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教研组和备课组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和最基本单位,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近几年来,随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任务的提出。大规模和超大规模学校不断出现,这些学校不断探索规模办学条件下的学校管理模式,普遍采取了条块结合、年级为主的管理模式,年级“块”的管理得到加强,但教务和教研组等“条”的功能相对弱化。特别是一部分学校在推行年级组负责制时,普遍存在重年级组建设轻教研组建设的现象。同时备课组活动的应付、低效现象仍然存在。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抽样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参加调查问卷的有中层教干、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普通教师。共向宿迁市七所大规模普通高中发放调查问卷169张,回收有效问卷167张。在普通高中视导期间访谈有关学校教师、教干和校长。
三、目前大规模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现状
(一)基本情况
1、学科建设组织健全。从调查情况看,90%的学校都建立了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的学科建设组织,制定了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岗位职责,能正常开展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并且不少学校都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条例,规范和促进了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的开展。
2、高度重视备课组工作。学校规模扩大后,一个年级30~40个班级,学校普遍采用年级负责制,强化年级组的职能,年级组拥有了行政和业务管理的双重职能,年级组的独立性相应得到增强。学校和年级高度重视备课组建设,不断强化年级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功能,积极探索集体备课的新模式、新途径。
3、对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实行岗位津贴制。
4、以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
5、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98%的教师认为教研组和备课组教研活动有利于专业成长。特别是教研组的校本教研、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能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二)主要问题
1、教研组的弱化和虚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的学校教研组工作被动应付。活动主体单一,教研活动在时间上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只有56%的教师认为学校教研活动能正常开展;有的学校教研组形同虚设,教研组活动主要是传达上级精神和布置工作,“研究”的气氛淡薄,有55%的教师认为学校的学科组活动只是被动应付和完成任务式:有的学校教研组被备课组取代,教研组不复存在。如此种种,教研组对学科教学质量的管理被弱化,导致教研组的组织缺位,也导致了教研组学科教学研究缺位、教研组的教研功能丧失、学校教研文化缺失。
2、集体备课的形式化、敷衍化倾向。学校规模扩大后,备课组的功能得到了加强,但是由于学校的竞争机制和课务负担等原因,当前,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任务型、形式化、应付式、低效益现象仍然存在。
3、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责权利不统一。学校都认为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岗位重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强调了责任,忽视了相应的权与利,导致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工作积极性不高。在调研中只有47%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学校给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一定的学科教师使用、考核与经费支配等的权力,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津贴相对于年级主任、班主任和中层干部差别很大。教研组和备课组均没有活动经费,有关活动开展困难。
4、教研组和备课组管理体制不顺。实行年级组负责制,有利于大规模学校的细化管理,但在强化年级组管理的同时。教务处的学科教学业务管理、指导和调控功能相对削弱。教研组隶属于教务处,有的学校是隶属于教科室,很难介入年级的学科教学管理与指导。备课组只是年级的组织,教研组很少对备课组工作进行统筹和指导。
5、学科建设意识不强。学校都确立了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但仅仅瞄准高考,就教学抓教学,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建设意识不强。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应该是学校的学科领军人物,应该有很强的领军意识和领军能力,但是由于培训、待遇、机制等不到位、不合理,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学科建设意识淡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强。
四、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的策略建议
要确立行政管理和学科建设两轮齐转的思想,因校制宜,一手抓好处室和年级组的建设,一手抓好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
(一)处理好教研组和年级组的关系。学校年级组与教研组并不是对立的机构,作为学校工作的两个重要支柱,不可偏废。年级组基于学校行政管理权而存在,目的在于督促教师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研组则基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权而存在,目的在于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研组、年级组的工作是互相依赖,联动实施的。教研组建设要与年级组管理并行发展,年级组重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教研组重教师的教研和发展,以教师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学校要加强教研组与年级组工作中的交流、融通与整合,最大程度地形成两个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合力。要合理配置年级组和教研组的权利。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功能和职责;要增强年级组与教研组之间的信息共享,共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要在年级组的协同下,教研组积极尝试组织跨学科的教研活动,还可尝试开展学生跨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要进一步理顺教研组的管理体制。教研组要在教务处的领导下,与年级组协同开展工作。
(二)建立健全教研工作组织和机制。各校要建立健全教研工作组织,形成“教务处一教研组一备课组一教师”的学科教研网络。教研组和备课组要配好一个带头人、制定一套工作制度、形成一种凝聚力、培育一股教研风。真正把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成为一个紧密型的学术团队,真正成为“教研共同体”。要建立教研组和年级组协调管理备课组的机制,教研组代表教务处站在专业的制高点上指导和评价备课组的工作,年级从行政上加以督促和执行,并提供备课组活动保障。
(三)明确教研组和备课组的职能。教研组和备课组应切实担负起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加强学科常规管理与教学研究。建设学科教学资源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任。教研组要找准如下职能定位:(1)计划与实施。确定工作目标,科学制定教研组阶段、学期、学年的工作计划并付诸实施。科学统筹备课组工作,做好学科建设三至六年规划;(2)组织与研究。科学安排教研组阶段性、学期性的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浓化教研组的研究氛围,主动协调备课组之间、同组教师之间的教学与教研的关系;(3)督查与管理。对本学科教研工作过程和状态进行经常性、阶段性、重点性的检查与督促,强化教研过程管理;(4)活动与指导。按计划定期组织教研组内外的教学研究活动与观摩,加强业务指导;(5)校本 与材料。注重校本教研,加强教研组的过程性与终结性材料建设和积累,丰富教研组的校本资料;(6)学习与培训。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和培训,促进教研组的整体优化。备课组是学校教学研究活动的最基本组织,在年级组和教研组的管理和指导下,全面落实学校学科教学计划,有效开展集体备课、课题研究和业务学习等活动,不断提升年级学科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成长。
(四)充分调动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要放给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一定的“权力”。让他们在本学科人员调配、考核及经费支配等方面拥有一定的权力。其次,要切实提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待遇,给予教研组、备课组一定的活动经费。最为关键的是要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搭建发展的“平台”和“阶梯”。要加大对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及后备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力度,形成学科优秀人才成长梯队。
(五)积极创新教研组和备课组工作方法。教研组和备课组是教学改革最前沿的阵地。富有创意的教研活动能突破传统教研活动中内容缺乏新意、形式呆板老套的弊端,使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走进实际教学生活、走进教师的关注视野、走进教师提高的需求领域。通过创设浓厚的教研学术氛围,为教研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使教研组、备课组真正成为教师汲取教学精华、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组织。
(六)进一步优化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和培训青年教师的重要手段。要着眼实效性,防止形式主义。集体备课要坚持个人钻研与集体研讨相结合。教案和学案相结合,主备人说课和参备人研课相结合,做到全心投入,真心研讨和交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积极倡导二次备课、三次备课。要切实强化集体备课的管理。做到制度、人员、时间、内容、程序、效果的“六保证”和进度、要求、内容、重难点、练习、考试的“六统一”。要加强过程监督,不仅检查备课计划、备课记录和教案,教研组、教务处、年级组学科负责同志还要蹲点联系备课组,亲自参加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活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不能仅靠年级组的行政管理,更要靠专业引领。年级组主要为集体备课活动提供保障、解决落实上的困难,教研组要加强对备课组集体备课的业务指导、评价和管理。学校要加强对备课组学科教学质量的捆绑式考核,增强合作意识,切实提高集体备课效果。
(七)切实抓好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常规建设。要强化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意识,注重教研组、备课组的队伍和工作常规建设,不断加强对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的管理,落实好检查监督制度,确保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经常、有序、高效开展。要完善教研组、备课组考核办法,坚持部门考核与学生评教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要积极拓展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内容,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要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推进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特别要围绕学科有效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开展课题研究。积极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核心的备课组活动模式,提高师生教与学的品质,全面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要确立校长是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第一责任人的思想。把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摆上应有位置。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是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直接责任人,要不断强化内功,提高工作水平,带出一支好队伍。建设一个优势学科、品牌学科。要注重不同学科教研组、备课组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同推进学校的学科建设,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教研组和备课组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和最基本单位,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近几年来,随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任务的提出。大规模和超大规模学校不断出现,这些学校不断探索规模办学条件下的学校管理模式,普遍采取了条块结合、年级为主的管理模式,年级“块”的管理得到加强,但教务和教研组等“条”的功能相对弱化。特别是一部分学校在推行年级组负责制时,普遍存在重年级组建设轻教研组建设的现象。同时备课组活动的应付、低效现象仍然存在。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抽样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参加调查问卷的有中层教干、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普通教师。共向宿迁市七所大规模普通高中发放调查问卷169张,回收有效问卷167张。在普通高中视导期间访谈有关学校教师、教干和校长。
三、目前大规模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现状
(一)基本情况
1、学科建设组织健全。从调查情况看,90%的学校都建立了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的学科建设组织,制定了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岗位职责,能正常开展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并且不少学校都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条例,规范和促进了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的开展。
2、高度重视备课组工作。学校规模扩大后,一个年级30~40个班级,学校普遍采用年级负责制,强化年级组的职能,年级组拥有了行政和业务管理的双重职能,年级组的独立性相应得到增强。学校和年级高度重视备课组建设,不断强化年级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功能,积极探索集体备课的新模式、新途径。
3、对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实行岗位津贴制。
4、以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
5、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98%的教师认为教研组和备课组教研活动有利于专业成长。特别是教研组的校本教研、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能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二)主要问题
1、教研组的弱化和虚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的学校教研组工作被动应付。活动主体单一,教研活动在时间上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只有56%的教师认为学校教研活动能正常开展;有的学校教研组形同虚设,教研组活动主要是传达上级精神和布置工作,“研究”的气氛淡薄,有55%的教师认为学校的学科组活动只是被动应付和完成任务式:有的学校教研组被备课组取代,教研组不复存在。如此种种,教研组对学科教学质量的管理被弱化,导致教研组的组织缺位,也导致了教研组学科教学研究缺位、教研组的教研功能丧失、学校教研文化缺失。
2、集体备课的形式化、敷衍化倾向。学校规模扩大后,备课组的功能得到了加强,但是由于学校的竞争机制和课务负担等原因,当前,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任务型、形式化、应付式、低效益现象仍然存在。
3、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责权利不统一。学校都认为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岗位重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强调了责任,忽视了相应的权与利,导致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工作积极性不高。在调研中只有47%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学校给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一定的学科教师使用、考核与经费支配等的权力,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津贴相对于年级主任、班主任和中层干部差别很大。教研组和备课组均没有活动经费,有关活动开展困难。
4、教研组和备课组管理体制不顺。实行年级组负责制,有利于大规模学校的细化管理,但在强化年级组管理的同时。教务处的学科教学业务管理、指导和调控功能相对削弱。教研组隶属于教务处,有的学校是隶属于教科室,很难介入年级的学科教学管理与指导。备课组只是年级的组织,教研组很少对备课组工作进行统筹和指导。
5、学科建设意识不强。学校都确立了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但仅仅瞄准高考,就教学抓教学,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建设意识不强。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应该是学校的学科领军人物,应该有很强的领军意识和领军能力,但是由于培训、待遇、机制等不到位、不合理,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学科建设意识淡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强。
四、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的策略建议
要确立行政管理和学科建设两轮齐转的思想,因校制宜,一手抓好处室和年级组的建设,一手抓好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
(一)处理好教研组和年级组的关系。学校年级组与教研组并不是对立的机构,作为学校工作的两个重要支柱,不可偏废。年级组基于学校行政管理权而存在,目的在于督促教师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研组则基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权而存在,目的在于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研组、年级组的工作是互相依赖,联动实施的。教研组建设要与年级组管理并行发展,年级组重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教研组重教师的教研和发展,以教师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学校要加强教研组与年级组工作中的交流、融通与整合,最大程度地形成两个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合力。要合理配置年级组和教研组的权利。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功能和职责;要增强年级组与教研组之间的信息共享,共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要在年级组的协同下,教研组积极尝试组织跨学科的教研活动,还可尝试开展学生跨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要进一步理顺教研组的管理体制。教研组要在教务处的领导下,与年级组协同开展工作。
(二)建立健全教研工作组织和机制。各校要建立健全教研工作组织,形成“教务处一教研组一备课组一教师”的学科教研网络。教研组和备课组要配好一个带头人、制定一套工作制度、形成一种凝聚力、培育一股教研风。真正把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成为一个紧密型的学术团队,真正成为“教研共同体”。要建立教研组和年级组协调管理备课组的机制,教研组代表教务处站在专业的制高点上指导和评价备课组的工作,年级从行政上加以督促和执行,并提供备课组活动保障。
(三)明确教研组和备课组的职能。教研组和备课组应切实担负起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加强学科常规管理与教学研究。建设学科教学资源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任。教研组要找准如下职能定位:(1)计划与实施。确定工作目标,科学制定教研组阶段、学期、学年的工作计划并付诸实施。科学统筹备课组工作,做好学科建设三至六年规划;(2)组织与研究。科学安排教研组阶段性、学期性的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浓化教研组的研究氛围,主动协调备课组之间、同组教师之间的教学与教研的关系;(3)督查与管理。对本学科教研工作过程和状态进行经常性、阶段性、重点性的检查与督促,强化教研过程管理;(4)活动与指导。按计划定期组织教研组内外的教学研究活动与观摩,加强业务指导;(5)校本 与材料。注重校本教研,加强教研组的过程性与终结性材料建设和积累,丰富教研组的校本资料;(6)学习与培训。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和培训,促进教研组的整体优化。备课组是学校教学研究活动的最基本组织,在年级组和教研组的管理和指导下,全面落实学校学科教学计划,有效开展集体备课、课题研究和业务学习等活动,不断提升年级学科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成长。
(四)充分调动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要放给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一定的“权力”。让他们在本学科人员调配、考核及经费支配等方面拥有一定的权力。其次,要切实提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待遇,给予教研组、备课组一定的活动经费。最为关键的是要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搭建发展的“平台”和“阶梯”。要加大对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及后备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力度,形成学科优秀人才成长梯队。
(五)积极创新教研组和备课组工作方法。教研组和备课组是教学改革最前沿的阵地。富有创意的教研活动能突破传统教研活动中内容缺乏新意、形式呆板老套的弊端,使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走进实际教学生活、走进教师的关注视野、走进教师提高的需求领域。通过创设浓厚的教研学术氛围,为教研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使教研组、备课组真正成为教师汲取教学精华、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组织。
(六)进一步优化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和培训青年教师的重要手段。要着眼实效性,防止形式主义。集体备课要坚持个人钻研与集体研讨相结合。教案和学案相结合,主备人说课和参备人研课相结合,做到全心投入,真心研讨和交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积极倡导二次备课、三次备课。要切实强化集体备课的管理。做到制度、人员、时间、内容、程序、效果的“六保证”和进度、要求、内容、重难点、练习、考试的“六统一”。要加强过程监督,不仅检查备课计划、备课记录和教案,教研组、教务处、年级组学科负责同志还要蹲点联系备课组,亲自参加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活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不能仅靠年级组的行政管理,更要靠专业引领。年级组主要为集体备课活动提供保障、解决落实上的困难,教研组要加强对备课组集体备课的业务指导、评价和管理。学校要加强对备课组学科教学质量的捆绑式考核,增强合作意识,切实提高集体备课效果。
(七)切实抓好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常规建设。要强化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意识,注重教研组、备课组的队伍和工作常规建设,不断加强对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的管理,落实好检查监督制度,确保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经常、有序、高效开展。要完善教研组、备课组考核办法,坚持部门考核与学生评教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要积极拓展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内容,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要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推进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特别要围绕学科有效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开展课题研究。积极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核心的备课组活动模式,提高师生教与学的品质,全面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要确立校长是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第一责任人的思想。把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摆上应有位置。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是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直接责任人,要不断强化内功,提高工作水平,带出一支好队伍。建设一个优势学科、品牌学科。要注重不同学科教研组、备课组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同推进学校的学科建设,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