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浪潮于80年代影响到宝岛台湾,激活了以侯孝贤为代表的“台湾新电影运动”。他们既执著地回忆历史、童年,追溯往事,亲近传统,执着地坚守着写实美学精神;又力图在现代社会的重重诱惑与琐碎经历中寻找出路,展现一代人生存的艰辛、荒谬与无奈,处处流露着存在主义的哀伤。《最好的时光》就是这样一种展现,表象上关于爱情,而内核却异常沉重而严肃。
[关键词] 《最好的时光》 侯孝贤 电影 语言
上世纪20、30年代受胡塞尔“现象学”及之后海德格尔“语言与存在”理论的影响,电影世界发生转向,作品更加关注现实,关注人们生存的真实状况。继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运动和巴赞“真实美学”的提出,法国新浪潮把现实主义推向了高潮,20世纪60年代现代主义电影又对“真实”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和超越,呼吁以表象的真实来呈现内心的真实。电影浪潮于80年代影响到宝岛台湾,激活了以侯孝贤为代表的“台湾新电影运动”。他们既执著地回忆历史、童年,追溯往事,亲近传统,执着地坚守着写实美学精神;又力图在现代社会的重重诱惑与琐碎经历中寻找出路,展现一代人生存的艰辛、荒谬与无奈,处处流露着存在主义的哀伤。
《最好的时光》就是这样一种展现,表象上关于爱情,而内核却异常沉重而严肃。影片中运用了大量“侯孝贤式”的中长远镜头、空镜头、道具符号,寄予对传统的怀念和对于文化的忧虑和批判。侯导曾说,“生命中有许多吉光片羽,无从名之,难以归类,又不能构成什么重要意义,但就是在心里萦绕不去”,包括台湾的历史变迁,人生的沉浮流转,文化的今非昔比,都被融于神奇的光影之中。
一 、 写实缄默的镜象语言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拥有了语言,才能实现对存在的理解和表述。对于电影导演来说,电影语言,包括镜头的剪辑、声音的设置、符号色彩的搭配等,都至关重要。导演在《最好的时光》中通过对静止长镜头、景深镜头、抒情蒙太奇(即空镜头)、大中全境的灵活驾驭,对节奏的恰当把握,和诗意氛围的营造,凸现了其“东方式表意”的写实美学风格。影片分为三个独立的梦境,时间跨度大,看似独立,实则存在隐喻式的关联。
1、“恋爱梦”(1966)
“恋爱梦”一开篇就呈现了许多表意符号,镜头从台球摇到看球的人,又摇回球,再摇回人。之后长镜头中不同的撞球馆里相似的球桌、客人,大中全镜里往返的渡轮、路牌、渺茫的大海和激荡的浪花,这些情节似生活描摹,节奏舒缓深沉。撞不进的球如碰不对的人,辗转漫长的路就像可遇不可求的缘分。狭小拥挤的内景如一个人的生活,狭窄而庸碌,而于虚渺的远景之中人则像粟粒之于沧海,透着出世的悲凉。影片背后清淡的色调,属于我们记忆中青春的色彩。
侯孝贤的长镜头多固定机位,即静止长镜头,一个镜头能够持续几分钟,这种缺少技巧的技巧,放松了摄像机对观众的支配,消解了情节的戏剧性和必然性,保全了空间的完整性,客观冷静地记录下琐碎生活的一点一滴,如一个充满智慧的旁观者,时而慧言妙语,时而沉默寡言,用散文般的笔触呈现情感意象的无限延伸。
2、“自由梦” (1911 默片)
海氏认为“语言就是语言”,“能被理解的语言就是语言”,这样想来,人或许说了很多,但可能什么也没有“言” ,也可能什么都没有说,却“言”了许多。在“自由梦”沉默的世界里,语言的精彩运用带来了丰富的理解。人物的发型服饰,精巧的阁楼家具,是古老时代最直观的再现,大量的盆景、油灯,特写的君子兰,流畅的字幕,把意境之美推向极致。如此环境中艺妓的命运如袅袅的南管曲调,咿咿呀呀,低婉悠长。默片的形式,给人的是一个时代真实的背影…复古的色调,让人联想到陈逸飞的油画,庄重而神秘,也许那个时代果真如此。
导演采用固定机位,抛弃了西方影界擅长的段落运动长镜头,场面调度身后隐藏的是一个深厚又真诚的内核,一种严谨含蓄的真实美学,一种个体话语与宏大叙事之间微妙而暧昧的相关性。
3 、“青春梦” (2005)
在剧本里,这部分“青春梦”的字数最多,远远超过前两段落字数之和。侧面表现出当代生活的烦乱、拥堵和作者的“无所措手足”。低调实景拍摄的画面具有现实的原态感,而景深、空镜头的运用又使画面多义而暧昧。故事忧郁而残酷,当代都市生活远没有前两段的美感和悠闲,这是导演电影题材上的突破,虽然这个尝试并不算成功,形同符号的推陈堆砌,流于浮浅,但不可否认这种挖掘和探索是有价值的。
飞驰的摩托车、龙蛇纵横的高架桥和快速环道,暗喻着工业文明下血液喷张的速度和感情的速食食利性;键盘的敲打声、手机铃声,象征着人与人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灰黑的低色调,狭窄的室内、阳台、长廊让人压抑和绝望,映衬着女主人公颈上鲜红的刺青“
[关键词] 《最好的时光》 侯孝贤 电影 语言
上世纪20、30年代受胡塞尔“现象学”及之后海德格尔“语言与存在”理论的影响,电影世界发生转向,作品更加关注现实,关注人们生存的真实状况。继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运动和巴赞“真实美学”的提出,法国新浪潮把现实主义推向了高潮,20世纪60年代现代主义电影又对“真实”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和超越,呼吁以表象的真实来呈现内心的真实。电影浪潮于80年代影响到宝岛台湾,激活了以侯孝贤为代表的“台湾新电影运动”。他们既执著地回忆历史、童年,追溯往事,亲近传统,执着地坚守着写实美学精神;又力图在现代社会的重重诱惑与琐碎经历中寻找出路,展现一代人生存的艰辛、荒谬与无奈,处处流露着存在主义的哀伤。
《最好的时光》就是这样一种展现,表象上关于爱情,而内核却异常沉重而严肃。影片中运用了大量“侯孝贤式”的中长远镜头、空镜头、道具符号,寄予对传统的怀念和对于文化的忧虑和批判。侯导曾说,“生命中有许多吉光片羽,无从名之,难以归类,又不能构成什么重要意义,但就是在心里萦绕不去”,包括台湾的历史变迁,人生的沉浮流转,文化的今非昔比,都被融于神奇的光影之中。
一 、 写实缄默的镜象语言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拥有了语言,才能实现对存在的理解和表述。对于电影导演来说,电影语言,包括镜头的剪辑、声音的设置、符号色彩的搭配等,都至关重要。导演在《最好的时光》中通过对静止长镜头、景深镜头、抒情蒙太奇(即空镜头)、大中全境的灵活驾驭,对节奏的恰当把握,和诗意氛围的营造,凸现了其“东方式表意”的写实美学风格。影片分为三个独立的梦境,时间跨度大,看似独立,实则存在隐喻式的关联。
1、“恋爱梦”(1966)
“恋爱梦”一开篇就呈现了许多表意符号,镜头从台球摇到看球的人,又摇回球,再摇回人。之后长镜头中不同的撞球馆里相似的球桌、客人,大中全镜里往返的渡轮、路牌、渺茫的大海和激荡的浪花,这些情节似生活描摹,节奏舒缓深沉。撞不进的球如碰不对的人,辗转漫长的路就像可遇不可求的缘分。狭小拥挤的内景如一个人的生活,狭窄而庸碌,而于虚渺的远景之中人则像粟粒之于沧海,透着出世的悲凉。影片背后清淡的色调,属于我们记忆中青春的色彩。
侯孝贤的长镜头多固定机位,即静止长镜头,一个镜头能够持续几分钟,这种缺少技巧的技巧,放松了摄像机对观众的支配,消解了情节的戏剧性和必然性,保全了空间的完整性,客观冷静地记录下琐碎生活的一点一滴,如一个充满智慧的旁观者,时而慧言妙语,时而沉默寡言,用散文般的笔触呈现情感意象的无限延伸。
2、“自由梦” (1911 默片)
海氏认为“语言就是语言”,“能被理解的语言就是语言”,这样想来,人或许说了很多,但可能什么也没有“言” ,也可能什么都没有说,却“言”了许多。在“自由梦”沉默的世界里,语言的精彩运用带来了丰富的理解。人物的发型服饰,精巧的阁楼家具,是古老时代最直观的再现,大量的盆景、油灯,特写的君子兰,流畅的字幕,把意境之美推向极致。如此环境中艺妓的命运如袅袅的南管曲调,咿咿呀呀,低婉悠长。默片的形式,给人的是一个时代真实的背影…复古的色调,让人联想到陈逸飞的油画,庄重而神秘,也许那个时代果真如此。
导演采用固定机位,抛弃了西方影界擅长的段落运动长镜头,场面调度身后隐藏的是一个深厚又真诚的内核,一种严谨含蓄的真实美学,一种个体话语与宏大叙事之间微妙而暧昧的相关性。
3 、“青春梦” (2005)
在剧本里,这部分“青春梦”的字数最多,远远超过前两段落字数之和。侧面表现出当代生活的烦乱、拥堵和作者的“无所措手足”。低调实景拍摄的画面具有现实的原态感,而景深、空镜头的运用又使画面多义而暧昧。故事忧郁而残酷,当代都市生活远没有前两段的美感和悠闲,这是导演电影题材上的突破,虽然这个尝试并不算成功,形同符号的推陈堆砌,流于浮浅,但不可否认这种挖掘和探索是有价值的。
飞驰的摩托车、龙蛇纵横的高架桥和快速环道,暗喻着工业文明下血液喷张的速度和感情的速食食利性;键盘的敲打声、手机铃声,象征着人与人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灰黑的低色调,狭窄的室内、阳台、长廊让人压抑和绝望,映衬着女主人公颈上鲜红的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