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质建设七年“做中学”推动少儿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orist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5月,在中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协的共同倡导和组织下,“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率先在北京、上海、南京和汕头正式启动,通过在幼儿园和小学中进行的基于动手做的探究式学习和教育(Hands On InquiryBased Learning andTeaching),提高幼儿园和小学的科学教育水平,培育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促进我国幼儿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历经7年多的风风雨雨。“做中学”项目已由初期的4个试验区,44所学校发展到目前的22个试验区,近2000所学校。由项目初期确定的“做中学”9个原则,到2005年10月《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的出版,再到2006年9月提交“做中学”科学教育内容标准,经历了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作为科学教育的改革实验项目和排头兵,“做中学”项目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科学老师接受了“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的理念和培训,并在日常的教学课堂中贯彻执行,更多的儿童因此而受益。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随后在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制定的《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实施方案》中,推进“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的实施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工作。
  2005年,由韦钰院士为首的热心中国儿童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工作者和其他有关人士及机构共同发起,正式成立了江苏汉博教育培训中心,这是一个具有师资培训和科学教育实践和推广资格的、从事非营利性教育服务活动的培训推广机构和科学教育思想库。中心成立以后与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共同开展与科学教育有关的学习科学研究,包括“做中学”科学教育理论、教师培训、科学教育案例开发、“做中学”评估、IT技术在科学教育项目中的应用研究等;承担了国家级幼儿园“做中学”科学教育系列案例的开发、国家幼儿园和小学“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标准的起草和制定的工作,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建立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汉博——中国少儿科学教育网,被教育部和中国科协指定为“做中学”科学教育指导和支持网站。2003年,汉博网代表中国科学教育网加入了ICSU-IAP国际科学教育网络。中心的成立使得“做中学”项目得到了更多的帮助,有了更大的进展。在教育部和科协的指导下,开始了第二轮全国范围的教师培训和教学实践推广工作。李嘉诚基金会和GE(通用电器)基金会给予“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大力的支持,设立了GE社区的“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推广试点项目、“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课程模块开发及试点计划、李嘉诚基金会西部地区“做中学”科学教育教师培训和推广实践项目,旨在帮助城市低收入家庭、打工者子弟和西部农村地区的儿童。为他们开发和提供科学教育课程体系、课件、学生记录册和实验教具。提供公平的接受探究式科学教育的机会。
  
  一、GE社区“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
  
  2005年年底,江苏汉博教育培训中心开始与GE基金会开展合作,接受了GE基金会资助的"GE社区的‘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推广试点”项目和“‘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课程模块开发及试点计划”项目。这两个投入百万美金、为期3年的科学教育项目用于资助完成“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内容标准的编写;构建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课程体系:资助GE社区及其周边地区的超过16000名城市平民家庭的孩子接受“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全面提高儿童,尤其是工薪阶层或农民工子女的科学素质;培养至少200名能够独立开展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的教师和一批热心科学教育实践的社区工作人员,创造GE社区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提高社区成员的科学素质;推动“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项目向全国的拓展和推广。
  通过近两年的努力。汉博中心与项目学校共同建设了GE“做中学”科学教室,提供科学教学所需的教学设备与环境,经过每学期多次的参与式教师培训之后,各项目学校先后开展了“水果篮”、“制作我的小船”、“固体和液体”、“斜面”、“小小建筑师”、“发现世界”、“植物生长”、“养蚕”等系列的探究学习活动。中班、大班和一、二年级的孩子们从中体会到了科学的乐趣,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积累了丰富的探究经验,发展了观察、比较语言表达和社会情绪等多方面的能力。在“做中学”的课堂上,能看到中班的孩子头头是道地报告科学结果,并有理有据地争论,也能看到他们互相帮助完成一项设计与技术的作品。
  正如在2006年4月的项目启动仪式上,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致辞所说:“我们与GE基金会的合作是为城市中的工薪阶层和农民工子女提供科学教育。这也是‘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原则之一:面向每一个儿童、尊重儿童间的差异。我们鼓励每一个孩子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去学习。”
  
  二、李嘉诚基金会西部欠发达地区“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
  
  自江苏汉博教育培训中心建立以来,李嘉诚基金会一直在“做中学”项目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从开始阶段的全国范围的“做中学”教师培训和推广,到2006年底的两部地区“做中学”科学教育教师培训和推广实践项目的设立。在基金会的帮助下,2006年在陕西省正式启动这个项目,在延安(宝塔区)和成阳(三原县)选择了182所学校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实践,为在农村推广“做中学”科学教育积累经验。
  科学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儿童的教育,是培养国民基本科学素质的基础教育。探究式科学教育深入到农村地区是必要和急需的。在经过了五轮的逐级教师培训后,超过200名一线教师能够在课堂用探究式科学教育的方法进行教学,15000名左右的学生接受“做中学”科学教育。在科学知识、探究能力和社会情绪能力方面得到提高。修订并完善了6个具有西部地区特色的、适合西部地区的科学教育模块、教师指导用书、学生记录册和模块工具箱;并定出一个培训西部地区一线科学教师的标准化流程。由于采用了适合当地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实践,获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摸索出一套在西部农村地区推广“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的经验和方案。但这仅仅是一个尝试,一个开端,大多数农村教师还没有走出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因此,教师培训仍然是科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提高了教师的科学教育素质,才能保证探究式科学教育的顺利进行,才能保证素质教育的真正推进。
  与此同时,在李嘉诚基金会的支持下,我们开展了大量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活动。在江苏省、南京市教育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南京市的7所小学(长江路小 学、御道街小学、秦淮第一中心小学、青云巷小学、莫愁湖小学、幕府小学、北京东路小学)成为进行第一轮教学实践的试点学校。江苏汉博教育培训中心和南京市共同建立了“做中学”教学模块的开发和实践团队,从一线教师、教研员、课程设计者到大学生志愿者,都积极地开展教学实践和研究活动。我们从教学实践中获取大量的信息和数据,采用实证性的教育研究分析儿童的认知发展,评测儿童的学习过程,来实际指导教学。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
  
  有效的教学活动,有组织的教学研究切实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GE社区学校的教师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反馈,不仅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做中学”课程的发展。
  
  1、通过各种形式的参与式培训,项目教师逐步理解“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初衷和理念。在参与式的培训中,教师们亲自动手制作,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我的看法,和同行进行讨论,这些活动使教师们真正融入培训中去。在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总结和反思,不断经历着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使得老师们较快地理解和掌握“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的理论和教学方法。
  
  2、教师们参加“做中学”科学教学模块的教学实践,反馈意见,促进教学内容的修改。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能脱离实际的教学活动,GE项目和李嘉诚项目的教师们都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集体备课、讨论,集体评课,不断反思;实际的教学成果给“做中学”模块的修订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教师们不断转变着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他们开始变得爱思考,肯动脑,对每个问题、每个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策略都仔细研究,仔细讨论,从一名普通的教师逐渐转变成科学教育的研究者,这真正提高了教师的科学素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3、通过教学实践,教师们掌握了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基本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并在实际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策略了解儿童的初始想法,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提出感兴趣并适合探究的话题;教师还经常鼓励儿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组织儿童进行讨论;同时还提倡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公平的试验;同时有效地组织儿童对探究活动获得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包括观察、讨论和记录等方法;提倡学生根据提出的猜想和假设,以及收集分析的数据,得出自己的结论和报告,鼓励儿童与同伴进行展示和交流。将探究式科学教育的理念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师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
  
  4、社区内学校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逐步增强,教师对同一探究的主题,采取组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课后交流讨论等形式,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社区内学校教师的互助也加速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每学期两次的教师培训,定期的听课、研讨,GE社区的相互交流等丰富的活动促进了教师间的交流和互助,达到了区域师资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成长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探究式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项目教师的共同理念。在“做中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激烈的讨论,活跃的发言,认真的动手操作,积极的思考。慢慢地,我们感受着学生们一天天的成长和变化。感受着学生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
  
  1、儿童在探究科学活动材料、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逐步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例如,我们周围存在空气,但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而且“空气”的“空”字引起误解,很多儿童对哪里有空气一知半解。他们也许会说一个拧紧盖子的塑料瓶子里没有空气,空的纸箱子里没有空气。“做中学”的课堂允许儿童用塑料袋装空气。将积木、石头、瓶子、手帕等放到水里观察气泡,从而直观、生动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形成“空气无处不在”,从“有孔的木头里有空气”、“有孔的石头中有空气”等具体例子。抽象概括得到“有孔的东西里就有空气。空气无孔不入”的概念。这样习得的概念比纸上得来的知识印象更深。影响更远。
  
  2、儿童获得的不止是陈述性的记忆。还有过程性技能。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儿童预测、观察、记录,表达和交流,甚至自己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比如,儿童在学习生态系统概念时,要自己设计、制作一个生态瓶。以此作为模型模拟自然界的生态系统,通过观察生态瓶中三叶草、蟋蟀等生物的变化,用醋模拟酸雨研究其影响,探讨植物、动物以及非生物因素的相互关系。通过教师的引导,儿童发展了如何制作模型并通过模型研究问题等相关能力。
  
  3、由于科学活动需要合作,儿童进行社会交往所需的情绪能力和语言能力也在“做中学”课堂中得到了培养。他们会轮流使用一套材料,一起测试刚做出的小船能否航行,商量如何提高其性能。他们逐渐习惯使用“我发现”、“先观察一下”、“因为”、“必须保持温度一样”等科学用语。幼儿园的小朋友则会很详细地描述他们观察过的水果“甜的,汁特别多,有汤,水特别多,有核,核比较小,汤都流到手上了,特别黏……”,使用诸多特征用语。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GE“做中学”项目目前已从上海、北京两个城市扩展到广州、成都等城市,将有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能从中受益,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学校加入“做中学”项目,期待着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共同成长,期待着“做中学”项目得到更长足的进步。
其他文献
在与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进行对比之后,使学生在观察和探讨的基础上,通过列举的方法初步感知了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虽然也让学生用几个多位数验证正确,但我总感到不太踏实:这毕竟只是观察部分数得到的结论,怎样让学生探索出其中隐含的数学原理呢?  本节课教学内容单薄,我决定深挖教材,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激发学生来探究“被
一、案例背景    1.教学重点与目标:  (1)能听懂、会说以下表示地点的单词:a Zoo,apark,a cinema,a supermarket,the Great Wall。(2)能听懂、会说句型Let’s go to…及其应答All right./OK,Let’s go./Good./Great!等。(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4)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激
《青蛙看海》是一篇言近旨远的童话故事。课文语言通俗易懂,层次分明。教学时,可以采用“板块推进,读中入情,演中悟道”的办法来达成教学目标。    一、青蛙·苍鹰篇:读读、说说——入心    课文的前三小节是第一板块,讲述了青蛙从满怀希望到悲观失望的心路历程。教学的重点应定位在通过“读”来了解文本内容,通过“说”来体验人物内心,从而打造“读出个性,说得精彩”的课堂氛围。  1 出示:“青蛙长期生活在湖
一、走进圆的世界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数学语言的诗意追求,对于数学历史的广泛涉猎及巧妙演绎,对于圆与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各个层面内在联系的揭示,以及对于圆的美学特征的理解和表达,使整个课堂洋溢着浓厚的美感、历史感和文化感。于是,作为反思和总结,我在教学后记中写下这样一段:  “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有理由向学
[课例]    一、谈话导入  师:最近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圆的知识?你对圆有了哪些了解?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个圆,依次标出圆心、半径、直径、周长)  师:你们还听说过哪些有关圆的知识?了解它们吗?  (学生回答:听说过圆的面积,知道有个公式能计算圆面积,很想知道公式是怎么产生的。)  点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心中的问题。本节课导入采用谈话交流方式,通过教师的提问,一方面复习
[摘 要] 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从而教师在备课、实施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适应学生需要为中心,也就是做到“心中有问题,眼里有学生”.教师要满足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关注数学结果的形成、应用的过程和获得数学结果.备课和实施教学中做到:一是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理清数学知识结构脉络,二是看透数学知识内涵,三是找准数学思维的本源.  [关键词] 学生观;数学思想
[摘 要] “一课三研、连环跟进”是我校为适应新课程要求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需要研究和探索的数学校本教研模式. 目的是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架起教師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桥梁,激发教师的专业自觉,提高实践反思能力,建立团结、合作、互助的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 课堂教学;连环跟进;校本教研  当下很多学校教研模式的主要流程分为备课、上课、说课和评课四个环节,老师在整个教研活动中表现出厌烦、乏味,难以找到参与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是的,他们有血有肉有思想,更有着对新鲜事物的喜爱和接受。那么,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出现一些学习上的所谓“潜能生”,二、三年级就变成“后进生”,而到了五、六年级则落后到“无可救药”,导致教师对他们不管不问、失去信心?这就不得不提到低年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问题。下面就谈一谈自己是如何从细节人手,关注孩子成长的。    一、把“桌底的孩子”变成“真正的
[摘 要] 文章以“相似三角形”的复习课为载体,通过四个篇章——“源于感性,感知理性”(即教学导入)“源于感性,运用理性”“源于感性,辅于理性”(即典型问题分析)和“源于感性,归于理性”(即课堂小结)论述了数学思维从形象认知的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 数学;教学;感性思维;理性思维;相似三角形  数学是基础学科之一,无论是九年义务教育还是后续的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数学都占有一席
[摘 要] 以生为本,就要充分还原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参与度,启发学生的思维. 笔者结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与研究,深入挖掘课堂中实施学习共同体的价值与策略,以充分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课堂的效能.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课堂;初中数学;主体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及其辅助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片面地描述,对学生来说,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