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说过,“语文是读出来的”。这足以看出“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古人也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训示。可见“读”一直就是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已阅读,老师可以读代讲,学生可以读代答,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潜心读书,边读边想,力求在读中有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滋生性情。“读”是语感训练的基础,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全身心地投入“读”就会得其语义正误感受,语言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以读为本”呢?
一、培养自读习惯
叶圣陶曾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是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已能阅读”。我认为,要想使学生自已能阅读,必须从课前的预习抓起。如果不给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依赖感,一个生字、一个生词也会等待你老师去解决。所以让学生养成自读的习惯还需要教师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1、帮助学生设计预习目标。学生拿到一篇新课文,学生大多不知学什么。所以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缺少的。例如,在学习一个新单元开始时,都有一个前言,这一段话一定要指导学生读好,让学生仔细品味每一句话的含义。通过对本单元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与指引,通过揣摩语言,使学生对整个单元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对于每一课来讲,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根据每课的具体要求设计具体的预习目标。在指导学生时,可采用问题牵引的方式,提前把问题给学生,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带着问题去读书。在讲《端午的鸭蛋》一文时,可以制定以下的学习目标:①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这么多的习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②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③ 品味本文语言平实生动的特点(找出这样的句子)。这三点实际上已涵盖了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样学生自然会反复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同时,自读目标还可根据课下注释和课后习题进行制定。
二、指导好学生自读过程
读书要有导向性,要让学生向着目标去读,读时要养成“一读”、“二理”、“三圈”、“四品”这样一个自读思路。“一读”,即通过通读课文扫清课文障碍,学生通过查字典、翻资料,学会生字、生词、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等,对课文内容也有了一个整体感知。“二理”,就是理思路。只有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才能从整体下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会作者文章布局的章法。“三圈”,即圈重点、圈疑点。在这一读的过程中,学生便会找到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四读”,即对文章进行品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对自已感兴趣的句、段进行深入思考,对难点的问题进行质疑,从而会更深入的体会文章的内涵。
三、示范美读、激发情感。
语文教师应具备较高的诵读水平,教师的示范美读,就是要把自已的情感和对作品的理解,通过声音传达出来,让学生通过听、读来接受来自课文主体的情感信息,教师通过声情并荗的朗读,把文章中的声情理趣,通过激扬顿挫的语调来拔弄学生的心弦,从而引生入境。示范美读是一种艺术,一种审美,是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艺术功底,需要教师细细揣摩,推敲技巧,还要善于营造浪漫,表达情感。教师的示范朗读如果能够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荗,移情动容,学生就会受到深刻的感染,对于某些课文朗读到位还会使文本变成画面,情不自禁的会把作者的心情变成自已的心曲,实现与作者同呼吸、共感受效果。比如在教学课文《观潮》时,在学生了解了钱塘潮的相关知识后,剪取相关的影像资料进行剪切组合,运用多媒体课件,再配上相应的音乐来美读这篇文章,一定能起到较好的引领效果。语文如同歌唱,要选择合适的基调,所以要指导好学生读出节奏感,以获得审美感受。
四、反复朗读、获得语感。
课文是感知语言的材料,反复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就会在读中获得语感。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朱熹说:“大抵是先熟读,使其言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叶圣陶也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这两位教育家的观点都道出了反复读的重要性。很多语言文字,意境深远,内涵丰富,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将作品中的知、情、意内化。反复朗读可使课文中优美的语句、生动的描写,跃入眼前,是发展学生思维,增强朗读趣味的最佳途经。
总之,“读”贯穿在课堂教学中,才能体现出语言教学所应具有的人文特色,“以读为本”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培养自读习惯
叶圣陶曾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是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已能阅读”。我认为,要想使学生自已能阅读,必须从课前的预习抓起。如果不给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依赖感,一个生字、一个生词也会等待你老师去解决。所以让学生养成自读的习惯还需要教师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1、帮助学生设计预习目标。学生拿到一篇新课文,学生大多不知学什么。所以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缺少的。例如,在学习一个新单元开始时,都有一个前言,这一段话一定要指导学生读好,让学生仔细品味每一句话的含义。通过对本单元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与指引,通过揣摩语言,使学生对整个单元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对于每一课来讲,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根据每课的具体要求设计具体的预习目标。在指导学生时,可采用问题牵引的方式,提前把问题给学生,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带着问题去读书。在讲《端午的鸭蛋》一文时,可以制定以下的学习目标:①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这么多的习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②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③ 品味本文语言平实生动的特点(找出这样的句子)。这三点实际上已涵盖了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样学生自然会反复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同时,自读目标还可根据课下注释和课后习题进行制定。
二、指导好学生自读过程
读书要有导向性,要让学生向着目标去读,读时要养成“一读”、“二理”、“三圈”、“四品”这样一个自读思路。“一读”,即通过通读课文扫清课文障碍,学生通过查字典、翻资料,学会生字、生词、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等,对课文内容也有了一个整体感知。“二理”,就是理思路。只有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才能从整体下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会作者文章布局的章法。“三圈”,即圈重点、圈疑点。在这一读的过程中,学生便会找到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四读”,即对文章进行品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对自已感兴趣的句、段进行深入思考,对难点的问题进行质疑,从而会更深入的体会文章的内涵。
三、示范美读、激发情感。
语文教师应具备较高的诵读水平,教师的示范美读,就是要把自已的情感和对作品的理解,通过声音传达出来,让学生通过听、读来接受来自课文主体的情感信息,教师通过声情并荗的朗读,把文章中的声情理趣,通过激扬顿挫的语调来拔弄学生的心弦,从而引生入境。示范美读是一种艺术,一种审美,是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艺术功底,需要教师细细揣摩,推敲技巧,还要善于营造浪漫,表达情感。教师的示范朗读如果能够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荗,移情动容,学生就会受到深刻的感染,对于某些课文朗读到位还会使文本变成画面,情不自禁的会把作者的心情变成自已的心曲,实现与作者同呼吸、共感受效果。比如在教学课文《观潮》时,在学生了解了钱塘潮的相关知识后,剪取相关的影像资料进行剪切组合,运用多媒体课件,再配上相应的音乐来美读这篇文章,一定能起到较好的引领效果。语文如同歌唱,要选择合适的基调,所以要指导好学生读出节奏感,以获得审美感受。
四、反复朗读、获得语感。
课文是感知语言的材料,反复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就会在读中获得语感。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朱熹说:“大抵是先熟读,使其言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叶圣陶也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这两位教育家的观点都道出了反复读的重要性。很多语言文字,意境深远,内涵丰富,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将作品中的知、情、意内化。反复朗读可使课文中优美的语句、生动的描写,跃入眼前,是发展学生思维,增强朗读趣味的最佳途经。
总之,“读”贯穿在课堂教学中,才能体现出语言教学所应具有的人文特色,“以读为本”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