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华散尽见“真纯”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453334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和2015年的江蘇省高考作文,绝大多数的考生都写了议论文,但最拔尖的几十篇优秀作文中,却大多数是记叙文。议论文写作几乎是大部分高中作文教学的重点,效果却不令人满意。其实,让现在阅历较少的高中生剖析事理、有深度地发表议论有点强人所难。而写记叙文,对身处缤纷世界又热情洋溢的高中生而言,因为有生活有情感,可能更易出彩。所以从高考阅卷的主流来看,记叙文是一块不容忽视且应重点开发的芳草地。
  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优秀的记叙文都应是感情真挚、能够打动人心的。感情真挚也是近年来高考作文评分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研究历年高考作文发现,不少记叙文或是平淡无奇的生活流水账,或是信马由缰地虚构故事,既没有特别的事,又没有个性化的人,更别提打动人心的情了,无法让阅卷者赏识。那么,高考记叙文如何才能做到情真呢?笔者认为,要写好一篇“真”的记叙文,一定要从根源上去探究,挖掘本源,做到以下几个“真”字。
  一、丰富生活体验,寻求素材之“真”
  高中学生的生活不只是“三点一线”,还有诗和远方,有火热的激情。“留心处处皆学问”,考生要学会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积累感性经验;还要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认识生活中的真假、善恶、美丑,感受精彩生活,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思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利用学生的假期,布置一些主题明确的作业,使其多方面了解体验生活,寻求属于自己的独特生活,以挖掘源头“活水”,积累作文“真”素材。比如暑假活动:采访本地知名的如刺绣、缂丝、木版年画等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记录旅游途中所接触的人和事;考察本地知名建筑背后的故事;调查本地美食与外地美食的生存发展情况;研究本地旅游景区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还可结合自己和朋友的爱好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比研究,等等。寒假活动:让学生倾听聚会时亲朋好友之间倾诉的生活琐事;考察各个地域过年的风俗习惯及其形成原因,阅读关于年俗年味的文章,思考关于年俗衍生出的各类社会问题,进行纵横对比,形成自己的认识。诸如此类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事,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学会用不同视角看待生活、评价社会。
  眼界开阔了,写作素材自然也就充裕;对社会现象就会有自己的理解与判断,认识自然也就深刻。这样,写记叙文自然就有事可写、有人可摹,不需要不切实际地胡编乱造,中心也自然不会流于肤浅。如2016年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我言秋日胜春朝》,虽是散文,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考生有了日常丰富的素材积累与独到的认知与体悟,写起文章来自然驾轻就熟。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走进多彩的生活,也一定能得到生活给予我们的“真”。文章传达着生活的真,情自然也就真挚感人了。
  二、做好自身定位,凸显个性之“真”
  高三学生的生活可谓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有升学的压力、学习的辛苦,但也有意志的磨练、拼搏的激情。
  说到记叙文的选材,考生最好要选一些切合自己高三学生身份的材料、自己最熟悉的人事、自己的生活,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做好自身定位,展现一个本本色色、充满活力、青春飞扬、挫而弥坚的自己。
  如2014年高考作文《青春的那些事》和《不朽的青春》实实在在地写高三学生的日常生活,书写高三学子富有个性、张扬无忌的青春故事,读来有滋有味,富有感染力。再如2015年高考作文《智慧,就藏在房间里》,写了爸爸几次顶着家人的不解和埋怨,一意孤行地为我求学而搬家,从我小学至高中,也学孟母“三迁”。“三迁”映射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无声的大爱,这一切纯然是考生的切身感悟。考生正是定位准确,写自己熟悉而又独特的学生生活,写出了自己由不解到感动,由懵懂到成熟,真实而又细腻,从而打动阅卷者的心,赢得了满分。
  但有考生喜欢编造职场生活、婚后生活、童话寓言故事等,又与现实割裂,让阅卷者一看便觉是胡编故事虚构之作,直接削弱了事件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弱化了文章的“真”情。
  三、敢于深层挖掘,敞开心灵之“真”
  写记叙文,只有吐真言、抒真情,真正做到像巴金说的“把心交给读者”,才能打动读者。但现在很多高中生常将自己真实的内心包裹起来,写作文不敢畅所欲言,把自己伪装成一个个成熟的“小老头”“小老太”,说一些看似成熟实则老套的空话,作一些无关痛痒、冠冕堂皇的表面文章,徒增人厌。而有的学生则勇于敞开心灵。如有学生写《高三那些事》,写自己因成绩不理想而纠结;因某次进步而窃喜;看到同学作弊心里羡慕、不甘又不屑的矛盾;最后走出虚荣面对高三紧张忙碌的踏实;对高考的兴奋期待。把自己高三真实的状态与心态变化写出来,让人感到作者的坦诚,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写作文不应羞于暴露自己的弱点、缺点,要像鲁迅先生一样,敢于“榨出”“自己皮袍下的小来”。文中有一些反思、警醒,才能使自己走向坚强、乐观、成熟。比如《忧与爱》中,有考生写自己把母亲的种种担忧叮嘱当作是啰嗦、令人厌烦,勇于解剖自己,把一个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无知暴戾、对母亲的无礼伤害表现出来。考生将自己最真实的的一面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到后来写自己对母亲的理解感动,进而开始为母亲种种担忧,双向体现母子之间的忧与爱,就更为震撼,更有感染力。
  再者,有些考生为了追求作文的“平稳”,对当代一些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等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作文自然就无法做到“真”。高中生本应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纪,要勇于面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2016年江苏省高考的一篇《啤酒红烧肉》,没有用热点或奇闻哗众取宠,只用家庭平常的生活琐事,对社会上意志消沉、随波逐流的现象进行了针砭,充满了生活气息,又有思想深度,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看法,受到了阅卷教师的青睐。因此,考生在写记叙文时,一定要放出眼光,有自信,能够并敢于表达出心灵的“真”。
  高三学生处于特定的人生时期,有自己独特的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因此,只有正确地认识自我,勇敢地展现自我,挖掘出自己内心的“真”来,才能写出真挚的文章。
  四、反复锤炼写作,写出“真”我风采
  当然,高考记叙文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必须借助一些技巧,并多加训练。比如结构安排上,可以用情节突转、设置悬念、“冰糖葫芦”等方法让文章更有吸引力;设置细节,让人物传神;创设特定的情境,增强感染力;语言锤炼上沉稳细致,增强作文的真实度,等等。有诸多同仁的金玉之言,笔者就不在此赘述了。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言:“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总之,要让高考记叙文做到感情真挚,一定要拥有让自己情动的素材,撇去浮华,从本源上做到真,“呕出一颗心来”,观文者也必能感受到你的诚挚与真纯,动人又有何难?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虎丘高新区吴县中学(215151)
其他文献
宋词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其优美的语言、幽远的意境、动人的情感都值得我们去仔细品读、赏析。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比较模式化,无外乎翻译、分析、总结等。在这种一板一眼的教学中,学生几乎感受不到宋词原有的美感,审美鉴赏能力也很难提高。那么,该怎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品读宋词之美呢?下面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谈谈拙见。  一、发于“言语”  鉴赏古诗词,语言是最直观也是最基础的第一步。宋词字里行间都具有一定深意,
期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出自于《道德经》。《道德经》又称《老子》,是距今二千五百多年的旷世著作。对于这部作品,从古至今,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研究之人颇多,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观点各有不同。单就其政治主张上的观点,有的人认为他主张保守,有的人认为他推崇愚民和统治权术,还有人认为他是为道修身,无私不欲。  从不同的视角探究《道德经》,自然会有不同的观点,有不
期刊
《悲惨世界》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领袖雨果创作的一部散发着人道主义理想光辉、大力宣扬“仁慈与博爱”精神的宏大史诗,其主人公冉阿让这一艺术形象更是以其坎坷无常的命运、从“人性之地狱”到“正义之天堂”的飞跃彰显了以“道德感化”为核心的宗教精神,震撼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冉阿让,这个雨果笔下的传奇人物,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劳苦大众的典型代表。他饱尝世间冷暖,默默承担着社会的冷眼与不公,经历了从恶魔到天使
期刊
【设计思想】  本课题是在赣县中学“543”教改模式下,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以及课堂需要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作者感情。教师起引导、点拨、总结的作用。  【教學目标、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
期刊
大语文观是河北省邢台八中的语文教师张孝纯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的一种语文教学观,指导思想有四点,即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这几点都与今天的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只是我觉得如果调整一下顺序,将“联系社会生活”放到最后,就可以直接成为一线教师实践操作流程的依据,而我确实也以此为据,构建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提高自身素质,形成土壤肥沃的大语文观;从学生的兴趣及基础出发,构
期刊
《过客》是鲁迅的经典作品,教学难度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遵循“深文浅教”的理念,采用“切进去、散开来、荡开去”教学三部曲,切开学生的疑难结节,品味文章的语言形式,才能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过客》是苏教版选修教材《鲁迅作品选读》“阅读鲁迅(七)——生命的路”专题中收录的一篇经典之作。此文文字奇特,对话含蓄隐晦。对于人物形象和文中表现的生命哲学,学生较难把握。在教学过程中,
期刊
“学讲方式”是时下笔者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大力主推的一种课堂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一切教学环节首先要立足于学生考量,让学生在“学进去”之余还要能够“讲出来”,这也是這次课堂改革不同于其他改革的亮点。那如何才能让学生做好这一“进”和一“出”呢?  一、自主:我会主动学习  “学讲方式”下,要由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逐步达到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学生被动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突然
期刊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诗人应该选择‘特征’的东西,也只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迅速、真切地唤起读者的联想、想象。”对于每位有“教学之痒”的语文教师而言,如何找准诗歌教学中有“特征”的东西,将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突破口异常重要。《琵琶行》并序作为高中语文的经典篇目,对其文本的解读从来都不缺乏,甚至可以说,供教师选择的教學内容非常丰富,关键是作为有创造精神的教师,如何推陈出新寻找新
期刊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深化了他自身特有的理性思索和情感体验,让他对生命及其走向、意义、价值不断感慨和咏唱。在其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中,更是充满了审美情趣和理性精神兼备的“理趣”。  一、生命意识起点:流放文人的悲情之歌  本文首句点出所写时间为宋神宗“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四年前,苏轼在湖州任职才两个多月,就遭到了御史李定的诽谤。在这场
期刊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四年来,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增强了改革的信心。但作为一线教师,这几年笔者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语文越教越难教了!”“语文越教越糊涂了!”跟课程改革一起成长的广大教师、教研员经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学观念,提升了课程意识,焕发了“课改”热情,但同时也感到迷茫、困惑:到底怎样的语文课才是符合改革发展要求的好课?改革到什么程度才不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