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在实践中学习。本文就新课标背景下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出一些看法。
一、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长久以来,教师都受“权利主义教育学”的影响,强调强制性的管理,学生在强制性的措施下被动地接受知识。课改后,教材做了很大的整改,编排的都是最基础的知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角色不应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呈现者,而应成为挖掘资源的向导,寻找真理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教学中应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和指导,支持学生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学习的服务,营造一个可接纳的具有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数学教材的改革是让我们转变数学教学教育观: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贴近学生实际,注重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重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可以结合课堂的具体情境和学生的兴趣急性发挥;知识的学习不必遵循固定不变的程序,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不必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确立崭新的师生关系。旧的师生关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老师与学生已绝非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确立崭新的师生关系,就会少了理解、少了引导,多了批评、多了抱怨。实际上,新时期的师生关系是多种关系的集合体:学生犯错误时,老师应该是严父,及时纠正,绝不迁就;学生有困难时。老师就是医生。及时“对症下药”,开出一幅幅鼓励的药方;学生高兴或痛苦时,教师应该是他们的知心朋友,与他们分享喜悦或悲伤。总之,教师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教师最主要的就是要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只有确立崭新的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方式才能发生质的转变,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确立崭新的师生关系。
二、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
新课程要求数学课堂教学更多地体现出师生共同有效地参与,这要求教师要改变原有的由教师控制课堂的“一统天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加入到活跃的课堂教学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比重是趋于加大,因此不断地改变教师的教学活动,使教师的课前准备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课前准备主要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着眼于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而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必须要扎扎实实地备好每一堂课。精心备课的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自己的知识储备,找到“授之以渔”的最佳方法和契合点。因此教师备课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学生只有通过所创设的情境,来接触大量的有效信息之后,才能准确有效地加以反映;而且,教师备课时还要充分地研究学生的特点及其与教材间的关系,努力寻找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契合点,从而真正把教与学结合起来,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
“放手“,就是给学生创造能够展示自我,启迪思维的环境和氛围,允许学生自由想象,甚至是异想天开。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也不要强迫学生接受教师自己或书本上的答案。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鼓励他们,只要思路正确,计算准确,答案不一定唯一。
“收手“,就是结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教学目标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人们常说;“问题是最好的老师,探索是最好的学习。”这是教学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一种理念。大部分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学生对数学存在这种倦怠心,其原因之一是我们的数学课仍然是“师问生答,师讲生听,师考生答”这种师授生受的教学,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淡薄。研究表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是最具有震撼效果,最能使学生产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内驱力。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过程,就是老师在教学中应把重心放在对知识的思想方法的探索;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等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长远发展关注及少,使学生中的厌学现象得不到遏止。然而在新课程下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群体,而且关注个体;不仅关注他们掌握知识、技能,还要关注他们未来的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惩罚会削弱人的某种行为,而奖励则会强化某种行为。教学中学生因为受到了惩罚,可能会从此失去学习兴趣。而受到了赞扬的学生,则会在激励中强化他的创造意识,发掘他的内心世界,活跃他的各种思维。当教师不理解或不重视学生的创造性的行为时,学生就会与教师处于一种“隔阂”状态。相反,一个教师要创造性地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殿堂,就必须努力生活在学生之中,“蹲下来”和他们一起去感受生活,甚至不耻下问,做学生的学生,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教师要不断地反思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评价主要从学生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工作优劣。而在新课程下,教学实践的评价是多元化的。把评价的重心从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转移到关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参与程度和知识获得上来,多方面评价课堂教学的实效,不断培养和形成反思型的教师队伍。
总之,教学并不是一项普通的工作,而是一门艺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教师只有结合教学规律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新课标理念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真正达到新教材培养创新能力的育人宗旨。这首先就要求教师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进行质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和保证,需要我们教师共同的艰苦努力。
一、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长久以来,教师都受“权利主义教育学”的影响,强调强制性的管理,学生在强制性的措施下被动地接受知识。课改后,教材做了很大的整改,编排的都是最基础的知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角色不应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呈现者,而应成为挖掘资源的向导,寻找真理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教学中应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和指导,支持学生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学习的服务,营造一个可接纳的具有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数学教材的改革是让我们转变数学教学教育观: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贴近学生实际,注重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重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可以结合课堂的具体情境和学生的兴趣急性发挥;知识的学习不必遵循固定不变的程序,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不必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确立崭新的师生关系。旧的师生关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老师与学生已绝非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确立崭新的师生关系,就会少了理解、少了引导,多了批评、多了抱怨。实际上,新时期的师生关系是多种关系的集合体:学生犯错误时,老师应该是严父,及时纠正,绝不迁就;学生有困难时。老师就是医生。及时“对症下药”,开出一幅幅鼓励的药方;学生高兴或痛苦时,教师应该是他们的知心朋友,与他们分享喜悦或悲伤。总之,教师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教师最主要的就是要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只有确立崭新的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方式才能发生质的转变,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确立崭新的师生关系。
二、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
新课程要求数学课堂教学更多地体现出师生共同有效地参与,这要求教师要改变原有的由教师控制课堂的“一统天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加入到活跃的课堂教学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比重是趋于加大,因此不断地改变教师的教学活动,使教师的课前准备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课前准备主要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着眼于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而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必须要扎扎实实地备好每一堂课。精心备课的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自己的知识储备,找到“授之以渔”的最佳方法和契合点。因此教师备课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学生只有通过所创设的情境,来接触大量的有效信息之后,才能准确有效地加以反映;而且,教师备课时还要充分地研究学生的特点及其与教材间的关系,努力寻找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契合点,从而真正把教与学结合起来,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
“放手“,就是给学生创造能够展示自我,启迪思维的环境和氛围,允许学生自由想象,甚至是异想天开。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也不要强迫学生接受教师自己或书本上的答案。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鼓励他们,只要思路正确,计算准确,答案不一定唯一。
“收手“,就是结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教学目标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人们常说;“问题是最好的老师,探索是最好的学习。”这是教学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一种理念。大部分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学生对数学存在这种倦怠心,其原因之一是我们的数学课仍然是“师问生答,师讲生听,师考生答”这种师授生受的教学,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淡薄。研究表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是最具有震撼效果,最能使学生产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内驱力。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过程,就是老师在教学中应把重心放在对知识的思想方法的探索;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等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长远发展关注及少,使学生中的厌学现象得不到遏止。然而在新课程下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群体,而且关注个体;不仅关注他们掌握知识、技能,还要关注他们未来的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惩罚会削弱人的某种行为,而奖励则会强化某种行为。教学中学生因为受到了惩罚,可能会从此失去学习兴趣。而受到了赞扬的学生,则会在激励中强化他的创造意识,发掘他的内心世界,活跃他的各种思维。当教师不理解或不重视学生的创造性的行为时,学生就会与教师处于一种“隔阂”状态。相反,一个教师要创造性地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殿堂,就必须努力生活在学生之中,“蹲下来”和他们一起去感受生活,甚至不耻下问,做学生的学生,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教师要不断地反思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评价主要从学生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工作优劣。而在新课程下,教学实践的评价是多元化的。把评价的重心从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转移到关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参与程度和知识获得上来,多方面评价课堂教学的实效,不断培养和形成反思型的教师队伍。
总之,教学并不是一项普通的工作,而是一门艺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教师只有结合教学规律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新课标理念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真正达到新教材培养创新能力的育人宗旨。这首先就要求教师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进行质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和保证,需要我们教师共同的艰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