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是着眼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实践体验,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和主体精神的培养。它不仅能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而且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我在此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的几点尝试。
一、适时鼓励,细心保护,让“学困生”也能探究
对于正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我们要以辩证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尤其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更是属于不成熟的个体,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探究性教学中要注重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尤其是让“学困生”探究的热情也能得以复燃,从而让探究之风吹遍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一次我临时接手一个班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对学生不是很了解。在讲到“角平分线”一节课时,我拿出准备好的角状模型教具让学生作出角的平分线,我让一位想举手却又彷徨不定的学生到讲台前来做,那是一位被同学称作“笨鸟”的学生,我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那个学生:“我相信你,来证明给大家看,大胆走上来。”结果那名学生拿着一张纸教具,对折了一下,羞涩地说:“这条折痕就是平分线。”尽管他的表述不是那么规范,但我没说什么,而是朝着全班学生起了大拇指,全班学生在顿悟之后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后来那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显出的热情越来越高。经过一番努力,很多和他一样的学生也都找回了往日的自信,重新燃起了学好数学的热情。
除此之外,在探究学习中还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每一位数学工作者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不断的追求。
二、展现错误,不断纠正,引领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在解题遇到困难凭借经验解决不了时,便常常把问题搁置一边,等待同学或教师的讲解,从而使思维再次受到束缚,时间一长,探究精神就深深锁于心底。
教学中,在解答某些题目之前,我故意装作不明白或展示一些错误思路,而后,沿着这条路往前探究,结果“撞得鼻青脸肿”,最终发现此路不通。这时我会及时教育学生不能泄气,应冷静之后再思考,有时还让学生走上讲台提供解题思路。数学课上经常会上演“师生打官司”、“师生比高低”等剧目。几番周折之后终于柳暗花明,我和学生都流露出探究之后成功的喜悦。慢慢地,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更重要的是在我的一再“模范带头”下,学生也在和我一起体味成功的过程中喜欢上了探究。他们不再似以前那般沉寂,数学课中有了更多的争论,更多的问题,更多的答案,更多的欢笑。学生从中探究出了问题,探究出了门道,探究出了学数学的乐趣,探究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开放课堂,开拓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探究机会
要让学生探究,教师就必须提供可供探究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增加开放性,这样才能使探究顺利开展。
例如,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运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县的一次数学知识竞赛的预选赛中共有20道题,对于每一道题,答对得10分,答错或不答扣5分,总得分不少于80分者通过预选赛,育才中学25名学生通过了预选赛,他们分别可能答对了多少道题?
我提出要求:试解决这个问题,(不限定方法)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有没有其他方法?与你的同伴讨论和交流一下。如果你是利用不等式的知识解决的,在求出不等式的解集后,如何给出原问题的答案?应该如何表述?
通过列一元一次不等式来解决问题,对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在教学时,应循序渐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同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逐步提高自己。对于上例,可有多种方法解答,求得不等式的解集后,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给出问题的答案。由此可知,探究性学习应把重点放于学生学的方面,强调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自主探究性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自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确保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看书、充分地思考、充分地讨论交流,让学生有充分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允许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独立充分的思考来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交流中暴露思维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困难,教师切不可以讲解或直接的灌输来代替引导启迪。
四、勇于动手,勤于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
传统课堂教学上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抄、学生记的过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因此效率极低。动手操作能给学生更广阔自主的空间,使探究成为可能。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折纸(给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后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最后把各组的结论汇总到黑板上。在此基础上,我再指导学生修改、选择、补充,并一一加以验证,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样学生通过自主研讨、自主分析,体验了获取知识的过程,领悟了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可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往往能主动探索。
再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内容时,我是这样安排和学生一起完成下面的操作的:
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分别用三种颜色将三个角表示出来,再用剪刀把三个角都剪下来。
(1)你想怎样处理剪下来的三个角?
(2)把三个不同颜色的角拼在一起,你会观察得出什么结论?
(3)你用什么方法能够解释“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
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找出了很多探究的方法,当然从中也体会到了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新知所带来的乐趣。
采用铺垫方法逐步设计问题,有预见地引领学生进行思维,并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来完成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探究能力更能渐进地、持久地、均衡地发展。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够轻松掌握大量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同时能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发展的探究空间,达到培养探究能力的目的。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能力,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课堂结构,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维和实践。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把思维的权利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让给学生,避免一切由教师包办代替,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成果.让探究点燃热情激活思维.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7,第4卷,(8).
[2]周静,卓耘.点燃思维的火花.四川教育,2005,(5).
[3]况勋伟.点燃思维火花培养探究能力.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5).
一、适时鼓励,细心保护,让“学困生”也能探究
对于正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我们要以辩证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尤其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更是属于不成熟的个体,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探究性教学中要注重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尤其是让“学困生”探究的热情也能得以复燃,从而让探究之风吹遍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一次我临时接手一个班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对学生不是很了解。在讲到“角平分线”一节课时,我拿出准备好的角状模型教具让学生作出角的平分线,我让一位想举手却又彷徨不定的学生到讲台前来做,那是一位被同学称作“笨鸟”的学生,我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那个学生:“我相信你,来证明给大家看,大胆走上来。”结果那名学生拿着一张纸教具,对折了一下,羞涩地说:“这条折痕就是平分线。”尽管他的表述不是那么规范,但我没说什么,而是朝着全班学生起了大拇指,全班学生在顿悟之后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后来那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显出的热情越来越高。经过一番努力,很多和他一样的学生也都找回了往日的自信,重新燃起了学好数学的热情。
除此之外,在探究学习中还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每一位数学工作者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不断的追求。
二、展现错误,不断纠正,引领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在解题遇到困难凭借经验解决不了时,便常常把问题搁置一边,等待同学或教师的讲解,从而使思维再次受到束缚,时间一长,探究精神就深深锁于心底。
教学中,在解答某些题目之前,我故意装作不明白或展示一些错误思路,而后,沿着这条路往前探究,结果“撞得鼻青脸肿”,最终发现此路不通。这时我会及时教育学生不能泄气,应冷静之后再思考,有时还让学生走上讲台提供解题思路。数学课上经常会上演“师生打官司”、“师生比高低”等剧目。几番周折之后终于柳暗花明,我和学生都流露出探究之后成功的喜悦。慢慢地,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更重要的是在我的一再“模范带头”下,学生也在和我一起体味成功的过程中喜欢上了探究。他们不再似以前那般沉寂,数学课中有了更多的争论,更多的问题,更多的答案,更多的欢笑。学生从中探究出了问题,探究出了门道,探究出了学数学的乐趣,探究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开放课堂,开拓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探究机会
要让学生探究,教师就必须提供可供探究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增加开放性,这样才能使探究顺利开展。
例如,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运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县的一次数学知识竞赛的预选赛中共有20道题,对于每一道题,答对得10分,答错或不答扣5分,总得分不少于80分者通过预选赛,育才中学25名学生通过了预选赛,他们分别可能答对了多少道题?
我提出要求:试解决这个问题,(不限定方法)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有没有其他方法?与你的同伴讨论和交流一下。如果你是利用不等式的知识解决的,在求出不等式的解集后,如何给出原问题的答案?应该如何表述?
通过列一元一次不等式来解决问题,对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在教学时,应循序渐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同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逐步提高自己。对于上例,可有多种方法解答,求得不等式的解集后,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给出问题的答案。由此可知,探究性学习应把重点放于学生学的方面,强调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自主探究性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自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确保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看书、充分地思考、充分地讨论交流,让学生有充分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允许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独立充分的思考来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交流中暴露思维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困难,教师切不可以讲解或直接的灌输来代替引导启迪。
四、勇于动手,勤于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
传统课堂教学上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抄、学生记的过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因此效率极低。动手操作能给学生更广阔自主的空间,使探究成为可能。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折纸(给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后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最后把各组的结论汇总到黑板上。在此基础上,我再指导学生修改、选择、补充,并一一加以验证,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样学生通过自主研讨、自主分析,体验了获取知识的过程,领悟了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可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往往能主动探索。
再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内容时,我是这样安排和学生一起完成下面的操作的:
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分别用三种颜色将三个角表示出来,再用剪刀把三个角都剪下来。
(1)你想怎样处理剪下来的三个角?
(2)把三个不同颜色的角拼在一起,你会观察得出什么结论?
(3)你用什么方法能够解释“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
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找出了很多探究的方法,当然从中也体会到了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新知所带来的乐趣。
采用铺垫方法逐步设计问题,有预见地引领学生进行思维,并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来完成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探究能力更能渐进地、持久地、均衡地发展。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够轻松掌握大量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同时能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发展的探究空间,达到培养探究能力的目的。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能力,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课堂结构,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维和实践。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把思维的权利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让给学生,避免一切由教师包办代替,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成果.让探究点燃热情激活思维.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7,第4卷,(8).
[2]周静,卓耘.点燃思维的火花.四川教育,2005,(5).
[3]况勋伟.点燃思维火花培养探究能力.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