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习进入高中阶段,学生间成绩的差距進一步拉大,有些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状态越来越好,学的高效而轻松,但仍然存在一部分学生,对于学语文很苦恼,一直摸不着门路。学困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水平的提升等话题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课题。笔者根据多年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将尝试分析这些语文学习的学困生的特点、成因,以及相应的转化对策。
【关键词】高中语文 ; 学困生 ; 特点成因 ; 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250-01
调查显示,高考竞争模式下的高中语文学科,学困生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学科。一个高中毕业生,“口头表达支支吾吾,书面表达空话连篇,拿起文本读不明白,人文素养严重缺失”,早已不是少数更非个别现象。“转化一名学困生,比培养一名优等生更重要”,“转化学困生是最好的教育科研”,显然,中小学教师更应坚守这样的教育科研观。面对数量相对较多被视为“包袱”的高中语文学困生这一群体,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都不应也不能视而不见或刻意回避。在此,笔者根据多年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就学困生学习能力培养进行一下探讨。
一、高中语文学困生的特点
1.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学困生普遍的特点就是对语文没有兴趣,不仅很难产生兴趣,对于语文学习甚至存在厌烦抵触等负面情绪。兴趣的缺失往往是学习语文的第一障碍,不好的情绪会让这种障碍更大,这是语文学困生们首先面对的难题。
2.对于文章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欠佳
语文教学过程中就是培养学生对于好的文章和文章背后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及意境有良好的感知能力,这种能力一方面是后天逐步培养与习得的,另一方面个人天赋也存在一定差异。语文学困生在这方面大多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欠缺,对于文章没有很好的理解与感知能力,甚至对于怎样的文章都表现出无感,不管是唯美的风景画卷还是深刻的人物刻画,都无法激起他们心中的涟漪。
3.自身学习习惯不够好
无论是哪一个科目的学习,学习习惯都是十分重要的,语文学困生们在学习习惯上也表现出一些共有的特点,那就是学习被动,不愿意阅读也不愿意思考。语文学习除了课堂中老师的讲授分析,很大程度还需要学生课后阅读,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与视野,这对于提高语文能力是很有帮助的,然而他们却不愿这么做。
二、高中语文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1.塑造教师个人魅力,艺术诙谐授课
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学生中的人格定位和学生对老师专业水平的认可,及学生对老师的良好评价也是促使学生能够有兴趣并且能认真学好语文的重要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若学生对老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么学生就会在课外时间积极的“渐修”自己,以便在课堂上积极的表现,以博得老师的鼓励、赞许或偏爱。从而使老师对他或她更加关注。正是这种高度“关注”,师生之间就会发生空前的“默契”。因此,老师就会得到学生的感性“认可”,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在积极而生动,热烈而高亢的凯歌声中奏响。
2.帮助学困生树立成功的信心
学困生并非是智力低下、行为能力很差的学生,造成他们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缺乏学习兴趣,缺少推动他们努力学习的心理动力因素,使他们一再经历学习活动过程上的失败,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和畏难情绪,并且认为自己无足轻重,被大家另眼相看。学困生最缺乏的恰恰是自信,他们羞于表达、乐于沉默。要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学习意志就必须从培养他们自信心入手。例如: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多谈心、多鼓励、多表扬、多耐心启发,让他们能够感受来自老师的关爱;开办“心灵角”,让学困生组织话题和交流活动;课堂预留回答问题和参与活动的机会以及课后优先辅导的原则,将其记录到个案中;组建诸如成语收集、美词佳句、语文才艺等兴趣小组,让他们在活动中了解自己的特长,以树立信心;课前五分钟给他们汇报学习成果的机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快乐。教师要看到学困生每一点每一滴的进步,及时肯定学困生的优良表现。
3.应切实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
在高中阶段,由于学生思维发展不够成熟、认知相对落后,语文“学困生”的人数明显增多。要使这些学困生不成为教育的“失败者”,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达到转化学困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语文教师要摸清本教学班的“学困生”情况,确定“学困生”人数和名单,通过课堂、活动、家访等形式开展师生交流以确定“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和类别,根据每位学困生谈心、辅导、教育转化情况等建立“学困生”个案。对学困生进行全面了解,全面分析,从中找到学困生的根源及主要因素,了解学困生的性格爱好,主要优缺点,然后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帮助学困生提高。结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设置适合学困生认知水平的问题,使其消除对语文的恐惧。
4.肯定学困生的“成功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有经验教师的实践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劳动的成果,并能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因此,教学中要尽量让学困生有机会表现自己,并获得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实际上学困生并非各方面都差,在有一些方面还是有突出的地方。因此,教师只要多为他们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并注意抓住他们这些微不足道的“成功点”,及时加以引导、表扬、鼓励,讓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样,就可以使他们扬长避短,人人都会有出色的表现,从而促进学风逐步向好的方面转化。
5.及时和家长沟通,形成合力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配合,良好的家庭教育更重于学校教育。通过家访,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纪律等情况,架起学校与家庭的桥梁,真正做到学生在校由老师管,在家家长管。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老师辅导孩子的学习。学校里有老师督促学习、作业。但在家里自觉地孩子能叫认真地完成家庭作业,但碰到这种不自觉地孩子或者智力差点的孩子,如果没有家长地督促、帮助,学习对他们而言也是很困难的,家长的配合非常重要的。
总之,高中语文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贯穿整个高中教育的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们坚信,只要找准原因,改进方法,因材施教,长期坚持,并与学困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就一定能变学困生为学优生,并进而大面积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爽.学困生成因分析与转化措施[J].《考试周刊》,2011(09).
[2]陈春艳.学困生问题的若干体会及教育对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11).
【关键词】高中语文 ; 学困生 ; 特点成因 ; 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250-01
调查显示,高考竞争模式下的高中语文学科,学困生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学科。一个高中毕业生,“口头表达支支吾吾,书面表达空话连篇,拿起文本读不明白,人文素养严重缺失”,早已不是少数更非个别现象。“转化一名学困生,比培养一名优等生更重要”,“转化学困生是最好的教育科研”,显然,中小学教师更应坚守这样的教育科研观。面对数量相对较多被视为“包袱”的高中语文学困生这一群体,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都不应也不能视而不见或刻意回避。在此,笔者根据多年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就学困生学习能力培养进行一下探讨。
一、高中语文学困生的特点
1.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学困生普遍的特点就是对语文没有兴趣,不仅很难产生兴趣,对于语文学习甚至存在厌烦抵触等负面情绪。兴趣的缺失往往是学习语文的第一障碍,不好的情绪会让这种障碍更大,这是语文学困生们首先面对的难题。
2.对于文章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欠佳
语文教学过程中就是培养学生对于好的文章和文章背后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及意境有良好的感知能力,这种能力一方面是后天逐步培养与习得的,另一方面个人天赋也存在一定差异。语文学困生在这方面大多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欠缺,对于文章没有很好的理解与感知能力,甚至对于怎样的文章都表现出无感,不管是唯美的风景画卷还是深刻的人物刻画,都无法激起他们心中的涟漪。
3.自身学习习惯不够好
无论是哪一个科目的学习,学习习惯都是十分重要的,语文学困生们在学习习惯上也表现出一些共有的特点,那就是学习被动,不愿意阅读也不愿意思考。语文学习除了课堂中老师的讲授分析,很大程度还需要学生课后阅读,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与视野,这对于提高语文能力是很有帮助的,然而他们却不愿这么做。
二、高中语文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1.塑造教师个人魅力,艺术诙谐授课
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学生中的人格定位和学生对老师专业水平的认可,及学生对老师的良好评价也是促使学生能够有兴趣并且能认真学好语文的重要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若学生对老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么学生就会在课外时间积极的“渐修”自己,以便在课堂上积极的表现,以博得老师的鼓励、赞许或偏爱。从而使老师对他或她更加关注。正是这种高度“关注”,师生之间就会发生空前的“默契”。因此,老师就会得到学生的感性“认可”,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在积极而生动,热烈而高亢的凯歌声中奏响。
2.帮助学困生树立成功的信心
学困生并非是智力低下、行为能力很差的学生,造成他们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缺乏学习兴趣,缺少推动他们努力学习的心理动力因素,使他们一再经历学习活动过程上的失败,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和畏难情绪,并且认为自己无足轻重,被大家另眼相看。学困生最缺乏的恰恰是自信,他们羞于表达、乐于沉默。要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学习意志就必须从培养他们自信心入手。例如: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多谈心、多鼓励、多表扬、多耐心启发,让他们能够感受来自老师的关爱;开办“心灵角”,让学困生组织话题和交流活动;课堂预留回答问题和参与活动的机会以及课后优先辅导的原则,将其记录到个案中;组建诸如成语收集、美词佳句、语文才艺等兴趣小组,让他们在活动中了解自己的特长,以树立信心;课前五分钟给他们汇报学习成果的机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快乐。教师要看到学困生每一点每一滴的进步,及时肯定学困生的优良表现。
3.应切实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
在高中阶段,由于学生思维发展不够成熟、认知相对落后,语文“学困生”的人数明显增多。要使这些学困生不成为教育的“失败者”,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达到转化学困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语文教师要摸清本教学班的“学困生”情况,确定“学困生”人数和名单,通过课堂、活动、家访等形式开展师生交流以确定“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和类别,根据每位学困生谈心、辅导、教育转化情况等建立“学困生”个案。对学困生进行全面了解,全面分析,从中找到学困生的根源及主要因素,了解学困生的性格爱好,主要优缺点,然后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帮助学困生提高。结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设置适合学困生认知水平的问题,使其消除对语文的恐惧。
4.肯定学困生的“成功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有经验教师的实践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劳动的成果,并能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因此,教学中要尽量让学困生有机会表现自己,并获得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实际上学困生并非各方面都差,在有一些方面还是有突出的地方。因此,教师只要多为他们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并注意抓住他们这些微不足道的“成功点”,及时加以引导、表扬、鼓励,讓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样,就可以使他们扬长避短,人人都会有出色的表现,从而促进学风逐步向好的方面转化。
5.及时和家长沟通,形成合力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配合,良好的家庭教育更重于学校教育。通过家访,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纪律等情况,架起学校与家庭的桥梁,真正做到学生在校由老师管,在家家长管。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老师辅导孩子的学习。学校里有老师督促学习、作业。但在家里自觉地孩子能叫认真地完成家庭作业,但碰到这种不自觉地孩子或者智力差点的孩子,如果没有家长地督促、帮助,学习对他们而言也是很困难的,家长的配合非常重要的。
总之,高中语文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贯穿整个高中教育的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们坚信,只要找准原因,改进方法,因材施教,长期坚持,并与学困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就一定能变学困生为学优生,并进而大面积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爽.学困生成因分析与转化措施[J].《考试周刊》,2011(09).
[2]陈春艳.学困生问题的若干体会及教育对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