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指从事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属于规范性教育,以抽象思维的形式来进行,在规范性教育中使人获得自觉的道德意识。
德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人通过掌握原则和标准学会如何规范自己做人,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从而提高个体和社会的道德水平,使个体生活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和谐。
学校德育的作用是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学校德育通过课程来实施,中学的音乐课程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的载体,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最重要的任务。
诗言志,乐咏言,音乐始终是人们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样式,也是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进友谊,团结协作,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一种重要途径。学生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中通过艺术感知、艺术实践、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等过程,丰富了生活,陶冶了情操,发展了形象思维,全面提高了艺术素养,所以音乐与德育相辅相成。音乐课程中的德育强调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关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理解与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增强学生的民主、诚信意识和生命意识;重视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意识。因此,愈来愈多的美学家与教育家主张“寓教于乐”。所以音乐艺术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块沃土,能将德育很好的渗透在音乐教学中,用音乐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奋进意识。
一、将爱国之情渗透在音乐教学中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音乐来源于心灵的智慧和善良,所以能够深入人心,起着美化心灵的作用。而亚里斯多德认为音乐是模仿的艺术,它模仿人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是为了表现人的本性,音乐对青少年性格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和谐的音乐可以使青少年身心和谐地发展。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对教材反复钻研,挖掘教材内涵,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发掘德育资源,例如:我在上二单元红旗飘飘这一节教唱《国歌》时,先让学生模仿每周一早上升国旗唱国歌的情景,针对学生表现出的或凝重或昂扬振奋或庄严或不在意或东张西望作出评价,提出为什么要用庄严的神态、有力度洪亮的声音演唱?引出《国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词曲作者田汉、聂耳的忘年交以及节奏与歌词完美结合(军号的前奏引出后半拍起的急切呐喊“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当唱到“中华民族到了”时作者用了突然休止造成一种特有的紧迫感,突出了“最危险的时刻” 引出发出吼声:“起来!起来!起来!”三个层面的呼喊后号角声再现,音乐富于动力,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战斗步伐)的含义,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和演唱,掌握歌曲雄壮、有力的情绪,并去理解、体会、表现。在歌曲讨论会上,有的同学说通过学唱《国歌》,仿佛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进而想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雄壮的乐曲声中,正以无比坚定的步伐阔步前进。有的同学说爱国就要爱国歌、唱国歌、唱会国歌、唱好国歌。通过这样一节音乐课,学生们不仅受到音乐的熏陶,唱出了准确的三连音、切分音节奏的动力感,还唱出了庄严雄壮豪迈的气魄,他们为自己的歌声而震撼自豪,主动为自己送上了激动的掌声,老师马上强调每周一早上升国旗唱国歌都该这样,同学们痛快的答应了,真正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的教育。这也应验了一位学者说过的至理名言——教学的艺术不是教授知识,而是激发、唤醒、鼓励。
二、渗入情感因素,陶冶情操
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爱憎、好恶的态度,它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列宁强调情感的意义时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所以在音乐欣赏中.要引发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陶冶情操。例如在欣赏《索尔维格之歌》时,同学们被小调色彩宁静、充满忧思的歌声所感染,主旋律洋溢着真挚亲切的感情,婉转唯美的天籁歌声给同学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老师提问同学们是否能感受到这种情绪?想知道是怎样的故事吗?这时老师讲到感人至深的《索尔维格之歌》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为挪威文豪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挪威民间传说)写作的音乐组曲的最后一个曲子,是世界音乐文库中的精品——自私、放荡的农家子弟皮尔·金特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他爱上了美丽的姑娘索尔维格,而参加山村青年的婚礼时将新娘英格丽特诱骗上山,随之抛弃。他在山野逃窜,与山魔之女相遇,爱上了她,并在她的诱逼下,抛弃人的品格,迷狂的追求权力。然而他被村民的钟声惊破迷梦,脱离魔窟,回到山村。他见到了垂死的母亲,却不肯浪子回头。母亲死后又离家出走,乘船出海,浪迹天涯,经历了种种离奇冒险的生活。他曾经致富,又因海船失事而使财产化为乌有。他在流落非洲之时,又与阿拉伯酋长的女儿阿妮特拉有过一段萍水相逢式的爱情。最后,他的一切幻想都破灭了,辗转回到故乡。他所爱的女子索尔维格仍然忠贞地等着他。最后,皮尔·金特就倒在她的怀里死去了。姑娘让他安静地躺在自己的怀里,幻想着自己能在天堂与他相会,继续地唱着“……在天上相见,在天上相见……”。 这首乐曲由弦乐器、长笛、单簧管、圆号和竖琴演奏,曲调淳朴婉转悠长、余味无穷,充分表现了索尔维格这个挪威人民心中理想人格的化身的亲切、善良、聪慧、完美。首先同学们被索尔维格的善良、勇敢、对爱情的忠诚所感动从情感上接受了这首歌曲,又试着用一种淳朴健康宽容的心态,有修养的声音跟着老师的钢琴伴奏演绎自己心中的索尔维格。在老师的赞扬鼓励中一遍两遍同学们完全溶入到很美的境界,音乐美的魅力在此完全释放,人性的美、理想的美陶冶了道德情操,提高了审美情趣,同学们也被自己所感动。情感在此时释放的恰到好处。
三、将宽容之心渗透在音乐教学中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生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作为音乐教师宽容是一种美德;在常规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都非常注重课堂纪律,始终不忘把学生的安分守纪放在第一位,学生稍有"活动"有不理智、不文明、不规范行为发生时,教师便严加管制。这样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难以对音乐进行有效的感知,难以在音乐学习中营造一个和谐的内心世界。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信心的形成,这显然不符合新课程精神,我们音乐教师必须具备宽容的态度正确理解音乐课堂纪律,我在音乐课上提出六个字“轻松但不放松”宽以待人,解放学生,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学生处于一个平等、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做到在玩中学,在学
中玩。在我的课上宽容是一种力量,在冲突与不愉快发生时,宽容是“以柔克刚” 达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境地,与学生有误解时,过多的争辩讽刺和反击都不足取,唯有冷静、谅解、宽容。相信这句名言:“宽容是在荆棘从中长出来的谷粒。”
懂得宽容的人,看到的是春天阳光明媚,夏天绿荫怡人,秋天果实累累,冬天雪花飞舞,都是人间美景,大自然丰盈的恩赐。而不懂得宽容的人看到的是春寒料峭,秋风萧飒,冰雪刺骨。懂得宽容的人眼里是美丽和温馨,不懂得宽容的人看到的是丑陋和无情。宽容是一束阳光,可以照亮我们的课堂。
四、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音乐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程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总之,音乐教师大可以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音乐教材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采取“输液灌滴”、“潜移默化”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和欣赏中,情操、思想、性格乃至意志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
德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人通过掌握原则和标准学会如何规范自己做人,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从而提高个体和社会的道德水平,使个体生活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和谐。
学校德育的作用是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学校德育通过课程来实施,中学的音乐课程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的载体,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最重要的任务。
诗言志,乐咏言,音乐始终是人们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样式,也是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进友谊,团结协作,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一种重要途径。学生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中通过艺术感知、艺术实践、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等过程,丰富了生活,陶冶了情操,发展了形象思维,全面提高了艺术素养,所以音乐与德育相辅相成。音乐课程中的德育强调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关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理解与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增强学生的民主、诚信意识和生命意识;重视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意识。因此,愈来愈多的美学家与教育家主张“寓教于乐”。所以音乐艺术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块沃土,能将德育很好的渗透在音乐教学中,用音乐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奋进意识。
一、将爱国之情渗透在音乐教学中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音乐来源于心灵的智慧和善良,所以能够深入人心,起着美化心灵的作用。而亚里斯多德认为音乐是模仿的艺术,它模仿人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是为了表现人的本性,音乐对青少年性格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和谐的音乐可以使青少年身心和谐地发展。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对教材反复钻研,挖掘教材内涵,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发掘德育资源,例如:我在上二单元红旗飘飘这一节教唱《国歌》时,先让学生模仿每周一早上升国旗唱国歌的情景,针对学生表现出的或凝重或昂扬振奋或庄严或不在意或东张西望作出评价,提出为什么要用庄严的神态、有力度洪亮的声音演唱?引出《国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词曲作者田汉、聂耳的忘年交以及节奏与歌词完美结合(军号的前奏引出后半拍起的急切呐喊“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当唱到“中华民族到了”时作者用了突然休止造成一种特有的紧迫感,突出了“最危险的时刻” 引出发出吼声:“起来!起来!起来!”三个层面的呼喊后号角声再现,音乐富于动力,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战斗步伐)的含义,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和演唱,掌握歌曲雄壮、有力的情绪,并去理解、体会、表现。在歌曲讨论会上,有的同学说通过学唱《国歌》,仿佛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进而想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雄壮的乐曲声中,正以无比坚定的步伐阔步前进。有的同学说爱国就要爱国歌、唱国歌、唱会国歌、唱好国歌。通过这样一节音乐课,学生们不仅受到音乐的熏陶,唱出了准确的三连音、切分音节奏的动力感,还唱出了庄严雄壮豪迈的气魄,他们为自己的歌声而震撼自豪,主动为自己送上了激动的掌声,老师马上强调每周一早上升国旗唱国歌都该这样,同学们痛快的答应了,真正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的教育。这也应验了一位学者说过的至理名言——教学的艺术不是教授知识,而是激发、唤醒、鼓励。
二、渗入情感因素,陶冶情操
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爱憎、好恶的态度,它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列宁强调情感的意义时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所以在音乐欣赏中.要引发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陶冶情操。例如在欣赏《索尔维格之歌》时,同学们被小调色彩宁静、充满忧思的歌声所感染,主旋律洋溢着真挚亲切的感情,婉转唯美的天籁歌声给同学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老师提问同学们是否能感受到这种情绪?想知道是怎样的故事吗?这时老师讲到感人至深的《索尔维格之歌》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为挪威文豪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挪威民间传说)写作的音乐组曲的最后一个曲子,是世界音乐文库中的精品——自私、放荡的农家子弟皮尔·金特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他爱上了美丽的姑娘索尔维格,而参加山村青年的婚礼时将新娘英格丽特诱骗上山,随之抛弃。他在山野逃窜,与山魔之女相遇,爱上了她,并在她的诱逼下,抛弃人的品格,迷狂的追求权力。然而他被村民的钟声惊破迷梦,脱离魔窟,回到山村。他见到了垂死的母亲,却不肯浪子回头。母亲死后又离家出走,乘船出海,浪迹天涯,经历了种种离奇冒险的生活。他曾经致富,又因海船失事而使财产化为乌有。他在流落非洲之时,又与阿拉伯酋长的女儿阿妮特拉有过一段萍水相逢式的爱情。最后,他的一切幻想都破灭了,辗转回到故乡。他所爱的女子索尔维格仍然忠贞地等着他。最后,皮尔·金特就倒在她的怀里死去了。姑娘让他安静地躺在自己的怀里,幻想着自己能在天堂与他相会,继续地唱着“……在天上相见,在天上相见……”。 这首乐曲由弦乐器、长笛、单簧管、圆号和竖琴演奏,曲调淳朴婉转悠长、余味无穷,充分表现了索尔维格这个挪威人民心中理想人格的化身的亲切、善良、聪慧、完美。首先同学们被索尔维格的善良、勇敢、对爱情的忠诚所感动从情感上接受了这首歌曲,又试着用一种淳朴健康宽容的心态,有修养的声音跟着老师的钢琴伴奏演绎自己心中的索尔维格。在老师的赞扬鼓励中一遍两遍同学们完全溶入到很美的境界,音乐美的魅力在此完全释放,人性的美、理想的美陶冶了道德情操,提高了审美情趣,同学们也被自己所感动。情感在此时释放的恰到好处。
三、将宽容之心渗透在音乐教学中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生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作为音乐教师宽容是一种美德;在常规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都非常注重课堂纪律,始终不忘把学生的安分守纪放在第一位,学生稍有"活动"有不理智、不文明、不规范行为发生时,教师便严加管制。这样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难以对音乐进行有效的感知,难以在音乐学习中营造一个和谐的内心世界。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信心的形成,这显然不符合新课程精神,我们音乐教师必须具备宽容的态度正确理解音乐课堂纪律,我在音乐课上提出六个字“轻松但不放松”宽以待人,解放学生,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学生处于一个平等、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做到在玩中学,在学
中玩。在我的课上宽容是一种力量,在冲突与不愉快发生时,宽容是“以柔克刚” 达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境地,与学生有误解时,过多的争辩讽刺和反击都不足取,唯有冷静、谅解、宽容。相信这句名言:“宽容是在荆棘从中长出来的谷粒。”
懂得宽容的人,看到的是春天阳光明媚,夏天绿荫怡人,秋天果实累累,冬天雪花飞舞,都是人间美景,大自然丰盈的恩赐。而不懂得宽容的人看到的是春寒料峭,秋风萧飒,冰雪刺骨。懂得宽容的人眼里是美丽和温馨,不懂得宽容的人看到的是丑陋和无情。宽容是一束阳光,可以照亮我们的课堂。
四、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音乐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程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总之,音乐教师大可以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音乐教材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采取“输液灌滴”、“潜移默化”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和欣赏中,情操、思想、性格乃至意志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