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指导下,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出现了回归生活的新气象。回归生活是思想品德课改革的必然趋势。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要面向学生生活,确立教学目标;借助学生生活经验,启发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用生活事例创设教学情景,丰富教学活动。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学生;回归生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这一精神指导下,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出现了回归生活的新气象。这不仅是教学的本质需求,更是教学的价值追求。“回归生活”主要是力求使新课程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杜威曾指出:“从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也许能使人产生某种行动……但这种知识不能培养个人的主动性和使他终于他人的信念。”因此,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并能真正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的价值所在,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也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让生活走进思想品德课堂,将思想品德课堂引向生活。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生个体的情感需要,激励学生去生活,体验,经历,敢于开拓生活视野和生活内涵,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提升生活的境界,培养个人的良好品德,获得良好的自身发展。让思想品德课贴进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明白“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回归生活是思想品德课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的含义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主要含义是:教材编排要贴近学生生活,教学内容要体现学生生活,教学行为要围绕学生生活,教学问题要突出学生生活,教学方式要融入学生生活,教学目标要指导学生生活。要使复杂的教材内容简单化,使深奥的教学内容通俗化,使单一的教学手段多样化,使抽象的概念名词形象化,使呆板的教学课堂生活化。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明确的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
三、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的策略
(一)面向学生生活,确立教学目标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回归生活,这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也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向。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面向学生生活。我们的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实际,课标的要求,制定出切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步骤,分层次地完成課标及教材的教学目标。要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着眼于提升学生整体素养的需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例如教“学习咏叹调”时,重点是引导学生辨证地客观地看待学习中的苦与乐,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一种享受,学习是一种快乐”。我设计了三步教学法—— 第一步:“自由辩论会”: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正方观点:学习苦大于乐。反方观点:学习乐大于苦。教师总结学习是苦乐交织,但是从刚才辩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学习过程本身就充满着快乐。第二步:“小小读书会”: 让学生介绍一本自己印象最深的书籍,大家共同体会读书的乐趣。第三步:“献爱心活动”: 通过一些图片展示让学生感受失学儿童对上学求知的渴望,进而体会到“拥有学习的权利和机会是多么令人快乐。”并提问:对失学儿童的遭遇,你想说些什么呢?课堂教学设计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讲,并能分层次的完成教学目标。
(二)借助学生生活经验,启发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在教学“人格尊严权“这一内容时,我利用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身边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很多同学在私下喜欢以外号相互称谓,有的同学认为这是开玩笑,没什么了不起,有的认为这是不道德的,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侵犯了他人人格尊严的行为,很多同学也被起了外号,当你们被别人叫外号时,有什么感受?”有的说我长得可爱,同学们叫我“洋娃娃”我也能接受;有的说,我经常回答不出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的同学叫我“笨蛋”我很难受… …。我问“为什么同样是外号,为什么有的同学满意,有的同学不满意?”学生最后通过思考讨论后明白:诸如“笨蛋”这些外号是侮辱性外号,丑化了他人的形象,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是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行为。我说:“因为起外号或叫外号而引发的同学矛盾的现象屡见不鲜,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叫外号的呢?”学生各抒已见,“不起侮辱性外号”,“对起外号的同学应提出批评,但不能用武力解决… …”,爱起外号的同学也惭愧地低下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用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身边的生活资源,不仅让学生享受到了思想品德课学习的乐趣,也体会到了思想品德课的价值所在。
(三)用生活事例创设教学情景,丰富教学活动
思想品德新课程基于事例,基于生活,基于问题,适宜开展活动教学。美国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启发我们: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从生活事例中进行学习,通过用生活事例创设教学情景,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多听、多说、多看、多做、多演、多想,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十三课《持续和谐发展》第一目《计划生育是国策》时,课前我让学生观察学校学生放学时涌出校门的情景。上课时,我让学生描述放学时各年级学生涌出校门时的情景,然后再看多媒体投影:周口火车站、汽车上、商场人多拥挤的情景,并说一说这些情景给你的感受。学生从学校放学等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到人多,从而感受到中国人口众多。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来了。
这节课,巧用教材内容创设情景,在人性化的教育氛围中,让学生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的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学生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自己总结出知识,特别可信,而且容易记住。让学生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感性认识,同时,这种认识又能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景中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学生;回归生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这一精神指导下,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出现了回归生活的新气象。这不仅是教学的本质需求,更是教学的价值追求。“回归生活”主要是力求使新课程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杜威曾指出:“从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也许能使人产生某种行动……但这种知识不能培养个人的主动性和使他终于他人的信念。”因此,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并能真正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的价值所在,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也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让生活走进思想品德课堂,将思想品德课堂引向生活。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生个体的情感需要,激励学生去生活,体验,经历,敢于开拓生活视野和生活内涵,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提升生活的境界,培养个人的良好品德,获得良好的自身发展。让思想品德课贴进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明白“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回归生活是思想品德课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的含义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主要含义是:教材编排要贴近学生生活,教学内容要体现学生生活,教学行为要围绕学生生活,教学问题要突出学生生活,教学方式要融入学生生活,教学目标要指导学生生活。要使复杂的教材内容简单化,使深奥的教学内容通俗化,使单一的教学手段多样化,使抽象的概念名词形象化,使呆板的教学课堂生活化。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明确的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
三、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的策略
(一)面向学生生活,确立教学目标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回归生活,这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也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向。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面向学生生活。我们的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实际,课标的要求,制定出切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步骤,分层次地完成課标及教材的教学目标。要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着眼于提升学生整体素养的需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例如教“学习咏叹调”时,重点是引导学生辨证地客观地看待学习中的苦与乐,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一种享受,学习是一种快乐”。我设计了三步教学法—— 第一步:“自由辩论会”: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正方观点:学习苦大于乐。反方观点:学习乐大于苦。教师总结学习是苦乐交织,但是从刚才辩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学习过程本身就充满着快乐。第二步:“小小读书会”: 让学生介绍一本自己印象最深的书籍,大家共同体会读书的乐趣。第三步:“献爱心活动”: 通过一些图片展示让学生感受失学儿童对上学求知的渴望,进而体会到“拥有学习的权利和机会是多么令人快乐。”并提问:对失学儿童的遭遇,你想说些什么呢?课堂教学设计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讲,并能分层次的完成教学目标。
(二)借助学生生活经验,启发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在教学“人格尊严权“这一内容时,我利用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身边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很多同学在私下喜欢以外号相互称谓,有的同学认为这是开玩笑,没什么了不起,有的认为这是不道德的,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侵犯了他人人格尊严的行为,很多同学也被起了外号,当你们被别人叫外号时,有什么感受?”有的说我长得可爱,同学们叫我“洋娃娃”我也能接受;有的说,我经常回答不出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的同学叫我“笨蛋”我很难受… …。我问“为什么同样是外号,为什么有的同学满意,有的同学不满意?”学生最后通过思考讨论后明白:诸如“笨蛋”这些外号是侮辱性外号,丑化了他人的形象,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是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行为。我说:“因为起外号或叫外号而引发的同学矛盾的现象屡见不鲜,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叫外号的呢?”学生各抒已见,“不起侮辱性外号”,“对起外号的同学应提出批评,但不能用武力解决… …”,爱起外号的同学也惭愧地低下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用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身边的生活资源,不仅让学生享受到了思想品德课学习的乐趣,也体会到了思想品德课的价值所在。
(三)用生活事例创设教学情景,丰富教学活动
思想品德新课程基于事例,基于生活,基于问题,适宜开展活动教学。美国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启发我们: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从生活事例中进行学习,通过用生活事例创设教学情景,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多听、多说、多看、多做、多演、多想,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十三课《持续和谐发展》第一目《计划生育是国策》时,课前我让学生观察学校学生放学时涌出校门的情景。上课时,我让学生描述放学时各年级学生涌出校门时的情景,然后再看多媒体投影:周口火车站、汽车上、商场人多拥挤的情景,并说一说这些情景给你的感受。学生从学校放学等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到人多,从而感受到中国人口众多。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来了。
这节课,巧用教材内容创设情景,在人性化的教育氛围中,让学生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的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学生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自己总结出知识,特别可信,而且容易记住。让学生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感性认识,同时,这种认识又能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景中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