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2
如何让学生从体验中走进语文新课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和思考:
一、重视个性评价导向,让学生敢于主动体验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和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要遵循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评价学生不能用“一把尺”,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的体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特别对差生的评价要格外慎重,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感到老师的信任、鼓励,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他们才敢于去探究、去体验,不怕出现错误和闹笑话。例如,在学习《白鹅》自主探究后,请同学们自由发言时,基础比较差、自主探究课文时心不在焉的同学站起来说:“白鹅那么傲慢,我才不喜欢它呢!”同学们顿时哄堂大笑。我微笑着说:“某某同学说得好,白鹅如此高傲,作者为什么却那么喜欢它昵?”课堂上同学们立即陷入了一片沉思。课后,这个同学红着脸对我说:“老师,我会努力学好语文,只要您不讨厌我。”从那以后,这个同学语文成绩出现了快速的上升。这也使我认识到欣赏的妙用。从此,我给自己立下规矩,想批评学生时,就想他们还是孩子,他们能这样做已经很不简单了,要学会欣赏他们的错误。其实,蹲下来,用欣赏的眼光看每一个学生,就会发现我们的学生都不错。
二、注重实践活动过程,让学生乐于主动体验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讓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1、重过程,淡化结论,强调获得亲自参与的积极体验。
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中运用大量的行为性很强的词,如“观察”“搜集”“查找”“策划”“运用”“调查”“组织”等,强调学生必须具有综合性学习的实践行为。只有有了这些行为,才能产生具体的体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我在调查社会用字情况的综合性学习中,将班上同学分成若干组,选取招牌、广告、路标、板报等作为调查对象,认真做好调查记录。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社会用字情况有了深入了解,在交流时,就有感而发,或讲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或讲用字好的范例。如果我们教师一味地强调调查的结果,就会抑制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的积极性。
2、注意实践形成的开放性,让学生乐于主动体验。
我们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它能使学生在广阔、自由、宽松的氛围下乐于去体验、去探究、去创新。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常开展下列形式的实践活动:
课前体验:让学生在自己生活中把自己体验最深的片断细节说一说,限时3分钟。这样,既让学生有话可说,提高了学生的表达,又不加重他们的负担,反而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一次课前体验中学生描述自己考试失利时看到的校园夜景:满天星辰伴着淡淡的月光,整个学校像位郁闷的老人,静坐在这片土地上。校园内更是静寂,静得可怕,静得让人毛骨悚然,仿佛听到空气在流动。我真想放声大喊,喊出自己心中的苦闷。
角色体验:把表演引入课堂,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满足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的需要。如《巨人和孩子》、《犟龟》、《空城计》等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课文,就让学生初步读懂后进行角色表演,然后适时进行记者现场采访,问演员:“为什么这样演?”问观众:“他演得怎样?你有什么建议?”
辩沦体验:通过紧张激烈的争辩,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体验生活的热情。如学习《伤仲永》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辩论:“天资与后天学习对人成才的作用。”
此外,可以搞综合性学习展览评比、小小擂台赛、故事会、诗朗诵赛、操作体验、绘画体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乐于探究,乐于体验。
三、关注情感共鸣,让学生善于主动体验
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它们不仅指学习、兴趣、态度、价值、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三者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因此,我们要注重情感因素,让学生善于主动体验。
1、巧借生活之“情”。巧用学生生活中体验感觉较多的情感,使之与课文情景巧妙结合,让学生进入作者心灵,达到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统一,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主动体验课文的效果。例如学习郑振锋的《海燕》时,先问学生“你也许有过睹物生情的经历,你能不能把当时的经历和感受说一说。”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去朗读课文。
2、妙借情景之“感”。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发展思维。例如:我们在学习《斑羚飞渡》前,设计课件展示斑羚群被猎人追赶到伤心崖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课件情景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计故事的发展和结局。在学完课文后,再让学生分成猎人和斑羚两大组,结合白己的体验进行对话。
“人海茫茫,学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应所有学生的共有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语文实践过程,关注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主动体验中走进语文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2
如何让学生从体验中走进语文新课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和思考:
一、重视个性评价导向,让学生敢于主动体验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和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要遵循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评价学生不能用“一把尺”,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的体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特别对差生的评价要格外慎重,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感到老师的信任、鼓励,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他们才敢于去探究、去体验,不怕出现错误和闹笑话。例如,在学习《白鹅》自主探究后,请同学们自由发言时,基础比较差、自主探究课文时心不在焉的同学站起来说:“白鹅那么傲慢,我才不喜欢它呢!”同学们顿时哄堂大笑。我微笑着说:“某某同学说得好,白鹅如此高傲,作者为什么却那么喜欢它昵?”课堂上同学们立即陷入了一片沉思。课后,这个同学红着脸对我说:“老师,我会努力学好语文,只要您不讨厌我。”从那以后,这个同学语文成绩出现了快速的上升。这也使我认识到欣赏的妙用。从此,我给自己立下规矩,想批评学生时,就想他们还是孩子,他们能这样做已经很不简单了,要学会欣赏他们的错误。其实,蹲下来,用欣赏的眼光看每一个学生,就会发现我们的学生都不错。
二、注重实践活动过程,让学生乐于主动体验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讓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1、重过程,淡化结论,强调获得亲自参与的积极体验。
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中运用大量的行为性很强的词,如“观察”“搜集”“查找”“策划”“运用”“调查”“组织”等,强调学生必须具有综合性学习的实践行为。只有有了这些行为,才能产生具体的体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我在调查社会用字情况的综合性学习中,将班上同学分成若干组,选取招牌、广告、路标、板报等作为调查对象,认真做好调查记录。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社会用字情况有了深入了解,在交流时,就有感而发,或讲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或讲用字好的范例。如果我们教师一味地强调调查的结果,就会抑制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的积极性。
2、注意实践形成的开放性,让学生乐于主动体验。
我们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它能使学生在广阔、自由、宽松的氛围下乐于去体验、去探究、去创新。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常开展下列形式的实践活动:
课前体验:让学生在自己生活中把自己体验最深的片断细节说一说,限时3分钟。这样,既让学生有话可说,提高了学生的表达,又不加重他们的负担,反而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一次课前体验中学生描述自己考试失利时看到的校园夜景:满天星辰伴着淡淡的月光,整个学校像位郁闷的老人,静坐在这片土地上。校园内更是静寂,静得可怕,静得让人毛骨悚然,仿佛听到空气在流动。我真想放声大喊,喊出自己心中的苦闷。
角色体验:把表演引入课堂,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满足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的需要。如《巨人和孩子》、《犟龟》、《空城计》等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课文,就让学生初步读懂后进行角色表演,然后适时进行记者现场采访,问演员:“为什么这样演?”问观众:“他演得怎样?你有什么建议?”
辩沦体验:通过紧张激烈的争辩,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体验生活的热情。如学习《伤仲永》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辩论:“天资与后天学习对人成才的作用。”
此外,可以搞综合性学习展览评比、小小擂台赛、故事会、诗朗诵赛、操作体验、绘画体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乐于探究,乐于体验。
三、关注情感共鸣,让学生善于主动体验
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它们不仅指学习、兴趣、态度、价值、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三者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因此,我们要注重情感因素,让学生善于主动体验。
1、巧借生活之“情”。巧用学生生活中体验感觉较多的情感,使之与课文情景巧妙结合,让学生进入作者心灵,达到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统一,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主动体验课文的效果。例如学习郑振锋的《海燕》时,先问学生“你也许有过睹物生情的经历,你能不能把当时的经历和感受说一说。”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去朗读课文。
2、妙借情景之“感”。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发展思维。例如:我们在学习《斑羚飞渡》前,设计课件展示斑羚群被猎人追赶到伤心崖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课件情景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计故事的发展和结局。在学完课文后,再让学生分成猎人和斑羚两大组,结合白己的体验进行对话。
“人海茫茫,学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应所有学生的共有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语文实践过程,关注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主动体验中走进语文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