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建模,架起结构化教学的桥梁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123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论述了有效建模的意义及与结构化教学之间的联系,并以“因数和倍数”教学为例,提出有效建模的过程:在具体实例中抽象提取模型;在图示和辨析中解读理解模型;在探究和交流中运用模型;在拓展性问题中深化模型。
  【关键词】有效建模 结构化教学 因数和倍数
  一、有效建模的意义与价值
  (一)建模的含义
  建模就是建构数学模型,“即把某种事物系统的主要特征、主要关系抽象出来,用数学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
  建模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方式,学生脑中一旦建立了模型,就能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能熟练地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数学进行联系,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深刻体验到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因此,“建模的思想方法能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是能深刻体现数学学科价值的数学素质之一。”
  (二)有效建模的过程
  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思维以直观形象化为主,而建模的过程是一个数学高度抽象化的过程,因此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实现有效建模,需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建模过程,即首先要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出模型,再运用模型推理、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只有充分经历了这些过程之后,才会深刻理解模型,在脑中切实建构模型,也才能更好地活用模型,从而实现有效建模的过程。
  二、有效建模与结构化教学的联系
  (一)结构化教学
  新结构主义理论家布鲁纳指出, “学习的实质就是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如果你理解了知识的结构,你无须为了知道各个事物的属性与每一个事物打交道,只要通过对某些深奥原理的掌握,便有可能推断出所要知道的个别事物”。所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生长结构、发展结构,培养学生的结构思维。
  而结构化教学则要求教师着眼于全局,要站在概念的“整体性”“系统性”的高度,抓住每节课的核心知识、数学本质,引导学生认识并发现这些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结构,从而形成清晰的、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相互关联,架起桥梁
  结构化教学更侧重于数学的内在结构,突出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建模思想是基于事物之间、知识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其中本质的数量关系,建构起模型。二者之间的共同点都是突出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模型的建构更能凸显知识结构的本质联系,并使其直观化、外显化,更方便灵活运用。所以在教学中做到有效建模,也就顺利架起了结构化教学的桥梁。
  三、有效建模的实践
  “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概念比较多,有些概念还比较抽象,很难理解,而且概念的前后联系又很紧密,势必会让部分学生在学习时产生一定的困难。作为第一课时的起始知识点“因数”和“倍数”,对概念的含义的理解尤为重要。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就必须抓准、抓牢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即“( )×( )=( )”这道乘法算式的模型,让学生首先构建模型,再理解模型,最后运用模型,从而把这块的知识更加结构化,让学生深刻感悟到其中的模型思想,体会到模型思想的价值。
  (一)操作感悟,提取模型
  在具体实例中抽象模型。学生从摆方格想到三种不同的方法,从实例出发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然后教师让学生自己去想一个算式,想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再问学生你是怎么想到的,得到从乘法算式可以想到、乘数是积的因数、积是乘数的倍数,从而抽象出模型,建立了模型,并用括号和箭头表示出来。
  【教学片段1:因数和倍数的初步认识】
  1.拼图引入
  师:你能用12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摆成几种不同形状的长方形?再分别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教师板书三道乘法算式)
  2.揭示概念
  师:以3×4=12这道算式为例,在数学上我们说3是12的因数 ……
  追问:能单独说3是因数,12是倍数吗?
  生:不能,因数和倍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一定要说清楚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3.观察发现
  师:观察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1:都是乘法算式。
  生2:都是自然数。
  生3:积都是12。
  师:这些数都是12的因数,12还有其他因数吗?5是不是12的因数?
  生:不是,因为5×2.4=12,2.4不是自然数。
  师:所以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指的数一般都是非0 的自然数。
  4.舉例概括
  师:同学们自己想一道算式,并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大组交流)
  师:你们在举例时的依据是什么?
  生:我们想到的是( )×( )=( ),(上台指着说)这个乘数和这个乘数就是乘积的因数,乘积就是这个乘数的倍数,也是这个乘数的倍数。
  小学阶段的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并不是数学抽象意义上的概念,而是通过若干的举例,指出两个非0自然数之间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从而体会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所以这里要让学生充分举例,并相互说,要在学生面前提供丰富的实例,才能让学生从大量例子中总结发现出两个非0自然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具体实例中抽象、提炼出数学模型。
  (二) 辨析整理,形成模型
  在图式和辨析中理解模型。模型刚抽象、提取出来,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充分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这一难点中放慢脚步,要给学生解读和理解模型的时间和空间。这里一是让学生从图中,看箭头中就可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二是通过几道判断题,对概念深入理解。其中有一道是除法,让学生思考,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可以转化成乘法,又回到了一开始的模型。   【教学片段2:巩固因数和倍数的认识】
  师:刚才他们的发言大家都明白了吗?如果我们再画个箭头表示出来,那就更容易理解了。(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带领学生再次理解这个模型的含义)
  (出示几道判断题,让学生再次充分理解这一模型)
  师:第3题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将除法转化为乘法,8÷2=4可以转化为4×2=8,那么就可以得到2是8的因数,8是2的倍数,这题是对的。
  师:所以说,因数和倍数的背后总能找到相应的乘法算式或者除法算式。
  模型刚刚建立,大多数学生还似懂非懂,没有完全理解。这里通过画图、标箭头再次让学生理解。通过四道判断题,让学生在辨析中加深对模型的理解。
  (三) 运用巩固,完善模型
  在探究和交流中运用模型。如利用模型来找因数和倍数,首先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怎么找,学生想到的是用乘法和除法算式去找,( )×( )=36,36÷( )=( ),就是前面说的基本模型。找倍数,想到的是3×( )=( )……无论是找因数和倍数,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用的都是这些基本模型。
  【教学片段3:完善因数和倍数的认识】
  1.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师:你能找出36所有的因数吗?动手试试看,完成学习单上的探究一。
  (1)展示用乘法和用除法的探究单
  师:请你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找36的因数就是找什么?
  生1:只要两个数乘积等于36,那么这两个数就都是36的因数。
  生2:老师,我有补充,只要想( )×( )=36,这两个数就是36的因数。
   生3:用除法也可以,可以想36÷( )=( ),括号里的两个数就是36的因数。
  师:同学们真棒!用我们之前的这道乘法算式,就能简便地找到36的因数。
  (2)展示无序和有序列举的探究单
  师:这两个同学列举结果的写法你认为哪个更好些?好在哪?
  生:我更喜欢从小到大排列的,这种写法很有序,这样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了。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的确,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不仅要一对一对地找,还要注意从小到大地找,先从1开始想起,有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2.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师:找一个数的倍数你会吗?我们一起来试试,找出3的倍数,完成探究二。
  学生自主探索,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大组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师:你是怎样找3的倍数的?
  生1:只要找3乘几,用3和自然数相乘,积就是3的倍数。
  生2:只要从3开始,后面依次加3,得到的数就是3的倍数。
  生3:我想到的是3×( )=( ),从乘1开始想起,乘出的结果就是3的倍数。
  师:这三位同学想的方法都很好!其中第三位同學,他想到的又是一道乘法算式,看来这道乘法算式在找一个数的倍数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当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模型能充分理解后,开始研究找因数、倍数的方法,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有的学生用乘法想,有的学生用除法想,有的学生找不全,有的学生找出的结果无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总结、归纳,使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也让学生深刻感悟到运用模型探究问题的好处与便捷。
  (四) 拓展提升,活用模型
  在拓展性问题中深化模型。最后设计了一道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教师出了几张数字卡片,让学生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来找因数和倍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特别是找一个数的倍数这题,学生不仅想到一个数就能找到,而且知道最小的数也能找到这个数,第二个、第三个、最后一个,随意翻开一个数都能找到这个数。其实学生想到的就是用这个数除以这个数的位置这一除法算式,这个数学模型已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中,这一知识已融入学生原来的知识结构中。
  【教学片段4:提升因数和倍数的认识】
  师:我们做个小游戏。老师这里有个神秘的数,并且和这里的几张牌有关,这些牌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你能根据这些牌找出这个神秘的数吗?
  师:这些牌都是28的因数。你认为你要翻开哪些牌就能找出这个数?
  生:只要翻开最后一张,因为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师:如果不允许翻开最后一张呢?
  生:翻开第2张和第5张,或者第3张和第4张,因为它们的乘积就是这个数。
  师:如果这些牌都是8的倍数,你要翻开哪些牌就能知道这个数?
  生1:只要翻开第一张,因为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生2:翻开第二张也行,因为第2张是这个数的2倍,只要除以2就知道了。
  生3:翻开任意一张都可以,只要拿这一张除以它的位置,都能得到这个数。
  ……
  学生已能熟练运用模型解决问题,教师在最后设计这一有层次的综合性问题来挑战学生,学生在挑战成功之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满足感,更加强化了模型思想在学生心中的价值。
  所以一节数学课要让学生充分经历从构建模型、理解模型到运用模型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才会慢慢感悟到模型思想的价值,同时也积累了探究问题的经验。这样做也正精准把握了这节课的核心知识、本质知识,学生深刻理解各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对知识的建构更加结构化和系统化,教学效益也必将大大提高。
其他文献
《现代汉语词典》将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听课,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知识,找出新知中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作好铺垫。预习分为学期预习、阶段预习、课前预习三种,本文主要就课前预习谈谈有效课堂呼唤下的有效预习
【摘要】“数的概念”教学,要紧扣形象和抽象的融合点,以直观可感的“形”为依托,以形感知,建立表象;以形促思,抽象本质;以形建模,发展数感,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抽象 表象 数感 建模  史宁中教授提出:“数学核心素养表现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三个方面。其中,数学抽象是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維过程。”数学概念是人脑对现实对象
缘起  期中测试后,学校组织教师进行试卷分析,发现一些被认为很有把握的“熟题”得分率居然很低。教师们把原因归结为学生审题不认真、思考不缜密,可是,稍作分析就能发现这并非偶然现象。究其原因,实际上是“熟题”的负效应。学生在解答问题时遇到了“熟题”,或是跳不出陈题的框框,对题中变化的条件或问题视而不见,仍按原来的思路去分析解答,结果发生错误;或是在解答问题时遇到了“熟题”,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概念的本
教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它凝结了众多专家与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那么,教师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呢?下面笔者试以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重叠》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感悟。  片段一:《理发师的困惑》  新课伊始,徐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起故事来:某理发师正在理发时,听到一声门响:“叔叔,给我和
敬爱的市民们:  疫情来临,我们这座英雄的城市正面临着空前的考验。  面对艰难的时局,先辈们早已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洋务运动中,先辈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只为“敢为人先”地锻造属于中国人的“汉阳造”;辛亥革命中,武昌首义拉开了民主革命的大旗,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浸染了英雄的血泪。翻开线装的史册,武大学子为民请命的呐喊响彻寰宇,历史阵痛中催生出的一个个英雄可歌可泣;打开尘封的记忆,抗日志士立馬横刀的铮铮铁
前言  我的课外阅读史  第一次读课本以外的书,是在小学五年级。我就读于一所乡村小学,那时候,几乎没有课外阅读这个概念,周围没有可读的书,家里没有,学校里除了课本,也再没有其他读物。那是在1989年,《西游记》正热播,每天两集看着很不过瘾,孤陋寡闻的我不知道还有一本吴承恩写的《西游记》。有一天,父亲也不知从哪儿弄来一本《西游记》,这让我如获至宝,只要在家,一天到晚手不释卷。其实,原版的《西游记》对
【摘要】小学数学中“平行线”未涉及“平行公理”,这对教材编制和教学都带来挑战。然而平行线的认识是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的重要载体。为此,教师应依托学生实际,把握概念本质,深度理解教材,为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平行线 教学理解 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
【摘要】“数形结合”的应用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形: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借助“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某种关系。也就是说,几何直观实质包括以下两种情形:“以数解形”和“以形助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核心概念之一的几何直观,其本质含义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体现的是“数形结合”中“以形助数”的思想,借助“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
一、观察背景与准备  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所谓“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果,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得很辛苦,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笔者对“教师指导”的探究,源于2010学年在本区组织开展的“利用课堂观察开展课例研究”小学信息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宗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肩负着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