智”课堂。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采用多种手段,引领学生进行有效对话,在“对话”中理解文本,体验情感,交流思想,让课堂更加鲜活,让课堂充满智慧,让教学更加高效。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