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式英语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wei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英语教育在中国大量普及的情况下,更多的反映汉语思维及传统文化的英语词句,随着英语规范的普及以中国式英语的身份应运而生。而爆笑英语的出现及特点,正是中国式英语发展到一定阶段,向中国英语的转化阶段的集中反映,并为中国英语的不断完善化、规范化并最终形成国别体提供了有力证明。
  关键词: 爆笑英语 中国式英语 中国英语 发展现状 特点
  
  一、前言
  
  爆笑英语是在英语学习者创造、并在其间广泛传播的以英语词汇为基础,以反映汉语思维为主的英语笑话,是中国式英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集中反映。例如:wang eight eggs(王八蛋),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power line (电源线),morning three night four(朝三暮四),Want money no,want life one!(要钱不給,要命有一条!),money or life?(要钱还是要命?),wang old five(王老五),ten three point(十三点),no care three seven two ten one(不管三七二十一),lay a big knife before guangong(关公面前耍大刀),play an ax before luban(班门弄斧),We are brothers,who and who ah!(咱们兄弟谁跟谁啊!),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You ask me,I ask who?(你问我,我去问谁?),I’ll give you some color see see.(我要给你点颜色看看),no three no four(不三不四)等。本文以爆笑英语的广泛传播来定位中国式英语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并为其最终形成中国英语的国别体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二、中国式英语与中国英语
  
  1.中国式英语概述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式英语形成于18世纪的洋泾滨语(pidgin)。是在当时的广州中国人同来中国经商的英国商人进行贸易时使用的工作语言。词汇以源自英语为主,杂有广东话、葡萄牙语、马来语及印地语的字眼,而语法结构主要为广东话。洋泾滨英语是中国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接触英语的最初阶段,体现的是中国人习得英语的最初级、最表面的阶段。随着英语教育在中国的普及,学习方式不再只是自发的。主要形式转为学校教育,人们对英语的认识逐渐深入,脱离了洋泾滨语式的初浅的认识,但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学习,难免要受原有母语汉语语言习惯的影响,产生不符合英语语言习惯的语句,这便是中国式英语(Chinglish)。中国式英语本是外国人称中国人在学习或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受汉语的影响而出现的非规范英语现象,它有明显的贬义。它是中国人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和使用英语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2.中国英语概述
  20世纪80年代初,在葛传椝先生《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一文中,其中的一节的标题为Chinese English和China English葛老指出:“英语是英语民族的语言,任何英语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语,当然应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不过,各国有各国的特殊情况。就我国而论,不论是新中国或旧中国,讲英语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葛老先生举出“四书”(Four Books)、“五经”(Five Classics)、“翰林院”(Hanglinyuan)、“四个现代化”(Four modernizations)等,他认为:“所有这些英译都不是Chinese English或是Chinglish,而是China English。英语民族的人听到或读到这些名称,一时不懂,但一经解释,不难懂得。”中国英语并不是什么全新的事物,但葛老的文章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认识事物的新视角。
  随着英语教学的普及,特别是90年代,很多学者对中国人所说的英语及其特征展开了研究,1990年,贾德森运用思维分析模式直接论述了中国人使用英语的句式特点,总结出数种与标准英语相异的表现形式。贾德森在其文章中没有用“中国英语”而是提出了“汉式英语”(Sinicized-English)的新提法。
  1991年,汪榕培在《中国英语客观存在》一文中给中国英语下的定义为:“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定义,但其中“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使用的”措辞值得推敲。因为,中国英语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思维在英语使用中的反映,一个人一旦首先习得了汉语,形成了中国的思维方式,无论他是否是中国人,是否生活在中国,他都将不可避免地在英語使用中带上中国特点。其次“标准英语”的说法也有商榷的余地,目前,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已不再被看作仅有的两种标准英语,而只是作为两种国别变体(variety),可见所谓“标准英语”已经不存在了。那些合乎英语语法普遍规则、能为说英语国家的人所接受和理解的英语被称为规范英语。
  1993年,在《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一文中,李文中对此定义提出异议,把中国英语定义为:“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词义再生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句式和语篇。”并且以示区别,把中国式英语定义为:“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语法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此定义颇受微词,以受不受干扰来区别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明显是不合乎语言事实的。
  谢之君针对是否有干扰问题,把中国英语定义为“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的干扰性变体,这种干扰表现在语言各个层面上,有语言本身的,也有思维和文化的;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英语水平有关”。
  1997年,贾冠杰、向明友在以上定义的基础上,将中国英语定义为:“操汉语的人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国文化特点的英语变体。”此定义预示了中国英语的客观性及现实性。这些年来,我国不少学者从英汉对比、迁移理论、思维模式以及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等角度研究了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过程中汉语的影响问题。
  国外学者也开始注意到中国英语现象,并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做了细致分析,提出假设:语言学习和社会文化是相互联系的过程;文化对一个人所学的语言形式和修辞起着影响。因此,跨文化交际可能会涉及到不同文化特有的框架和形式之间发生的冲突。
  随着语言教学与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中国英语的本质性探讨方面在不断的争议中,认识也愈加深入。中国英语现象已经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以及各位学者的研究,为中国英语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式英语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英语在中国人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经历了从洋泾滨英语—中国式英语—中国英语三个阶段。它们具有不同程度的中国式的语言思维特点,都有汉语的影响,是英语与中国结合的产物。是事物发展分不同历史阶段的层级性体现。
  本文所探讨的爆笑英语处于二、三阶段之间,是中国式英语向中国英语转化过程中的具体集中表现。虽然还被视之为由英语语言构成的中国式笑话,但它的广泛传播使其超越了中国式英语。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它都是不被排斥且适应交流的语言符号。但是,爆笑英语同时被归类为笑话正表明目前它没有被完全接受,也不被接受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变体——中国英语。I’ll give you some color see see.(我要给你点颜色看看),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在英语学习者中,这些话都是可交流的。但是,它还被视为广泛传播的中国式英语,还没有形成正式的中国英语。
  总的来说,爆笑英语的广泛传播表明中国英语在其发展的方向上又迈出了一大步,并为中国英语的不断完善化、规范化且最终形成国别体提供了有力证明。
  
  四、中国式英语的发展
  
  随着英语在中国的普及,说英语的人数日渐增多,人们对英语有了更深入的规律性认识。此外,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逐步被外界认识,中国人在使用英语的时候的思维体现逐步被外界理解,过去被排斥的许多中国式英语的表达也逐步被接受,登上了交际的舞台。语言的结构规律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掌握,但由母语决定的深层的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却无法改变,在学习和使用另一语言时,必然在不经意中表现出来,这就决定了中国英语的无法避免性。中国人学习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最终用于交际的是为以标准英语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变体——中国英语。从英语在中国的现实来看,它像过去一样发挥着一定的国际交流作用,而且随着中国走向世界的国际化进程加剧,并以国别体的身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经典爆笑英语.(Jan,2008).http://www.17pod.com/user1/ideal/archives/2007/4740.html.
  [2]彭宣武.英汉语篇综合对比.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陈松答.语言变异与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4]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5]祝碗瑾.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6]Selinker,L.Language Transfer.General Linguistics,1969.9: 67-92.
  [7]Sun Xianan.Analysi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2000.13:19-20.
  
  项目号:07xsyk249
  (作者系咸阳师范学院外语系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话题,词典上解释为谈话的中心,从写作上看,话题则是写作的内容范围,围绕这一内容范围作文,叫做话题作文。话题作文的最大优点是具有灵活性、宽广性、开放性、发展性。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则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标题就像一壶好茶,香气越芬芳,招来的顾客就越多。在考场上,一个靓丽夺目的标题能迅速激发阅卷教师的好奇心,扣住读者的心弦,也能为作者行文提供一个明确的中心点。所以“题好一半文”,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
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其学习质量。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一、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确立其学习动机的前提    1.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也不是识字很少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从本世纪
摘 要: 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潜能是巨大的,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是多途径的。本文提出在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培养 能力    数学的价值在于它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学生经过探索学习获得知识或经验。它只有在学习或生活中通过应用,加以验证,才能牢固地融于学生的知识体系之中,成为学生自身的数学能力,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运
数学知识的获得与巩固,必须依赖于练习。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數学教学质量。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新课标下的数学练习,应如何设计才能体现它的效度,突出现实性、发展性和活动性?笔者对此作一探析。    一、突出学习自主性,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坚持学生主体原则,自主练习是学生身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是一种学习理念、策略、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介绍台达PLC在物流工程领域应用,主要运用台达PLC便利的指令,通过顺序控制的方式,实现起重机自动控制码头集装箱的动作流程,操作更加方便,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现场工作效率。 I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例总结教学经验,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意识,认为教师要加强数学教学中思想情感的触及交流,加强数学教学中信息的反馈交流,加强数学教学效果的评价交流。教师应通过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探讨找寻最切合实际教学的方法,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数学合作交流意识 思想情感 教学信息 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合作与交流等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了新要求,更注重让学生体验计算在生活中的意义,并能运用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然而学生的计算能力却下降了,具体表现为计算的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等。那么,计算教学应
几何课程分为立体几何、向量和解析几何三部分,其中立体几何初步包括直观图、三视图、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三部分;解析几何初步包括直线与圆两部分;向量包括平面向量与立体几何中的向量两部分。笔者在此谈谈对立体几何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突破概念难点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一般是通过感觉、知觉、思维形式观念。这是感性认识阶段。在此基础上,经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人们认识了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