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悟:教材比较中整合能力的提升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4360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载体。教材不仅体现了该课程所需要的课程理念,同时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素材,提供了支持性的学习路径。
  教师在深入分析教材的过程中,应对教材进行加工与调整,并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因此,教师对于教材的解读尤为重要。透过对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分析各版本教材中所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之处,能帮助教师悟出自己对于教材的理解,从而较好地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提升能力。
  一、透·析·悟之课标比较中整合能力的提升
  罗永军老师在《透视中美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素养”——以中国人教版〈数学〉和美国My Math教材为例》一文中提到,透过两版课标数学素养异同点的分析比较,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思考是否与课标中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等素养紧紧相扣。在解读中,教师能理解教材多元表征的意义所在。教师在对课标的比较中才能理顺教学中应该“教什么”“为什么教”这两个问题,把教学之关键“力”用在刀刃上。
  二、透·析·悟之教材比较中整合能力的提升
  胡丹老师在《中美小学数学教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比较研究》一文中提到,在知识的准备比较中,MM教材采用画一画、说一说、练一练、用一用、写一写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借助面积模型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为已学过的一位数乘整十数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旧知。这样的教学方式值得教师在教学中斟酌思考,人教版教材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是否太过于注重学生对于算法的掌握,而忽略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应更注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与运用。同时人教版教材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编排在三年级下册《面积》之前进行教学,这是否有必要?值得再深入分析思考。另外,人教版教材在图形表征上的呈现更加多样化,在计算过程中让学生在形象生动和剥离抽象中找到共性,掌握算法。透过以上内容的比较,分析两版教材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在实践操作、计算方法和几何直观上的不同,挖掘教材内涵,能让教师整合教材的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以更好地为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服务。
  张耀胜老师在《中美小学数学教材“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比较研究》一文中指出,“用数对确定位置”将代数与几何领域进行联系,为解析几何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人教版教材和MM版教材的比较中,思考教学时应更注重如人教版教材中数对知识的学习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还是如MM版教材中侧重规范的数学表达,呈现准确的数学名词。追根溯源,数学的核心素养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用数学的思维思考。在数对的教学中,如果只是简单地用数对进行位置上的描述,那么低年级学生利用前、后、左、右即可描述,这样就体现不出学习数对的必要性与价值性。MM版教材在数对的学习上呈现了如“数轴”“坐标平面”“原点”等数学名词,并对数对的概念也用较为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定义。同时在让学生语言描述上,MM版教材引导学生先标明原点以及列和行的刻度,精准地进行语言描述“先从左往右看横坐标,再从下往上看纵坐标”,教师在教学数对内容时可以对MM版教材这块内容进行借鉴。透過两个版本教材的比较,教师在分析中提升自身解读教材的能力,同时悟出对于教材的理解,从而提升了教师重新整合教材的能力。
  三、透·析·悟之整合能力提升的注意点
  在教材比较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角度。
  (一)内容视角
  在不同版本教材比较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会化繁为简。有意识地对教材进行删减,及时精准地抓出不同版本教材中的“核心内容”,抓住整合的必要性与价值性,以达到教材整合的意义所在。
  (二)学生视角
  教育教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和成就学生,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视角来审视和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研究才具有意义。所以在对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整合研究中,教师要时时刻刻站在学生的视角进行思考,思考如何整合不同版本的教材才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教学视角
  比较不同版本的教材,整合教材中值得留存的内容,从而在教学中设计有效活动。教师在研读时,观察不同版本教材给出的提示,运用整合能力,在有效对接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前提下,时时考虑从教学视角上设计有效活动。
  培养教师对于不同版本教材进行整合的能力,不仅要有意识,更要有积极思考、探索、研究的兴趣。而本期中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正好给我们的探究整合提升引导了一个方向。
  (浙江省温州道尔顿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深度教学”指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深刻把握教学内容,革新以往浅层的、表层的课堂教学。数学课堂的深度教学,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领,把握教学的进退,关注“明”“暗”两线的融合,在学生的交流碰撞中实现。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教学;数学思维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必须将目光聚焦于
【课时内容】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45~46页。  【课前思考】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一相情愿的“独白”,而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中平板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更精准化、可视化、个性化,这些新一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革新正在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分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之后,再一次深入
【摘 要】理解算理是运算能力的重要表现特征。“理解算理”测评可以从算理表述的正确性、算理表征的层次性、算理迁移的通用性三个维度展开,并对其进行水平划分与分析。通过区域测评发现,“20以内进位加法”在理解算理维度上,呈现算理表征层次性不强、算理迁移通用性水平不高等特点。  【关键词】理解算理;水平分析;20以内进位加法  一、算理的含义和理解表现形式  算理和算法是计算教学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
“解决问题”教学既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依照课程标准,修订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对“解决问题”板块进行了重新设计,相比原来教材有显著变化。在落实核心素养和数学关键能力的背景下,进一步加深对“解决问题”教学价值的理解和目标的把握并由此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这些都变得非常迫切。近年来,不少教研团队和一线教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本刊特選取部分典型文章,以专题形式刊发,
【摘 要】围绕“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选取中国“冀教版”與日本“东京版”两个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版本教材呈现的知识点基本一致,但在引入教学采用的情境、问题解决采用的方法、揭示概念的具体过程、拓展应用呈现的习题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比较分析,得到教学启示:内容处理精细化,降低认知难度;思维过程严密化,丰富知识理解;知识拓展适度化,完善认知结构。  【关键词】中日教材比较;
所谓追根溯源,就是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在数学学习中,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能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追寻知识的本质和源头,了解相关知识形成的背景、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蕴含的诸多数学思想。  一、追数学史的根,让课堂富有生命力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同時也拥有灿烂的数学文明。世界数学史同样源远流长。把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
【摘 要】挑战性学习任务就是教师把知识设计成能激发学生兴趣,聚焦教学重难点,引起和激励探究性学习,深度达成教学目标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挑战性学习任务设计,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参与、自主建构、合作交流、自主反思,使学习变得有趣,让思想感悟深刻,让学习走向对话,让思维走向审辩,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挑战性学习任务;培养路径;教学解读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摘 要】借助微课进行辅助教学,已是一种流行趋势。在“三角形的特性”一课的教学中,“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的命名”“画三角形的高”等常识性、操作性的知识适宜用微课的形式让学生先学;而“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稳定性”等探究性、思考性的知识应该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教师应合理利用微课,结合学情,精心设计练习,在关键的知识点上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思考空间,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让学习真正发生
【摘 要】以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你知道吗”栏目为研究对象,从栏目的呈现风格、呈现内容以及呈现语言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两个版本教科书在该栏目设计上的基本特征。根据对“你知道吗”这一栏目的研究分析,针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如下建议:(1)应关注栏目的教育意涵,彰显特有的学习价值;(2)应关注栏目内容的完整性及地域分布的科学性,凸显数学文明发展的客观性;(3)应关注“栏目的设计与开发,助
【摘要】通过对2007~2014年“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活动”评选出的1270篇毕业论文的研究分析,本文梳理出了近8年来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基本情况。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毕业论文的研究选题大致可分为 14 类,较多聚焦于儿童发展、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师发展、教育与社会、五大领域课程与教学、游戏等选题。农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