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环节。文章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不高的情况,提出了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充分的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法,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以人为本教学效率
学生的才是真实的。我们的数学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因此,课堂要真正实践新课改,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创造积极的课堂环境,充分的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1.问题解决教学的实施环节
新课程提出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教学的实施,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解决教學是指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使他们更加深刻地了解知识产生和获得的全过程。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通过一些列的问题,可以让他们集中的思考,可以有效的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难度适当而又有助于学生形成认识冲突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一种认识的困惑,激发其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第二,引导探索。教师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基础上,分析问题,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网络。第三,结论拓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反思、提出质疑,再此基础上产生更深层次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2.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合理的提出问题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教师首先要提出适宜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的很多问题只能叫“练习题”, 这些问题地解决只是一种操作,一种技术,只是简单的模仿,不需要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要使问题具有原始性、开放性、发展性、生成性等特征。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提问题、敢于提问。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教学中的问题可以是教师直接提出,也可以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必过于强调是教师还是学生作为提出问题的主体。针对部分学生在学习有着恐惧心理的现象,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帮其克服。要以良好的情绪让学生信任,消除学生的畏惧、紧张感;要及时鼓励提问的同学,注意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学生的每个问题教师都要认真作答,不以学生的问题太简单为由而拒绝回答;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要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要多加指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敢于提出问题,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自己。
2.2 激活学生现有的知识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是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利用现有知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很多重要信息取决于学生能被激活的已有知识的数量。传统教学中,教师总强调使学生对问题的表征和理解,要求学生的解题思路与自己一致,学生很少自己去思考,养成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和依赖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情境,不能有效、迅速的激活头脑中已有知识经验,并迁移到新问题中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类比、概括、猜想等方式把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及相应知识转到当前问题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提示时不是直接将需要的知识和方法等告诉学生,而是通过旁敲侧击的形式来点拨学生,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
2.3 引导学生反思
小学生只有对问题解决过程具备了反思能力,才会实现数学知识的升华,促进数学思维的深化。经过反思,学生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可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相互启迪,让学生回忆是否遇到过相似的问题,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已经有了结论的问题,教师不要立即评价,要让学生寻求其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的地方伸展。
2.4 帮助学生探寻解题的技巧
我们倡导教学改革,并不是完全的否定原来的教学模式。《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 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传统中一些好的做法, 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如:画图、实物操作、列表、模拟演示、简化、转化、分析法、综合法等,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经历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处理的过程,对解题方法的比较、反思、验证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解题能力。
结论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而不是强硬的灌输一些教师认为对的、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给学生。教师必须要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为目标,来进行教学。只有让知识真正的成为学生的能力时,我们的教学才有意义。当然,并不是只有问题解决教学一种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因此,教师要不断的探寻新的,能更好的激发学生能力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苏智明.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的具体操作[J].
[2] 袁心田.新课程下培养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探析[J].
[3] 蒋秀华.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读《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J].
【关键词】小学数学以人为本教学效率
学生的才是真实的。我们的数学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因此,课堂要真正实践新课改,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创造积极的课堂环境,充分的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1.问题解决教学的实施环节
新课程提出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教学的实施,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解决教學是指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使他们更加深刻地了解知识产生和获得的全过程。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通过一些列的问题,可以让他们集中的思考,可以有效的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难度适当而又有助于学生形成认识冲突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一种认识的困惑,激发其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第二,引导探索。教师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基础上,分析问题,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网络。第三,结论拓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反思、提出质疑,再此基础上产生更深层次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2.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合理的提出问题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教师首先要提出适宜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的很多问题只能叫“练习题”, 这些问题地解决只是一种操作,一种技术,只是简单的模仿,不需要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要使问题具有原始性、开放性、发展性、生成性等特征。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提问题、敢于提问。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教学中的问题可以是教师直接提出,也可以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必过于强调是教师还是学生作为提出问题的主体。针对部分学生在学习有着恐惧心理的现象,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帮其克服。要以良好的情绪让学生信任,消除学生的畏惧、紧张感;要及时鼓励提问的同学,注意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学生的每个问题教师都要认真作答,不以学生的问题太简单为由而拒绝回答;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要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要多加指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敢于提出问题,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自己。
2.2 激活学生现有的知识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是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利用现有知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很多重要信息取决于学生能被激活的已有知识的数量。传统教学中,教师总强调使学生对问题的表征和理解,要求学生的解题思路与自己一致,学生很少自己去思考,养成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和依赖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情境,不能有效、迅速的激活头脑中已有知识经验,并迁移到新问题中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类比、概括、猜想等方式把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及相应知识转到当前问题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提示时不是直接将需要的知识和方法等告诉学生,而是通过旁敲侧击的形式来点拨学生,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
2.3 引导学生反思
小学生只有对问题解决过程具备了反思能力,才会实现数学知识的升华,促进数学思维的深化。经过反思,学生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可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相互启迪,让学生回忆是否遇到过相似的问题,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已经有了结论的问题,教师不要立即评价,要让学生寻求其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的地方伸展。
2.4 帮助学生探寻解题的技巧
我们倡导教学改革,并不是完全的否定原来的教学模式。《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 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传统中一些好的做法, 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如:画图、实物操作、列表、模拟演示、简化、转化、分析法、综合法等,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经历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处理的过程,对解题方法的比较、反思、验证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解题能力。
结论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而不是强硬的灌输一些教师认为对的、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给学生。教师必须要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为目标,来进行教学。只有让知识真正的成为学生的能力时,我们的教学才有意义。当然,并不是只有问题解决教学一种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因此,教师要不断的探寻新的,能更好的激发学生能力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苏智明.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的具体操作[J].
[2] 袁心田.新课程下培养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探析[J].
[3] 蒋秀华.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读《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