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格是做人的基本品格,是人生的行为范式。缺乏良好人格的青年学生,是不能得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把人格塑造作为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来抓。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中,就深刻阐明了加强人格塑造对于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特殊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加强人格塑造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总体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人格塑造;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关键环节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2.029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2-0138-04
青年学生在其人生中应有做人的品行规范,而良好人格就是做人的基本品格和行为范式。因此,人格塑造必须摆在立德树人的突出地位,作为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来抓。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中,就深刻阐明了加强人格塑造对于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特殊意义,并提出了加强人格塑造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总体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为我们加强青年学生人格塑造、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
一、人格塑造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联系
何为人格?古今中外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多种界定。人格既是做人的基本品格、也是做人的行为范式,而良好人格则是人的思想、情操、性格及其行为的综合表现所形成的良好品格范式。这种良好品格范式,生成于人们对良好人格价值取向的理性认知和实践遵循。对于青年学生来说,能否对良好人格价值取向有正确的认知,能否按照良好人格价值取向而积极实践,对其能否健康成长具有特殊重要影响。一个缺乏良好人格的青年学生,其思想、情操、性格及行为必然会出现严重缺陷,因而是不可能得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青年学生应当“珍惜美好时光,砥砺品德,陶冶情操,刻苦学习,全面发展”[1]。我们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得到深刻启发:一定要加强青年学生的人格塑造,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促进青年学生成为具有良好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人。
人格具有综合性及相对的稳定性和包容性等多重结构和表现方式,因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诸多因素的影响作用。就青年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发展来看,家庭影响、早期童年经历、榜样的力量、社会文化氛围、教育方式与发展状态等都起着重要作用,而教育方式与发展状态的影响最为重要。因此,加强青年学生的良好人格塑造,应特别重视教育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2]。我们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得到深刻启发:不断努力促进教育发展,切实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是积极帮助青年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的坚实保障。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精辟指出“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3]。蔡元培先生高度重视健全人格塑造的德育思想,抓住了育人的主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人格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品格,而且是人生的行为范式,因而塑造良好人格必须作为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抓紧抓实。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4]。我们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得到深刻启发:讲求良好道德是社会文明风尚的重要体现,应当成为青年学生美好人生追求的一种自觉约束和行为范式。当然,这种具有理性的自觉约束和积极的行为范式,并不是青年学生随意自发生成的,必须通过加强人生教育和良好人格塑造,才能在思想观念中得以确立,并落实在积极向上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因此,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良好人格塑造,就是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教育的本质和目标,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和教育青年学生努力形成向上向善的品行,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青年学生良好人格取向与行为范式
加强青年学生人格塑造是推进人生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一项涉及多方面要素的系统性工程,因而在青年学生人格塑造的定位上,一定要从多维度、多层面来加以把握。加强青年学生人格塑造,就是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形成“追求真善美、勤于道德操守、乐于奋斗进取、勇于担当使命”的良好人格取向。“追求真善美”就是要有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理性认知;“勤于道德操守”就是要在行动中勤于道德实践、恪守道德规范;“乐于奋斗进取”就是要在情感上取悦于积极向上、开拓奋进的人生态度;“勇于担当使命”就是要有坚强意志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使命感。青年学生良好人格所具有的丰厚内涵,既深刻反映出知、情、意的内在联系,也深刻体现了内与外、知与行的有机统一。
青年学生追求真善美、勤于道德操守、乐于奋斗进取、勇于担当使命的良好人格取向,在追寻美好人生中集中彰显为“具有勤劳好学和自尊自强的精神、明礼宽容和诚实守信的公德、敏思精进和拓新奋发的活力、甘于奉献和报效祖国的志向”的行为范式。勤劳好学和自尊自强是青年学生良好人格实践的重要基础,明礼宽容和诚实守信是青年学生良好人格实践的基本要求,敏思精进和拓新奮发是青年学生良好人格实践的心智活力,甘于奉献和报效祖国是青年学生良好人格实践的价值追求。青年学生良好人格的行为范式,体现了青年学生人格塑造对于促进育人成才的实践向度。因此,深刻把握青年学生人格塑造的丰厚内涵,不仅应当明确青年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理念,而且应当强化青年学生人格塑造的行为范式。
在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就是要积极培养教育青年学生树立“追求真善美、勤于道德操守、乐于奋斗进取、勇于担当使命”的良好人格取向,自觉形成“勤劳好学和自尊自强的精神、明礼宽容和诚实守信的公德、敏思精进和拓新奋发的活力、甘于奉献和报效祖国的志向”的行为范式。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青年学生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5]。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强调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6]。我们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得到深刻启发:塑造青年学生良好人格就是要帮助青年学生提高素质和才能,引导青年学生立志高远、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甘于奉献,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成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栋梁之才。 因此,深刻把握青年学生良好人格塑造的丰厚内涵,一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在深入认识青年学生良好人格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深刻认知青年学生良好人格的价值取向,深刻把握青年学生良好人格的行为范式,切实推进青年学生人生教育,把人格塑造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有力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青年学生人格认知与行为偏差的原因
我们通过有关调查发现,目前从整体上看,青年学生的人格状态总体良好,应当给予充分肯定。但是,在部分青年学生中也还存在人格认知与行为偏差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有的青年学生存在轻学厌学状态;二是有的青年学生存在好逸恶劳状态;三是有的青年学生缺失诚实守信言行;四是有的青年学生缺乏自尊自主理性;五是有的青年学生缺乏抗挫能力;六是有的青年学生缺失关爱他人精神;七是有的青年学生缺失爱国情怀。如果部分青年学生中所存在的这些人格偏差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矫正,那么,必然会严重阻挠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现象和结果都有其产生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造成有的青年学生人格出现偏差问题,既有客观外在原因,也有主观内在原因。有的青年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抛弃正确的学习观、劳作观、生活观,在人格认知和行为活动中迷失方向,不能正确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种种诱惑,追求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理想迷茫、道德倾斜、心理灰暗、情感扭曲、意志薄弱、习性颓废,导致人格取向和行为范式出现偏差,则是重要的内在主观方面的原因。
当然,造成有的青年学生出现人格偏差问题,也有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某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从社会环境因素影响来看,社会环境中所出现的价值观念碰撞、道德评判冲突、利益矛盾纠结、人际关系复杂等情状,对青年学生健全人格带来了严峻挑战。从学校教育因素影响来看,有的学校对学生人格培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即使开展一些人格教育活动,也是内容空洞、形式呆板,缺乏说服力和感召力。从家庭教育因素影响来看,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子女,唯子女是从,轻视甚至放纵子女在人格认知和行为中的不良表现,而有的父母自身人格就存在着严重缺陷,对子女造成了恶劣影响。
四、全方位和全过程加强青年学生人格塑造
促进青年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关系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问题。由于青年学生身心状态处于特殊阶段,因而塑造青年学生良好人格决不能采取简单化、概念化、雷同化的方式,而应当结合青年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采取系统性、启发性、针对性的有效路径,着实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化加强青年学生人格塑造的育人格局。
1.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为青年学生人格塑造营造有利条件
应当积极运用社会传媒,坚持以正确舆论为导向,建构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青年学生良好人格话语体系,增強社会认同感,切实形成促进青年学生健全人格的舆论氛围。同时,学校要与社会各界、家庭保持紧密联系,开辟通畅的青年学生行为反映渠道,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和社会、家庭通力合作的监督机制、劝导机制、惩戒机制,共同促使青年学生追求、展现良好人格。
2.强化青年学生主体意识,激发人格塑造内在动力
积极而自觉的主体意识,是塑造良好人格的内在动力。虽然青年学生拥有精力充沛、想象丰富、彰显个性、求知欲强等优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自然而然具有追求良好人格的动因。因此,必须引导青年学生强化积极的主体意识,提高青年学生对良好人格的理性认知水平,激发他们塑造自身良好人格的内在动力,才能使青年学生从内心深处生发追求、展示良好人格的美好愿景。
3.增强实践能力,在行为实践中塑造青年学生良好人格
实践活动能力是青年学生人格塑造的现实基础和行为状态。如果青年学生的行为实践能力拙劣,那么,必然会给青年学生人格塑造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在提高行为实践能力中促进青年学生塑造良好人格,既要正确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消除懒惰、倦怠、悲观现象,又要正确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摒弃浮躁、痴狂、冒进现象。同时,要为青年学生增强实践能力搭建良好平台,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切实创造、及时提供必需的实践条件。
4.加强制度建设,健全青年学生人格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切实制定具有规范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相关制度,有力约束青年学生的不良人格行为,是加强青年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保障。同时,通过建立健全多维性评价项目和相关指标,从青年学生为人处事的责任态度、行为方式、活动过程、结果影响等,建立健全“学校考量—社会评价—家庭反映—自我反省—UPI人格专项测评”多面参考、综合评估的青年学生人格评价体系,为科学认知、正确评价青年学生的人格状态提供可靠依据。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引领作用
教师职业是光照他人的崇高职业,需有高尚师德的人来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7]。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告诫我们:“教师良好人格对学生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因此,切实加强教师良好人格教育,督促教师树立和保持优良的师德师风,充分发挥教师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主导作用”[8],具有促进教师发展和引领学生成长的双重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指针[N].中国教育报,2013-10-09(1).
[2]习近平.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N].人民日报,2013-09-27(3).
[3]宋立文、温建锋.探寻触及灵魂、滋养生命的德育之路[J].中国德育,2012(1):55-58.
[4]慎海雄.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力量[N].新华每日电讯,2013-12-09(1).
[5]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2).
[6]习近平.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N].中国青年报,2013-12-06(1).
[7]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新华每日电讯,2014-09-10(1).
[8]李洪雄.“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5):104-106.
[责任编辑:刘慧婷]
关键词:人格塑造;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关键环节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2.029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2-0138-04
青年学生在其人生中应有做人的品行规范,而良好人格就是做人的基本品格和行为范式。因此,人格塑造必须摆在立德树人的突出地位,作为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来抓。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中,就深刻阐明了加强人格塑造对于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特殊意义,并提出了加强人格塑造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总体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为我们加强青年学生人格塑造、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
一、人格塑造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联系
何为人格?古今中外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多种界定。人格既是做人的基本品格、也是做人的行为范式,而良好人格则是人的思想、情操、性格及其行为的综合表现所形成的良好品格范式。这种良好品格范式,生成于人们对良好人格价值取向的理性认知和实践遵循。对于青年学生来说,能否对良好人格价值取向有正确的认知,能否按照良好人格价值取向而积极实践,对其能否健康成长具有特殊重要影响。一个缺乏良好人格的青年学生,其思想、情操、性格及行为必然会出现严重缺陷,因而是不可能得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青年学生应当“珍惜美好时光,砥砺品德,陶冶情操,刻苦学习,全面发展”[1]。我们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得到深刻启发:一定要加强青年学生的人格塑造,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促进青年学生成为具有良好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人。
人格具有综合性及相对的稳定性和包容性等多重结构和表现方式,因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诸多因素的影响作用。就青年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发展来看,家庭影响、早期童年经历、榜样的力量、社会文化氛围、教育方式与发展状态等都起着重要作用,而教育方式与发展状态的影响最为重要。因此,加强青年学生的良好人格塑造,应特别重视教育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2]。我们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得到深刻启发:不断努力促进教育发展,切实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是积极帮助青年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的坚实保障。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精辟指出“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3]。蔡元培先生高度重视健全人格塑造的德育思想,抓住了育人的主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人格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品格,而且是人生的行为范式,因而塑造良好人格必须作为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抓紧抓实。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4]。我们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得到深刻启发:讲求良好道德是社会文明风尚的重要体现,应当成为青年学生美好人生追求的一种自觉约束和行为范式。当然,这种具有理性的自觉约束和积极的行为范式,并不是青年学生随意自发生成的,必须通过加强人生教育和良好人格塑造,才能在思想观念中得以确立,并落实在积极向上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因此,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良好人格塑造,就是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教育的本质和目标,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和教育青年学生努力形成向上向善的品行,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青年学生良好人格取向与行为范式
加强青年学生人格塑造是推进人生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一项涉及多方面要素的系统性工程,因而在青年学生人格塑造的定位上,一定要从多维度、多层面来加以把握。加强青年学生人格塑造,就是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形成“追求真善美、勤于道德操守、乐于奋斗进取、勇于担当使命”的良好人格取向。“追求真善美”就是要有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理性认知;“勤于道德操守”就是要在行动中勤于道德实践、恪守道德规范;“乐于奋斗进取”就是要在情感上取悦于积极向上、开拓奋进的人生态度;“勇于担当使命”就是要有坚强意志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使命感。青年学生良好人格所具有的丰厚内涵,既深刻反映出知、情、意的内在联系,也深刻体现了内与外、知与行的有机统一。
青年学生追求真善美、勤于道德操守、乐于奋斗进取、勇于担当使命的良好人格取向,在追寻美好人生中集中彰显为“具有勤劳好学和自尊自强的精神、明礼宽容和诚实守信的公德、敏思精进和拓新奋发的活力、甘于奉献和报效祖国的志向”的行为范式。勤劳好学和自尊自强是青年学生良好人格实践的重要基础,明礼宽容和诚实守信是青年学生良好人格实践的基本要求,敏思精进和拓新奮发是青年学生良好人格实践的心智活力,甘于奉献和报效祖国是青年学生良好人格实践的价值追求。青年学生良好人格的行为范式,体现了青年学生人格塑造对于促进育人成才的实践向度。因此,深刻把握青年学生人格塑造的丰厚内涵,不仅应当明确青年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理念,而且应当强化青年学生人格塑造的行为范式。
在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就是要积极培养教育青年学生树立“追求真善美、勤于道德操守、乐于奋斗进取、勇于担当使命”的良好人格取向,自觉形成“勤劳好学和自尊自强的精神、明礼宽容和诚实守信的公德、敏思精进和拓新奋发的活力、甘于奉献和报效祖国的志向”的行为范式。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青年学生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5]。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强调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6]。我们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得到深刻启发:塑造青年学生良好人格就是要帮助青年学生提高素质和才能,引导青年学生立志高远、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甘于奉献,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成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栋梁之才。 因此,深刻把握青年学生良好人格塑造的丰厚内涵,一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在深入认识青年学生良好人格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深刻认知青年学生良好人格的价值取向,深刻把握青年学生良好人格的行为范式,切实推进青年学生人生教育,把人格塑造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有力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青年学生人格认知与行为偏差的原因
我们通过有关调查发现,目前从整体上看,青年学生的人格状态总体良好,应当给予充分肯定。但是,在部分青年学生中也还存在人格认知与行为偏差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有的青年学生存在轻学厌学状态;二是有的青年学生存在好逸恶劳状态;三是有的青年学生缺失诚实守信言行;四是有的青年学生缺乏自尊自主理性;五是有的青年学生缺乏抗挫能力;六是有的青年学生缺失关爱他人精神;七是有的青年学生缺失爱国情怀。如果部分青年学生中所存在的这些人格偏差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矫正,那么,必然会严重阻挠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现象和结果都有其产生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造成有的青年学生人格出现偏差问题,既有客观外在原因,也有主观内在原因。有的青年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抛弃正确的学习观、劳作观、生活观,在人格认知和行为活动中迷失方向,不能正确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种种诱惑,追求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理想迷茫、道德倾斜、心理灰暗、情感扭曲、意志薄弱、习性颓废,导致人格取向和行为范式出现偏差,则是重要的内在主观方面的原因。
当然,造成有的青年学生出现人格偏差问题,也有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某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从社会环境因素影响来看,社会环境中所出现的价值观念碰撞、道德评判冲突、利益矛盾纠结、人际关系复杂等情状,对青年学生健全人格带来了严峻挑战。从学校教育因素影响来看,有的学校对学生人格培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即使开展一些人格教育活动,也是内容空洞、形式呆板,缺乏说服力和感召力。从家庭教育因素影响来看,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子女,唯子女是从,轻视甚至放纵子女在人格认知和行为中的不良表现,而有的父母自身人格就存在着严重缺陷,对子女造成了恶劣影响。
四、全方位和全过程加强青年学生人格塑造
促进青年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关系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问题。由于青年学生身心状态处于特殊阶段,因而塑造青年学生良好人格决不能采取简单化、概念化、雷同化的方式,而应当结合青年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采取系统性、启发性、针对性的有效路径,着实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化加强青年学生人格塑造的育人格局。
1.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为青年学生人格塑造营造有利条件
应当积极运用社会传媒,坚持以正确舆论为导向,建构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青年学生良好人格话语体系,增強社会认同感,切实形成促进青年学生健全人格的舆论氛围。同时,学校要与社会各界、家庭保持紧密联系,开辟通畅的青年学生行为反映渠道,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和社会、家庭通力合作的监督机制、劝导机制、惩戒机制,共同促使青年学生追求、展现良好人格。
2.强化青年学生主体意识,激发人格塑造内在动力
积极而自觉的主体意识,是塑造良好人格的内在动力。虽然青年学生拥有精力充沛、想象丰富、彰显个性、求知欲强等优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自然而然具有追求良好人格的动因。因此,必须引导青年学生强化积极的主体意识,提高青年学生对良好人格的理性认知水平,激发他们塑造自身良好人格的内在动力,才能使青年学生从内心深处生发追求、展示良好人格的美好愿景。
3.增强实践能力,在行为实践中塑造青年学生良好人格
实践活动能力是青年学生人格塑造的现实基础和行为状态。如果青年学生的行为实践能力拙劣,那么,必然会给青年学生人格塑造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在提高行为实践能力中促进青年学生塑造良好人格,既要正确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消除懒惰、倦怠、悲观现象,又要正确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摒弃浮躁、痴狂、冒进现象。同时,要为青年学生增强实践能力搭建良好平台,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切实创造、及时提供必需的实践条件。
4.加强制度建设,健全青年学生人格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切实制定具有规范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相关制度,有力约束青年学生的不良人格行为,是加强青年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保障。同时,通过建立健全多维性评价项目和相关指标,从青年学生为人处事的责任态度、行为方式、活动过程、结果影响等,建立健全“学校考量—社会评价—家庭反映—自我反省—UPI人格专项测评”多面参考、综合评估的青年学生人格评价体系,为科学认知、正确评价青年学生的人格状态提供可靠依据。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引领作用
教师职业是光照他人的崇高职业,需有高尚师德的人来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7]。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告诫我们:“教师良好人格对学生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因此,切实加强教师良好人格教育,督促教师树立和保持优良的师德师风,充分发挥教师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主导作用”[8],具有促进教师发展和引领学生成长的双重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指针[N].中国教育报,2013-10-09(1).
[2]习近平.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N].人民日报,2013-09-27(3).
[3]宋立文、温建锋.探寻触及灵魂、滋养生命的德育之路[J].中国德育,2012(1):55-58.
[4]慎海雄.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力量[N].新华每日电讯,2013-12-09(1).
[5]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2).
[6]习近平.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N].中国青年报,2013-12-06(1).
[7]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新华每日电讯,2014-09-10(1).
[8]李洪雄.“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5):104-106.
[责任编辑:刘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