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走进新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课文,引导学生把握课文重点、难点。拓展延伸课外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关键词】导入探究拓展
【实录展播】
一、导入新课,激起兴趣
师:同学们,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中学,在这漫长的求学路上,也许你曾劝学过别人,也许你曾受别人劝学。劝学的结果如何呢?也许成功,也许失败。怎样才能够达到劝学的目的呢?怎样才能够使知识得到长进呢?这节课让我们来学习古人是怎样劝学的,是如何达到学习目的的。
[板书:孙权劝学]
(点评:三言两语的导入,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了解文本,粗知大意
师:现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要求同学们仔细听,初步感知课文。
(生朗读,对孰、邪、卿等字读音不准,师生纠正。)
师:同学们一齐朗读,要注意下列词语的意义。
[板书:卿、辞、当、见、乃、但、遂、当涂、涉猎]
(点评:教师重点对几个较难的词语进行解说,如“当涂”和“但当”两词中的“当”不同的意义,使学生有个清晰的理解。)
师:本文一共写了几位人物。
生答:三位:孙权、吕蒙、鲁肃。
(接着教师对三位人物作了身份地位等的介绍。)
孙权:三国时吴国国君;吕蒙:吴国大将,是赤壁之战的功臣,初不习文,后读史书;鲁肃卒后,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鲁肃:吴国谋士,文人雅士,周瑜病死后,代替周瑜辅佐孙权,地垃高于吕蒙,很有学识。
(点评: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有必要时,以教师为主。)
三、合作探究,分层解读
师:孙权劝吕蒙读书学习,理由是什么?(用文中语答)
生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师: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回答。
生2:你现在手中握有权力,要管理许多事务,不可以不学习。
师:此句话提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孙权给吕蒙提出读书的原因是(生齐答:当涂掌事)
师:孙权提出的学习方法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
生3:方法是“涉猎”,目的是“见往事”。
师:吕蒙推辞的学习借口是什么?
生4:“蒙辞以军中多务。”
师:孙权是怎样反驳他的呢?
生5:卿言多务,孰若孤。
师:回答的很好,谁能用自己的话答。
生6:你说事情多,谁有我的事情多呢?
师:孙权反驳吕蒙的托辞以后,并没就此罢休,继而还现身说法,请同学们找出这样的句子。
生7:“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师:说的很好,这句话说出了学习的可能性。孙权的劝说,也充分地说明了他善学和对下属关心的心理。
孙权经过劝说,结果又如何呢?
生8:“蒙乃就学。”
师:吕蒙读书后,哪句话表现了他在军事、政治、谋略方面的进步?
生9:“卿今者才略,非吴下阿蒙。”
师:此句话写出了鲁肃的惊奇、赞叹,侧面地描写了吕蒙惊人的长进。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能表现了吕蒙自得的神态和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师:吕蒙与鲁肃关系怎样,从哪里可看出来?
生10:从鲁肃称吕蒙“阿蒙”,吕蒙称、鲁肃为“大兄”,可见他们关系密切。
师:鲁肃为何要与吕蒙结友。
生11:鲁肃的主动结友,说明他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也表现了鲁肃的敬才、爱才;同时也说明吕蒙才学的惊人长进。
(此过程是重点,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可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来启发学生学习,掌握必要知识。)
四、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师:出自这篇文章有两个成语,请找出并解释。
生1:吴下阿蒙:比喻人的学识浅薄。
生2: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师:这两位同学找得很对,解释也正确。同学们思考一下,谁能用这两个成语分别造句。
生3:(沉默了一会儿)站起来说:我原以为自己很不错了,可跟老师攀谈以后,才感到自己是仍是吴下阿蒙。
生4:世界对当今的中国应该刮目相看。昔日落后的中国一去不复返了。
师:以上同学说的非常好,既能从自身的学习,又能从国家大的角度来造句,视野开阔。
师:我们在前面学过的一篇文章也是谈读书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伤仲永》。本文的吕蒙与前文的方仲永有什么不同?
(略停片刻)
生5:方仲永自幼天才,却“不使学”,最后泯然众人,终无所成。
吕蒙:年长好学,乃始就学,最后惊人长进,学有所成。
师:分析的很好,充分说明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师:读书既然这么重要,大家能说出与读书有关的一句名言吗?
【关键词】导入探究拓展
【实录展播】
一、导入新课,激起兴趣
师:同学们,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中学,在这漫长的求学路上,也许你曾劝学过别人,也许你曾受别人劝学。劝学的结果如何呢?也许成功,也许失败。怎样才能够达到劝学的目的呢?怎样才能够使知识得到长进呢?这节课让我们来学习古人是怎样劝学的,是如何达到学习目的的。
[板书:孙权劝学]
(点评:三言两语的导入,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了解文本,粗知大意
师:现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要求同学们仔细听,初步感知课文。
(生朗读,对孰、邪、卿等字读音不准,师生纠正。)
师:同学们一齐朗读,要注意下列词语的意义。
[板书:卿、辞、当、见、乃、但、遂、当涂、涉猎]
(点评:教师重点对几个较难的词语进行解说,如“当涂”和“但当”两词中的“当”不同的意义,使学生有个清晰的理解。)
师:本文一共写了几位人物。
生答:三位:孙权、吕蒙、鲁肃。
(接着教师对三位人物作了身份地位等的介绍。)
孙权:三国时吴国国君;吕蒙:吴国大将,是赤壁之战的功臣,初不习文,后读史书;鲁肃卒后,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鲁肃:吴国谋士,文人雅士,周瑜病死后,代替周瑜辅佐孙权,地垃高于吕蒙,很有学识。
(点评: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有必要时,以教师为主。)
三、合作探究,分层解读
师:孙权劝吕蒙读书学习,理由是什么?(用文中语答)
生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师: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回答。
生2:你现在手中握有权力,要管理许多事务,不可以不学习。
师:此句话提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孙权给吕蒙提出读书的原因是(生齐答:当涂掌事)
师:孙权提出的学习方法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
生3:方法是“涉猎”,目的是“见往事”。
师:吕蒙推辞的学习借口是什么?
生4:“蒙辞以军中多务。”
师:孙权是怎样反驳他的呢?
生5:卿言多务,孰若孤。
师:回答的很好,谁能用自己的话答。
生6:你说事情多,谁有我的事情多呢?
师:孙权反驳吕蒙的托辞以后,并没就此罢休,继而还现身说法,请同学们找出这样的句子。
生7:“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师:说的很好,这句话说出了学习的可能性。孙权的劝说,也充分地说明了他善学和对下属关心的心理。
孙权经过劝说,结果又如何呢?
生8:“蒙乃就学。”
师:吕蒙读书后,哪句话表现了他在军事、政治、谋略方面的进步?
生9:“卿今者才略,非吴下阿蒙。”
师:此句话写出了鲁肃的惊奇、赞叹,侧面地描写了吕蒙惊人的长进。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能表现了吕蒙自得的神态和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师:吕蒙与鲁肃关系怎样,从哪里可看出来?
生10:从鲁肃称吕蒙“阿蒙”,吕蒙称、鲁肃为“大兄”,可见他们关系密切。
师:鲁肃为何要与吕蒙结友。
生11:鲁肃的主动结友,说明他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也表现了鲁肃的敬才、爱才;同时也说明吕蒙才学的惊人长进。
(此过程是重点,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可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来启发学生学习,掌握必要知识。)
四、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师:出自这篇文章有两个成语,请找出并解释。
生1:吴下阿蒙:比喻人的学识浅薄。
生2: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师:这两位同学找得很对,解释也正确。同学们思考一下,谁能用这两个成语分别造句。
生3:(沉默了一会儿)站起来说:我原以为自己很不错了,可跟老师攀谈以后,才感到自己是仍是吴下阿蒙。
生4:世界对当今的中国应该刮目相看。昔日落后的中国一去不复返了。
师:以上同学说的非常好,既能从自身的学习,又能从国家大的角度来造句,视野开阔。
师:我们在前面学过的一篇文章也是谈读书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伤仲永》。本文的吕蒙与前文的方仲永有什么不同?
(略停片刻)
生5:方仲永自幼天才,却“不使学”,最后泯然众人,终无所成。
吕蒙:年长好学,乃始就学,最后惊人长进,学有所成。
师:分析的很好,充分说明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师:读书既然这么重要,大家能说出与读书有关的一句名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