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识字是统编语文教材小学低年段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需要遵循新奇性、科学性、结构化等原则找到识字教学的“入口”,还应不断丰富策略,优化识字教学的“路径”,让学生在多重体验中主动学习,在分类建构里学会学习,在润物无声里培育情怀。
关键词:识字教学;小学低年段;统编语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7B-0097-04
为让低年级学生能尽快过渡到独立阅读阶段,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将低年段识字作为重要的学习任务。这一内容主要通过集中识字、课文识字,以及语文园地识字来达成。可在一线调研中,老师们普遍反映识字量较大,存在教师来不及教、学生来不及写,识字教学枯燥、学生学而无味等问题。那么,如何教才能体现教材编排的初衷,才能契合课程标准关于低年段识字写字的要求,让学生学得主动而有效呢?本文拟以一年级下册《识字5》的教学为例,来谈谈笔者的实践与思考。
一、遵循原则,找到识字教学的“入口”
识字教学应充分尊重儿童的学习心理,充分遵循汉字的构字规律,充分遵从科学的认知过程,方能找到恰适的“人口”,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实现预期目标。
原则一:新奇性。研究发现,大脑具有强大的过滤系统,学生是有意识地选择那些他们认为值得专心学习的内容来学习的;而大脑的本性是好奇求新。因此教师应设法打破常规教学流程,让学习内容的呈现充满新奇性,從而引发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对学习内容的有意注意。如在《识字5》教学中,我一改以往先朗读带拼音的词语的程序,而是在情境中将部分生词全部出示,然后请学生试着读一读,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这一教学方式可谓一举两得:首先,游戏化认读方式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使他们乐学;其次,自主式认读方式打通了生活与课堂、先前经验与当下新知的联系,使他们会学。
原则二:科学性。所谓科学性,主要指遵循字理、字源来科学组织教学,从而使学生逐渐掌握规律,习得方法,提升自主识字能力。我们都知道,汉字可分为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等种类。每一种汉字的来源不同,类型不同,所对应的教学方法也应有区别。识字教学还应遵循字源,尽可能让学生了解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它为什么长这样而不长那样。这一追溯的过程既能让学生形成对生字的科学与系统认知,还能产生对中国汉字文化的好奇与敬重。
原则三:结构化。一是要整体性构架汉字认知,即将汉字的音形义、汉字与个体的所见所感所思等融合起来,形成知识的组块存储;二是要板块式推进学习进程,避免面面俱到、旁逸斜出;三是要集成式归类识记,避免零散琐碎、单打独斗,这也是基于短时记忆容量的现实考量。据统计,统编教材低年段每篇课文的生字数量一般在11到14个之间,这一数量超过了“7 2”个单位的记忆容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将生字进行归类,让学生形成一类字而非一个字的认知建构,如此才能达成识字目标。
当然,以上原则定然无法穷尽识字教学的要义,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诸多交叉之处,但在一定程度上明晰了方向,让识字教学有据可依。
二、丰富策略,优化识字教学的“路径”
如果说遵循原则是为了找到识字教学的“人口”与“抓手”,那么接下来的“识字之路”更需要的是教师不断优化策略,引导或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走、快乐地走、长远地走。
(一)从兴趣出发,让学生在多重体验里主动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这点虽是老生常谈却是亘古不变的;有了内在驱动才能学有成效。那么兴趣从何而来?兴趣的来源要从人的外在与内在体验多重角度考量,避免走向简单化浅表化理解与操作。
1.经验联结法
学生识字并非零起点,有的字在生活里见到过,有的字在阅读时已认识,有的字可以借助学过的方法大致推测。因此,在新学时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认知经验,引导他们主动识字,能让他们产生学习成就感,这是持久兴趣的来源所在。与此同时,同伴示范、教师评价也是一种潜在指导,能帮助更多学生形成新的经验,产生联动式触发式兴趣。
如《识字5》中学习小动物读音部分,在请学生尝试朗读之后,我通过追问及评价的方式强化经验的作用。
追问:你怎么会读的呀?
生1:这个字我以前就认识,在书上看到过。
评价:爱阅读的孩子本领就是大!
生2:这个字我和妈妈在街上看见过。
评价:你还会在生活中识字,是个好方法!
生3:这个字(蜻)的旁边是一个“青”,所以我猜想它可能也读“qing”。
生4:对对,我也是这么猜的。这个字(蚂)的旁边是个“马”,我猜它可能也读“ma”。
在一番讨论与验证后,教师自然引出形声字这一概念。
以上片段完全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将他们的各种经验进行联结,以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尤其是后半部分,更是通过同伴互动加深影响,拓展了便于以后回忆的经验网络。
2.情境复现法
教师通过创设合适的、变化的语境或情境,让所学字词反复出现,以各种变式出现,从而让学生在反复的遇见里形成自然累积,这种方式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比如学习了“蚂蚁”一词之后,告诉学生,蚂蚁家族有很多成员,然后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认识“工蚁”“兵蚁”“蚁后”;“蜘蛛”一词的学习方式同样如此。这种方法既实现了生字的拓展与复现,又将零散知识升级成有意义的记忆单位,实现了知识的类化。
3.具身认知法
脑科学专家西恩·贝洛克在研究身体是如何影响思维和行为时发现,认知和身体的物理属性密切相关,认知的性质取决于身体与环境的交互方式及交互内容。由此,他提出了“让身体参与学习”的具身认知理论。同时,研究还表明,大脑是一开始利用视觉系统来学习字词,随后将读到的字词送回该系统,再从该系统出发来理解所读到的字词的。两相结合不难得出结论,动用学生的多种身体感官参与学习是科学识字的绝佳路径,同时也顺应了儿童好动的心理特征。 在学习小动物活动板块时,我请学生用表演的方式来理解“展翅飞”“捉迷藏”等。在整合拓展板块,请学生以“我是谁,我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式进行角色化表达练习,如学生化身为儿歌中的蝴蝶,到黑板上找到对应的名字词卡“蝴蝶”,以及活动内容词卡“捉迷藏”,然后举起来进行角色化介绍:“大家好,我是蝴蝶,我在花间捉迷藏。”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在乐此不疲中实现了身体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并在往来互动中促进了知识的内化与运用。
(二)从逻辑出发,让学生在分类建构中学会学习
将认知上升到类概念,实现学习的迁移内化,是认知发展的核心,也是从习得知识转化为生成能力与素养的关键步骤。这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同样重要。如何上升到类概念,需要的是引导学生建立起字与字、字与词、字与文本等的逻辑关系。
1.基于生字类型来识字
根据生字的不同类型,教师要有意识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此帮助学生发现特点,掌握规律,实现学习的举一反三。
比如:在学习小动物名称部分,先调动学生已有经验自主学习“蜻蜓”“蚂蚁”等词,进而讨论得出形声字可以“读半边”的方法。接着请学生用这种方法推测书上及生活中其他小动物的读音,学生的识字能力得到培养。
在学习象形字“网”字时,请学生在黑板上画一张网,然后图文对照观察,了解象形字的特点。在整个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将方法分类命名,如象形字可以变一变、比一比,会意字可以拆一拆、猜一猜,形声字可以加一加、减一减,等等。
2.基于字形结构来识字
漢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对于字形的准确掌握与书写是识字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和学生一起分析结构、部件、笔画等的书写要领,然后教师示范,学生临摹。这一教学流程不可谓不细致,然而也会因为过于关注细枝末节而导致对生字整体的把握欠缺,或是形成字与字之间的割裂学习状态。
在生字书写部分我进行了如下实践——
(1)生字归类:请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词语中的生字(“迷”“造”“运”“网”),思考怎么分类。
(2)小结发现:请学生上台移动词卡进行分类,并说明原因。学生发现,前三个生字都有“走之”,都是半包围结构,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形声字,都要先写里边再写外边等。
(3)聚焦重点:以“迷”字为例,教师将之分为“米”和“辶”两个部件,请学生投影摆放这两个部件的位置,在直观比较中发现半包围结构的生字书写要领。
(4)迁移实践:请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自主观察“造”和“运”字,并进行临写。
以上教学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将观察与比较贯穿全过程,让他们自主发现生字的共性与个性,实现了字形特征与书写要领的双重类建构。
3.基于文本特质来识字
识字方法还应与文本形成内在契合性,不能用教“看图识字”的方法去教“象形识字”,也不能用教“象形识字”的方法去教“韵语识字”。否则,文本自身的特质、识字方法的独特性便无法很好体现。
如本课是一首动物儿歌,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读来又朗朗上口,在教学中宜采用多形式朗读、表演识记、模仿创作等方式来感受它的生动活泼,增强识字效果。如果是教学《人之初》等蒙学识字,除了最常用的诵读法之外,因其很多生字和内容离学生较远,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听故事、看图片、看视频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此外,文本都有其内在结构,教学中的板块设计应尽可能与之相一致,以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不断形成关联,构建图式。如本课教学我就分成了“聚焦名字”“聚焦活动”“整合拓展”三个板块,这与文本关键句式“谁在哪里做什么”的结构基本对应。
(三)从文化出发,让学生在润物无声里培育情怀
汉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源泉,它除了具有实用价值,更兼具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识字教学要站在文化的高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给予学生精神滋养,从而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怀,生发保护与发扬汉字文化的责任感与荣耀感。这种深层次的洗礼与感召才能滋生更本质的学习愿望。
1.在生字的识记里感受文化
鲁迅先生说汉字有“三美”:音美、形美、意美。这种美的感受就是汉字文化的表征。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细节,适时渗透,引导学生感受字词魅力。
《识字5》中有大量“虫字旁”的字,学生普遍认为与虫子有关。其实这并不完全准确,它还指跟长得像虫子的东西有关。教师了解了这一字源后,便可拓展教学“虹”等字,引导学生想象:一条大虫子跑到天上去了,像什么呀?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既符合低年级学生思维特点,又将汉字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课生字大都是形声字,在比较发现其特点之后,我顺势补充:我们的祖先多聪明啊,造字也是有方法的。学生无不点头称是。此外,在学习会意字时,要让学生感受到造字的有趣;在学习象形字时,要让学生从生字的演变里感受人类的智慧;在学习生字书写时,要让学生在笔画的穿插里感受谦和的礼仪等。
2.在文本的感悟里理解文化
每一篇课文都有情意目标及价值导向,识字教学同样如此。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真切感悟自然生发,让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悄然渗透,沉淀成学生生命的底色。
在指导全文朗读环节我这样设计:
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这些小动物在大自然里生活得怎么样啊?
生1:他们都是自由自在的。
生2:感觉很快乐!
师:是呀,动物的世界和人的世界一样,也有他们的快乐和他们的忙碌。我们爱它们就不要去打扰它们哦!
配点音乐,一起把这首快乐的儿歌连起来读一读吧!
在巩固词语环节我这样设计:
师:夜晚悄悄来临了,小动物们忙了一天也该回家了,让我们和它们说再见吧!
——教师依次取走黑板上的动物名字词卡,学生依次朗读并说“再见”。
以上教学将知识、情感、文化巧妙融合,学生不再仅仅是学习一个词语、朗读一篇课文,而是在感悟一份情感,理解一种文化。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常常是说易行难,它需要教师自身对汉字以及汉字文化研究的由衷热爱,更需要教师对学习本质以及教育终极价值的深刻理解。
责任编辑:丁伟红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主题联结: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2019JK13-L1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0-03-24
作者简介:曹丽秋,常熟市五爱小学(江苏常熟,215500)副校长,高级教师,硕士,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关键词:识字教学;小学低年段;统编语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7B-0097-04
为让低年级学生能尽快过渡到独立阅读阶段,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将低年段识字作为重要的学习任务。这一内容主要通过集中识字、课文识字,以及语文园地识字来达成。可在一线调研中,老师们普遍反映识字量较大,存在教师来不及教、学生来不及写,识字教学枯燥、学生学而无味等问题。那么,如何教才能体现教材编排的初衷,才能契合课程标准关于低年段识字写字的要求,让学生学得主动而有效呢?本文拟以一年级下册《识字5》的教学为例,来谈谈笔者的实践与思考。
一、遵循原则,找到识字教学的“入口”
识字教学应充分尊重儿童的学习心理,充分遵循汉字的构字规律,充分遵从科学的认知过程,方能找到恰适的“人口”,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实现预期目标。
原则一:新奇性。研究发现,大脑具有强大的过滤系统,学生是有意识地选择那些他们认为值得专心学习的内容来学习的;而大脑的本性是好奇求新。因此教师应设法打破常规教学流程,让学习内容的呈现充满新奇性,從而引发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对学习内容的有意注意。如在《识字5》教学中,我一改以往先朗读带拼音的词语的程序,而是在情境中将部分生词全部出示,然后请学生试着读一读,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这一教学方式可谓一举两得:首先,游戏化认读方式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使他们乐学;其次,自主式认读方式打通了生活与课堂、先前经验与当下新知的联系,使他们会学。
原则二:科学性。所谓科学性,主要指遵循字理、字源来科学组织教学,从而使学生逐渐掌握规律,习得方法,提升自主识字能力。我们都知道,汉字可分为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等种类。每一种汉字的来源不同,类型不同,所对应的教学方法也应有区别。识字教学还应遵循字源,尽可能让学生了解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它为什么长这样而不长那样。这一追溯的过程既能让学生形成对生字的科学与系统认知,还能产生对中国汉字文化的好奇与敬重。
原则三:结构化。一是要整体性构架汉字认知,即将汉字的音形义、汉字与个体的所见所感所思等融合起来,形成知识的组块存储;二是要板块式推进学习进程,避免面面俱到、旁逸斜出;三是要集成式归类识记,避免零散琐碎、单打独斗,这也是基于短时记忆容量的现实考量。据统计,统编教材低年段每篇课文的生字数量一般在11到14个之间,这一数量超过了“7 2”个单位的记忆容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将生字进行归类,让学生形成一类字而非一个字的认知建构,如此才能达成识字目标。
当然,以上原则定然无法穷尽识字教学的要义,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诸多交叉之处,但在一定程度上明晰了方向,让识字教学有据可依。
二、丰富策略,优化识字教学的“路径”
如果说遵循原则是为了找到识字教学的“人口”与“抓手”,那么接下来的“识字之路”更需要的是教师不断优化策略,引导或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走、快乐地走、长远地走。
(一)从兴趣出发,让学生在多重体验里主动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这点虽是老生常谈却是亘古不变的;有了内在驱动才能学有成效。那么兴趣从何而来?兴趣的来源要从人的外在与内在体验多重角度考量,避免走向简单化浅表化理解与操作。
1.经验联结法
学生识字并非零起点,有的字在生活里见到过,有的字在阅读时已认识,有的字可以借助学过的方法大致推测。因此,在新学时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认知经验,引导他们主动识字,能让他们产生学习成就感,这是持久兴趣的来源所在。与此同时,同伴示范、教师评价也是一种潜在指导,能帮助更多学生形成新的经验,产生联动式触发式兴趣。
如《识字5》中学习小动物读音部分,在请学生尝试朗读之后,我通过追问及评价的方式强化经验的作用。
追问:你怎么会读的呀?
生1:这个字我以前就认识,在书上看到过。
评价:爱阅读的孩子本领就是大!
生2:这个字我和妈妈在街上看见过。
评价:你还会在生活中识字,是个好方法!
生3:这个字(蜻)的旁边是一个“青”,所以我猜想它可能也读“qing”。
生4:对对,我也是这么猜的。这个字(蚂)的旁边是个“马”,我猜它可能也读“ma”。
在一番讨论与验证后,教师自然引出形声字这一概念。
以上片段完全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将他们的各种经验进行联结,以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尤其是后半部分,更是通过同伴互动加深影响,拓展了便于以后回忆的经验网络。
2.情境复现法
教师通过创设合适的、变化的语境或情境,让所学字词反复出现,以各种变式出现,从而让学生在反复的遇见里形成自然累积,这种方式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比如学习了“蚂蚁”一词之后,告诉学生,蚂蚁家族有很多成员,然后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认识“工蚁”“兵蚁”“蚁后”;“蜘蛛”一词的学习方式同样如此。这种方法既实现了生字的拓展与复现,又将零散知识升级成有意义的记忆单位,实现了知识的类化。
3.具身认知法
脑科学专家西恩·贝洛克在研究身体是如何影响思维和行为时发现,认知和身体的物理属性密切相关,认知的性质取决于身体与环境的交互方式及交互内容。由此,他提出了“让身体参与学习”的具身认知理论。同时,研究还表明,大脑是一开始利用视觉系统来学习字词,随后将读到的字词送回该系统,再从该系统出发来理解所读到的字词的。两相结合不难得出结论,动用学生的多种身体感官参与学习是科学识字的绝佳路径,同时也顺应了儿童好动的心理特征。 在学习小动物活动板块时,我请学生用表演的方式来理解“展翅飞”“捉迷藏”等。在整合拓展板块,请学生以“我是谁,我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式进行角色化表达练习,如学生化身为儿歌中的蝴蝶,到黑板上找到对应的名字词卡“蝴蝶”,以及活动内容词卡“捉迷藏”,然后举起来进行角色化介绍:“大家好,我是蝴蝶,我在花间捉迷藏。”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在乐此不疲中实现了身体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并在往来互动中促进了知识的内化与运用。
(二)从逻辑出发,让学生在分类建构中学会学习
将认知上升到类概念,实现学习的迁移内化,是认知发展的核心,也是从习得知识转化为生成能力与素养的关键步骤。这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同样重要。如何上升到类概念,需要的是引导学生建立起字与字、字与词、字与文本等的逻辑关系。
1.基于生字类型来识字
根据生字的不同类型,教师要有意识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此帮助学生发现特点,掌握规律,实现学习的举一反三。
比如:在学习小动物名称部分,先调动学生已有经验自主学习“蜻蜓”“蚂蚁”等词,进而讨论得出形声字可以“读半边”的方法。接着请学生用这种方法推测书上及生活中其他小动物的读音,学生的识字能力得到培养。
在学习象形字“网”字时,请学生在黑板上画一张网,然后图文对照观察,了解象形字的特点。在整个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将方法分类命名,如象形字可以变一变、比一比,会意字可以拆一拆、猜一猜,形声字可以加一加、减一减,等等。
2.基于字形结构来识字
漢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对于字形的准确掌握与书写是识字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和学生一起分析结构、部件、笔画等的书写要领,然后教师示范,学生临摹。这一教学流程不可谓不细致,然而也会因为过于关注细枝末节而导致对生字整体的把握欠缺,或是形成字与字之间的割裂学习状态。
在生字书写部分我进行了如下实践——
(1)生字归类:请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词语中的生字(“迷”“造”“运”“网”),思考怎么分类。
(2)小结发现:请学生上台移动词卡进行分类,并说明原因。学生发现,前三个生字都有“走之”,都是半包围结构,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形声字,都要先写里边再写外边等。
(3)聚焦重点:以“迷”字为例,教师将之分为“米”和“辶”两个部件,请学生投影摆放这两个部件的位置,在直观比较中发现半包围结构的生字书写要领。
(4)迁移实践:请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自主观察“造”和“运”字,并进行临写。
以上教学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将观察与比较贯穿全过程,让他们自主发现生字的共性与个性,实现了字形特征与书写要领的双重类建构。
3.基于文本特质来识字
识字方法还应与文本形成内在契合性,不能用教“看图识字”的方法去教“象形识字”,也不能用教“象形识字”的方法去教“韵语识字”。否则,文本自身的特质、识字方法的独特性便无法很好体现。
如本课是一首动物儿歌,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读来又朗朗上口,在教学中宜采用多形式朗读、表演识记、模仿创作等方式来感受它的生动活泼,增强识字效果。如果是教学《人之初》等蒙学识字,除了最常用的诵读法之外,因其很多生字和内容离学生较远,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听故事、看图片、看视频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此外,文本都有其内在结构,教学中的板块设计应尽可能与之相一致,以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不断形成关联,构建图式。如本课教学我就分成了“聚焦名字”“聚焦活动”“整合拓展”三个板块,这与文本关键句式“谁在哪里做什么”的结构基本对应。
(三)从文化出发,让学生在润物无声里培育情怀
汉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源泉,它除了具有实用价值,更兼具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识字教学要站在文化的高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给予学生精神滋养,从而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怀,生发保护与发扬汉字文化的责任感与荣耀感。这种深层次的洗礼与感召才能滋生更本质的学习愿望。
1.在生字的识记里感受文化
鲁迅先生说汉字有“三美”:音美、形美、意美。这种美的感受就是汉字文化的表征。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细节,适时渗透,引导学生感受字词魅力。
《识字5》中有大量“虫字旁”的字,学生普遍认为与虫子有关。其实这并不完全准确,它还指跟长得像虫子的东西有关。教师了解了这一字源后,便可拓展教学“虹”等字,引导学生想象:一条大虫子跑到天上去了,像什么呀?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既符合低年级学生思维特点,又将汉字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课生字大都是形声字,在比较发现其特点之后,我顺势补充:我们的祖先多聪明啊,造字也是有方法的。学生无不点头称是。此外,在学习会意字时,要让学生感受到造字的有趣;在学习象形字时,要让学生从生字的演变里感受人类的智慧;在学习生字书写时,要让学生在笔画的穿插里感受谦和的礼仪等。
2.在文本的感悟里理解文化
每一篇课文都有情意目标及价值导向,识字教学同样如此。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真切感悟自然生发,让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悄然渗透,沉淀成学生生命的底色。
在指导全文朗读环节我这样设计:
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这些小动物在大自然里生活得怎么样啊?
生1:他们都是自由自在的。
生2:感觉很快乐!
师:是呀,动物的世界和人的世界一样,也有他们的快乐和他们的忙碌。我们爱它们就不要去打扰它们哦!
配点音乐,一起把这首快乐的儿歌连起来读一读吧!
在巩固词语环节我这样设计:
师:夜晚悄悄来临了,小动物们忙了一天也该回家了,让我们和它们说再见吧!
——教师依次取走黑板上的动物名字词卡,学生依次朗读并说“再见”。
以上教学将知识、情感、文化巧妙融合,学生不再仅仅是学习一个词语、朗读一篇课文,而是在感悟一份情感,理解一种文化。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常常是说易行难,它需要教师自身对汉字以及汉字文化研究的由衷热爱,更需要教师对学习本质以及教育终极价值的深刻理解。
责任编辑:丁伟红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主题联结: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2019JK13-L1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0-03-24
作者简介:曹丽秋,常熟市五爱小学(江苏常熟,215500)副校长,高级教师,硕士,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