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贾丽娟(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学院)
戴维·奥苏伯尔(David P·Ausubel,1918-),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派心理学家,他主要关注学校学习理论的研究。本人结合大学英语精读教学实践,主要将其学习理论中的同化理论、有意义接受学习、动机、兴趣试作浅析。
一
奥苏伯尔认为能否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是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条原理。
结合奥苏伯尔学习理论,在大学一年级学生入学之初,我通过摸底测试,及时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薄弱之处,并仔细做了试卷分析。同时,通过不记名的问卷调查,征求学生对这门课的意见与建议。
这样,一方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一方面得到了相对来说较为可靠的信息,以便为日后的教学做好准备。我在进行词汇教学时,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解单词,即:先带领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单词,然后逐渐扩展学生词汇量,过一段时间再给其扩充高难词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mill(vat.磨;碾、n.磨房;工厂)这个单词时,先让学生注意观察,看它和过去学过的哪些单词相象,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bill (n.帐单)、fill(v.充满、填充)、hill(n.小山)、kill(vat.杀死)、pill(n.药丸)、till(conj.直至)、will(n.意愿;vat.想要)这几个单词。然后,再给学生补充:gill(n.鱼鳃)、shrill(adj.尖声的;刺耳的;n.尖声)、thrill(v.使刺激、使激动、使颤抖;n.激动、兴奋)等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出现的单词。
二
奥苏伯尔对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之间的区别提出了明确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意义、接受学习的准则和条件。这在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时,是有借鉴意义的。
奥苏伯尔指出,想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的基本特点是:“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被教师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课题并不涉及学生方面的任何独立的发现。学习者只需要把呈现出来的材料(例如:几个英语单词)加以内化或组织,以便在将来某个时候可以利用它或把它呈现出来。”发现学习的基本特点是:“要学的主要内容不是教师传递的,而是在从意义上被接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前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发现出来。”由此可见,前者主要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奥苏伯尔简称之为“接受学习”)来实现;后者主要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也称“发现式”教学,奥苏伯尔将其简称为“发现学习”或“发现教学法”)来实现。
奥苏伯尔认为,这两种教学方式都可以有效地实现有意义学习,关键是要能在新概念、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反之,如果不能建立起这种“联系”,不仅“传递——接受”教学方式将是机械的、无意义的,就是“发现式教学”也不可能实现有意义学习的目标。结合这一理论,我把学习成绩不同的每四名学生分在一个学习小组,并安排课代表和学习小组长在课前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包括查找生词、不熟的语法现象、文章背景、课文内容的社会意义等)然后,用浅显的语言给学生讲解课文,并且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研究课文内容,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同时,加以指导,使学生提高认识。这样虽然费时费力,但是效果较以往的教学好得多。
三
奥苏伯尔不仅在学习过程的认知条件、认知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而且他还更加关注把心理学原理运用到课堂教学实施,他认为教材的组织不能只考虑学科知识逻辑体系,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奥苏伯尔指出,作为必不可少之基础的认识论或心理学,实际上很少受到应有的注意。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不仅要以学科知识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而且要以心理学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
因此,我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影响学习的另一重要因素,即情感因素的作用,有意识地积极鼓励学生,调动其学习兴趣,并注意学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讲课方式与策略。除了奥苏伯尔学习理论中的有关调动学生兴趣的论述以外,古今中外此类论述不胜枚举:《论语·公冶长》中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宋代朱熹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德国古典诗人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结合教学实际,我分期分批为学生带来各种学习资料,包括奥斯卡经典英文电影及主题歌的剧本、磁带及光碟、全国大学生英文演讲比赛实况光碟等,让学生在视听上进入语言环境,使其对这门学科感兴趣。不仅如此,我又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讲解了电影背景知识以及精彩对白中的英美文化和社会习俗,使学生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另外,我时刻记着自己的职责:在“授业”“解惑”的同时不忘“传道”,即:在和学生讨论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四
奥苏伯尔认为动机诚然是引起学习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学习的结果。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由以往学习的经历决定的。我们重视学生内部动机,同时并不否认外部动机的重要性。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即便是有很强自制力的大学生)自觉努力地学习,看起来也是行不通的。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适时举办英语词汇比赛及英文歌曲比赛,这一做法取得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我们为学生颁发了奖品与盖有学校公章的证书,这对学生学习英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后,我找其余未获奖的学生分批一一谈话,帮助其找原因与不足,这样,使学生整体学习动机有所增强,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五年来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大学生的成长也需要激励,面对失败或成功的结果,学生需要老师的安慰或鼓励,学生最期待教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教师毫不吝惜地对学生表扬,就能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加学生成功后的信心。因此,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适时采取适当的奖惩手段,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以上是我在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实践中运用奥苏伯尔理论进行的初步尝试,尽管正如金无足赤一样,奥苏伯尔理论也存在缺陷,但是,这并不影响这位大师对教育心理学界做出的贡献。我们更应该在实践中,将其有利于教学的理论加以灵活运用,以便使教学收到实效。
戴维·奥苏伯尔(David P·Ausubel,1918-),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派心理学家,他主要关注学校学习理论的研究。本人结合大学英语精读教学实践,主要将其学习理论中的同化理论、有意义接受学习、动机、兴趣试作浅析。
一
奥苏伯尔认为能否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是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条原理。
结合奥苏伯尔学习理论,在大学一年级学生入学之初,我通过摸底测试,及时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薄弱之处,并仔细做了试卷分析。同时,通过不记名的问卷调查,征求学生对这门课的意见与建议。
这样,一方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一方面得到了相对来说较为可靠的信息,以便为日后的教学做好准备。我在进行词汇教学时,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解单词,即:先带领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单词,然后逐渐扩展学生词汇量,过一段时间再给其扩充高难词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mill(vat.磨;碾、n.磨房;工厂)这个单词时,先让学生注意观察,看它和过去学过的哪些单词相象,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bill (n.帐单)、fill(v.充满、填充)、hill(n.小山)、kill(vat.杀死)、pill(n.药丸)、till(conj.直至)、will(n.意愿;vat.想要)这几个单词。然后,再给学生补充:gill(n.鱼鳃)、shrill(adj.尖声的;刺耳的;n.尖声)、thrill(v.使刺激、使激动、使颤抖;n.激动、兴奋)等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出现的单词。
二
奥苏伯尔对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之间的区别提出了明确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意义、接受学习的准则和条件。这在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时,是有借鉴意义的。
奥苏伯尔指出,想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的基本特点是:“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被教师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课题并不涉及学生方面的任何独立的发现。学习者只需要把呈现出来的材料(例如:几个英语单词)加以内化或组织,以便在将来某个时候可以利用它或把它呈现出来。”发现学习的基本特点是:“要学的主要内容不是教师传递的,而是在从意义上被接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前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发现出来。”由此可见,前者主要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奥苏伯尔简称之为“接受学习”)来实现;后者主要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也称“发现式”教学,奥苏伯尔将其简称为“发现学习”或“发现教学法”)来实现。
奥苏伯尔认为,这两种教学方式都可以有效地实现有意义学习,关键是要能在新概念、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反之,如果不能建立起这种“联系”,不仅“传递——接受”教学方式将是机械的、无意义的,就是“发现式教学”也不可能实现有意义学习的目标。结合这一理论,我把学习成绩不同的每四名学生分在一个学习小组,并安排课代表和学习小组长在课前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包括查找生词、不熟的语法现象、文章背景、课文内容的社会意义等)然后,用浅显的语言给学生讲解课文,并且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研究课文内容,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同时,加以指导,使学生提高认识。这样虽然费时费力,但是效果较以往的教学好得多。
三
奥苏伯尔不仅在学习过程的认知条件、认知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而且他还更加关注把心理学原理运用到课堂教学实施,他认为教材的组织不能只考虑学科知识逻辑体系,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奥苏伯尔指出,作为必不可少之基础的认识论或心理学,实际上很少受到应有的注意。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不仅要以学科知识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而且要以心理学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
因此,我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影响学习的另一重要因素,即情感因素的作用,有意识地积极鼓励学生,调动其学习兴趣,并注意学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讲课方式与策略。除了奥苏伯尔学习理论中的有关调动学生兴趣的论述以外,古今中外此类论述不胜枚举:《论语·公冶长》中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宋代朱熹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德国古典诗人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结合教学实际,我分期分批为学生带来各种学习资料,包括奥斯卡经典英文电影及主题歌的剧本、磁带及光碟、全国大学生英文演讲比赛实况光碟等,让学生在视听上进入语言环境,使其对这门学科感兴趣。不仅如此,我又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讲解了电影背景知识以及精彩对白中的英美文化和社会习俗,使学生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另外,我时刻记着自己的职责:在“授业”“解惑”的同时不忘“传道”,即:在和学生讨论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四
奥苏伯尔认为动机诚然是引起学习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学习的结果。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由以往学习的经历决定的。我们重视学生内部动机,同时并不否认外部动机的重要性。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即便是有很强自制力的大学生)自觉努力地学习,看起来也是行不通的。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适时举办英语词汇比赛及英文歌曲比赛,这一做法取得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我们为学生颁发了奖品与盖有学校公章的证书,这对学生学习英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后,我找其余未获奖的学生分批一一谈话,帮助其找原因与不足,这样,使学生整体学习动机有所增强,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五年来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大学生的成长也需要激励,面对失败或成功的结果,学生需要老师的安慰或鼓励,学生最期待教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教师毫不吝惜地对学生表扬,就能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加学生成功后的信心。因此,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适时采取适当的奖惩手段,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以上是我在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实践中运用奥苏伯尔理论进行的初步尝试,尽管正如金无足赤一样,奥苏伯尔理论也存在缺陷,但是,这并不影响这位大师对教育心理学界做出的贡献。我们更应该在实践中,将其有利于教学的理论加以灵活运用,以便使教学收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