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独秀怎是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i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借班教学《倍数和因数》,一个胖胖的男孩态度积极,教师的每一个问题都主动举手,即使有不少问题只有两三个学生举手。于是,一节课在全班回答仅32次的情况下,这个男孩被请到8次之多。当然,每一次他都给出了令教师满意的陈述。
  他让我想起《淮南子》有这样一句话:“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见微知著,《淮南子》说的当然有道理。不过,西方有一句话同样有道理: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一燕不成夏)。在西方,燕子每年冬天在非洲过冬,到了春天,就飞回欧洲筑巢。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留意到这个现象。他在《左伦理学》(Nicomachaean Ethics)里说: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pring。这句话意思很明显:个别燕子早来了,不证明春天已经来临了,凭个别现象草率判断是不智的。反观以上的教学现象,在教学第一线也屡见不鲜。随之而来的是教师们的怨言:这些学生,举手就是这么几人,回答问题的也总是那么几人。
  一枝独秀怎是春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此“明星学生”现象的背后,如此“问后少答”“问后无答”的现状,究竟是什么让小手选择了放弃?放弃后的倾听,收获又有多少?我们的数学教学究竟带给孩子些什么样的数学教育?
  当然,课堂教学的成败,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仅依赖于教师。但可以确定的是,至少有效地教学应是全体学生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在有限的在课堂40分钟里,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如何组织、引导并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呢?关键还是“问题”二字。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导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组织教学。教师在预设课堂问题时,至少应做到:
  一、情境问题要提炼出数学信息
  数学课与语文课既有联系,又有差别。语文的工具性语言表达在数学课需要充分体现,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更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结合数学学科所特有的数字1、2、3、4……,符号 、-、×、÷等数学信息,去展示、交流、表达他们的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数学一年级新教材《认识6-9》时,教师在出示情境图后这样提问: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新的数字朋友6,7,8,9,请仔观察这幅图,你能在图中找到数字6,7,8,9吗?
  生1:我发现有6个小朋友在玩套圈游戏!(数字6出来了)
  生2:我看到一共有8个圈!(数字8出来了)
  生3:我看到一共有9个长颈鹿!(数字9也出来了)
  但是这时,学生没有关注到7,因为7没有相对集中的图示。于是启发学生仔细观察,“7”在哪里?
  生4:我看到这图上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一共有7个人。(数字7出来了)
  生5:长颈鹿套中的圈和小男孩手中的圈是7个。
  如此一来,就能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有效捕捉数学信息,达到“认识6-9”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情境问题要有指向性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让学生的思维有去处。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
  教学数学一年级《连加》一课时,创编小故事的同时,在黑板上创设了一幅很漂亮的情境图。在森林边有一棵大树,树上有2只小鸟,树下草地上有4只小鸟,树顶上空还有3只小鸟。有的教师随口提问:“根据这幅图画,你能写出什么算式?”学生的算式很多,但思维受到已有知识的影响,只有4 2、3 2、4 3、3 4、4-3、3-2、4-2等算式,可就是不见连加算式的影子,这样一来,后面的教学变得麻烦了,不在教师的预设之中,整个教学计划被打乱了。
  反观教师设置的问题,你能写出什么算式?没有引出“连加”的算式而导致思维发散,显然,不利于后续教学的展开。如果教师把问题设计成:图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你是怎样写算式的?那情况肯定就不同了。
  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会一石激起千层浪,会让学生的小手高高举起;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问题要提炼出数学信息,要有指向性,这样,就不会一枝独秀不是春,就会百花齐放春满园!
  (特约编辑 熊叠丽)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计算是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能力,利于学生今后更好地进行学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计算教学;指导;训练;五年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0-0022-01  由于小学属于启蒙教育阶段,学生的运算能力往往反映出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能力
[摘 要]以Logo语言为背景程序设计教学并不是强化Logo语言知识本身,而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抽象认知能力。引导学生使用logo语言将解决问题的算法落实在与计算机的对话中,初步认识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Logo语言;思维深度;算法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0-0086-02  现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探索未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做“主人”的能力。根据这些观点,我们年级组织了一次“梯形面积公式”公开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  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如同音乐的前奏、戏剧的序幕,一堂精彩、成功的美术课必然也有一个好的导入设计。新颖、巧妙的导入设计不仅能使学生眼前一亮,还能帮助他们形成持久的注意力,点燃智慧的火花。小学生的学习動力大多来自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如果内容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教师的导入设计就要承担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任。  笔者经过教学探索,总结了几种新课导入的方法,让孩子们轻松快乐、自主地开始美的探索。下面,笔者就以美术课的教学
对于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的《品德与社会》课程而言,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确实为学生提供了积极的、自主的、活泼的交往态势,也较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但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不管是研究的问题有价值还是无价值,内容简单还是复杂。只要四五个学生凑在一起,读读资料,讨论讨论,一起进行手工制作……就美其名曰“合作学习”。而这又是否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呢?  第一
[摘要]综合性学习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要想让语文综合性学习真正有实效,教师要走好“整体设计,提前计划”“精测学情,细心指导”“跟踪监控,巧用评价”这三步。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计划;指导;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4000401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学生习得搜集、整理、策划、合作等语文综合素养的载体,是检验学生能
[摘 要]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有机渗透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想象空间,促使学生养成爱阅读、乐阅读、会阅读的良好学习习惯。《石头汤》一课的教学可以依托绘本,有机渗透阅读知识,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绘本 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摘 要]数学是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业又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数学作业的重要性,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传统的数学作业进行改革,使其能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数学作业 改革 认识 措施 数量 难度 形式 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数学课标实验教材新增的特色板块。它在教材中的优势有很多,比如教学内容相对新颖、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具有比较强的活动性和操作性。另外,在教与学中都有着较大的探究空间,对学生的数学思维的训练,数学模型的建立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对这块内容的学习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随着新课程教材的不断深入,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也愈加明显。如教学目标把握不当、过度追求生活化与趣味
比尔·盖茨说:“是我家乡的公立图书馆成就了我。如果不能成为优秀的阅读家,就无法拥有真正的知识。直到现在,我依然每天至少要阅读一个小时,周末则会阅读三至四个小时。这样的阅读,让我的眼界更加开阔。”《语文课程标准》也推荐了不少课外阅读作品。阅读是所有课程的核心和基础。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绩有密切的关系。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只学习语文教材,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学生是很难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的。我们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