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学生道德养成的主阵地。有品位的思想品德课堂应是有生命意蕴的课堂教学。富有生命意蕴的思想品德课堂,其核心是为“学”而教,逐步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良好的道德素养,更好地润泽和促进生命的成长。其运作要旨是:以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前置学习”为抓手,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尊重学生的原有认识,洞察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与交流,逐步引导学生实现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和过程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做负责任公民的意识。
“前置学习” 引领学生走进教材
对学生成长来说,最有效的途径是自主学习。有人认为,让学生有备而来的课堂,才是生命的课堂。所谓“前置学习”,是指教师依据学生学习需要和认知能力、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教材内容,为指导学生如何“预习”而设计的学习方案。学习方案的框架结构一般有两大板块: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学习目标的确立与教案中的“教学目标”不同,目标制定的中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要让学生明确“学什么,如何学”。所以在表述时,不能笼统地使用“了解”“掌握”等词,应有具体的量和质的规定,多用“知道”“记住”“辨别”“比较”等词来表述。
自主学习是“前置学习方案”的主体。在自学设计中,应该做到知识线、情感线、能力线贯穿于整个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做到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和谐统一,知识与能力、情感的协同发展。具体内容一般可围绕以下两方面来设计:
一是自读自悟、整体感知。学生初读教材文本之后,对教材内容应该有个初步的整体了解。同时引导学生感悟教材文本,让学生读进去,想开来,即悟义、悟道、悟情、悟法。教师在编制“前置学习方案”时,可采用半填空、问答等形式帮助其对重要结论自读自悟;也可采用批注阅读的方式,让他们自主学习。
二是拓展延伸、激活经验。学习教材既要务本,又要超本。学案中可以通过设计社会调查、资料收集、情感体验等形式,提供多样化的生活体验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从而为后面的课堂教学对话积累丰实的感性材料,有效地激活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学实践表明,一份优秀的“前置学习方案”应具备如下基本特征:一是简约性。学习内容不宜过多、过细,而在于核心问题抓得“准”,问题设计“精”,使学生看得下去,想得开来。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课前预习,指导学习方法,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又给课堂教学留有一定的空间。二是层次性。“前置学习”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自学内容的编制一定要做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优等生在疑难问题的启发下积极地思考与探究,最大限度地挖掘学习潜能。三是生本化。教师在设计课前指导学习的问题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水平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学习障碍。四是问题式。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为上课时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预作伏笔。
合作交流 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通过“前置学习”,每个学生都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走进了课堂。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成立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因材设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将自己的认识和能力充分展现出来,与同伴分享,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让学生在小组内将自己的问题呈现出来,通过同伴互助,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结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课堂教学文化的变革,更是改变课堂教学的内涵性“基因”。基于此,就有必要加强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提高小组合作效率,促进学生自我生长。
加强合作技能培训 由于学习小组是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可靠依托,这就要求在合作学习小组成立后,必须进行合作技能培训,获得小组交流的基本技能,做到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讨论。关键是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学会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评述,讨论时要学会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建立小组长负责制 小组长是小组交流的主持人,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人物。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需要教会组长带领组员进行讨论与交流。组长应该承担起三项职责:一是确保每位组员都能参加到小组交流活动中来;二是带领组员听取别人的意见,引导组员进行讨论;三是引导组员形成小组一致性的意见,并确定小组发言的代表。
建立小组评价机制 把小组总体学习成果作为评价的依据,才能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局面。把整个评价的重点由鼓励个人转向鼓励小组,这种突出小组团体、淡化学生个人的评价,易于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团体中去。而团体成功又能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合作,从而获得共同发展。
汇聚小组集体智慧 要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班级汇报交流机制。小组代表的发言此时不再代表个人的意见,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在小组交流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与结论的概括,初步形成统一的认识。通过这样的讨论交流与汇报,学生建构的知识会更充实丰满,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得到同步发展,课堂也才真正呈现出生命活力。
点拨提升 促进学生完善认知
依据自主“前置学习”,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已解决了“会学的”和“能学会的”;同时,通过前面的学习也形成了新问题,这个问题将可能是课堂需要探究的教学目标。因此,此时教师的“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系统讲授,而是从学生预习后的“现实起点”出发、走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要解决的“问题”。教学中,更多的是点拨与提升,或规范表述,或解答疑惑,或纠正错误,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识,感悟思想方法。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某类问题图式,形成相应的问题解决技能。教师如何通过点拨增强学生的“对话”能力呢?
当学生的感悟“言之有理”时,要助开掘,畅其流 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独特体验犹如一泓清泉,成于思,存于胸。教师的责任在于善发现、巧开掘,并使之“资源共享”。教师的及时肯定与鼓励,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自己的目光阅读教材、审视生活、关注社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从而悟出更多属于自己的东西。 当学生的理解“恍惚朦胧”时,要善搭桥,解其围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认知局限,往往对文本中深刻的含义理解不透,导致对文本材料的感受、体验常常浅尝辄止。此时,教师应以敏锐的视角及时捕捉与点燃,为学生在新知与旧知间搭桥铺路。
当学生的体验“似是而非”时,要慎褒贬,巧固本 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出现对问题的认识与解读有曲解或误解是常有的事。对此,作为教师要认真对待这些信息,顺应学生的思维进行点拨,让学生在教师智慧灵性的引领中,学会交流对话,学会倾听接纳,在自我修正中学会建构和提升认识,进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准确定位目标 基于成长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需要思考每一节课到底要达到什么目标。只有努力达成每一节课的目标,促进学生成长的整体目标才能得到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因而,教师的教学应准确把握课程的综合性,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为线索,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科学设计,避免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分块进行教学;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
把握学生认知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有效的学习是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学习。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生”施教,引导学生向着潜在的、更高的水平发展。首先,教师在备课环节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充分考虑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知识建构过程的难点。其次,要通过“前置学习方案”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和需求,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设计,将时间与精力用在学生感到困惑或不会的地方。再次,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只有让他们将自己的认识呈现出来,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注重方法指导 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三种学习方法:一是利用教材与“前置学习方案”自主学习,二是在课堂小组讨论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三是学会对别人的观点与方法进行选择与辨析,能够将别人好的观点与方法进行总结,并针对别人的观点与方法提出质疑与建议。
提升学习信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成功的课堂教学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享受学习,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洪泽县实验中学)
“前置学习” 引领学生走进教材
对学生成长来说,最有效的途径是自主学习。有人认为,让学生有备而来的课堂,才是生命的课堂。所谓“前置学习”,是指教师依据学生学习需要和认知能力、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教材内容,为指导学生如何“预习”而设计的学习方案。学习方案的框架结构一般有两大板块: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学习目标的确立与教案中的“教学目标”不同,目标制定的中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要让学生明确“学什么,如何学”。所以在表述时,不能笼统地使用“了解”“掌握”等词,应有具体的量和质的规定,多用“知道”“记住”“辨别”“比较”等词来表述。
自主学习是“前置学习方案”的主体。在自学设计中,应该做到知识线、情感线、能力线贯穿于整个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做到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和谐统一,知识与能力、情感的协同发展。具体内容一般可围绕以下两方面来设计:
一是自读自悟、整体感知。学生初读教材文本之后,对教材内容应该有个初步的整体了解。同时引导学生感悟教材文本,让学生读进去,想开来,即悟义、悟道、悟情、悟法。教师在编制“前置学习方案”时,可采用半填空、问答等形式帮助其对重要结论自读自悟;也可采用批注阅读的方式,让他们自主学习。
二是拓展延伸、激活经验。学习教材既要务本,又要超本。学案中可以通过设计社会调查、资料收集、情感体验等形式,提供多样化的生活体验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从而为后面的课堂教学对话积累丰实的感性材料,有效地激活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学实践表明,一份优秀的“前置学习方案”应具备如下基本特征:一是简约性。学习内容不宜过多、过细,而在于核心问题抓得“准”,问题设计“精”,使学生看得下去,想得开来。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课前预习,指导学习方法,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又给课堂教学留有一定的空间。二是层次性。“前置学习”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自学内容的编制一定要做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优等生在疑难问题的启发下积极地思考与探究,最大限度地挖掘学习潜能。三是生本化。教师在设计课前指导学习的问题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水平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学习障碍。四是问题式。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为上课时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预作伏笔。
合作交流 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通过“前置学习”,每个学生都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走进了课堂。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成立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因材设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将自己的认识和能力充分展现出来,与同伴分享,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让学生在小组内将自己的问题呈现出来,通过同伴互助,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结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课堂教学文化的变革,更是改变课堂教学的内涵性“基因”。基于此,就有必要加强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提高小组合作效率,促进学生自我生长。
加强合作技能培训 由于学习小组是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可靠依托,这就要求在合作学习小组成立后,必须进行合作技能培训,获得小组交流的基本技能,做到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讨论。关键是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学会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评述,讨论时要学会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建立小组长负责制 小组长是小组交流的主持人,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人物。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需要教会组长带领组员进行讨论与交流。组长应该承担起三项职责:一是确保每位组员都能参加到小组交流活动中来;二是带领组员听取别人的意见,引导组员进行讨论;三是引导组员形成小组一致性的意见,并确定小组发言的代表。
建立小组评价机制 把小组总体学习成果作为评价的依据,才能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局面。把整个评价的重点由鼓励个人转向鼓励小组,这种突出小组团体、淡化学生个人的评价,易于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团体中去。而团体成功又能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合作,从而获得共同发展。
汇聚小组集体智慧 要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班级汇报交流机制。小组代表的发言此时不再代表个人的意见,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在小组交流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与结论的概括,初步形成统一的认识。通过这样的讨论交流与汇报,学生建构的知识会更充实丰满,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得到同步发展,课堂也才真正呈现出生命活力。
点拨提升 促进学生完善认知
依据自主“前置学习”,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已解决了“会学的”和“能学会的”;同时,通过前面的学习也形成了新问题,这个问题将可能是课堂需要探究的教学目标。因此,此时教师的“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系统讲授,而是从学生预习后的“现实起点”出发、走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要解决的“问题”。教学中,更多的是点拨与提升,或规范表述,或解答疑惑,或纠正错误,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识,感悟思想方法。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某类问题图式,形成相应的问题解决技能。教师如何通过点拨增强学生的“对话”能力呢?
当学生的感悟“言之有理”时,要助开掘,畅其流 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独特体验犹如一泓清泉,成于思,存于胸。教师的责任在于善发现、巧开掘,并使之“资源共享”。教师的及时肯定与鼓励,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自己的目光阅读教材、审视生活、关注社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从而悟出更多属于自己的东西。 当学生的理解“恍惚朦胧”时,要善搭桥,解其围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认知局限,往往对文本中深刻的含义理解不透,导致对文本材料的感受、体验常常浅尝辄止。此时,教师应以敏锐的视角及时捕捉与点燃,为学生在新知与旧知间搭桥铺路。
当学生的体验“似是而非”时,要慎褒贬,巧固本 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出现对问题的认识与解读有曲解或误解是常有的事。对此,作为教师要认真对待这些信息,顺应学生的思维进行点拨,让学生在教师智慧灵性的引领中,学会交流对话,学会倾听接纳,在自我修正中学会建构和提升认识,进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准确定位目标 基于成长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需要思考每一节课到底要达到什么目标。只有努力达成每一节课的目标,促进学生成长的整体目标才能得到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因而,教师的教学应准确把握课程的综合性,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为线索,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科学设计,避免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分块进行教学;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
把握学生认知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有效的学习是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学习。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生”施教,引导学生向着潜在的、更高的水平发展。首先,教师在备课环节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充分考虑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知识建构过程的难点。其次,要通过“前置学习方案”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和需求,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设计,将时间与精力用在学生感到困惑或不会的地方。再次,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只有让他们将自己的认识呈现出来,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注重方法指导 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三种学习方法:一是利用教材与“前置学习方案”自主学习,二是在课堂小组讨论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三是学会对别人的观点与方法进行选择与辨析,能够将别人好的观点与方法进行总结,并针对别人的观点与方法提出质疑与建议。
提升学习信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成功的课堂教学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享受学习,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洪泽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