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蜀中九年生活,陆游的词风发生巨大转变。乾道八年(1172),陆游的处境更是发生巨大转折。这年中长达9个月的南郑边塞生活,开阔了陆游的视野境界,也开拓了词风,更是陆游一生最引以为怀念的纵情岁月。本文试图从乾道八年陆游的经历及词的创作入手,结合陆游深入边境最终黯然离去的史实,分析这一年间陆游词风的转变历程。
关键词: 陆游词 蜀中词 词风转变
陆游专力写诗,词仅为其“诗余”。《渭南文集》收录词两卷,一百三十首;《全宋词》收录陆游词一百四十五首。存词量虽少,却也道尽作者的人生历程:少年感情受挫、三十而立正当壮年报国无门、出仕蜀中意气风发、东归后隐居田园依旧心系国家……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出仕蜀中九年间的创作,鲜明记录了作者蜀地心态的变化,词风转变巨大,情感落差明显,值得一探缘由。
自乾道六年(1170年)至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在蜀中九年。颠沛辗转于夔州、南郑、成都、嘉州、荣州、蜀州等地,官职数度改变,环境天差地别,心境也随之起起落落。期间,陆游作词四十五首,真实记录了心境的转折。尤其是乾道八年(1172年)这一年,陆游曾身处南郑抗金前线的烽火边关,也曾迷失于成都市井的繁荣奢靡中。跌宕起伏的经历影响了陆游的心境,也造就了一年之间词风的巨大差异。
一、乾道八年前陆游蜀中词创作状况
乾道五年十二月,陆游被任命为夔州通判,次年五月离山阴赴夔州上任,直至乾道八年正月离开夔州赴南郑前线,寓居夔州一载有余。期间,陆游共作词四首,《满江红》、《感皇恩》、《蓦山溪》三首均是与时任夔州知州王伯庠的唱和之作,或同游有感,或贺寿,或表离别之感。唯有《木兰花》一词,很能体现陆游对夔州的看法和在夔州任上的精神风貌。
【木兰花·立春日作】[1]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唐关上草。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本词作于乾道七年立春日,此时陆游到夔州不过一年多,却在词作开篇称“三年”,凸显在蜀中度日如年之感。且用“流落”二字奠定全词感情基调:书落魄,哀惆怅,叹仕途不顺,命途多舛。整个上半片描述“流落”的落魄样:“青衫”言仕途不顺官职低微,“破尽”可见穷至极点,“尘满帽”写出作者赴任途中风尘仆仆。“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唐关上草”两句更是拿浮云和杂草自比,身世似浮云飘落不定,哀愁却似杂草除之不尽!
下片词人感叹立春酒好,意欲借酒消愁,大醉而归,却终究无法摆脱心底抑郁潦倒,力求报国而无门的沮丧心情。最后一句表面上说人人都在长一岁而非我一人独自老去,实际上正是深感时光虚度,年华空老。狂歌当哭,欲哭而笑,表面热闹和内心深处的寂寞凄凉顿生对比,将词人在夔州生活时灯红酒绿的表象揭去,直抵悲凉内心。
入蜀前,陆游已经历数度官场沉浮:隆兴元年贬出临安任镇江通判,乾道二年又因为“力说张浚用兵”,被削官归山阴故里。一次次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强加罢黜,陆游的精神状态深受打击,怀才不遇之痛始终盘桓在心。带着这种精神状态入蜀,加之夔州通判不过是一个有名无实的闲职,进一步消磨着词人的报国激情,心中的豪情壮志与悠闲沉闷的现实之间产生强烈对比,产生的苦闷抑郁直接体现在了《木兰花》一词中。
二、乾道八年的词风辗转变化
1.趋向豪放壮阔
在夔州消磨了近两年之后,乾道八年,陆游迎来了人生中最为意气风发的一段时日。据《放翁词编年笺注》:“枢密使王炎宣抚四川。驻汉中,辟幕府,以左承议郎权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建检法官。正月,自夔州启行赴南郑。”[2]自此,陆游开始约为9个月的抗金前线戎马生活。这段时期,陆游共作词六首,其中《临江仙》、《鹧鸪天》、《蝶恋花》三首为夔州至南郑沿途所作,《临江仙》写夜宿果州时所见景色,《鹧鸪天》写夜宿葭萌驿时所见所感,而《蝶恋花》则是写对于某个青楼歌女的思念。内容不尽相同,但乐观积极的情绪萦绕在字里行间,展现出与在夔州时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彰显出词人对即将到来戎马生活的期待。
三月,陆游抵达南郑前线,开始在王炎帐下的兵戎生活。年近半百之时终于可以亲临前线一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3]的夙愿,兴奋异常!南郑半年,陆游留下三首词,分别为《望梅》、《浣沙溪》、《秋波媚》。《望梅》一词表面写梅花,实则抒发陆游渴望收复旧地的迫切心情。“终日凭高,诮不见、江东消息”一句,“终日”将词人急切渴望的心情体现的淋漓尽致。“诮不见、江东消息”却又为词人的这种热切蒙上了一层阴影:为何东方临安总不来消息?似乎也预示着词人最终不能得偿所愿,南宋王朝只能偏安一隅,苟且偷安的结局。
陆游蜀中词创作思想的最高潮降临于这一年的七月,此时南郑前线形势大好,词人心生万般豪情。据朱东润先生《陆游传》所写,“七月的一天陆游和宣抚司的幕友们前往高兴亭喝酒,此处与长安城南终南山遥对,陆游由此心生万丈豪情,连赋《浣溪沙》、《秋波媚》两词。”[4]《浣溪沙》一词究竟是否为在高兴亭所作,尚有争议,《秋波媚》一词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陆游此时的豪迈胸怀:
【秋波媚】[5]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词前有小序,为“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而作。此时是乾道八年秋天,陆游在王炎幕府中担当重要角色,一直在为进军关中直取长安做着准备。而长安城中的百姓们也不屈服于异族统治,希望归宋,采取各种手段为王炎军队传输消息。到了七月十六日陆游登台这一天,形势可谓是对南宋军队十分有利,只待南宋军队发动攻击,与城内里应外合,长安便唾手可得。胜利近在眼前,陆游与朋友们兴奋异常,酒深情醉,词应运而生。
上片写登高酹酒。开篇二句描绘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边城”、“角声”、“烽火”、“高台”四个意象的堆积,渲染出一幅边地前线的雄浑画面,为诗人登高酹酒提供了开阔浩大的背景。后三句正面描写词人的动作,“悲歌击筑”,采用荆轲刺秦王的典故,表示誓死夺取胜利的决心,更使作品平添一份“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色彩。紧接着“凭高酹酒”,“酹酒”这一动作原本用来祭祀殉国将士的亡灵,但在这更重要的是预祝收复长安。此时的天公仿佛也会成人之美,原本重重叠叠的乌云退去,露出了皎洁的南山月。是日正值七月十六日,一轮圆月照亮了词人周围的景色,清晰自然,词人仿佛也透过这明亮的月光真正看到“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6] 由这几首词可以看出,此时陆游的心境与在夔州时的郁郁不得志已有天壤之别。南郑前线数月,金戈铁马的豪壮生活,使作者压抑多年的情感得以抒发:积极的人生观,顽强的生命力,豪情万丈的胸怀,收复沦陷区的雄心大志以及对胜利的渴望,喷薄而出表现在每一首词作里。
这一阶段的词作,题材不只局限于描写边塞的戎马生活,也有轻歌曼舞、美妙佳人,间或也有垂泪而下的伤感。但基调已一扫入蜀前期寓居夔州时的消极压抑,转而昂扬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在陆游已年近半百之际,仿佛又重焕青春般激情四溢。
2.急转直下的悲凉词风
至此,陆游词风愈发斗志昂扬。然而,整体局势在这一年的九月突然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乾道八年九月九日,王炎内调回临安枢密院。大战在即主帅却突遭调换,说明朝廷对收复行动并不支持!策划已久的反攻计划不了了之,转眼间,昨日还信誓旦旦的宣抚司幕僚们都星散了,陆游则在成都得到了新的官职。
错失收复良机,临安直接扼杀了即将到手的胜利,陆游不得不黯然离开前线。这一事实严重打击了陆游,使其身心俱疲,情绪心态也急转直下,由豪情万丈再一次陷入了悲凉的无底深渊。自南郑至成都途中,陆游创作了《清商怨》、《齐天乐》两首词,词中感情孤苦哀怜,与数月前的积极向上判若两人。
《清商怨》于陆游返成都时夜宿葭萌驿所作。而在年初,自夔州赴南郑的途中,词人也曾宿于葭萌驿,赋《鹧鸪天》词一首。对比两首词,发现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景物,时隔数月,意境情怀却大相径庭:
【鹧鸪天】[7]
看尽巴山看蜀山。子规江上过春残。惯眠古驿常安枕,熟听阳关不惨颜。
慵服气,懒烧丹。不妨青鬓戏人间。秘传一字神仙诀,说与君知只是顽。
【清商怨】[8]
江头日暮痛饮。乍雪晴犹凛。山驿凄凉,灯昏人独寝。
鸳机新寄断锦,叹往事、不堪重省。梦破南楼,绿云堆一枕。
《鹧鸪天》一词作于三月赴南郑途中,彼时的词人对未来充满希冀,词中“惯眠古驿常安枕,熟听阳关不惨颜”、“慵服气,懒烧丹,不妨青鬓戏人间”清楚明白的表明了陆游对于此时的生活状态是较为满意的,期待着正值壮年的自己可有所作为。而结尾一个“顽”字更是直揭词眼:顽强。词人自认为性格刚强,虽经磨难,但内心报国激情未曾熄灭,前路上各种困难也不能磨灭这种决心。
《清商怨》则丧失了顽强坚韧的气度。开句“日暮”二字,夕阳西下,漫天昏沉,大背景的描写便已显露出词人凄凉的心绪,或许也暗示着作者自己的人生就将如暮日一般,失去光芒。“乍雪晴犹凛”,“凛”字凸显的不仅是外在寒冷,更是词人内心的寒心、凛然,由雪后清寒映出心境之寒,自外而内,有内而发,无法摆脱。“山驿凄凉,灯昏人独寝”两句,则和《鹧鸪天》“惯眠古驿常安枕”一句形成鲜明对比。宿于同一间驿站中,《鹧鸪天》中是不以为事,高枕无忧;《清商怨》中则是顿觉孤单,环境凄凉而无眠。
无法成眠,词人便开始回忆,想起了曾经枕边人的陪伴,想起了鸳鸯机梭织出的美丽锦缎……独宿的凄凉,往事的温馨,一正一反的对比,更衬托出目前的凄凉处境。这里,词人抒国仇家恨、羁旅愁思,同时将艳情加入了词中,也正是与同年三月所作《蝶恋花》的前后呼应:当日欢爱都已过去,“鸳机新寄断锦”表明一刀两断的决心,丝毫没有挽回余地。梦破了,无论是情感或是家国之恨,陆游在此时,只剩无限凄凉。
稍后的《齐天乐》一词,更是直接发出了“征途自厌”的感慨,已然厌倦在蜀中漂泊不定的生活,显露出自暴自弃的倾向。再回想《鹧鸪天》中“顽”字,感慨良多:一场戛然而止,没有结局的前线戎马生活,彻底摧毁了词人的内心激情和信仰,从此再不复《秋波媚》的激情豪言。
乾道八年,陆游作词数量稀少,至今仅存词六首。区区六首词,却涵盖了陆游自消沉至风发最后又重归落寞的心路历程:从年初赶赴前线途中《鹧鸪天》等词逐步脱离压抑词风,转向积极进取,至年中《望梅》、《浣沙溪》、《秋波媚》达到了豪迈壮阔,激情昂扬的最高峰,再至九月之后直泻千里落入怆凉深渊的《清商怨》、《齐天乐》,心境词境的转变皆源于身临南郑前线力求抗金而最终不得的一段军旅生涯。这一段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人生经历,使作者词风呈现出郁郁不得志——豪情肆意——悲怆消极的完整转变过程,成为陆游蜀中词风转变的一个缩影,更可从中窥得词人整体词风转变的几丝印记。
参考文献:
[1][宋]陆游撰.渭南文集.第四十九卷.
[2]夏承焘,吴熊和笺注.放翁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58.
[3]出自陆游诗.观大散关图有感.
[4]朱东润著.陆游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05.
[5][宋]陆游撰.渭南文集.第四十九卷.
[6]邹志方选注.陆游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211.
[7][宋]陆游撰.渭南文集.第四十九卷.
[8][宋]陆游撰.渭南文集.第四十九卷.
关键词: 陆游词 蜀中词 词风转变
陆游专力写诗,词仅为其“诗余”。《渭南文集》收录词两卷,一百三十首;《全宋词》收录陆游词一百四十五首。存词量虽少,却也道尽作者的人生历程:少年感情受挫、三十而立正当壮年报国无门、出仕蜀中意气风发、东归后隐居田园依旧心系国家……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出仕蜀中九年间的创作,鲜明记录了作者蜀地心态的变化,词风转变巨大,情感落差明显,值得一探缘由。
自乾道六年(1170年)至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在蜀中九年。颠沛辗转于夔州、南郑、成都、嘉州、荣州、蜀州等地,官职数度改变,环境天差地别,心境也随之起起落落。期间,陆游作词四十五首,真实记录了心境的转折。尤其是乾道八年(1172年)这一年,陆游曾身处南郑抗金前线的烽火边关,也曾迷失于成都市井的繁荣奢靡中。跌宕起伏的经历影响了陆游的心境,也造就了一年之间词风的巨大差异。
一、乾道八年前陆游蜀中词创作状况
乾道五年十二月,陆游被任命为夔州通判,次年五月离山阴赴夔州上任,直至乾道八年正月离开夔州赴南郑前线,寓居夔州一载有余。期间,陆游共作词四首,《满江红》、《感皇恩》、《蓦山溪》三首均是与时任夔州知州王伯庠的唱和之作,或同游有感,或贺寿,或表离别之感。唯有《木兰花》一词,很能体现陆游对夔州的看法和在夔州任上的精神风貌。
【木兰花·立春日作】[1]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唐关上草。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本词作于乾道七年立春日,此时陆游到夔州不过一年多,却在词作开篇称“三年”,凸显在蜀中度日如年之感。且用“流落”二字奠定全词感情基调:书落魄,哀惆怅,叹仕途不顺,命途多舛。整个上半片描述“流落”的落魄样:“青衫”言仕途不顺官职低微,“破尽”可见穷至极点,“尘满帽”写出作者赴任途中风尘仆仆。“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唐关上草”两句更是拿浮云和杂草自比,身世似浮云飘落不定,哀愁却似杂草除之不尽!
下片词人感叹立春酒好,意欲借酒消愁,大醉而归,却终究无法摆脱心底抑郁潦倒,力求报国而无门的沮丧心情。最后一句表面上说人人都在长一岁而非我一人独自老去,实际上正是深感时光虚度,年华空老。狂歌当哭,欲哭而笑,表面热闹和内心深处的寂寞凄凉顿生对比,将词人在夔州生活时灯红酒绿的表象揭去,直抵悲凉内心。
入蜀前,陆游已经历数度官场沉浮:隆兴元年贬出临安任镇江通判,乾道二年又因为“力说张浚用兵”,被削官归山阴故里。一次次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强加罢黜,陆游的精神状态深受打击,怀才不遇之痛始终盘桓在心。带着这种精神状态入蜀,加之夔州通判不过是一个有名无实的闲职,进一步消磨着词人的报国激情,心中的豪情壮志与悠闲沉闷的现实之间产生强烈对比,产生的苦闷抑郁直接体现在了《木兰花》一词中。
二、乾道八年的词风辗转变化
1.趋向豪放壮阔
在夔州消磨了近两年之后,乾道八年,陆游迎来了人生中最为意气风发的一段时日。据《放翁词编年笺注》:“枢密使王炎宣抚四川。驻汉中,辟幕府,以左承议郎权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建检法官。正月,自夔州启行赴南郑。”[2]自此,陆游开始约为9个月的抗金前线戎马生活。这段时期,陆游共作词六首,其中《临江仙》、《鹧鸪天》、《蝶恋花》三首为夔州至南郑沿途所作,《临江仙》写夜宿果州时所见景色,《鹧鸪天》写夜宿葭萌驿时所见所感,而《蝶恋花》则是写对于某个青楼歌女的思念。内容不尽相同,但乐观积极的情绪萦绕在字里行间,展现出与在夔州时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彰显出词人对即将到来戎马生活的期待。
三月,陆游抵达南郑前线,开始在王炎帐下的兵戎生活。年近半百之时终于可以亲临前线一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3]的夙愿,兴奋异常!南郑半年,陆游留下三首词,分别为《望梅》、《浣沙溪》、《秋波媚》。《望梅》一词表面写梅花,实则抒发陆游渴望收复旧地的迫切心情。“终日凭高,诮不见、江东消息”一句,“终日”将词人急切渴望的心情体现的淋漓尽致。“诮不见、江东消息”却又为词人的这种热切蒙上了一层阴影:为何东方临安总不来消息?似乎也预示着词人最终不能得偿所愿,南宋王朝只能偏安一隅,苟且偷安的结局。
陆游蜀中词创作思想的最高潮降临于这一年的七月,此时南郑前线形势大好,词人心生万般豪情。据朱东润先生《陆游传》所写,“七月的一天陆游和宣抚司的幕友们前往高兴亭喝酒,此处与长安城南终南山遥对,陆游由此心生万丈豪情,连赋《浣溪沙》、《秋波媚》两词。”[4]《浣溪沙》一词究竟是否为在高兴亭所作,尚有争议,《秋波媚》一词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陆游此时的豪迈胸怀:
【秋波媚】[5]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词前有小序,为“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而作。此时是乾道八年秋天,陆游在王炎幕府中担当重要角色,一直在为进军关中直取长安做着准备。而长安城中的百姓们也不屈服于异族统治,希望归宋,采取各种手段为王炎军队传输消息。到了七月十六日陆游登台这一天,形势可谓是对南宋军队十分有利,只待南宋军队发动攻击,与城内里应外合,长安便唾手可得。胜利近在眼前,陆游与朋友们兴奋异常,酒深情醉,词应运而生。
上片写登高酹酒。开篇二句描绘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边城”、“角声”、“烽火”、“高台”四个意象的堆积,渲染出一幅边地前线的雄浑画面,为诗人登高酹酒提供了开阔浩大的背景。后三句正面描写词人的动作,“悲歌击筑”,采用荆轲刺秦王的典故,表示誓死夺取胜利的决心,更使作品平添一份“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色彩。紧接着“凭高酹酒”,“酹酒”这一动作原本用来祭祀殉国将士的亡灵,但在这更重要的是预祝收复长安。此时的天公仿佛也会成人之美,原本重重叠叠的乌云退去,露出了皎洁的南山月。是日正值七月十六日,一轮圆月照亮了词人周围的景色,清晰自然,词人仿佛也透过这明亮的月光真正看到“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6] 由这几首词可以看出,此时陆游的心境与在夔州时的郁郁不得志已有天壤之别。南郑前线数月,金戈铁马的豪壮生活,使作者压抑多年的情感得以抒发:积极的人生观,顽强的生命力,豪情万丈的胸怀,收复沦陷区的雄心大志以及对胜利的渴望,喷薄而出表现在每一首词作里。
这一阶段的词作,题材不只局限于描写边塞的戎马生活,也有轻歌曼舞、美妙佳人,间或也有垂泪而下的伤感。但基调已一扫入蜀前期寓居夔州时的消极压抑,转而昂扬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在陆游已年近半百之际,仿佛又重焕青春般激情四溢。
2.急转直下的悲凉词风
至此,陆游词风愈发斗志昂扬。然而,整体局势在这一年的九月突然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乾道八年九月九日,王炎内调回临安枢密院。大战在即主帅却突遭调换,说明朝廷对收复行动并不支持!策划已久的反攻计划不了了之,转眼间,昨日还信誓旦旦的宣抚司幕僚们都星散了,陆游则在成都得到了新的官职。
错失收复良机,临安直接扼杀了即将到手的胜利,陆游不得不黯然离开前线。这一事实严重打击了陆游,使其身心俱疲,情绪心态也急转直下,由豪情万丈再一次陷入了悲凉的无底深渊。自南郑至成都途中,陆游创作了《清商怨》、《齐天乐》两首词,词中感情孤苦哀怜,与数月前的积极向上判若两人。
《清商怨》于陆游返成都时夜宿葭萌驿所作。而在年初,自夔州赴南郑的途中,词人也曾宿于葭萌驿,赋《鹧鸪天》词一首。对比两首词,发现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景物,时隔数月,意境情怀却大相径庭:
【鹧鸪天】[7]
看尽巴山看蜀山。子规江上过春残。惯眠古驿常安枕,熟听阳关不惨颜。
慵服气,懒烧丹。不妨青鬓戏人间。秘传一字神仙诀,说与君知只是顽。
【清商怨】[8]
江头日暮痛饮。乍雪晴犹凛。山驿凄凉,灯昏人独寝。
鸳机新寄断锦,叹往事、不堪重省。梦破南楼,绿云堆一枕。
《鹧鸪天》一词作于三月赴南郑途中,彼时的词人对未来充满希冀,词中“惯眠古驿常安枕,熟听阳关不惨颜”、“慵服气,懒烧丹,不妨青鬓戏人间”清楚明白的表明了陆游对于此时的生活状态是较为满意的,期待着正值壮年的自己可有所作为。而结尾一个“顽”字更是直揭词眼:顽强。词人自认为性格刚强,虽经磨难,但内心报国激情未曾熄灭,前路上各种困难也不能磨灭这种决心。
《清商怨》则丧失了顽强坚韧的气度。开句“日暮”二字,夕阳西下,漫天昏沉,大背景的描写便已显露出词人凄凉的心绪,或许也暗示着作者自己的人生就将如暮日一般,失去光芒。“乍雪晴犹凛”,“凛”字凸显的不仅是外在寒冷,更是词人内心的寒心、凛然,由雪后清寒映出心境之寒,自外而内,有内而发,无法摆脱。“山驿凄凉,灯昏人独寝”两句,则和《鹧鸪天》“惯眠古驿常安枕”一句形成鲜明对比。宿于同一间驿站中,《鹧鸪天》中是不以为事,高枕无忧;《清商怨》中则是顿觉孤单,环境凄凉而无眠。
无法成眠,词人便开始回忆,想起了曾经枕边人的陪伴,想起了鸳鸯机梭织出的美丽锦缎……独宿的凄凉,往事的温馨,一正一反的对比,更衬托出目前的凄凉处境。这里,词人抒国仇家恨、羁旅愁思,同时将艳情加入了词中,也正是与同年三月所作《蝶恋花》的前后呼应:当日欢爱都已过去,“鸳机新寄断锦”表明一刀两断的决心,丝毫没有挽回余地。梦破了,无论是情感或是家国之恨,陆游在此时,只剩无限凄凉。
稍后的《齐天乐》一词,更是直接发出了“征途自厌”的感慨,已然厌倦在蜀中漂泊不定的生活,显露出自暴自弃的倾向。再回想《鹧鸪天》中“顽”字,感慨良多:一场戛然而止,没有结局的前线戎马生活,彻底摧毁了词人的内心激情和信仰,从此再不复《秋波媚》的激情豪言。
乾道八年,陆游作词数量稀少,至今仅存词六首。区区六首词,却涵盖了陆游自消沉至风发最后又重归落寞的心路历程:从年初赶赴前线途中《鹧鸪天》等词逐步脱离压抑词风,转向积极进取,至年中《望梅》、《浣沙溪》、《秋波媚》达到了豪迈壮阔,激情昂扬的最高峰,再至九月之后直泻千里落入怆凉深渊的《清商怨》、《齐天乐》,心境词境的转变皆源于身临南郑前线力求抗金而最终不得的一段军旅生涯。这一段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人生经历,使作者词风呈现出郁郁不得志——豪情肆意——悲怆消极的完整转变过程,成为陆游蜀中词风转变的一个缩影,更可从中窥得词人整体词风转变的几丝印记。
参考文献:
[1][宋]陆游撰.渭南文集.第四十九卷.
[2]夏承焘,吴熊和笺注.放翁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58.
[3]出自陆游诗.观大散关图有感.
[4]朱东润著.陆游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05.
[5][宋]陆游撰.渭南文集.第四十九卷.
[6]邹志方选注.陆游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211.
[7][宋]陆游撰.渭南文集.第四十九卷.
[8][宋]陆游撰.渭南文集.第四十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