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与生态美育融合的实施策略

来源 :辽宁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vinc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连市旅顺口区实验小学起源于1913年建成的双岛湾普通学堂,1944年更名为旅顺江西小学,后经几次更名最终成为今天的校名。近几年,学校以“生活教育,芬芳人生”为办学理念,坚持把生活教育与生态美育有机融合,贯穿于教师团队建设、课堂教学、德育工作、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在充满生态审美元素的环境里学会生活、乐享生活,真正得到生活的启迪,并提升生命的价值。
  一、生活教育与生态美育融合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和“做人”要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过程中完成。生活教育的最终旨意是要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
  生态美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河南师范大学丁永祥教授认为,生态美育是以生态原则为基础,把生态原则提升为审美原则,通过生态审美实践,培养人的生态审美情感,提高生态审美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生态美育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一种实践,它的核心问题在于生态审美观的建构。生态美育的目的是要培养“生活的艺术家”,即培养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生活和自身。从效用上说,生态美育融入生活教育会发挥更强大的教育力量。
  (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将生活教育与生态美育融合能够促进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使其逐步形成高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身心得以健康和谐发展。
  (二)有效整合学校教育资源
  学校把生活教育与生态美育有机整合,有利于加強制度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师生文化、教学文化、特色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促进学科之间优势互补;拓展学校及师生的多元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接受生活教育的熏陶和生态美育的感染。
  (三)丰富和提升学校发展内涵
  旅顺口区实验小学历经100多年的积淀,形成了校风淳正,教风严谨,学风勤奋,人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氛围。教学楼、活动区、健身区等区域相对独立,各有特色,相互辉映。近几年,学校致力于打造生态人文校园,提高了办学质量,拉动了生源的增长,实现了向更高层次发展。学校先后获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全国棒垒球实验基地校” “全国中小学智慧教育示范学校”“大连市义务教育管理标准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二、生活教育和生态美育融合的实施策略
  通过生活教育实施生态美育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有效地体现立德树人的价值。
  (一)“生活即教育”:构建润物无声的校园文化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教育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的内涵恰与生态美育关注学生生存发展的核心要义是一致的,为学生营造生活化文化,让其在生活文化的熏陶下,用心去触摸和感悟生活,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而所谓的生活化文化,就是要为学生营造美好的精神家园,使其获得更高层次的情感陶冶和精神慰藉,这是一种生态审美的升华。
  我校站在儿童的角度,贴近儿童生活,创建了“环境文化——绿色校园、行为文化——生活教育、楼厅文化——放飞梦想、国学文化——飘香溢美、班级文化——多姿多彩”等五项生态校园文化,通过横向连接、纵线贯通的生态校园文化的构建,实现了生活教育与审美教育的统一。
  学校注重校园布局的整体构建,教学区充满人文色彩,生活区温馨自然,运动区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充分挖掘校园建筑的文化内涵,从命名、外观、色调、墙体装饰等都注入和谐、成长的生态理念,突出主题化、系列化的环境文化,引导师生成长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我校把校园打造成生态园,把所有绿地纳入生态美育规划范畴,使整个校园按使用功能分为文化区、观赏区、休闲区、实践区、艺术区,还增设皮雕艺术等传统文化作品和动植物模型,创设一种安静优雅的校园格调。
  此外,我校开发“生活课”校本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生活课”是基于“儿童生活”的综合实践课程,内容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我们以“学会生活”“乐享生活”“品尚生活”作为生活课程开发的三大基本原则,从中确定了有特色课程内容,如设置了以“自信自爱,乐观进取,诚信友善,责任担当”为主题的品德修养课程。生活课程的实施,拓展了学生的生活视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审美观,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社会即学校”:构建互利共赢的教育生态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社会即学校”大大拓展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工具和教育环境,促使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里满足“乐学”的兴趣,在快乐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我校勇于打破定势,跨越课堂界限,在社会生活中成就学生对知识的探求,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去积累、去发现、去运用,构建教育生态体,共筑教育品牌。学校围绕“生活之能”这一维度,拓宽社区、大学、部队、家庭等教育渠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课程。同时,引导学生做“五好”少年,即:肩上有责,做担当的好少年;心中有爱,做感恩的好少年;目中有人,做明礼的好少年;学有所长,做尚美的好少年;手头有活,做勤劳的好少年。
  学校先后与大连外国语学院、大连医科大学、辽宁经贸学院等校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和志愿者活动基地,通过大学与小学深度合作、共谋发展,带动教育理念的提升。学校与中山区东港第一小学、开发区董家沟小学缔结友好学校,共建跨区域教育联盟,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合力育人”。
  (三)“自然即课堂”:构建融入审美元素的生态课程
  “自然即课堂”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以活动为载体,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儿童走进自然,实现对自然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培养儿童热爱自然、珍爱自然的情感。“自然即课堂”应当遵循“融入、系统、平衡”三大法则。从教育形式上要尊重自然、以自然为内容,实现儿童与大自然的有效联结,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我校一方面开发区域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内引外联建立自然课堂实践基地和多个生态美育体验场所,使学生亲身感受多样化的自然人文景观,积淀生态阅历,促进其成长和发展。
  自然课堂融入生态美育,可以构建课内与课外融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学校与社区契合、教育与社会联合的全方位立体化教育模式。
  我校重视自然生态下“绿色课堂”的创建及“绿色生态美育”活动的开展。学校与旅顺口区环保局资源共享,为师生搭建了学习环保知识、倡导低碳生活的绿色平台;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带领学生参加社区“垃圾分类,由我先行”“绿色课堂绿色的我”等活动;组织学生到学农基地开展“务实学农课程,坚韧美好品质”“寻找生活中的绿色”“变废为宝——创意点缀生活”等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
  此外,我校将绿色种植、海边养殖纳入课程教学范畴,编印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学生边学习边进行劳动实践,在实践学习中感受自然,同时体会到劳动光荣的道理。
  (四)“校园即家园”:营造融入家园意识的教育氛围
  “校园即家园”是一种办学理念和文化精神,是贯彻以人为本,倡导“平等、共享、人道、博愛”的教育理念,是达成“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与和谐发展”办学目标的有效途径,目的是把学校建成师生全面发展、自主发展的沃土,使学校成为师生愉快生活、健康成长的家园。
  对学生而言,校园是一个团结、友爱、温馨的大家庭。因而,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面向学生,以追求校园和谐为出发点,打造和谐校园、温馨家园、成长乐园,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我校精心打造人文环境课程,引导学生感受灵动的环境文化。学校先后投入上百万资金,对校园进行绿化、美化、艺术化。学校内建有绿色种植园,促使学生在感受绿色校园文化的同时了解绿色种植文化,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振奋精神。校园内外共栽种树木1500多棵,灌木植物上万株。绿色植物与楼房、红墙交相辉映。学生徜徉其中,品格得到涵养,素质得到提升,生命得到升华。
  我校坚持开展“行动之旅”主题活动,打造“责任之旅、艺术之旅、感恩之旅、礼仪之旅”四个行动乐园,以及“围棋文化、楹联文化、皮雕文化、剪纸文化、书法文化、篆刻文化”等传统特色文化育人景点,每一处均赋予了深刻的教育意义。
  环境文化重在打造。我校注重校园“特色环境”的建设,将“五好”少年的具体要求制作成浮雕,学生在无声的熏陶中知感恩、懂礼仪、懂勤劳、学担责、会尚美。学校内开辟多个种植园,是学生认识和理解劳动、学会使用劳动工具、享受劳动成果的重要平台。
  学校利用操场花卉种植园,引导学生学会种植花草,将花园分成几个区域,班主任带领学生认领一块地,师生及家长一起栽下蔷薇花,将“我与蔷薇共成长”活动融入校园绿色教育中。此外,利用蔬菜种植园带领学生种植辣椒、黄瓜、西红柿、萝卜等,引导学生了解农业知识、掌握农业本领,感受社会角色,提前进入职业体验。
  三、生活教育与生态美育融合的建议
  (一)应以生态存在论和美学思想为指导
  办好教育应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生活教育融入生态美育则应以生态存在论和美学思想为指导,把生活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生态美育中。生态存在论和美学思想不能只作为一种理论知识的存在,而需要在实践中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而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生活教育要融入生态审美观的建构
  生态审美观指的是建立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生态审美观。生态美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确立生态审美的生活方式,培养对自然的审美态度。生态审美观的建构能够帮助师生把对自然的物质关系上升到精神交融的层次,只有达到了一种精神上同大自然交流的境界,审美才更为深刻,生活才更有意义。
  (三)要重视生态审美实践
  生活教育和生态美育融合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知识,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探索,它需要通过美的生动形象来打动和感染受教育者,激发他们内心对生态美的追求。因而学校要重视实践,引导学生亲眼看、亲眼听、亲身体验,在体悟、感受中受到教育。
  生活教育融入生态美育,既可以引导师生以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又可以引导师生在诗情画意中审美,更好地去享受生活、享受生命的价值。
  (责任编辑:赵春艳)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组词、读小儿歌等方法,认识“沿”“答”“渴”“喝”“话”等10个生字,正确书写“井”“沿”“渴”“喝”,注意读帖,做到“一看”“二描”“三临”“四比”。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3.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教学流程】(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1.猜谜导入课题小朋友们好!
“谋求互利共赢”一课为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第二课第二框的内容,笔者在一次讲公开课时执教了此内容。本次教学的亮点主要有:让国学经典进课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成链,实现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课堂回归生活。本文将对此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简略呈现教学过程并予以评析,以期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实施创新驱动离不开创新人才培养,个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关乎组织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被广泛应用于管理教育、员工甄选和企业内训的商业模拟能否有效提升个体
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新一轮修订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学科内容,即通过一系列活动即结构式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依据这种理念认识,笔者根据《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二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课内容。
管理者的环境领导力和环保认知对企业生态创新决策起到决定性作用.然而,关于管理者的环境领导力能否对生态创新产生影响,究竟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其影响机理至今尚未深入探讨.
学校文化是教育教学的内在灵魂,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创建积極的校园文化,可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师生不断反思、超越,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生态式”审美文化,即把学校文化看成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寓培养学生的生态审美素养于每一个有机的教育因素和环节之中,最终形成和谐的学校文化“生态链”和“生态体”。它是包括生态学、美学、教育学等元素在内的一种文化,更是一
那是周一的早晨,一间教室门口的墙壁上贴有一张童趣十足的海报,上面手绘着两列写意的卡通表情符号——两人相拥、相互比心、肘对肘、相向而舞,等等。一位笑容可掬的女老师伫立教室门口,精神饱满地迎接着刚刚到校的孩子。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任指墙上一个表情符号和老师“打招呼”。指到“相拥”的,老师微笑着张开双臂,温柔地搂一搂孩子,孩子在爱抚的满足中飞进教室;指到“比心”的,老师的“心”与孩子的“心”瞬间贴近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在一起”中的一课,笔者在一次公开课时执教了此内容。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教学要让学生体验到快乐,提高学生的乐群性,引导学生学会加入游戏,遵守游戏规则,尊重游戏伙伴。通过课前观察和分析,我发现,儿童在进入小学后,和周围世界有了更多的联系。
作业管理工作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的关键领域,也是锦州市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减负提质的重要抓手。我市深入领会教育部和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管理的工作要求,不断加强作业设计研究,完善作业调控机制,创新作业布置方式,探索作业批改实策。  一、紧盯问题先试点  (一)深入调研,明确思路  经对调研我们了解到,本市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工作存在量大不精、多头布置、部分教师转嫁批改责
“竹帛所载道,丹青所画魂。”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传统绘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国画教学既要传承传统文化、传授学生传统的技法,同时又要激发学生学习国画的兴趣,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美术教师在国画教学中要进行理念的提升和教学方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