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筛选文中的信息”要求我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筛选出最适合题目指令的有效信息。
此考点的基本题型有两种:一是从阅读材料中选出若干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要求选出符合某一指令信息的选项;二是叙述中心人物性格、品质,或景物、事物的特征,或论述的观点、论据等不同的两个方面,选项两两编组,要求选出全都符合指令信息的一组选项。
本文拟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设题的干扰角度和解题思路入手,帮助大家掌握此类题目的解题规律和技巧,从而去伪存真,有效筛选。
剔除异类,留存同类 在文言文信息筛选题中,经常存在某些被选文句的陈述主体与题干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文句大多数恰恰是应被排除的选项。因此在做题中首先要准确把握题干的陈述主体,再全面阅读文本,看清所选文句的陈述主体是否与题干一致,做到剔除异类,留存同类。如2010年全国卷Ⅱ第9小题,题目要求筛选“全都表明康保裔奋身杀敌的一组”,其中②句说的是身边人劝康保裔逃跑;⑥句是说张凝和李重贵作战的情形,这两句的陈述主体分别是身边人、张凝和李重贵,都不是康保裔,可把异类排除,其它同类留存;而①句说的则是康保裔选精兵出征,这与奋身杀敌没有什么关系,也容易排除,故答案只能选③④⑤。
客观分析,仔细甄别 有些选项的陈述主体是一致的,但是所陈述的内容却不符合题干的内容要求。这时就需要我们客观分析题干中题眼的具体要求,把握筛选方向,仔细甄别,这样才有可能选出正确的答案。如2010年全国卷I第9小题,题目要求“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其中的“非凡胆识”四字可谓是本题的题眼,只有把握了这四个字。筛选才有可能正确无误。这里“胆”是有勇气,“识”是有见地,有见识,“非凡”是不同一般人。第②句是说王祎以打比方的方式来向皇帝进谏谈减赋问题,不足以表现非凡胆识。第④句是说王祎擅长史事,文采好。第⑤句是说王祎传达皇帝的旨意,向梁王劝说。以上三句陈述对象都是王祎,但是不符合题干中“非凡胆识”的要求。
查证事实,辨析正误 有的题目之所以难做,得分率不高,其主要原因就是命题者在选项中故意给我们设置了干扰项,让我们难辨庐山真面目。纵观这种命题,我们发现大多采用以下设障方式:(1)张冠李戴,把别人的言行安到中心人物头上。(2)游离于限制之外,信息表现的内容超出题干的要求。(3)混淆因果,用结果代替原因。比如人物因清廉而受到百姓的爱戴,但得民心是结果,显然,得民心并不是清廉的行为。如2010年山东卷第11小题,题目要求是“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本题中给我们设置的障碍较多,②④说的是权贵人,⑥说的是申甫死后之事。我们答题时如能正确识破这些干扰项,是不难选出正确答案的。
在将试题选项和原文对应比较之后,综合运用以上三种方法,再根据文意前后关系和逻辑顺序以及试题之中的各项指令要求进行最后的确认,排除干扰,便可以确定答案了。
【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屈突通仕隋为虎贲郎将。(隋)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进顿首日:“臣愿身就戮,以挺众死。”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其弟盖为长安令,亦以方严显……
高祖起,代王遗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日:“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既行。而显和来降。刘文静遗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
(投唐后)从平薛仁果,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帝闻,曰:“清以奉国,名定不虚。”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从讨王世充。时通二子在洛,帝曰:“今以东略属公,如二子何?”通曰:“臣老矣,不足当重任。然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今日之行,正当先驱,二儿死自其分,终不以私害义。”
(《新唐书·列传第十四》)
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屈突通“莅官劲正”和“清以奉国”的一组是( )
A.盖为长安令,亦以方严显/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
B.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
C.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
D.盖为长安令,亦以方严显/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屈突通“尽节于隋”的一组是( )
①臣愿身就戮,以挺众死。
②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
③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
④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
⑤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
⑥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参考答案】
1.B (A前句陈述对象是屈突通之弟,C屈突通对唐高祖所说的话,D前句陈述对象是屈突通之弟)
1.C (①体现的是他的刚直,③是桑显和的劝降之言,⑤是屈突通对唐高祖所说的话)
附参考译文:
屈突通担任隋的虎贲郎将。隋文帝杨坚命他审察陇西牧群记录,查出两万多匹隐藏的马。文帝大怒,收押了太仆卿慕容悉达和监牧官一千五百人,将要全部处斩……屈突通走上前磕头说:“臣愿意自己接受死罪,来抵众人的死罪。”文帝醒悟,说:“朕不明事理,竟到了这一地步。现在就全都赦免慕荣悉达等人,来表彰你的善言。”于是就减轻了对他们的处罚。后屈突通被提拨为左武卫将军。他为官刚劲正直,有犯法者,即使是自己的亲属也不包庇纵容。他的兄弟屈突盖担任长安令,也因方正严厉而显名……
高祖(唐高祖李渊)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唐兵久战不能攻下,高祖便留兵围攻,渡过了黄河,在饮马泉打败了屈突通的部将桑显和。这时,屈突通的情势十分窘迫,有人劝他投降,他说:“吾蒙受国家厚遇之恩,曾侍奉两个君主,怎能在此危难之际逃走?只有以死相报罢了”。他常常自己摸着脖子说:“应当为了国家来挨别人一刀!”不久,屈突通听说长安已被攻破,家属也都被李渊所俘,便命桑显和镇守潼关,自率主力要去洛阳。屈突通刚走,桑显和便投降了唐军。刘文静派副将窦琮、段志玄等率精锐骑兵追赶屈突通到了稠桑(今河南灵宝北)。屈突通就排阵抵御。窦琮派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去劝降,屈突通大喊道:“过去咱们是父子,现在就是仇人了。”命令手下士卒射杀他。桑显和对屈突通的部众说:“京城已被攻陷,各位的家都在关西,为什么又要到东边去呢?”众人皆扔掉兵器(投降)……
后来随唐军出战平定薛仁果,当时薛仁果的珍宝堆积如山,诸将皆争相抢夺,唯独屈突通一点也不掠取。唐高祖闻知此事后,说:“屈突通对朝廷如此清正,他的名声一定不是虚传的呵。”后来屈突通兼任陵东道行台仆射,跟从李世民讨伐王世充。当时屈突通的两个儿子们都在洛阳,皇帝说:“现在把向东征讨的重任交给你,你的两个儿子该如何安排呢?”屈突通说:“臣老了,不足以担当如此之重任了。但是过去陛下您释放了我这个俘虏,给我恩惠与礼遇,使我获得了新生,那个时候,我就应当发誓以死报效国家。现在出征,我正应该担当先导,而我两个儿子的生死自有他们自已的命运,我终不会因一己之私来损害公义的。”
此考点的基本题型有两种:一是从阅读材料中选出若干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要求选出符合某一指令信息的选项;二是叙述中心人物性格、品质,或景物、事物的特征,或论述的观点、论据等不同的两个方面,选项两两编组,要求选出全都符合指令信息的一组选项。
本文拟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设题的干扰角度和解题思路入手,帮助大家掌握此类题目的解题规律和技巧,从而去伪存真,有效筛选。
剔除异类,留存同类 在文言文信息筛选题中,经常存在某些被选文句的陈述主体与题干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文句大多数恰恰是应被排除的选项。因此在做题中首先要准确把握题干的陈述主体,再全面阅读文本,看清所选文句的陈述主体是否与题干一致,做到剔除异类,留存同类。如2010年全国卷Ⅱ第9小题,题目要求筛选“全都表明康保裔奋身杀敌的一组”,其中②句说的是身边人劝康保裔逃跑;⑥句是说张凝和李重贵作战的情形,这两句的陈述主体分别是身边人、张凝和李重贵,都不是康保裔,可把异类排除,其它同类留存;而①句说的则是康保裔选精兵出征,这与奋身杀敌没有什么关系,也容易排除,故答案只能选③④⑤。
客观分析,仔细甄别 有些选项的陈述主体是一致的,但是所陈述的内容却不符合题干的内容要求。这时就需要我们客观分析题干中题眼的具体要求,把握筛选方向,仔细甄别,这样才有可能选出正确的答案。如2010年全国卷I第9小题,题目要求“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其中的“非凡胆识”四字可谓是本题的题眼,只有把握了这四个字。筛选才有可能正确无误。这里“胆”是有勇气,“识”是有见地,有见识,“非凡”是不同一般人。第②句是说王祎以打比方的方式来向皇帝进谏谈减赋问题,不足以表现非凡胆识。第④句是说王祎擅长史事,文采好。第⑤句是说王祎传达皇帝的旨意,向梁王劝说。以上三句陈述对象都是王祎,但是不符合题干中“非凡胆识”的要求。
查证事实,辨析正误 有的题目之所以难做,得分率不高,其主要原因就是命题者在选项中故意给我们设置了干扰项,让我们难辨庐山真面目。纵观这种命题,我们发现大多采用以下设障方式:(1)张冠李戴,把别人的言行安到中心人物头上。(2)游离于限制之外,信息表现的内容超出题干的要求。(3)混淆因果,用结果代替原因。比如人物因清廉而受到百姓的爱戴,但得民心是结果,显然,得民心并不是清廉的行为。如2010年山东卷第11小题,题目要求是“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本题中给我们设置的障碍较多,②④说的是权贵人,⑥说的是申甫死后之事。我们答题时如能正确识破这些干扰项,是不难选出正确答案的。
在将试题选项和原文对应比较之后,综合运用以上三种方法,再根据文意前后关系和逻辑顺序以及试题之中的各项指令要求进行最后的确认,排除干扰,便可以确定答案了。
【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屈突通仕隋为虎贲郎将。(隋)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进顿首日:“臣愿身就戮,以挺众死。”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其弟盖为长安令,亦以方严显……
高祖起,代王遗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日:“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既行。而显和来降。刘文静遗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
(投唐后)从平薛仁果,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帝闻,曰:“清以奉国,名定不虚。”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从讨王世充。时通二子在洛,帝曰:“今以东略属公,如二子何?”通曰:“臣老矣,不足当重任。然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今日之行,正当先驱,二儿死自其分,终不以私害义。”
(《新唐书·列传第十四》)
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屈突通“莅官劲正”和“清以奉国”的一组是( )
A.盖为长安令,亦以方严显/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
B.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
C.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
D.盖为长安令,亦以方严显/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屈突通“尽节于隋”的一组是( )
①臣愿身就戮,以挺众死。
②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
③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
④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
⑤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
⑥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参考答案】
1.B (A前句陈述对象是屈突通之弟,C屈突通对唐高祖所说的话,D前句陈述对象是屈突通之弟)
1.C (①体现的是他的刚直,③是桑显和的劝降之言,⑤是屈突通对唐高祖所说的话)
附参考译文:
屈突通担任隋的虎贲郎将。隋文帝杨坚命他审察陇西牧群记录,查出两万多匹隐藏的马。文帝大怒,收押了太仆卿慕容悉达和监牧官一千五百人,将要全部处斩……屈突通走上前磕头说:“臣愿意自己接受死罪,来抵众人的死罪。”文帝醒悟,说:“朕不明事理,竟到了这一地步。现在就全都赦免慕荣悉达等人,来表彰你的善言。”于是就减轻了对他们的处罚。后屈突通被提拨为左武卫将军。他为官刚劲正直,有犯法者,即使是自己的亲属也不包庇纵容。他的兄弟屈突盖担任长安令,也因方正严厉而显名……
高祖(唐高祖李渊)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唐兵久战不能攻下,高祖便留兵围攻,渡过了黄河,在饮马泉打败了屈突通的部将桑显和。这时,屈突通的情势十分窘迫,有人劝他投降,他说:“吾蒙受国家厚遇之恩,曾侍奉两个君主,怎能在此危难之际逃走?只有以死相报罢了”。他常常自己摸着脖子说:“应当为了国家来挨别人一刀!”不久,屈突通听说长安已被攻破,家属也都被李渊所俘,便命桑显和镇守潼关,自率主力要去洛阳。屈突通刚走,桑显和便投降了唐军。刘文静派副将窦琮、段志玄等率精锐骑兵追赶屈突通到了稠桑(今河南灵宝北)。屈突通就排阵抵御。窦琮派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去劝降,屈突通大喊道:“过去咱们是父子,现在就是仇人了。”命令手下士卒射杀他。桑显和对屈突通的部众说:“京城已被攻陷,各位的家都在关西,为什么又要到东边去呢?”众人皆扔掉兵器(投降)……
后来随唐军出战平定薛仁果,当时薛仁果的珍宝堆积如山,诸将皆争相抢夺,唯独屈突通一点也不掠取。唐高祖闻知此事后,说:“屈突通对朝廷如此清正,他的名声一定不是虚传的呵。”后来屈突通兼任陵东道行台仆射,跟从李世民讨伐王世充。当时屈突通的两个儿子们都在洛阳,皇帝说:“现在把向东征讨的重任交给你,你的两个儿子该如何安排呢?”屈突通说:“臣老了,不足以担当如此之重任了。但是过去陛下您释放了我这个俘虏,给我恩惠与礼遇,使我获得了新生,那个时候,我就应当发誓以死报效国家。现在出征,我正应该担当先导,而我两个儿子的生死自有他们自已的命运,我终不会因一己之私来损害公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