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解读】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第九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记叙了高尔基的儿子来小岛探望父亲期间,为父亲栽下花草。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开了,高尔基睹花思人,给儿子写了一封信,鼓励儿子做一个乐于帮助他人的人,因为“给”永远比“拿”令人愉快。全文层次分明,第一自然段统领全文,余下的部分由种花、赏花、读信三个美好的画面组成。种花,刻画了儿子可爱的形象;赏花,反映了高尔基高兴的心情;读信,更能让人体会到高尔基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默读、精读、略读的能力。他们在精读作品时,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能初步形成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做批注的方法表现出来。但是他们的看法往往浮于表面,不能够走向深刻;过于细碎,不注重整体感悟。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的启发点拨,需要同学的帮助。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默读课文,联系语言的具体情境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自主选择积累本课的词语和句子。
3.通过自主阅读和师生共读,能够体会高尔基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以及高尔基对儿子深厚的爱。
4.换位移情,能够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
【教学过程】
一、披文·触景
1.读题审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根据这个课题,你能猜测一下课文的内容吗?
(课题是两个人物组成的,自然让人联想到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课题中的人物是一对父子,由此生发“爱”的主题……)
2.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的推测不无道理。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己的儿子。课文开头的这句话直接点明中心,并统领全文。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并捕捉一下课文中动人的画面。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归纳:儿子种花、高尔基赏花、儿子读信)
设计理念:读课题猜内容,采用的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既审清了题意,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探求,产生一种积极的内驱力,使阅读成为快乐之事。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也是一种阅读的能力,但是小学生抽象思维不发达,概括能力不强,所以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以上三个画面的捕捉就是着眼于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帮助学生迅速形成条块式的记忆,提高阅读的效率。
二、赏景·蓄情
1.自主阅读
师: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是他精心选择的,你们能读出隐含其中的情感吗?
师:请你们再次走进“种花”和“赏花”这两个动人画面,慢慢阅读,细细品味。可以圈画关键词句,并把自己的阅读体会写在书旁。
(学生自主阅读,做批注;教师巡回观察,进行点拨。)
2.赏景交流
师: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自己的阅读感悟。而倾听每个人的看法,分享每个人的感悟,无疑是语文学习过程中最快乐的事情。谁愿意首先与大家分享?
(“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一个可爱的孩童形象呼之欲出;“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一种勤劳的品格得以体现。)
(“全都开了”“姹紫嫣红”“轻轻摇晃着”“阵阵芳香”,好一派春花烂漫,花香诱人的景象!而儿子就是这一美景的缔造者。“欣赏”“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见花心醉,睹物思人,父亲的心情真切可感。)
3.读文蓄情
师:抓住关键词句,品味人物情感,是小学高段的同学必须掌握的阅读方法。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还有一个学习的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好“种花”和“赏花”这两个部分内容呢?
(①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②读好圈画的关键词句,充分体现人物的情感;③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酝酿情感,再读课文……)
学生自选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理念: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和赏析,加深理解和体验,脱离了具体的语句,理解和体验就会流于肤浅、片面、形式。学生反复多遍地接触文本,圈画关键词、句,并仔细推敲、品读,学习就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他们不再是简单地阅读文字符号,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读信·悟情
1.一读来信,知内容
师:不久,儿子收到了高尔基从远方寄来的信,信里写了一些什么内容呢?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课文7、8、9三个小节?
一名学生读课文。
师:你读懂了吗?信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赞扬儿子在小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希望儿子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说明“‘给’永远比‘拿’令人愉快”的道理。)
2.二读来信,悟深情
师: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高尔基的儿子,当你读着这封信的时候,你高兴吗?为什么?
(得到了父亲的赞扬,知道了父亲的希望,明白了一个道理……)
师:高尔基的这封信不是简单地告诉儿子一个道理,而是通过赞扬和鼓励,树立了儿子美好的人生信念——时时处处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这是高尔基的高明之处,是一个父亲的爱心表达,也是一个孩子最渴望得到的来自父亲的赏识。
生有感情地读来信。
3.三读来信,明道理
师:高尔基在信里说,“给”永远比“拿”令人愉快。你能结合儿子来小岛探亲的内容,具体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儿子来小岛探亲,没有顾得上休息,没有顾得上游玩,没有顾得上赏景,一直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他一直在付出自己的劳动,这就是“给”。春天到了,花开了,小岛上多了一道美景,这就是“给”。“给”是给予他人关心、帮助、爱护……他人的快乐是因为“我”的付出,他人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这是一种高尚的利人品格。)
师:同学们,你们在平时的生活经历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学习、游戏、工作……)
4.四读来信(拓展),话感动
师:高尔基,是前苏联著名作家。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一生著述甚丰。高尔基有一子一女,女儿卡佳早年得病,不幸夭折,因而他对独子马克西姆·彼什科夫倾注了满腔的父爱。由于参加革命,受到沙皇政府的追捕,长期漂泊他乡,与妻儿不能团聚,他就通过大量信件对儿子加以教育培养。
学生默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其他三封信。
师:我看到同学们都在默默地读,静静地想,此时此刻,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说。你们想说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设计理念:打通学习和生活的藩篱,唤醒学生的体验和记忆,学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上角色的转换,使学生与文中的儿子合二为一,变“他想”为“我想”,变“他说”为“我说”,变“他做”为“我做”。学习达到了忘我、无我的境地,入情入境,入理入趣,实现了真正高效的学习。
四、导悟·会意
1.代高尔基的儿子写回信
师:高尔基的爱,浓缩在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书信里,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儿子身边,陪伴他成长。我相信同学们不仅读懂了,还会像高尔基的儿子一样铭刻心间,作为自己成长的精神动力。
师:请同学们任选一封高尔基的来信,再细细读一读,反复品味,并代高尔基的儿子回信。
学生练笔,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诵读自己的回信。(配上抒情的音乐)
2.父爱如山,真情永远
师:同学们,父爱如山。其实全天下的父亲都是一样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乐于帮助他人的人,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并有所作为的人。只不过,每位父亲表达的方式不一样,同学们要像今天一样用心品读,让真情永远激励我们成长。
设计理念:简单的“说理式”教学是学生最不喜欢接受的。“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为什么说‘给’永远比‘拿’令人愉快?你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吗?”如果这样教学,课堂一定是沉闷的,思维也一定是禁锢的,诸如“拾钱包”“让座位”此类的套话、假话会充斥课堂。我们今天的教学是基于儿童本位的,需要认真地思考:儿童喜欢什么,儿童乐意接受什么,儿童未来的发展不可缺少什么。舐犊之爱,父子情深,这是所有学生可以产生共鸣的情感基点;做一个有用的人,服务社会,这是所有学生渴望达成的未来愿景。种花、赏花两个美好画面的品读,为理解高尔基父子之间的深情蓄势,四读来信,换位移情,学生开放心灵,积极尝试,情感体验达到高潮,至此情润理出,赏识、鼓励、期待,是一个父亲发自内心的爱。“代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顺势而下,学生有感而发,文思涌动,做父亲期待的那样的人不言自明。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第九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记叙了高尔基的儿子来小岛探望父亲期间,为父亲栽下花草。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开了,高尔基睹花思人,给儿子写了一封信,鼓励儿子做一个乐于帮助他人的人,因为“给”永远比“拿”令人愉快。全文层次分明,第一自然段统领全文,余下的部分由种花、赏花、读信三个美好的画面组成。种花,刻画了儿子可爱的形象;赏花,反映了高尔基高兴的心情;读信,更能让人体会到高尔基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默读、精读、略读的能力。他们在精读作品时,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能初步形成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做批注的方法表现出来。但是他们的看法往往浮于表面,不能够走向深刻;过于细碎,不注重整体感悟。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的启发点拨,需要同学的帮助。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默读课文,联系语言的具体情境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自主选择积累本课的词语和句子。
3.通过自主阅读和师生共读,能够体会高尔基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以及高尔基对儿子深厚的爱。
4.换位移情,能够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
【教学过程】
一、披文·触景
1.读题审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根据这个课题,你能猜测一下课文的内容吗?
(课题是两个人物组成的,自然让人联想到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课题中的人物是一对父子,由此生发“爱”的主题……)
2.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的推测不无道理。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己的儿子。课文开头的这句话直接点明中心,并统领全文。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并捕捉一下课文中动人的画面。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归纳:儿子种花、高尔基赏花、儿子读信)
设计理念:读课题猜内容,采用的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既审清了题意,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探求,产生一种积极的内驱力,使阅读成为快乐之事。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也是一种阅读的能力,但是小学生抽象思维不发达,概括能力不强,所以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以上三个画面的捕捉就是着眼于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帮助学生迅速形成条块式的记忆,提高阅读的效率。
二、赏景·蓄情
1.自主阅读
师: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是他精心选择的,你们能读出隐含其中的情感吗?
师:请你们再次走进“种花”和“赏花”这两个动人画面,慢慢阅读,细细品味。可以圈画关键词句,并把自己的阅读体会写在书旁。
(学生自主阅读,做批注;教师巡回观察,进行点拨。)
2.赏景交流
师: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自己的阅读感悟。而倾听每个人的看法,分享每个人的感悟,无疑是语文学习过程中最快乐的事情。谁愿意首先与大家分享?
(“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一个可爱的孩童形象呼之欲出;“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一种勤劳的品格得以体现。)
(“全都开了”“姹紫嫣红”“轻轻摇晃着”“阵阵芳香”,好一派春花烂漫,花香诱人的景象!而儿子就是这一美景的缔造者。“欣赏”“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见花心醉,睹物思人,父亲的心情真切可感。)
3.读文蓄情
师:抓住关键词句,品味人物情感,是小学高段的同学必须掌握的阅读方法。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还有一个学习的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好“种花”和“赏花”这两个部分内容呢?
(①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②读好圈画的关键词句,充分体现人物的情感;③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酝酿情感,再读课文……)
学生自选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理念: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和赏析,加深理解和体验,脱离了具体的语句,理解和体验就会流于肤浅、片面、形式。学生反复多遍地接触文本,圈画关键词、句,并仔细推敲、品读,学习就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他们不再是简单地阅读文字符号,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读信·悟情
1.一读来信,知内容
师:不久,儿子收到了高尔基从远方寄来的信,信里写了一些什么内容呢?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课文7、8、9三个小节?
一名学生读课文。
师:你读懂了吗?信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赞扬儿子在小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希望儿子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说明“‘给’永远比‘拿’令人愉快”的道理。)
2.二读来信,悟深情
师: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高尔基的儿子,当你读着这封信的时候,你高兴吗?为什么?
(得到了父亲的赞扬,知道了父亲的希望,明白了一个道理……)
师:高尔基的这封信不是简单地告诉儿子一个道理,而是通过赞扬和鼓励,树立了儿子美好的人生信念——时时处处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这是高尔基的高明之处,是一个父亲的爱心表达,也是一个孩子最渴望得到的来自父亲的赏识。
生有感情地读来信。
3.三读来信,明道理
师:高尔基在信里说,“给”永远比“拿”令人愉快。你能结合儿子来小岛探亲的内容,具体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儿子来小岛探亲,没有顾得上休息,没有顾得上游玩,没有顾得上赏景,一直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他一直在付出自己的劳动,这就是“给”。春天到了,花开了,小岛上多了一道美景,这就是“给”。“给”是给予他人关心、帮助、爱护……他人的快乐是因为“我”的付出,他人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这是一种高尚的利人品格。)
师:同学们,你们在平时的生活经历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学习、游戏、工作……)
4.四读来信(拓展),话感动
师:高尔基,是前苏联著名作家。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一生著述甚丰。高尔基有一子一女,女儿卡佳早年得病,不幸夭折,因而他对独子马克西姆·彼什科夫倾注了满腔的父爱。由于参加革命,受到沙皇政府的追捕,长期漂泊他乡,与妻儿不能团聚,他就通过大量信件对儿子加以教育培养。
学生默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其他三封信。
师:我看到同学们都在默默地读,静静地想,此时此刻,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说。你们想说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设计理念:打通学习和生活的藩篱,唤醒学生的体验和记忆,学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上角色的转换,使学生与文中的儿子合二为一,变“他想”为“我想”,变“他说”为“我说”,变“他做”为“我做”。学习达到了忘我、无我的境地,入情入境,入理入趣,实现了真正高效的学习。
四、导悟·会意
1.代高尔基的儿子写回信
师:高尔基的爱,浓缩在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书信里,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儿子身边,陪伴他成长。我相信同学们不仅读懂了,还会像高尔基的儿子一样铭刻心间,作为自己成长的精神动力。
师:请同学们任选一封高尔基的来信,再细细读一读,反复品味,并代高尔基的儿子回信。
学生练笔,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诵读自己的回信。(配上抒情的音乐)
2.父爱如山,真情永远
师:同学们,父爱如山。其实全天下的父亲都是一样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乐于帮助他人的人,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并有所作为的人。只不过,每位父亲表达的方式不一样,同学们要像今天一样用心品读,让真情永远激励我们成长。
设计理念:简单的“说理式”教学是学生最不喜欢接受的。“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为什么说‘给’永远比‘拿’令人愉快?你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吗?”如果这样教学,课堂一定是沉闷的,思维也一定是禁锢的,诸如“拾钱包”“让座位”此类的套话、假话会充斥课堂。我们今天的教学是基于儿童本位的,需要认真地思考:儿童喜欢什么,儿童乐意接受什么,儿童未来的发展不可缺少什么。舐犊之爱,父子情深,这是所有学生可以产生共鸣的情感基点;做一个有用的人,服务社会,这是所有学生渴望达成的未来愿景。种花、赏花两个美好画面的品读,为理解高尔基父子之间的深情蓄势,四读来信,换位移情,学生开放心灵,积极尝试,情感体验达到高潮,至此情润理出,赏识、鼓励、期待,是一个父亲发自内心的爱。“代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顺势而下,学生有感而发,文思涌动,做父亲期待的那样的人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