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在论述“生活即教育”的实质时有一段精辟的见解:“‘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到人生的,狭隘的到广阔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一、让学生感知数学的趣味。
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知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数学的魅力。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感受到数学的用处。比如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钟表,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知道时间的用途,养成守时、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二、让数学语言生活化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程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鉴于此,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如认识“<”“>”,我引导学生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情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又如把教学比大小说成“排排队”;把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三、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離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等。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校或某村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等。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过程中,我就借此东风,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四、作业设计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由此可知,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的第一重要要,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也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印证、一种补充、一种体验。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情感体验。
总之,数学生活化,并非是一味地围绕现实的生活,它应该注重提炼;数学生活化,并非一定是课堂上的热闹非凡,可以从生活问题、生活情境以及与数学生活等的关系层面上综合认识,走出误区,找到生活与数学的最佳结合点,才能达到有效训练,才能良性循环,才能使数学与生活交融为一,从而丰富了数学的内涵,提高了学生数学素质。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必须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越大。”反之,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可见,当今数学教学正向生活化,活动化,问题化方向发展。因此强调数学抽象(即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应用(即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辨证结合,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一、让学生感知数学的趣味。
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知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数学的魅力。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感受到数学的用处。比如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钟表,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知道时间的用途,养成守时、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二、让数学语言生活化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程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鉴于此,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如认识“<”“>”,我引导学生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情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又如把教学比大小说成“排排队”;把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三、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離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等。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校或某村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等。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过程中,我就借此东风,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四、作业设计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由此可知,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的第一重要要,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也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印证、一种补充、一种体验。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情感体验。
总之,数学生活化,并非是一味地围绕现实的生活,它应该注重提炼;数学生活化,并非一定是课堂上的热闹非凡,可以从生活问题、生活情境以及与数学生活等的关系层面上综合认识,走出误区,找到生活与数学的最佳结合点,才能达到有效训练,才能良性循环,才能使数学与生活交融为一,从而丰富了数学的内涵,提高了学生数学素质。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必须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越大。”反之,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可见,当今数学教学正向生活化,活动化,问题化方向发展。因此强调数学抽象(即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应用(即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辨证结合,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