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画线”解决图象中电阻变化问题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y272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问题的提出
  为了直观反应某元件的电压和电流的关系,经常画出(U-I或I-U图象).对于电阻的U-I或I-U图象,若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则其电阻不变,称为线性元件.若不过原点或是曲线,则电阻随电压变化,为非线性元件.
  若电阻变化的导体接到一个恒定的电源上(电源电动势和内阻不变),就无法直接用闭合回路的欧姆定律来求.若导体电阻不变,而接到一个电动势恒定、电源内阻变化的电源上,依然无法直接用闭合回路的欧姆定律来求.
  2 实例分析
  例题1 有两个小灯泡A和B,它们的电流随两端所加电压变化的图线如图1所示,另有一个电动势为9 V、内阻不计的电源.若将两灯泡并联接在此电源两端,则两灯泡消耗的功率分别为多大?
  分析 两灯泡并联,画一条与纵轴平行电压U=9 V的直线,可读出A、B两灯流过的电流IA=0.34 A、IB=0.26 A,因此两灯泡的功率大小分别为:PA=3.06 W,PB=2.34 W.
  归纳 两灯泡并联,画一条与纵轴平行的等压线,让两灯两端的电压等于电动势.
  例题2 有两个小灯泡A和B,它们的电流随两端所加电压变化的图线如图2所示,另有一个电动势为9 V、内阻不计的电源.若将两灯泡串联后接在此电源两端,则两灯泡消耗的功率分别为多大?
  分析 两灯泡串联,画一条与横轴平行等流线I=0.22 A的直线,满足A灯电压3 V,B灯电压6 V,二者电压相加正好等于电源电动势,因此两灯的功率大小分别为:PA=0.66 W,PB=1.32 W.
  归纳 两灯泡串联,画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等流线,让两灯电压之和等于电动势.
  例题3 一小灯泡A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3-2所示,一同学把该小灯泡与一阻值为18 Ω的定值电阻R0串联后接在电动势为9 V、内阻不计的电源两端,则该小灯泡的实际功率为多少?
  分析 可以将定值电阻看成电源内阻,则该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即为外电压,等效电源的电动势为9 V,内电阻为18 Ω,这样就可以在U-I图象中作出等效电源的外特性曲线.如图3-3所示,此时交点对应的横纵坐标即表示该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即(3 V,0.33 A).因此小灯泡的实际功率P=UI=3×0.33=0.99 W.考虑到作图和读数存在一定的误差,可供参考答案为0.99(±0.03) W.
  归纳 把定值电阻看成内电阻,画出电源的外特性线
  例题4 将一小电珠A与电源连接构成闭合回路,绘出电源和小电珠的U—I特性图线如图4-2.若将两个相同的小电珠A并联后接到该电源上(图4-1),每一只小电珠的实际电功率是多少?
  分析 根据电源的U—I特性图线,可知电源电动势E=3 V,内电阻r=1 Ω.设通过一个小电珠的电流为I,小电珠两端的电压为U,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E=U 2Ir,U=E-2Ir=E-2I,在图4-3作出电源的U-I外特性图线.图线与小电珠U-I图线交点(0.95,1.1),该交点即为一只小电珠的“工作点”,因此一只小电珠的实际电功率是
  P=UI=0.95×1.1 W=1.05 W.
  归纳 设出一只灯两端的电压和流过其电流,适当转换画出电源的外特性线.
  例题5 测得两只灯泡L1和L2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5,然后将灯泡与电池组(电动势和内电阻均恒定),连成所示电路.多次测量后得到通过L1和L2的电流平均值分别为0.30 A和0.60 A,求此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分析 通过L1和L2的电流平均值分别为0.30 A和0.60 A,即为分别将L1和L2接入该电源时的平均电流,在图I上找到横坐标为0.3 A的点,在图II上找到横坐标为0.6 A的点,连接两点并延长交于两坐标轴,该线即为电源的外特性线.读出纵截距为4.6 V,即为电源的电动势E;横轴截距为1.7 A,算出图象的斜率为-2.7 Ω,其绝对值就是电源的内阻r=2.7 Ω.
  归纳 理解平均电流,画出电源的外特性线
  例题6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本次世博会大量采用低碳环保技术,太阳能电池用作照明电源是其中的亮点之一.硅光电池是太阳能电池的一种,某同学为了测定某种硅光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设计了如图6-1所示电路,图6-1中与A1串联的定值电阻的阻值为R0,电流表视为理想电表,在一定强度的光照下进行下述实验(硅光电池电动势不变),根据测量 数据作出该硅光电池U-I图象如图6-2所示,则电池电动势E=V,在流过电流表A2的电流小于200 mA的情况下,该电池的内阻r=Ω,若将该硅光电池两端接上阻值为6 Ω的电阻,此时对应的电池内阻r=Ω(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分析 图线与纵轴的交点即为电源的电动势,所以E=2.90 V.在电流小于可以200 mA的情况下,图线为倾斜的直线,即电源的内阻不变,根据斜率可求电源内阻r=4.0 Ω.作出电阻为6 Ω的U-I图象,与电源的U-I图象的交点,U=1.5 V,电流为I=250 mA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E=U Ir,代入数据得:r=5.6 Ω.
  归纳 转化思维,画出电阻的U-I特性线
  通过以上实例分析不难看出,对于电阻变化问题,找到“切入点”,找准“工作点”,巧画辅助线就可以使闭合回路中电阻变化的问题迎刃而解.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在附录1中列出了20个学生必做实验,在这20个实验中有9个测量型实验.另外,在《标准》的“科学内容”的相关主题中涉及的测量型实验又有3个.由此可见,测量型实验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直接测量型实验的教学策略  直接测量型实验是指训练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实验,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是科学探究中必不可少的.《标准》中规定的直接测量型实验如表1
贵刊在2014年第8期上刊登了虞涛老师的“运用类比思想发现的错误”一文,文中例举了一道物体所受的合力与位移大小成正比试题的错误结论,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在教学和命题的时候常常要翻阅大量的参考资料,也发现了相类似的问题.该题中物体在变力作用下运动,虽然运用类比的方法求出了平均加速度(对位移的平均值),但物体所做的运动是变加速运动,并不是以平均加速度做匀变速运动,所以运用匀变速运动规律求出的时间必是错误
课间交流中常听同行们谈到这样一个现象:一道题、一个概念、一个实验,明明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个现象,觉得本该如此的一个事实,而且老师在讲课时,自己觉得讲得很到位,很科学,很规范,可教学效果就是不尽人意,学生的脸上却不见那种喜获新知的成就感.是的,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作为成人,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对这些是觉得没什么,但初中生年龄尚小,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往往在建立概念、规律、解决物理问题时,会无
问题 两小物块通过一根跨过定滑轮的轻绳相连放在水平面上,现物块A以速度v1向右匀速运动,当绳被拉成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α、β时,如图1所示.求物块B的运动速度vB(绳始终有拉力).  方法一:常规方法  1.选择 “连接点”.该点必须是同时参与平动和转动的点.2.判断该点的合速度.即为方向绐终不变的速度,或为该点实际运动的速度.3.再分析该点参与了哪两个运动.  解析 A、B两物块通过绳相连接,且两
随着微课、电子白板、网络教学等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大量使用,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很少板书或根本不写板书了,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大量图片、声音、动画、视频和大段文字的多媒体课件.现代多媒体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诸多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传统意义上的板书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学功能和强大的生命力,一个好的板书设计对于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中国教育学家韩作黎先生说:“教师的板书应练得又
电视剧《便衣警察》的主题曲中有“危难之处显身手”这样一句歌词,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一个能力缺失,把它叫作“细小问题显身手”,就是在平时练习的一些小题中,学生会经常出现同样的思维障碍,由以下题目来分析这一问题.  例1 如图1所示,质量m=1 kg、长L=0.8 m的均匀矩形薄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其右端与桌子边缘相平.板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4,现用F=5 N的水平力向右推薄板,使它翻
素质教育一直致力于倡导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用教师的智慧与师爱建构一个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生本课堂,让学生充分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通过主动地提升学生参与课堂
物块在小车上滑动类问题(本文简称“滑块木板模型”)是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在高考中也多次出现,如2014年江苏卷第8题,2013年江苏卷中由惯性演示实验改编的第14题,2010年重庆卷第25题等.这类问题变化多、难度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教师讲解此类问题有所裨益.  1 滑块木板模型的特征  (1)组成:此模型通常由长木板(或小车)与滑块组
课堂提问一直是课堂改革的焦点话题,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各学校也相应的展开变革.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沟通的桥梁,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实现高效课堂首先要有有效课堂提问.课堂提问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对于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质疑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乃至终身发展均具
拿破仑可以说是人尽皆知.拿破仑曾使整个欧洲在他脚下发抖,欧洲各国的君主都不得不对这位“科西嘉的暴发户”俯首称臣,恭维有加.但这位声名显赫的“战神”最终却被囚圣赫罗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