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听学生说:“我最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了,但不少仅仅是刚开了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洞,不知所云。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和措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通常采取以下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学生的人生经历
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悟。要远“观”近“察”,时时注意,事事留心。鲁迅曾说过:“留心各种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这是他长期创作的经验总结。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并适时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以随笔、日记的形式将写作素材积累下来。
雕塑大师罗兰说:“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生活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处处留心皆文章,与同学的一次散步、餐厅的一次交谈,父母的一次唠叨,与师长的一次交往等,如果留心采撷下来,精心裁剪,都可能成为一篇篇感人至深的佳文。
二、培养学生熟读精思的好习惯,重点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现在有不少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平时很少阅读课外书籍,因而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学生作文要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就必须多阅读,积累写作素材。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使之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要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1.加强阅读,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事物的感悟
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的事,写作是释放的事。没有阅读就没有吸收,没有吸收,就营养不良,思维枯竭,就无法去感悟。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阅读。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拓展知识面,而且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把握到文字表面之下更深一层的内涵,领悟到作者感悟到的一些东西——“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不断感悟别人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也会变得深刻、明晰。再读生活这部“作品”,进而感悟生命、感悟人生、感悟社会时,自然也就会文思泉涌,水到渠成。
2.加强背诵,强化感悟
“读书不做笔记,犹如身入宝山空手而归。”读书不背诵,亦如“身入宝山空手而归”。一篇美文、一段妙语、一个佳句甚至一个用得精妙的词,倘能留于脑际,则驻于心的不仅仅是美的语言,更有美妙的意境。记之于心,时时诵之,时时悟之,在这时时诵悟中,他人精辟的见解就会不知不觉地化为己有,随口成篇,发于笔端。鲁迅深峻的文字功夫源于对《古文观止》的背诵,茅盾对语言的驾驭功底得力于他对《红楼梦》的背诵。清朝著名学者戴震也认为,不重视背诵之功,“犹渡江河而弃舟楫,欲登高而无梯也”。
3.留住感悟,记无形之思悟为有形之随笔
解读别人的文章、体察生活都只是在感悟,勤思固然是为文的先决条件,但笔耕不辍,才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古代李贺、白居易、范仲淹等文坛大师,都有一个好习惯——随身携带一个本子,于物有思,于事有感,即随时记录,日积月累,勤思勤感,才能写就一篇篇传世佳文。教师也可让学生备一个“感悟录”,让他们随时随地记录生活、学习中的一些感思。亦可抓住生活中的热点,引导学生讨论,抒写所思所感。
三、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
1.指导学生对命题作文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教师可把作文的训练重点放在对材料的处理上。即使对同样的材料,每个学生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切入的角度不同,提炼的观点也就不同。教师在作文指导中要把相关的观点列举出来,引导学生去思考,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2.鼓励学生积极争论
学生大多敢于讲真话,但由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提炼的观点肯定各异,甚至会出现冲突。怎样处理这个问题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导他们自己去辩论,说出自己的理由和思维过程。通过辩论,激发他们的潜能,训练他们的思维。
四、注重真情实感,提高写作水平
写作应是“我手写我心”,是自我个性的直接外现。可现实中不少学生作文里充斥的都是套话、假话,传达的是虚情假意。我曾经要求学生写作《最难忘的事》,多数同学编造的痕迹明显,只有一位学生饱含深情地叙述了母亲与父亲离婚后突患重病,周围亲戚倾尽全力救助母亲的经过,此文写得令人动容。可见,文章贵在真情,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作文只有敢说真话,肯吐心声,才能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从而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生活的原野里各取所好,说自己所想说,写自己所想写,有感而发。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学生的人生经历
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悟。要远“观”近“察”,时时注意,事事留心。鲁迅曾说过:“留心各种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这是他长期创作的经验总结。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并适时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以随笔、日记的形式将写作素材积累下来。
雕塑大师罗兰说:“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生活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处处留心皆文章,与同学的一次散步、餐厅的一次交谈,父母的一次唠叨,与师长的一次交往等,如果留心采撷下来,精心裁剪,都可能成为一篇篇感人至深的佳文。
二、培养学生熟读精思的好习惯,重点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现在有不少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平时很少阅读课外书籍,因而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学生作文要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就必须多阅读,积累写作素材。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使之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要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1.加强阅读,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事物的感悟
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的事,写作是释放的事。没有阅读就没有吸收,没有吸收,就营养不良,思维枯竭,就无法去感悟。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阅读。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拓展知识面,而且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把握到文字表面之下更深一层的内涵,领悟到作者感悟到的一些东西——“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不断感悟别人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也会变得深刻、明晰。再读生活这部“作品”,进而感悟生命、感悟人生、感悟社会时,自然也就会文思泉涌,水到渠成。
2.加强背诵,强化感悟
“读书不做笔记,犹如身入宝山空手而归。”读书不背诵,亦如“身入宝山空手而归”。一篇美文、一段妙语、一个佳句甚至一个用得精妙的词,倘能留于脑际,则驻于心的不仅仅是美的语言,更有美妙的意境。记之于心,时时诵之,时时悟之,在这时时诵悟中,他人精辟的见解就会不知不觉地化为己有,随口成篇,发于笔端。鲁迅深峻的文字功夫源于对《古文观止》的背诵,茅盾对语言的驾驭功底得力于他对《红楼梦》的背诵。清朝著名学者戴震也认为,不重视背诵之功,“犹渡江河而弃舟楫,欲登高而无梯也”。
3.留住感悟,记无形之思悟为有形之随笔
解读别人的文章、体察生活都只是在感悟,勤思固然是为文的先决条件,但笔耕不辍,才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古代李贺、白居易、范仲淹等文坛大师,都有一个好习惯——随身携带一个本子,于物有思,于事有感,即随时记录,日积月累,勤思勤感,才能写就一篇篇传世佳文。教师也可让学生备一个“感悟录”,让他们随时随地记录生活、学习中的一些感思。亦可抓住生活中的热点,引导学生讨论,抒写所思所感。
三、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
1.指导学生对命题作文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教师可把作文的训练重点放在对材料的处理上。即使对同样的材料,每个学生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切入的角度不同,提炼的观点也就不同。教师在作文指导中要把相关的观点列举出来,引导学生去思考,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2.鼓励学生积极争论
学生大多敢于讲真话,但由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提炼的观点肯定各异,甚至会出现冲突。怎样处理这个问题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导他们自己去辩论,说出自己的理由和思维过程。通过辩论,激发他们的潜能,训练他们的思维。
四、注重真情实感,提高写作水平
写作应是“我手写我心”,是自我个性的直接外现。可现实中不少学生作文里充斥的都是套话、假话,传达的是虚情假意。我曾经要求学生写作《最难忘的事》,多数同学编造的痕迹明显,只有一位学生饱含深情地叙述了母亲与父亲离婚后突患重病,周围亲戚倾尽全力救助母亲的经过,此文写得令人动容。可见,文章贵在真情,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作文只有敢说真话,肯吐心声,才能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从而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生活的原野里各取所好,说自己所想说,写自己所想写,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