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8-125-01
教学的艺术妙点表现在很多方面,如确定教学目标、处理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组织课堂等都得下功夫,并为之精雕细刻,然而就连我们课前的导语,这堂课过渡的一小技也要独具匠心,精心设计。因为这个教学“小技”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艺术。
导入语是我们教师讲授新知识之始,是有计划、有目的所设计的一种教学语言。它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进入新课,唤起学生学习兴趣,以至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记得俄国著名作者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话很值得我们深思,因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的老师。教师的导入语运用得好,开课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整个课堂就营造了很好的气氛,这样老师教起来既轻松又有劲,同时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若导入语用得不好,更有甚者不用导入语,那么开课就难以让学生集中精力进入新课,显然这样课堂效果可以想象。由此,精习设计导入语并科学恰当地运用它,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另一个飞跃。语文导入语设计得好,它在课堂上能起到要先声夺人的作用,当然这一作用要依据个人所授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及所教班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再去用巧妙的艺术精心地设计你导入语的言语,使其对学生富有强烈的吸引力。笔者现就语文课教学中导入语的一些方法和作用略谈几点体会。
一、 以联系“导”,创造相关情境设疑,制造悬念美
教师根据所教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加以联想,设疑问,制造矛盾,使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对其疑问产生种种疑团,激起他们追根溯源急欲寻求答案的学习欲望。如学习《我与地坛》这一课,课题本身就给学生带来疑惑色彩,那么我们再对其加以设导,使学生产生一种已知又不知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去解除疑惑的兴趣,为此我在教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
同学们一定都很敬佩贝多芬,海伦.凯勒、张海迪、史蒂芬等“扼住命运喉咙”的人。今天我们又要接触另一位类似于他们的作者:史铁生,也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我与地坛》的创始人,他是一位身残志坚的人。以此为切入点把学生由陌生到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再用画龙点睛式进入我们要讲的话题,至此学生好象似懂非懂,但这已勾起了学生想要这位作者人生之路的兴趣,为此我又根据情境创设疑问,制造悬念美,以激发学生对今天学习内容的情趣。于是我便用疑问的形式导入,教师通过疑问,使学生平静的思想,瞬时泛起层层波澜,从而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思考,诱发了学生急欲求知的动机。
二、用情感导入法
教师把微笑带进教室,用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和良好的情绪,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内容,上课时用炽热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讲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带有忧国伤己的情怀,应赋予沉重的感情朗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像这首清静而无为的诗句应用较柔韵感情朗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一种含有少年壮志语句,我们在导入时应适当添加少年斗志的气势,而在导“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时,这具有“老而弥坚”的诗,我们在作导入时应在情感上增加厚重感。
三、 以故事“导”入,具有趣味美
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触龙说赵太后》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样的导入模式,为学生所能接受,还要和所讲的主题有一定的联系,否则就会南辕北辙,弄巧成拙了。
四、利用媒介,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如本人教《杜鹃枝上杜鹃啼》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先播放一段有群鸟的录象,接下来导入:刚才,我们收看了一段百鸟欢鸣、百鸟群飞的录象。大自然真是神奇无比,造化万千,它有许多种神奇的动物和我们毗邻而居,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当中,鸟类和人类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古今中外,它们常被视作人类情感的象征,下面请大家说说屏幕上示的这些鸟的象征意义(幻灯片上示以下的鸟名称,教师和学生一起说它们的象征意义):青鸟象征幸福,鸽子象征和平,喜鹊象征吉祥,乌鸦预示着灾祸,而传说中凤凰非梧桐不止,更是被传为美谈。但有一种鸟,却深受中国诗人词客的喜欢,并经常成为他们作品中的角色,这就是被惯认为“天地间愁种子”的杜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杜鹃有关的文章——《杜鹃枝上杜鹃啼》。
这种导入形式,不必说人情韵味之浓,情境之高,也不必说言语巧妙,无闲言杂扰,单是其预示,就足以给人目标明确、能清晰切入主题之感。先借助媒介的引线,再随势导入所要讲述的内容,与人间习俗相呼应,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题的印象。
教学的艺术妙点表现在很多方面,如确定教学目标、处理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组织课堂等都得下功夫,并为之精雕细刻,然而就连我们课前的导语,这堂课过渡的一小技也要独具匠心,精心设计。因为这个教学“小技”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艺术。
导入语是我们教师讲授新知识之始,是有计划、有目的所设计的一种教学语言。它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进入新课,唤起学生学习兴趣,以至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记得俄国著名作者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话很值得我们深思,因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的老师。教师的导入语运用得好,开课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整个课堂就营造了很好的气氛,这样老师教起来既轻松又有劲,同时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若导入语用得不好,更有甚者不用导入语,那么开课就难以让学生集中精力进入新课,显然这样课堂效果可以想象。由此,精习设计导入语并科学恰当地运用它,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另一个飞跃。语文导入语设计得好,它在课堂上能起到要先声夺人的作用,当然这一作用要依据个人所授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及所教班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再去用巧妙的艺术精心地设计你导入语的言语,使其对学生富有强烈的吸引力。笔者现就语文课教学中导入语的一些方法和作用略谈几点体会。
一、 以联系“导”,创造相关情境设疑,制造悬念美
教师根据所教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加以联想,设疑问,制造矛盾,使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对其疑问产生种种疑团,激起他们追根溯源急欲寻求答案的学习欲望。如学习《我与地坛》这一课,课题本身就给学生带来疑惑色彩,那么我们再对其加以设导,使学生产生一种已知又不知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去解除疑惑的兴趣,为此我在教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
同学们一定都很敬佩贝多芬,海伦.凯勒、张海迪、史蒂芬等“扼住命运喉咙”的人。今天我们又要接触另一位类似于他们的作者:史铁生,也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我与地坛》的创始人,他是一位身残志坚的人。以此为切入点把学生由陌生到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再用画龙点睛式进入我们要讲的话题,至此学生好象似懂非懂,但这已勾起了学生想要这位作者人生之路的兴趣,为此我又根据情境创设疑问,制造悬念美,以激发学生对今天学习内容的情趣。于是我便用疑问的形式导入,教师通过疑问,使学生平静的思想,瞬时泛起层层波澜,从而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思考,诱发了学生急欲求知的动机。
二、用情感导入法
教师把微笑带进教室,用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和良好的情绪,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内容,上课时用炽热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讲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带有忧国伤己的情怀,应赋予沉重的感情朗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像这首清静而无为的诗句应用较柔韵感情朗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一种含有少年壮志语句,我们在导入时应适当添加少年斗志的气势,而在导“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时,这具有“老而弥坚”的诗,我们在作导入时应在情感上增加厚重感。
三、 以故事“导”入,具有趣味美
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触龙说赵太后》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样的导入模式,为学生所能接受,还要和所讲的主题有一定的联系,否则就会南辕北辙,弄巧成拙了。
四、利用媒介,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如本人教《杜鹃枝上杜鹃啼》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先播放一段有群鸟的录象,接下来导入:刚才,我们收看了一段百鸟欢鸣、百鸟群飞的录象。大自然真是神奇无比,造化万千,它有许多种神奇的动物和我们毗邻而居,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当中,鸟类和人类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古今中外,它们常被视作人类情感的象征,下面请大家说说屏幕上示的这些鸟的象征意义(幻灯片上示以下的鸟名称,教师和学生一起说它们的象征意义):青鸟象征幸福,鸽子象征和平,喜鹊象征吉祥,乌鸦预示着灾祸,而传说中凤凰非梧桐不止,更是被传为美谈。但有一种鸟,却深受中国诗人词客的喜欢,并经常成为他们作品中的角色,这就是被惯认为“天地间愁种子”的杜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杜鹃有关的文章——《杜鹃枝上杜鹃啼》。
这种导入形式,不必说人情韵味之浓,情境之高,也不必说言语巧妙,无闲言杂扰,单是其预示,就足以给人目标明确、能清晰切入主题之感。先借助媒介的引线,再随势导入所要讲述的内容,与人间习俗相呼应,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