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引读,就是在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文章的写作特点,在关键性的地方提点一下,引导学生朗读的一种方式。它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根据教师的提纲挈领,经过思考理解,收到口诵心传的朗读效果。
一、情境激趣,引读渲染
感情朗读要注重一个情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和发展的。在感情朗读中,老师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渲染带路,学生边听边感悟,思绪与情感随老师的语调、语气、语态变化而变化,学生很快能入情入境。当自己的体悟与文本产生共鸣,朗读时就会以声解义,读出文章的精妙之处。如:我在教学《长城》第一课时导入部分时,是这样设计的:
[伴随着董文华的歌曲《长城长》出示长城图片]
师:同学们,听着这首动听的歌曲,看着这一幅幅画面,你想到了什么?生:长城
师(引读):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不到什么地方非好汉”?——生(接读):长城
师(引读):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了一万三千多里的,也是——生(接读):长城
师(引读):堪称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的,就是我们中国的——生(接读):长城
教学伊始,我通过一幅幅画面与真挚的导语,引导学生一遍遍呼唤长城,增强学生对长城的自豪感,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豪情万丈地学习后文。
二、以读引读,标新立异
阅读活动应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允许学生带着个人情感去表达阅读结果,就有可能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效果,就有可能超越文本,产生出新的阅读创意,拓展出新的思维空问,从而提高阅读质量,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一是尊重学生,激发创造潜能。如果教师只知道一味追求完美的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那实际上就是扼杀了每个纯真的心灵的天性。事实上,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思维应当是流动跳跃的。要让学生有“话”说,可以“插嘴”, 可以争辩,要允许“与众不同”或是“标新立异“,这样学生才会乐意接受学习,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
如教学《爸爸教我动动脑》一课时,先让学生读课文——感悟——汇报朗读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回答爸爸的问题?学生的答案可不少:有的说养鱼人可能是老太太,可能是牧民,可能是老师……充分表现出了大家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当学生独特体验得到肯定后,学生就尝到了被尊重的快乐,从而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激发出自己的个性创造潜能。
二是善用资源,树立“大语文”观。在我们身边时时处处都存在与语文相关的知识,要引导学生树立“大语文”的理念。如:我们看到出现在学校、商场、广告、商标等的图文就是学习不尽的资源;电视评论、新闻报道、报刊杂志上的文章等亦是学习的好素材。这些资源,既能帮助学生学到活生生的语文知识,又能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开阔视野,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精心引读,传道解惑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求学生认真读好每一篇课文。怎样做到这一点呢?(1)精心设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预习。(2)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问题或提出疑问,相互讨论。(3)教师引读。不是把课文从头到尾读讲一遍,而是要通过示范阅读,给学生指路子、授方法。运用各种阅读方法(默读、朗读、速读、浏览、圈点、勾画、边读边借助工具书等),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路,不断提高阅读能力。(4)对一些课文可让学生写读后感或心得体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学生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四、关键词句引读,激情异彩
引读,以教师的情激发学生的情,以教师的悟引领学生的感悟。通过引读,合理控制学生的学习情绪,做到课堂教学有张有弛、动静结合。在引读中,引导学生与语言文字直接碰撞,既可以使学生获得语感悟,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也可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有这么一句话:
他的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
教师引读:他不但——生接读:行动受到限制
教师引读:而且——生接读:信件受到检查
教师引读:甚至——生接读:电话受到监听
教师引读:当别人与亲人通电话时——生:他的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
教师引读:当遥远的祖国人民欢聚一堂时——生:他的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
教师引读:5年来,他的行动——生:他的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
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有这么一段话:
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教师引读:36个小时,多少漫长的36个小时,对于一个焦急的父亲来说多么难熬,但是他心中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因此——
生读: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教师引读:36个小时这对一个不停趴在废墟上的父亲来说,是多么难熬,然而,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生读: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当然,引读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但不能仅仅为了引读而引读,有些课堂中,学生的情感没到达到一定的火候,而教师全然不顾学生的体验,一味激情澎湃的引读,反而让刚刚营造的课堂氛围又荡然无存。在课堂教学中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要把握好度。
(福建省晋江市永和镇重华中心小学)
一、情境激趣,引读渲染
感情朗读要注重一个情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和发展的。在感情朗读中,老师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渲染带路,学生边听边感悟,思绪与情感随老师的语调、语气、语态变化而变化,学生很快能入情入境。当自己的体悟与文本产生共鸣,朗读时就会以声解义,读出文章的精妙之处。如:我在教学《长城》第一课时导入部分时,是这样设计的:
[伴随着董文华的歌曲《长城长》出示长城图片]
师:同学们,听着这首动听的歌曲,看着这一幅幅画面,你想到了什么?生:长城
师(引读):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不到什么地方非好汉”?——生(接读):长城
师(引读):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了一万三千多里的,也是——生(接读):长城
师(引读):堪称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的,就是我们中国的——生(接读):长城
教学伊始,我通过一幅幅画面与真挚的导语,引导学生一遍遍呼唤长城,增强学生对长城的自豪感,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豪情万丈地学习后文。
二、以读引读,标新立异
阅读活动应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允许学生带着个人情感去表达阅读结果,就有可能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效果,就有可能超越文本,产生出新的阅读创意,拓展出新的思维空问,从而提高阅读质量,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一是尊重学生,激发创造潜能。如果教师只知道一味追求完美的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那实际上就是扼杀了每个纯真的心灵的天性。事实上,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思维应当是流动跳跃的。要让学生有“话”说,可以“插嘴”, 可以争辩,要允许“与众不同”或是“标新立异“,这样学生才会乐意接受学习,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
如教学《爸爸教我动动脑》一课时,先让学生读课文——感悟——汇报朗读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回答爸爸的问题?学生的答案可不少:有的说养鱼人可能是老太太,可能是牧民,可能是老师……充分表现出了大家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当学生独特体验得到肯定后,学生就尝到了被尊重的快乐,从而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激发出自己的个性创造潜能。
二是善用资源,树立“大语文”观。在我们身边时时处处都存在与语文相关的知识,要引导学生树立“大语文”的理念。如:我们看到出现在学校、商场、广告、商标等的图文就是学习不尽的资源;电视评论、新闻报道、报刊杂志上的文章等亦是学习的好素材。这些资源,既能帮助学生学到活生生的语文知识,又能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开阔视野,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精心引读,传道解惑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求学生认真读好每一篇课文。怎样做到这一点呢?(1)精心设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预习。(2)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问题或提出疑问,相互讨论。(3)教师引读。不是把课文从头到尾读讲一遍,而是要通过示范阅读,给学生指路子、授方法。运用各种阅读方法(默读、朗读、速读、浏览、圈点、勾画、边读边借助工具书等),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路,不断提高阅读能力。(4)对一些课文可让学生写读后感或心得体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学生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四、关键词句引读,激情异彩
引读,以教师的情激发学生的情,以教师的悟引领学生的感悟。通过引读,合理控制学生的学习情绪,做到课堂教学有张有弛、动静结合。在引读中,引导学生与语言文字直接碰撞,既可以使学生获得语感悟,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也可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有这么一句话:
他的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
教师引读:他不但——生接读:行动受到限制
教师引读:而且——生接读:信件受到检查
教师引读:甚至——生接读:电话受到监听
教师引读:当别人与亲人通电话时——生:他的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
教师引读:当遥远的祖国人民欢聚一堂时——生:他的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
教师引读:5年来,他的行动——生:他的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
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有这么一段话:
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教师引读:36个小时,多少漫长的36个小时,对于一个焦急的父亲来说多么难熬,但是他心中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因此——
生读: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教师引读:36个小时这对一个不停趴在废墟上的父亲来说,是多么难熬,然而,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生读: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当然,引读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但不能仅仅为了引读而引读,有些课堂中,学生的情感没到达到一定的火候,而教师全然不顾学生的体验,一味激情澎湃的引读,反而让刚刚营造的课堂氛围又荡然无存。在课堂教学中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要把握好度。
(福建省晋江市永和镇重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