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开放式提问与封闭式提问的关系
提问方式一般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开放式提问,另一类是封闭式提问。
所谓的开放式提问就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所谓的封闭式提问就是指提出答案有唯一性,范围较小,有限制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有一定限制,提问时,给对方一个框架,让对方在可选的几个答案中进行选择。这样的提问能够让回答者按照指定的思路去回答问题,而不至于跑题。封闭式提问的特点是回答的难度很小,时间短,有一定的暗示性,信息量不会很多。
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就像报纸和电子新闻,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出现销声匿迹的现象,只有此消彼长的趋势,它们各有优劣,不同点在于怎样在不同的场合把握好提问分寸。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有效结合两种提问方式来刺激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能动。
二、语文课堂中开放式提问的形式
语文教学是一个充满创造想象的开放空间,我们是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去想象呢,还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发散出来,百花齐放?我想答案不言而喻。好的提问方式能使学生从阅读伊始就徜徉在自我探索的美妙之中。那么,小学语文课堂上有哪些开放式提问呢?
1.归纳总结式。当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故事类的文章时,第一自然段一般都会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很多老师也都会提出:“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你知道了什么?”这样就可以通过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并且理清基本的故事背景。
2.过渡设疑式。段落与段落或者课文不同层次间的教学,语文老师都要设置既自然又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过渡语,而开放式的提问就是其中一种,这种形式本身就带有设疑成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相关课文内容。《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写梅兰芳学艺遇到的困难,过渡到第二自然段时就可以用一个开放式问题:一双有神的眼睛对学京剧非常重要(出示图片),而课文最后告诉我们,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呢?请自读第二自然段。这样既让两个自然段之间的衔接自然顺畅,又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铺垫。
另外还有环环相扣式、对比探究式等多种开放式提问方式,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了。当然,提问需要围绕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不能泛泛而问,还需要避免浅问,使问题更加巧妙,少提不需动脑直接能回答的问题,却又不可太深奥,造成学生“欲说还休”。
三、语文课堂中影响开放式提问的因素
很多新老师都不敢提太多开放式的问题,一是怕学生回答不上,造成课堂一时的停滞;二是怕学生回答不到点上,天马行空乱说,造成课堂的混乱。老教师特别喜欢挖掘一些深层次的内容,提的问题也都是极有深度的,学生的回答效果也出色。所以,要收到好的提问效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思考、学习和积累经验。在这里,我仅粗浅地谈一谈自己感受到的影响开放式提问效果的两个因素。
1.教师的教育经验。开放式提问不是单独的教学环节,而是贯穿整堂课的始终,所以教师的教育经验影响着教师的语言表达,影响着学生的理解以及注意力的集中。孙庆博老师上《金子》一课时,单从“蜂拥而至”中“蜂”一字就能提出:“蜂”指什么?在课文中又指什么?教学1~3自然段时,从“几个月”“买面包的钱都没有了”“一个人”提出:彼得淘金时是什么样的?一听到这个问题我就想:太难了!学生能答出来吗?结果在孙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思索,慢慢地答了上来,那就是“孤独”。教学4~6自然段时,孙老师让学生读完后直接问:“彼得有什么优点,与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我想,一般老师都不敢直接提出这么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但孙老师做了,并且学生回答得不差,因为孙老师在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和引导。听过特级教师上过的课之后,发现他们的上课方式与常规的不同,他们的节奏充满“随意性”但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他们提的问题很全面但不断追求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更深的理解,他们会利用自己不断完善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内敛的知识引导学生培养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那是因为特级教师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钻研而达到的教学上的爆发。
2.师生间的默契配合。曾经我上过《金子》一课的公開课,教学1~3自然段时,让学生从目的、经过和结果三方面让学生比较其他淘金者和彼得的异同,当时顾老师给我一个建议,能不能让学生通过朗读自己总结出目的、经过、结果这三方面并且进行比较呢?我回答说,我试上过三个班级了,基本没有学生能够总结出,所以正式上课就去掉了这个环节。顾老师接下来的话让我受益匪浅,他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不断尝试,不能因为学生回答不出就不提问了,而是要通过一次次或失败或成功的讨论让学生积累相关经验,那以后出现类似的提问方式学生就可以有这个能力进行回答。我一琢磨,发现就像顾老师说的,平时我的课堂上这样的提问基本不出现,导致师生之间存在着默契的断链,才会造成一出现这种总结讨论的问题时学生回答磕磕碰碰,甚至失去答题能力。陆艳娇老师上过《石榴》一课,在教学“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这句话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你关注到哪个词语?当时第一个学生举手回答就正确了,因为这句话里的词语有很多,“抽出”“嫩绿”都有可能让学生关注到,而陆老师将这个问题处理得这么干脆利落,很多老师都提出了质疑,怀疑陆老师作假,但是我通过了解,发现这确实是老师和学生间默契的体现,也再一次让我意识到老师与学生间默契的培养对开放式提问的效果影响有多大。
所以说课堂提问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开放式提问尤甚,希望像我一般的新教师能够在学习和研究提问方式上有所收获,等到经验成熟时,呈现给大家的是不一样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昆山
提问方式一般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开放式提问,另一类是封闭式提问。
所谓的开放式提问就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所谓的封闭式提问就是指提出答案有唯一性,范围较小,有限制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有一定限制,提问时,给对方一个框架,让对方在可选的几个答案中进行选择。这样的提问能够让回答者按照指定的思路去回答问题,而不至于跑题。封闭式提问的特点是回答的难度很小,时间短,有一定的暗示性,信息量不会很多。
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就像报纸和电子新闻,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出现销声匿迹的现象,只有此消彼长的趋势,它们各有优劣,不同点在于怎样在不同的场合把握好提问分寸。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有效结合两种提问方式来刺激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能动。
二、语文课堂中开放式提问的形式
语文教学是一个充满创造想象的开放空间,我们是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去想象呢,还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发散出来,百花齐放?我想答案不言而喻。好的提问方式能使学生从阅读伊始就徜徉在自我探索的美妙之中。那么,小学语文课堂上有哪些开放式提问呢?
1.归纳总结式。当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故事类的文章时,第一自然段一般都会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很多老师也都会提出:“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你知道了什么?”这样就可以通过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并且理清基本的故事背景。
2.过渡设疑式。段落与段落或者课文不同层次间的教学,语文老师都要设置既自然又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过渡语,而开放式的提问就是其中一种,这种形式本身就带有设疑成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相关课文内容。《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写梅兰芳学艺遇到的困难,过渡到第二自然段时就可以用一个开放式问题:一双有神的眼睛对学京剧非常重要(出示图片),而课文最后告诉我们,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呢?请自读第二自然段。这样既让两个自然段之间的衔接自然顺畅,又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铺垫。
另外还有环环相扣式、对比探究式等多种开放式提问方式,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了。当然,提问需要围绕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不能泛泛而问,还需要避免浅问,使问题更加巧妙,少提不需动脑直接能回答的问题,却又不可太深奥,造成学生“欲说还休”。
三、语文课堂中影响开放式提问的因素
很多新老师都不敢提太多开放式的问题,一是怕学生回答不上,造成课堂一时的停滞;二是怕学生回答不到点上,天马行空乱说,造成课堂的混乱。老教师特别喜欢挖掘一些深层次的内容,提的问题也都是极有深度的,学生的回答效果也出色。所以,要收到好的提问效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思考、学习和积累经验。在这里,我仅粗浅地谈一谈自己感受到的影响开放式提问效果的两个因素。
1.教师的教育经验。开放式提问不是单独的教学环节,而是贯穿整堂课的始终,所以教师的教育经验影响着教师的语言表达,影响着学生的理解以及注意力的集中。孙庆博老师上《金子》一课时,单从“蜂拥而至”中“蜂”一字就能提出:“蜂”指什么?在课文中又指什么?教学1~3自然段时,从“几个月”“买面包的钱都没有了”“一个人”提出:彼得淘金时是什么样的?一听到这个问题我就想:太难了!学生能答出来吗?结果在孙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思索,慢慢地答了上来,那就是“孤独”。教学4~6自然段时,孙老师让学生读完后直接问:“彼得有什么优点,与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我想,一般老师都不敢直接提出这么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但孙老师做了,并且学生回答得不差,因为孙老师在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和引导。听过特级教师上过的课之后,发现他们的上课方式与常规的不同,他们的节奏充满“随意性”但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他们提的问题很全面但不断追求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更深的理解,他们会利用自己不断完善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内敛的知识引导学生培养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那是因为特级教师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钻研而达到的教学上的爆发。
2.师生间的默契配合。曾经我上过《金子》一课的公開课,教学1~3自然段时,让学生从目的、经过和结果三方面让学生比较其他淘金者和彼得的异同,当时顾老师给我一个建议,能不能让学生通过朗读自己总结出目的、经过、结果这三方面并且进行比较呢?我回答说,我试上过三个班级了,基本没有学生能够总结出,所以正式上课就去掉了这个环节。顾老师接下来的话让我受益匪浅,他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不断尝试,不能因为学生回答不出就不提问了,而是要通过一次次或失败或成功的讨论让学生积累相关经验,那以后出现类似的提问方式学生就可以有这个能力进行回答。我一琢磨,发现就像顾老师说的,平时我的课堂上这样的提问基本不出现,导致师生之间存在着默契的断链,才会造成一出现这种总结讨论的问题时学生回答磕磕碰碰,甚至失去答题能力。陆艳娇老师上过《石榴》一课,在教学“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这句话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你关注到哪个词语?当时第一个学生举手回答就正确了,因为这句话里的词语有很多,“抽出”“嫩绿”都有可能让学生关注到,而陆老师将这个问题处理得这么干脆利落,很多老师都提出了质疑,怀疑陆老师作假,但是我通过了解,发现这确实是老师和学生间默契的体现,也再一次让我意识到老师与学生间默契的培养对开放式提问的效果影响有多大。
所以说课堂提问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开放式提问尤甚,希望像我一般的新教师能够在学习和研究提问方式上有所收获,等到经验成熟时,呈现给大家的是不一样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