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具体目标要求教学要扭转过去过分关注“知识传授”的局面,转而以尊重学生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作为其基本信条。
面对这样的教学特点,对于习惯了“旧的”教学方式的教师来说,要想在新教材的实施中顺应课程要求,就必须在教学中有所改变。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真正的平等的对话关系
当学生利用有的工具去寻求未知时,老师只有适时地做引导,一层一层地“剥笋”,新的知识才会在这个过程中生成。新教材的内容有较好的逻辑性,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提问”来完成新知识的引入学习。例如《二力平衡》这节内容,我是这样引导的:
首先,让学生回答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然后教师提出: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在特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这个条件是什么?
学生:物体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
教师: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你能找到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物体吗?
学生:找不到!
教师:那在我们的周围,有没有保持静止的物体或者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呢?
学生:有!比如我们教室摆放的课桌,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教师:那么是不是牛顿第一定律对物体运动情形的表述出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
教师: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研究一下牛顿第一定律的描述……
(师生一起分析定律的内容)
教师: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牛顿第一定律并不排除物体在受力的作用是也会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形。也就是说: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状态或者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到这里,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自然地引入新课平衡力的学习了。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理解,又加深了学生对定律的认识:物体在受到特殊的力的作用时,也会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同时还能引起学生学习这种力的兴趣,为平衡力的学习做好精神上的准备。这样有层次地引导和师生对话,避免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弊端,加强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力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标实施中要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如“如何测量一枚硬币的直径”这个问题,教师不用把成型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的办法,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居然想出了三四种简单易行的测量方法。这种方式,就是借大家之口来学习,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感觉到他们正在做一件很有创新意义的事情。
2.教师要精选知识的着力点
物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达到某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基本着力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灵活地设计教学目标,以学生跳一跳可以达到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基线,对程度较好的学生还可适当调高目标,从而做到因材施教,使分层教学在每节课中都能落到实处;精选适应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学习内容。
如《物质的三态温度》一节中“温度计的使用”教学中,常规教学方法是:小组分发温度计,观察温度计,并自主阅读温度计使用说明书,了解温度计的构造、测温原理、刻度划分、正确使用等知识,最后实验总结内容。
我另辟蹊径,以土温度计的制造为着力点,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突出了科学探究方法,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前后两种教学方法相比,显然后者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学生的收获会更大,效果当然也会更好。
3.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把教材作为“学生学习新知的工具”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照本宣科”,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传声筒”。要认真钻研教材,勤于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环境中探索未知,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例如在《密度》一节教学中,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的概念早已在同学们脑中形成,大可不必赘述,但它的质量和体积之间具有怎样的数值关系呢?对学生来说,最难的是怎么才能猜想到利用“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并进而得出同种物质这个比值可能相同、不同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可能不同这一假设。课堂中,我以生活中大家常用的硬币入手,如一枚一元硬币质量为m,则两枚一元硬币质量学生当然知道是2m,进而提出若n枚一元硬币质量为多少?学生在已学的代数知识基础上可很轻而易举得出其总质量为nm。以此为基点,就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这样的一系列的猜想:“硬币的质量增大几倍,它的体积也增大几倍”,即“硬币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正比的关系”。进而产生这样的联想:“硬币是这样,其他物质是否也有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规律?”,“各种物质质量跟体积都成正比,但不同物质间这个正比关系是否一定都相同”,即“不同物质之间如何比较?”……在此基础上,学生们通过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就能很容易推出利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来鉴别物质的猜想,学习的兴趣也有所增强。
4.教师要创设教学中的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难想象一个毫无乐趣的课堂会是一个有效课堂。那怎么才能形成这样的理想氛围呢?我的回答是:努力创设每堂课的兴奋点,形成强大的学习场。
4.1设计情境,激发兴趣。
课堂伊始就要让学生充满新奇,进而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走进所学内容。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激起全体学生的这种盎然兴趣?这也许只是课前预设的一串问题;也许仅仅是貌似信手拈来的一个小小的演示实验;也许只是老师向同学们展示的一幅PPT图片;也许源于一段占时几十秒的视频……
新课引入时,教者出示一根用金属丝绕制的顶部扎有数十根白塑料丝的自制教具,用绝缘体夹住后,将金属丝接触静电起电机的金属球,一瞬间塑料丝全绽开了,就像一朵盛开的“雪绒花”开放在初春的课堂上,更妙的是老师的点评“是什么使这朵美丽的雪绒花在我们的教室里绽放?下面我们一起探究它盛开的秘密吧!”一句话,使这朵“奇花”在我心中绽放了七年,学生当时的兴奋之感可想而知。
4.2热点举例,拓展兴趣。
当下的热点,往往就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如2010年的世界杯;近年来我国的“嫦娥工程”;世博会等都是学生极其感兴趣的热点问题。举这些例子能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4.3联系实际,升华兴趣。
对初中生而言,没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是不可信的。只有与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会感到自己的所学是有用的,可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疑难,甚至改变身边的生活面貌。这种体验往往能激起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使物理学习兴趣达到升华。《声现象》学完了,不妨来个自制“乐器”音乐会;用自制的“温度计”测一下这几天的气温有何变化;谈谈如何利用所学设计出一所“冬暖夏凉”的建筑。我家正在搞装潢,帮父母设计一下房间里的电路,和父母一起挑选既美观又节电的灯饰;我们昆山是一个“鱼米之乡”,如何使我们的绿色家园天更蓝、水更清、鱼更肥、米更香?……
5.教师要树立新的“人才”观
现代社会需要的不是“考试型”的“书呆子”,而是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正确对待成绩与能力的关系。新的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物理学习的方法,领略物理知识的得出过程,重温物理学家探究知识的科学历程,从而通过体验性的过程使学生具有善于学习、善于质疑、善于探究的能力。故此,教师不能完全受教学成绩的束缚,而要在保证成绩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探究实验的能力。
6.教师要及时“充电”,时刻保持自身知识的“鲜活”,避免自己成为“一潭死水”
今天的社会,是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物理教师要及时学习,了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与新的发展动态。在课堂上,随时地向学生进行渗透,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趣味性,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为了在教学中能有一个满意的效果,物理教师务必要“博览群书”、“博览群网”,让自己那“一桶水”始终保持“满溢”的“鲜活”状态。
面对这样的教学特点,对于习惯了“旧的”教学方式的教师来说,要想在新教材的实施中顺应课程要求,就必须在教学中有所改变。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真正的平等的对话关系
当学生利用有的工具去寻求未知时,老师只有适时地做引导,一层一层地“剥笋”,新的知识才会在这个过程中生成。新教材的内容有较好的逻辑性,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提问”来完成新知识的引入学习。例如《二力平衡》这节内容,我是这样引导的:
首先,让学生回答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然后教师提出: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在特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这个条件是什么?
学生:物体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
教师: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你能找到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物体吗?
学生:找不到!
教师:那在我们的周围,有没有保持静止的物体或者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呢?
学生:有!比如我们教室摆放的课桌,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教师:那么是不是牛顿第一定律对物体运动情形的表述出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
教师: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研究一下牛顿第一定律的描述……
(师生一起分析定律的内容)
教师: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牛顿第一定律并不排除物体在受力的作用是也会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形。也就是说: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状态或者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到这里,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自然地引入新课平衡力的学习了。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理解,又加深了学生对定律的认识:物体在受到特殊的力的作用时,也会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同时还能引起学生学习这种力的兴趣,为平衡力的学习做好精神上的准备。这样有层次地引导和师生对话,避免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弊端,加强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力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标实施中要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如“如何测量一枚硬币的直径”这个问题,教师不用把成型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的办法,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居然想出了三四种简单易行的测量方法。这种方式,就是借大家之口来学习,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感觉到他们正在做一件很有创新意义的事情。
2.教师要精选知识的着力点
物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达到某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基本着力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灵活地设计教学目标,以学生跳一跳可以达到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基线,对程度较好的学生还可适当调高目标,从而做到因材施教,使分层教学在每节课中都能落到实处;精选适应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学习内容。
如《物质的三态温度》一节中“温度计的使用”教学中,常规教学方法是:小组分发温度计,观察温度计,并自主阅读温度计使用说明书,了解温度计的构造、测温原理、刻度划分、正确使用等知识,最后实验总结内容。
我另辟蹊径,以土温度计的制造为着力点,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突出了科学探究方法,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前后两种教学方法相比,显然后者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学生的收获会更大,效果当然也会更好。
3.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把教材作为“学生学习新知的工具”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照本宣科”,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传声筒”。要认真钻研教材,勤于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环境中探索未知,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例如在《密度》一节教学中,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的概念早已在同学们脑中形成,大可不必赘述,但它的质量和体积之间具有怎样的数值关系呢?对学生来说,最难的是怎么才能猜想到利用“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并进而得出同种物质这个比值可能相同、不同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可能不同这一假设。课堂中,我以生活中大家常用的硬币入手,如一枚一元硬币质量为m,则两枚一元硬币质量学生当然知道是2m,进而提出若n枚一元硬币质量为多少?学生在已学的代数知识基础上可很轻而易举得出其总质量为nm。以此为基点,就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这样的一系列的猜想:“硬币的质量增大几倍,它的体积也增大几倍”,即“硬币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正比的关系”。进而产生这样的联想:“硬币是这样,其他物质是否也有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规律?”,“各种物质质量跟体积都成正比,但不同物质间这个正比关系是否一定都相同”,即“不同物质之间如何比较?”……在此基础上,学生们通过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就能很容易推出利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来鉴别物质的猜想,学习的兴趣也有所增强。
4.教师要创设教学中的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难想象一个毫无乐趣的课堂会是一个有效课堂。那怎么才能形成这样的理想氛围呢?我的回答是:努力创设每堂课的兴奋点,形成强大的学习场。
4.1设计情境,激发兴趣。
课堂伊始就要让学生充满新奇,进而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走进所学内容。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激起全体学生的这种盎然兴趣?这也许只是课前预设的一串问题;也许仅仅是貌似信手拈来的一个小小的演示实验;也许只是老师向同学们展示的一幅PPT图片;也许源于一段占时几十秒的视频……
新课引入时,教者出示一根用金属丝绕制的顶部扎有数十根白塑料丝的自制教具,用绝缘体夹住后,将金属丝接触静电起电机的金属球,一瞬间塑料丝全绽开了,就像一朵盛开的“雪绒花”开放在初春的课堂上,更妙的是老师的点评“是什么使这朵美丽的雪绒花在我们的教室里绽放?下面我们一起探究它盛开的秘密吧!”一句话,使这朵“奇花”在我心中绽放了七年,学生当时的兴奋之感可想而知。
4.2热点举例,拓展兴趣。
当下的热点,往往就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如2010年的世界杯;近年来我国的“嫦娥工程”;世博会等都是学生极其感兴趣的热点问题。举这些例子能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4.3联系实际,升华兴趣。
对初中生而言,没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是不可信的。只有与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会感到自己的所学是有用的,可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疑难,甚至改变身边的生活面貌。这种体验往往能激起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使物理学习兴趣达到升华。《声现象》学完了,不妨来个自制“乐器”音乐会;用自制的“温度计”测一下这几天的气温有何变化;谈谈如何利用所学设计出一所“冬暖夏凉”的建筑。我家正在搞装潢,帮父母设计一下房间里的电路,和父母一起挑选既美观又节电的灯饰;我们昆山是一个“鱼米之乡”,如何使我们的绿色家园天更蓝、水更清、鱼更肥、米更香?……
5.教师要树立新的“人才”观
现代社会需要的不是“考试型”的“书呆子”,而是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正确对待成绩与能力的关系。新的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物理学习的方法,领略物理知识的得出过程,重温物理学家探究知识的科学历程,从而通过体验性的过程使学生具有善于学习、善于质疑、善于探究的能力。故此,教师不能完全受教学成绩的束缚,而要在保证成绩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探究实验的能力。
6.教师要及时“充电”,时刻保持自身知识的“鲜活”,避免自己成为“一潭死水”
今天的社会,是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物理教师要及时学习,了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与新的发展动态。在课堂上,随时地向学生进行渗透,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趣味性,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为了在教学中能有一个满意的效果,物理教师务必要“博览群书”、“博览群网”,让自己那“一桶水”始终保持“满溢”的“鲜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