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是将课文与写作指导独立开来的,但在笔者看来,课文是最好的写作契机与平台,如果能有效地利用课文指导学生写作,岂不是一举两得。
关键词:教材课文;写作指导;写作方法
目前,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是将课文与写作指导独立开来的,但在笔者看来,课文是最好的写作契机与平台,如果能有效地利用课文指导学生写作,岂不是一举两得,因此,在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 借鉴好词好句
由于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可尽量兼顾到这类同学,引导学生吸收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如在教学《沁园春 长沙》时可引导学生欣赏作者从不同角度所看到的湘江景象,并引导体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诗句中动词“击”和“翔”的感染力以及诗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中修饰语“万”“遍”“层”“染”“漫”“透”等词语所蕴含的意境特点。
教学《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亦如是,让学生勾画出自己喜欢的文句并分析文句的妙处,重在对动词以及修饰语的赏析,对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赏析,体悟文章的语言特色。如对于通感句的感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引导学生体悟通感手法的妙处并引导仿写,让学生将解读文本落到实处。
每次解读完文本后,就可趁热打铁,引导学生选择一处景象进行描写,要求锤炼动词与修饰语,利用修辞手法,写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操。
二、 借鉴写作方法
教材中的许多经典课文都有其特有的写作方法,如《荷塘月色》融情于景,《囚绿记》托物言志,《小狗包弟》以小见大,《记梁任公先生的演讲》正、侧结合,《咬文嚼字》举例论证,《劝学》《寡人之于国也》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完课文的手法后,随即可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如运用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景抒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记一件物,利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记一件小事,利用侧面描写或细节描写的手法来记一个人,运用各种论证方法来论证一个鲜明的观点等。这样围绕课文进行训练,以唤起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融合,进行了课文知识的迁移。
三、 借鉴篇章结构
众所周知,写作也重在作谋篇布局的训练。文章的结构形式在为内容服务,结构将内容层层推进,每一个段落虽不是作者刻意为之,但也各有妙处,如有的总领,有的过渡,有的总结。因此,学习文章的结构形式,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谋篇布局尤为重要。如教学《咬文嚼字》,引导学生注意议论文结构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议论文写作中注重引——议(联)——结。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运用从课文中总结出来的这些结构方法进行训练是行之有效的。
四、 借鉴文体特点
不同的文体还有不同的特色,如记叙文重情,议论文重理。引导学生赏析不同的文体,要注意抓文体特色,如教学《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讲话》《我有一个梦想》时,着重引导学生体悟演讲稿的三大特性——针对性、鼓动性、情感性,感悟演讲稿的特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写富有感染力的演讲稿。教学《咬文嚼字》《说木叶》《六国论》时,引导学生注意议论文的特点,教学《囚绿记》《故都的秋》《项脊轩志》时,引导学生注意记叙文中叙与情的关系。
五、 展开丰富的联想
教材中有的作品结尾意犹未尽,有的情节发展有很多可能性。于是在教学这类文章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创作。如教学《边城》,结尾是“这个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结局充满了不确定性,就像故事里人物的命运一样充满不确定。那学生会怎么看待呢?他们认为傩送会回来吗?可引导他们展开联想续写《边城》,既调动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又能让学生在创作中形成独到的人生体悟。如教学《荆轲刺秦王》,其中有一个情节,荆轲在易水边待客俱去,可太子丹却疑其有改悔,致使荆轲最终怒而离去。此时,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荆轲之客何人也?如果他等到了客,故事将朝何处发展?均可引导学生创作,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提炼写作素材
教材中有许多素材有待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掘提炼,运用于写作中。如学习了《离骚》,可引导学生将屈原的精神品质运用于爱国情怀、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人生价值的探索等话题。学习了《滕王阁序》,其中众多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可引导学生运用于人才与时代、穷且益坚、伯乐的重要性等话题。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可引导学生运用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知过而改,善莫大焉;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等话题。
由此可见,课文中的素材还有很多很多,有写景类、抒情类、说理类。有正例也有反例,教材里的课文是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源头,立足课文,挖掘教材,利用课文指导学生作文是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切忌舍本逐末,舍近求远,应充分发挥课文的范例作用,将教材课文作为最好的写作工具,找到课文与写作的联系,踏踏实实地做好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一定会让学生的写作增彩。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在写作上的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多方面表达,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甚至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分兴趣教学,注重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写作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与天地。
除此以外,在引导学生对知识接受的同时还有必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学习与创作中,日积月累,长此以往,定能增加感悟,有所提升。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在熟悉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感悟生活,注重能力,学会创新,创作佳作。
參考文献:
[1]史丁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教学内容研究[J].课外语文,2017(3).
[2]张迎春.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拓展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32).
[3]杨辉国.小组合作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7(34).
作者简介:
包艳,贵州省贵阳市,北师大贵安新区附属学校。
关键词:教材课文;写作指导;写作方法
目前,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是将课文与写作指导独立开来的,但在笔者看来,课文是最好的写作契机与平台,如果能有效地利用课文指导学生写作,岂不是一举两得,因此,在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 借鉴好词好句
由于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可尽量兼顾到这类同学,引导学生吸收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如在教学《沁园春 长沙》时可引导学生欣赏作者从不同角度所看到的湘江景象,并引导体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诗句中动词“击”和“翔”的感染力以及诗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中修饰语“万”“遍”“层”“染”“漫”“透”等词语所蕴含的意境特点。
教学《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亦如是,让学生勾画出自己喜欢的文句并分析文句的妙处,重在对动词以及修饰语的赏析,对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赏析,体悟文章的语言特色。如对于通感句的感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引导学生体悟通感手法的妙处并引导仿写,让学生将解读文本落到实处。
每次解读完文本后,就可趁热打铁,引导学生选择一处景象进行描写,要求锤炼动词与修饰语,利用修辞手法,写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操。
二、 借鉴写作方法
教材中的许多经典课文都有其特有的写作方法,如《荷塘月色》融情于景,《囚绿记》托物言志,《小狗包弟》以小见大,《记梁任公先生的演讲》正、侧结合,《咬文嚼字》举例论证,《劝学》《寡人之于国也》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完课文的手法后,随即可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如运用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景抒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记一件物,利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记一件小事,利用侧面描写或细节描写的手法来记一个人,运用各种论证方法来论证一个鲜明的观点等。这样围绕课文进行训练,以唤起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融合,进行了课文知识的迁移。
三、 借鉴篇章结构
众所周知,写作也重在作谋篇布局的训练。文章的结构形式在为内容服务,结构将内容层层推进,每一个段落虽不是作者刻意为之,但也各有妙处,如有的总领,有的过渡,有的总结。因此,学习文章的结构形式,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谋篇布局尤为重要。如教学《咬文嚼字》,引导学生注意议论文结构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议论文写作中注重引——议(联)——结。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运用从课文中总结出来的这些结构方法进行训练是行之有效的。
四、 借鉴文体特点
不同的文体还有不同的特色,如记叙文重情,议论文重理。引导学生赏析不同的文体,要注意抓文体特色,如教学《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讲话》《我有一个梦想》时,着重引导学生体悟演讲稿的三大特性——针对性、鼓动性、情感性,感悟演讲稿的特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写富有感染力的演讲稿。教学《咬文嚼字》《说木叶》《六国论》时,引导学生注意议论文的特点,教学《囚绿记》《故都的秋》《项脊轩志》时,引导学生注意记叙文中叙与情的关系。
五、 展开丰富的联想
教材中有的作品结尾意犹未尽,有的情节发展有很多可能性。于是在教学这类文章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创作。如教学《边城》,结尾是“这个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结局充满了不确定性,就像故事里人物的命运一样充满不确定。那学生会怎么看待呢?他们认为傩送会回来吗?可引导他们展开联想续写《边城》,既调动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又能让学生在创作中形成独到的人生体悟。如教学《荆轲刺秦王》,其中有一个情节,荆轲在易水边待客俱去,可太子丹却疑其有改悔,致使荆轲最终怒而离去。此时,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荆轲之客何人也?如果他等到了客,故事将朝何处发展?均可引导学生创作,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提炼写作素材
教材中有许多素材有待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掘提炼,运用于写作中。如学习了《离骚》,可引导学生将屈原的精神品质运用于爱国情怀、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人生价值的探索等话题。学习了《滕王阁序》,其中众多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可引导学生运用于人才与时代、穷且益坚、伯乐的重要性等话题。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可引导学生运用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知过而改,善莫大焉;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等话题。
由此可见,课文中的素材还有很多很多,有写景类、抒情类、说理类。有正例也有反例,教材里的课文是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源头,立足课文,挖掘教材,利用课文指导学生作文是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切忌舍本逐末,舍近求远,应充分发挥课文的范例作用,将教材课文作为最好的写作工具,找到课文与写作的联系,踏踏实实地做好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一定会让学生的写作增彩。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在写作上的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多方面表达,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甚至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分兴趣教学,注重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写作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与天地。
除此以外,在引导学生对知识接受的同时还有必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学习与创作中,日积月累,长此以往,定能增加感悟,有所提升。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在熟悉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感悟生活,注重能力,学会创新,创作佳作。
參考文献:
[1]史丁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教学内容研究[J].课外语文,2017(3).
[2]张迎春.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拓展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32).
[3]杨辉国.小组合作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7(34).
作者简介:
包艳,贵州省贵阳市,北师大贵安新区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