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教师搭建的活动平台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建立塑造自我的活动。而有效的探究正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经历着不断思考、不断进取的过程,因此也是最能实现学生进步和发展这一教学效益,实现有效教学的良好途径。
要达到有效的探究,我们教师就要为学生构建“有趣、互动”的探究情境,让学生经历妙趣横生又不断生成的探究过程,从而使学习能力得到培养。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创设探究情境、适度调控点拨两方面去实现有效探究。
一、创设探究情境,实施有效探究
探究情境是通过问题设计来创设的,问题是引起学生探究动机的源泉。好的问题情境将决定探究的方向,也最终引领课堂走向有效教学。只有有效的问题及有效的提问方式,才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我们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哪些情况呢?
(一)兴趣盎然地探究问题。
主动、积极、愉快,正是有效教学中学生的情绪特征。一堂课要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进行深入地探究,首先老师设置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否则老生常谈、缺乏新意的提问就会令人睡思昏沉,无法激发探究的欲望。
笔者在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杜十娘、李甲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样的提问并未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反应冷淡,以致课堂沉闷。之后,在另一个班中我换了一道问题:你觉得他们之间有没有真正的爱情,为什么?这一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他们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他们兴味盎然地探讨小说,课堂上因为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而展开思考、争辩,不断地肯定、否定而最后认定,一步一步地由表及里理解到了杜十娘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执着,李甲的怯懦与庸俗,同时对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的可怜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也领悟了这篇小说主题的悲剧性。
虽然是同一内容的课,由于选题设问不同,学生课堂探究的效果迥异。因为第二问比第一问更能抓住学生的心,具有新颖性,而且也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因而也就有更大的探究价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更全面同时又有了一定的深入。
所以我们在对文本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不要总是漫不经心地提问,转变提问的方式,让提问有更多新鲜的元素,更有吸引人的魅力,那么深层次的解读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
(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我们进入一篇课文的切入点很多,要找到一个主问题,让大问题套小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很多小问题就会应运而生,这样的课必能生发无限精彩。
江苏特级教师黄厚江在教学《阿房宫赋》时曾创新设计了这样一道牵动全篇、触及内核的问题进行课堂探究:“阿房之宫,其形可谓( )矣,其制可谓( )矣,宫中之女可谓( )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 )矣,其奢可谓( )矣。其亡亦可谓( )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他先后设计了两个步骤。第一步,要求学生在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形容词,以梳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步,黄老师再让学生细读课文,看文中有没有与所填词语相对应的语句。如此设计,贯穿了全文的内容,又让学生在品析、鉴赏中体会到赋的特点,从而达到本文的教学目标,同时又走出了文言文教学枯燥的灌输,可谓精妙之至。
所以主问题的提出会使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怀着探求的兴趣进入课文,品评咀嚼,听取反思,使他们在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中有效学习,提高理解能力与阅读能力,避免教学内容的空洞浮泛,精简课堂结构,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三)留下思维空间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恰到好处的留白,不仅有助于教师生动地“授业”,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在教学中给学生以感悟、体验的过程,更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同样在设计探究活动时我们也要注意留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自由空间和争辩的空间,留给学生的空间越大,学生的思维就会越开阔,探究的热情就越能被激发。因此那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就时常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是《巴黎圣母院》的节选,有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组织学生探究:“编者为什么不用‘一滴水换一滴眼泪’为题?”这一问题就极具思考价值,想他人所未想,给学生以无限扩展的思考空间,也留给学生充分的实现自我、提升自我的空间。学生要进行换角度思考研讨,既要研读“一滴眼泪”、“一滴水”,又要分析“换”的意义,从而更深层地分析文本,领会爱斯美拉人性之美。正是这个留下许多空白、意想不到的探究题才使课堂精彩纷呈,新颖别致。
有效探究往往是从有趣、新颖、启发人思考的问题开始的,这些问题的设计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心无旁骛地深入文本,又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体现。
二、适度调控点拨,促使有效探究
如果说探究的开始就在于问题的设计,功夫在教师的课外心血,那么有效探究顺利开展重要保障还在于课堂上老师的适度调控点拨,在于老师的教学智慧。
(一)把握恰到好处的探究时间。
语文课堂上的探究式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几乎每节课我们都会安排一定时间的探究活动。那么哪个时间段出现探究才合理有效呢?
在一些篇幅很长的小说或文言文的课堂中,老师在上课之初,大约两分钟的自主阅读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展小组谈论探究,以期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殊不知合作的基础是自我的思考,没有自我的思考,难有合作;没有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充分地阅读又怎能有自主地探究?因此,不要急于在上课开始就呈现所谓的“探究”,一堂课并不是越早出现探究活动就越成功,也不是说每堂课都需要探究,毕竟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必须凭借合作探究才能得以解决,有时课堂上探究的高潮更是可遇不可求的欣然相逢。但是在探究之前,我们一定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感知材料,做到“胸中有文”,然后独立思考;有时也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通过上网或查阅资料,搜寻和积累与课文相关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历史典故等材料,为进一步学习课文铺平道路。有时虽然课堂结束了,但并不意味着探究活动的结束,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学生的探究活动仍在课后继续,因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就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广延性,适合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去解决。
在恰到好处的时间段进行探究活动,就如水到渠成自然流畅,又如百川归海,点点滴滴都流向学生心田,最终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点拨提升,适时调控。
自主探究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虽然有效教学注重学生的进步、发展与收获,但也决不意味着老师无用功的作用。教师的点拨引导,其实是师生人格对等基础上的心灵交流,也是教学相长情境中的切磋研讨,更是相互信赖氛围里的心智启迪。
老师的智力优势和言语优势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交流中,应当转化成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教学相长的催化剂,而老师及时调控与提升是绝对必要的,收放自如的有效合理的课堂调控也必然是达到有效探究的重要保证。■
要达到有效的探究,我们教师就要为学生构建“有趣、互动”的探究情境,让学生经历妙趣横生又不断生成的探究过程,从而使学习能力得到培养。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创设探究情境、适度调控点拨两方面去实现有效探究。
一、创设探究情境,实施有效探究
探究情境是通过问题设计来创设的,问题是引起学生探究动机的源泉。好的问题情境将决定探究的方向,也最终引领课堂走向有效教学。只有有效的问题及有效的提问方式,才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我们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哪些情况呢?
(一)兴趣盎然地探究问题。
主动、积极、愉快,正是有效教学中学生的情绪特征。一堂课要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进行深入地探究,首先老师设置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否则老生常谈、缺乏新意的提问就会令人睡思昏沉,无法激发探究的欲望。
笔者在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杜十娘、李甲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样的提问并未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反应冷淡,以致课堂沉闷。之后,在另一个班中我换了一道问题:你觉得他们之间有没有真正的爱情,为什么?这一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他们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他们兴味盎然地探讨小说,课堂上因为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而展开思考、争辩,不断地肯定、否定而最后认定,一步一步地由表及里理解到了杜十娘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执着,李甲的怯懦与庸俗,同时对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的可怜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也领悟了这篇小说主题的悲剧性。
虽然是同一内容的课,由于选题设问不同,学生课堂探究的效果迥异。因为第二问比第一问更能抓住学生的心,具有新颖性,而且也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因而也就有更大的探究价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更全面同时又有了一定的深入。
所以我们在对文本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不要总是漫不经心地提问,转变提问的方式,让提问有更多新鲜的元素,更有吸引人的魅力,那么深层次的解读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
(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我们进入一篇课文的切入点很多,要找到一个主问题,让大问题套小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很多小问题就会应运而生,这样的课必能生发无限精彩。
江苏特级教师黄厚江在教学《阿房宫赋》时曾创新设计了这样一道牵动全篇、触及内核的问题进行课堂探究:“阿房之宫,其形可谓( )矣,其制可谓( )矣,宫中之女可谓( )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 )矣,其奢可谓( )矣。其亡亦可谓( )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他先后设计了两个步骤。第一步,要求学生在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形容词,以梳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步,黄老师再让学生细读课文,看文中有没有与所填词语相对应的语句。如此设计,贯穿了全文的内容,又让学生在品析、鉴赏中体会到赋的特点,从而达到本文的教学目标,同时又走出了文言文教学枯燥的灌输,可谓精妙之至。
所以主问题的提出会使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怀着探求的兴趣进入课文,品评咀嚼,听取反思,使他们在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中有效学习,提高理解能力与阅读能力,避免教学内容的空洞浮泛,精简课堂结构,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三)留下思维空间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恰到好处的留白,不仅有助于教师生动地“授业”,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在教学中给学生以感悟、体验的过程,更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同样在设计探究活动时我们也要注意留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自由空间和争辩的空间,留给学生的空间越大,学生的思维就会越开阔,探究的热情就越能被激发。因此那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就时常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是《巴黎圣母院》的节选,有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组织学生探究:“编者为什么不用‘一滴水换一滴眼泪’为题?”这一问题就极具思考价值,想他人所未想,给学生以无限扩展的思考空间,也留给学生充分的实现自我、提升自我的空间。学生要进行换角度思考研讨,既要研读“一滴眼泪”、“一滴水”,又要分析“换”的意义,从而更深层地分析文本,领会爱斯美拉人性之美。正是这个留下许多空白、意想不到的探究题才使课堂精彩纷呈,新颖别致。
有效探究往往是从有趣、新颖、启发人思考的问题开始的,这些问题的设计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心无旁骛地深入文本,又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体现。
二、适度调控点拨,促使有效探究
如果说探究的开始就在于问题的设计,功夫在教师的课外心血,那么有效探究顺利开展重要保障还在于课堂上老师的适度调控点拨,在于老师的教学智慧。
(一)把握恰到好处的探究时间。
语文课堂上的探究式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几乎每节课我们都会安排一定时间的探究活动。那么哪个时间段出现探究才合理有效呢?
在一些篇幅很长的小说或文言文的课堂中,老师在上课之初,大约两分钟的自主阅读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展小组谈论探究,以期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殊不知合作的基础是自我的思考,没有自我的思考,难有合作;没有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充分地阅读又怎能有自主地探究?因此,不要急于在上课开始就呈现所谓的“探究”,一堂课并不是越早出现探究活动就越成功,也不是说每堂课都需要探究,毕竟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必须凭借合作探究才能得以解决,有时课堂上探究的高潮更是可遇不可求的欣然相逢。但是在探究之前,我们一定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感知材料,做到“胸中有文”,然后独立思考;有时也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通过上网或查阅资料,搜寻和积累与课文相关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历史典故等材料,为进一步学习课文铺平道路。有时虽然课堂结束了,但并不意味着探究活动的结束,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学生的探究活动仍在课后继续,因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就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广延性,适合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去解决。
在恰到好处的时间段进行探究活动,就如水到渠成自然流畅,又如百川归海,点点滴滴都流向学生心田,最终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点拨提升,适时调控。
自主探究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虽然有效教学注重学生的进步、发展与收获,但也决不意味着老师无用功的作用。教师的点拨引导,其实是师生人格对等基础上的心灵交流,也是教学相长情境中的切磋研讨,更是相互信赖氛围里的心智启迪。
老师的智力优势和言语优势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交流中,应当转化成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教学相长的催化剂,而老师及时调控与提升是绝对必要的,收放自如的有效合理的课堂调控也必然是达到有效探究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