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教师教学实践共同体为载体实现研训一体化的研究”是我们申报的广州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文章对比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探讨。首先从中学的实际出发,分析了教师实践共同体研训一体化的必要性。其次在“以观课议课进行研训一体化”的基础上,提出了观课议课进行研训一体化实践的具体操作,学校根据这操作程序进行了实践。最后提出了今后的方向和预期。
关键词:观课;议课;微格教研;研训一体化
教学的研究和培训走向校本化是一种必然,每所学校都不例外地探索着如何结合本校的实际进行教学研究和培训。但研究和培训往往又不协调,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长期以来,培训往往是上一级教研机构对学校所进行的,自己培训自己似乎让教师怀疑;二是学校请来的培训只是纯理论或个人的见解,不能针对学校的实际,没有真正意义的校本培训。
针对这种不协调,我们提出了研训一体化,为校本研究和校本培训以及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探索一条新思路。但是,研训一体化必须有一个抓手,我们提出的第一抓手就是“观课议课”,提出了“以观课议课为中心,实现校本研究和培训的无缝对接”的新思路,以期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现代化研训一体化的校本培训之路。
一、以观课议课实现研训一体化是现实的需要
在中学最常见的教研活动是听课评课,但是听课的重点是听教师讲,尽管可以解决教师在讲中的一些问题,但没有解决课堂中的主体——学生的问题。课后评课只对教师的“讲”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学”只是点缀性地提及。而且评课是外人对施教人的点评,模式基本是一样的:“两点肯定、一点建议”。因为他们都不可能知道施教者所教学生的情况,只看到表面,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点评最多也只是获得施教者“礼貌地点头”而已。
利用观课议课实现研训一体化能不能解决更多的课堂教学问题呢?我们先了解什么是观课议课。关于观课,崔允漷教授有比较详细的解释:“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1]“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2]如果要定格、扫描、搜集、分析,还原课堂,还得借助现代教学技术。关于议课,陈大伟教授的解释更容易被大家理解:“‘议’发表意见,进行商议,‘议’课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讨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3]如果说,观课只是“观察课堂行为和课堂现象,它解决课堂教学现象的认识问题”,那么议课就是“通过讨论对话,可以深刻揭示其中的内在关联,挖掘出行为背后的立场、观点和价值追求”。 [4]
从这两位教授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观课议课与我们传统的听课评课有很大的区别:第一,不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给予关注,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关注。第二,议课中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采取共同探讨的方式进行,对探讨教学行为的意义更容易为参与者接受。第三,观课议课中,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如何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第四,也是对研训一体化最有意义的,是将研究问题化为观察点,对一个个空间单元进行定格分析、反思等,我们更有利于通过这种研究方式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研训一体化。
二、观课议课实现研训一体化的实践
2011年,我们成功申报了广州市规划课题“以教师教学实践共同体为载体实现的研训一体化的研究”后,以微格教研的形式开展这一研究。我们的微格教研,是变通了的微格教学,即确定研讨的教学技能点后,直接进入课堂进行观课,在观课中获得教师的教学信息,再与观课的所有老师一起进行议课,在议课中完成培训,达成研训一体。这种研讨的切点比较小,针对性更强,更有利于我们一个个解决课堂教学问题。我们第一阶段的微格观课议课教研主要是针对课堂的教学技能进行。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探讨,研究有了比较大收获。其一,教师从不理解到接受并主动参与,使我们的研训一体化得以顺利进行。其二,参与活动的教师对课堂教学技能的应用已经熟悉。其三,不少教师对这种观课议课的微格教研有了更深的反思,写出了深刻的体会。
2013年我们学校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从重视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提出了“自主—展示”的模式。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于习惯了以教为主的大多数老师来说,改变他们“教”的观念是首要任务,研训一体化的形式就成了最有实践意义的方式。
以观课议课的研训一体化具体的工作规程是以学校教学教研处为核心,以共同体的形式进行研究和培训。
观课议课是教学研讨中不可分割的整体,也是培训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观课,研究和培训都失去目标。在这个整体中,观课侧重于课堂教学现象的实际分析研究,议课侧重于理论分析和对理论的认识。我们的研究就是把教学研究扎根于课堂,使研究和培训更有生命力。
三、研训一体化的反思和预期
以微格教研为手段,以观课议课为核心的教师共同体教学实践的研训一体化,根植于自己学校的实际、根植于课堂。由于这种研究和培训贴近学校的实际,贴近老师的实际,所以这种实践得到了教师的认可。有了老师们的认可,研训一体化就有了持续和深入的可能。我们希望在两个方面有更深入的探讨:
第一,“备课—观课—议课一体化”的成型。集体备课确定观课点,观课思考预设与实际中的差距,议课找出差距的原因,这就是我们研训一体化的基本思路,能不能形成一种常规还需要努力实践。
第二,教学模式的改变和学科指导方式的变化联动后的研训一体化研究。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可能一成不变,当教育任务有所改变,学生的需求有所改变,我们的课堂模式也要跟着改变,而老师的教也必须改变。这种联动后需要老师更广泛阅读和更多关注社会发展的现实,同时也需要对课堂投入更多的关注,这种情况下的研训一体机制也更需要研究。为此,学校校长室特别设置读书一角,把相关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书籍集中在一起,方便教师借阅。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我们的探索也无止境。我们研训一体化的校本培训模式期待的是我们的老师有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即:“提出实践方向—认真实践—总结发现问题—理论学习解决问题—提出新的实践方向”。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培训,在培训中实践,相信我们一定会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现代化研训一体化的校本培训之路。
参考文献:
[1] [2]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3.
[3][4]陈大伟.怎样观课议课[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13—17.
(作者单位:广东省增城市高级中学)
关键词:观课;议课;微格教研;研训一体化
教学的研究和培训走向校本化是一种必然,每所学校都不例外地探索着如何结合本校的实际进行教学研究和培训。但研究和培训往往又不协调,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长期以来,培训往往是上一级教研机构对学校所进行的,自己培训自己似乎让教师怀疑;二是学校请来的培训只是纯理论或个人的见解,不能针对学校的实际,没有真正意义的校本培训。
针对这种不协调,我们提出了研训一体化,为校本研究和校本培训以及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探索一条新思路。但是,研训一体化必须有一个抓手,我们提出的第一抓手就是“观课议课”,提出了“以观课议课为中心,实现校本研究和培训的无缝对接”的新思路,以期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现代化研训一体化的校本培训之路。
一、以观课议课实现研训一体化是现实的需要
在中学最常见的教研活动是听课评课,但是听课的重点是听教师讲,尽管可以解决教师在讲中的一些问题,但没有解决课堂中的主体——学生的问题。课后评课只对教师的“讲”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学”只是点缀性地提及。而且评课是外人对施教人的点评,模式基本是一样的:“两点肯定、一点建议”。因为他们都不可能知道施教者所教学生的情况,只看到表面,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点评最多也只是获得施教者“礼貌地点头”而已。
利用观课议课实现研训一体化能不能解决更多的课堂教学问题呢?我们先了解什么是观课议课。关于观课,崔允漷教授有比较详细的解释:“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1]“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2]如果要定格、扫描、搜集、分析,还原课堂,还得借助现代教学技术。关于议课,陈大伟教授的解释更容易被大家理解:“‘议’发表意见,进行商议,‘议’课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讨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3]如果说,观课只是“观察课堂行为和课堂现象,它解决课堂教学现象的认识问题”,那么议课就是“通过讨论对话,可以深刻揭示其中的内在关联,挖掘出行为背后的立场、观点和价值追求”。 [4]
从这两位教授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观课议课与我们传统的听课评课有很大的区别:第一,不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给予关注,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关注。第二,议课中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采取共同探讨的方式进行,对探讨教学行为的意义更容易为参与者接受。第三,观课议课中,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如何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第四,也是对研训一体化最有意义的,是将研究问题化为观察点,对一个个空间单元进行定格分析、反思等,我们更有利于通过这种研究方式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研训一体化。
二、观课议课实现研训一体化的实践
2011年,我们成功申报了广州市规划课题“以教师教学实践共同体为载体实现的研训一体化的研究”后,以微格教研的形式开展这一研究。我们的微格教研,是变通了的微格教学,即确定研讨的教学技能点后,直接进入课堂进行观课,在观课中获得教师的教学信息,再与观课的所有老师一起进行议课,在议课中完成培训,达成研训一体。这种研讨的切点比较小,针对性更强,更有利于我们一个个解决课堂教学问题。我们第一阶段的微格观课议课教研主要是针对课堂的教学技能进行。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探讨,研究有了比较大收获。其一,教师从不理解到接受并主动参与,使我们的研训一体化得以顺利进行。其二,参与活动的教师对课堂教学技能的应用已经熟悉。其三,不少教师对这种观课议课的微格教研有了更深的反思,写出了深刻的体会。
2013年我们学校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从重视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提出了“自主—展示”的模式。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于习惯了以教为主的大多数老师来说,改变他们“教”的观念是首要任务,研训一体化的形式就成了最有实践意义的方式。
以观课议课的研训一体化具体的工作规程是以学校教学教研处为核心,以共同体的形式进行研究和培训。
观课议课是教学研讨中不可分割的整体,也是培训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观课,研究和培训都失去目标。在这个整体中,观课侧重于课堂教学现象的实际分析研究,议课侧重于理论分析和对理论的认识。我们的研究就是把教学研究扎根于课堂,使研究和培训更有生命力。
三、研训一体化的反思和预期
以微格教研为手段,以观课议课为核心的教师共同体教学实践的研训一体化,根植于自己学校的实际、根植于课堂。由于这种研究和培训贴近学校的实际,贴近老师的实际,所以这种实践得到了教师的认可。有了老师们的认可,研训一体化就有了持续和深入的可能。我们希望在两个方面有更深入的探讨:
第一,“备课—观课—议课一体化”的成型。集体备课确定观课点,观课思考预设与实际中的差距,议课找出差距的原因,这就是我们研训一体化的基本思路,能不能形成一种常规还需要努力实践。
第二,教学模式的改变和学科指导方式的变化联动后的研训一体化研究。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可能一成不变,当教育任务有所改变,学生的需求有所改变,我们的课堂模式也要跟着改变,而老师的教也必须改变。这种联动后需要老师更广泛阅读和更多关注社会发展的现实,同时也需要对课堂投入更多的关注,这种情况下的研训一体机制也更需要研究。为此,学校校长室特别设置读书一角,把相关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书籍集中在一起,方便教师借阅。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我们的探索也无止境。我们研训一体化的校本培训模式期待的是我们的老师有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即:“提出实践方向—认真实践—总结发现问题—理论学习解决问题—提出新的实践方向”。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培训,在培训中实践,相信我们一定会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现代化研训一体化的校本培训之路。
参考文献:
[1] [2]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3.
[3][4]陈大伟.怎样观课议课[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13—17.
(作者单位:广东省增城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