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使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的确,只有教师敢于超越教材,才会有鲜活的教学内容,学生才能爱学、乐学,数学才能以它特有的魅力将学生紧紧地吸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长期潜移默化的训练,定能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一、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最具有鲜活力的,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显得苍白无力. 在教学中,如果能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就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学时,教师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复习》这节课时,我先出示了一扇门的平面设计图,告诉学生这是老师朋友家里的一扇门,现因装修,要沿着这些边框(师用手指划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边框)钉上密封条,至少需要准备多长的密封条呢?这就用到了平面图形的周长意义和计算方法. 之后,我又提出除了玻璃部分、门锁部分以及下面的三个图案部分外,其余部分均要涂上米黄色的油漆,涂米黄色油漆部分的面积该是多大呢?这就用到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 这一生活背景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就会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的意识,进而激发他们积极探索,从而把已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知识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 对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独特的作用. 生活需要数学的指导,数学需要生活的经验支撑.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通过实践来证明数学是有用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紧密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如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引导学生探索:课桌椅摇晃该怎么办?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椅子;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的圆心在哪里.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还有一年级的“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球的认识”,通过看一看(看圆柱有什么感受?)、找一找(学具盒中哪个是圆柱)、摸一摸、比一比(它们是圆柱体吗,鸡蛋、灯泡等的形状是球吗?)、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玩一玩(玩玩圆柱形玩具,你发现了什么?)等活动,即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些都离不开数学. 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数学方法
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且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也会使学生感到数学与自身价值的存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体现学习的主体地位.
如在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我布置了一道题:老师有500元钱,该怎样存比较合算?学生不但要到银行了解各种存款种类的利率,还必须考虑教师这些钱能存多久,最后还要考虑存的方法,是逐年存再逐年把本金和税后利息存入,还是整存整取?有没有国债可买?有没有建设债券可买?然后进行交流汇报,并阐述理由.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加深学生对“利息”的理解,进一步掌握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又让学生懂得储蓄的意义以及利率调整与社会生活、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体验社会各行各业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我们应根据现实的认知规律,带着孩子们走进数学的天地,让数学根植于生活的土壤,做到课内外知识与社会相连,让学生感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用数学”和“再创造”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使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的确,只有教师敢于超越教材,才会有鲜活的教学内容,学生才能爱学、乐学,数学才能以它特有的魅力将学生紧紧地吸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长期潜移默化的训练,定能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一、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最具有鲜活力的,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显得苍白无力. 在教学中,如果能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就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学时,教师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复习》这节课时,我先出示了一扇门的平面设计图,告诉学生这是老师朋友家里的一扇门,现因装修,要沿着这些边框(师用手指划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边框)钉上密封条,至少需要准备多长的密封条呢?这就用到了平面图形的周长意义和计算方法. 之后,我又提出除了玻璃部分、门锁部分以及下面的三个图案部分外,其余部分均要涂上米黄色的油漆,涂米黄色油漆部分的面积该是多大呢?这就用到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 这一生活背景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就会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的意识,进而激发他们积极探索,从而把已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知识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 对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独特的作用. 生活需要数学的指导,数学需要生活的经验支撑.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通过实践来证明数学是有用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紧密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如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引导学生探索:课桌椅摇晃该怎么办?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椅子;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的圆心在哪里.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还有一年级的“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球的认识”,通过看一看(看圆柱有什么感受?)、找一找(学具盒中哪个是圆柱)、摸一摸、比一比(它们是圆柱体吗,鸡蛋、灯泡等的形状是球吗?)、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玩一玩(玩玩圆柱形玩具,你发现了什么?)等活动,即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些都离不开数学. 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数学方法
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且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也会使学生感到数学与自身价值的存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体现学习的主体地位.
如在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我布置了一道题:老师有500元钱,该怎样存比较合算?学生不但要到银行了解各种存款种类的利率,还必须考虑教师这些钱能存多久,最后还要考虑存的方法,是逐年存再逐年把本金和税后利息存入,还是整存整取?有没有国债可买?有没有建设债券可买?然后进行交流汇报,并阐述理由.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加深学生对“利息”的理解,进一步掌握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又让学生懂得储蓄的意义以及利率调整与社会生活、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体验社会各行各业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我们应根据现实的认知规律,带着孩子们走进数学的天地,让数学根植于生活的土壤,做到课内外知识与社会相连,让学生感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用数学”和“再创造”的过程.